[摘 要]文献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使学生全面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必备基础课和工具课。在教学改革和实践的基础上,分析高校文献学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师素养、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学生的态度和学习能力以及混合式学习过程的评价方式等四个方面,探讨混合式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因素,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提出破解思路,进而提高混合式教学的实效,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和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文献学;混合式教学;实效性;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10-0096-0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力量,与互联网技术紧密联系的混合式教学,在后疫情时代优势凸显,已经成为教育的常态。在国家大力推进“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以及师范专业认证的背景下,高校文献学课程改革必将持续进行。在改革的基础上,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则是必要的。
一、文献学混合式教学的可行性
混合式教学经过国内外20余年的讨论和实践,早已突破了技术应用、技术整合层面,它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一种高度参与、自主学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2016年开始,我校课程组依托教研项目进行了为期六年的文献学课程线下主导型混合式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初期形成的是针对面授课堂和翻转课堂的两个层面、三个环节的“二二三”教学设计模型,并最终构建并实践了由课前—课中—课后—评价以及各个阶段学生反馈构成的环形教学设计模式。我们充分利用SPOC平台的特点和优势,引用优质慕课资源,同时制作了若干符合本校学生学情的微课视频,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自助式、交互协作式的混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SPOC平台的教学资源,完成相应检测,总结自主学习时遇到的困难,将疑难问题发布到讨论区,先获得同伴的帮助,教师及时跟进,适时指导。线下面授课,提前布置任务单,学生做好充分准备来完成面授课堂的测验、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成果展示或汇报等任务。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轻量级”的任务学生自己完成,“重量级”的任务由老师辅助指导。教师充当“导演”“策划者”和“支持者”。比如在讲到古籍版本类型中的套印本时,给学生提供央视科教频道纪录片《天工开物-套版印刷》,使其了解套版印刷流程,体会古代版刻工人的智慧,树立“美丽的色彩来自中国”的文化自信。学生们深受启发,自觉搜集更多影像资料,面授课时跟同学分享,课程思政目标自然得以实现。通过文献学的学习,学生爱上了图书馆,并进行馆藏朝鲜汉籍与明清古籍装帧形式、版式、字体、墨色方面的比较,深入思考朝鲜的刻书字体与同期中国古籍存在差异的原因。混合式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空间,最重要的是引发了学生的深度学习。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同伴助学、同伴督学效果明显,学生在与同伴交流与协作过程中形成对问题的理解,提交并分享学习任务的解决方案。尤其在2021年和2022年,全国新冠病毒疫情多点暴发的情形下,我们的混合式教学打破了线下主导型混合式教学模块既有模式,将面授教学、基于网络的在线教学以及移动学习完全融合、无缝衔接。文献学课程采用这种混合式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满意度,是可行的。
二、影响文献学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的因素
(一)文献学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SPOC平台完整记录了学生在线学习数据,分析发现,混合式教学突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优化了学习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师生互动联系更加紧密,最显性的结果就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证明混合式教学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明显优势,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一,学生讨论任务的参与度存在差异。例如,SPOC讨论区布置论题“《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吗?”有的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查阅相关资料,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变为主动学习者,并发现清代考古学家吴玉搢在《山阳志遗》中提到吴承恩撰写了《西游记》,且详细列出吴玉搢的理由。有的学生则在该同学得出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溯源考证吴玉搢的结论,最终得出章回小说《西游记》的作者不是吴承恩的结论,并给出理由:一是地方府志不收录章回小说,二是从嘉靖年间开始到清代乾隆年间流传的《西游记》版本都只字未提作者。该同学的深度学习开阔了其他学生的思路。也有学生不深度思考,直接给出“是”或“不是”的结论,还有的思维懒惰,直接复制粘贴其他同学的讨论结果。
第二,小组评价的有效性值得深思。每学期会有两次的小组合作任务,虽已明确了每位成员的角色和责任,仍出现个别学生游离于小组活动之外的情形。个人评价与小组整体评价挂钩,为不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组内互评时会包容组员偷懒行为。组间互评时,为不得罪其他小组,打分并不客观。某种程度上小组评价的作用被削弱。
(二)影响文献学课程混合式教学实效性的因素
考量文献学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問题,应该有如下因素影响了混合式教学实施的实效性:
第一,教师的混合式教学素养。首先是理念方面,教师是否对教学具有前瞻视野、是否明确教育变革和发展的方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混合式教学的开展。通过目前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证明该方式必将成为教育的常态,教师要从理念上有所转变,自觉接受并且实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成为课堂的主人。其次,教师是否公开课程接受专家、督导、同行、学生的评价,是否有团队协作能力,也影响着混合式教学的实效。再次,教师是否具有反思、持续改进和创新能力关乎混合式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及时发现并修正实施混合式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重视学生反馈,调整教学内容甚至重新设计教学环节。另外,教师的数据思维与实践能力、混合式学习的管理能力以及教学工具的运用能力也影响着混合式教学实效。如果教师不具备混合式教学素养,缺乏对混合式教学框架的理解和实际体验,定会影响教师实施混合式教学的积极性和满意度,混合式教学实效性也会大打折扣。
第二,学生的态度和能力。教师实施混合式教学能否取得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混合式学习的态度。态度决定了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文献学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来说,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或者现实生活的直接关联度不高,学生觉得课程枯燥难学,因此部分学生更喜欢面对面教学和辅导,还有部分同学自主学习能力、实践管理能力、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相对弱,不积极参与讨论、错过作业或报告提交日期、不参与学生互评。
第三,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活动设计。杜泽逊《文献学概要》是本科、研究生通用教材,设置十四章内容,面对本科生,哪些讲哪些不讲,哪些通过线上自主学习,都应精心选择和安排,如果安排不当,就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校勘是文献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要求学生掌握校勘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校勘实践,故校勘四法理论讲解应录制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在线下翻转课堂上,先给出若干校勘实例,让学生判断使用了什么校勘方法,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再进阶给出文献,小组合作分析文献致误原因,讨论可以采用什么校勘方法及计划如何去做等等。当然,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应设计有效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借助SPOC平台丰富的活动库,开展相应的活动,比如签到、选人、抢答、问卷、投票等等,让学生积极参与且不反感。对于教师来说设计有效的学习任务或活动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问题,而且要深入思考怎样使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
第四,混合式学习行为评价。对应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评价方式,必然要区分线上、线下两个部分。线上部分由SPOC平台采集学生学习任务完成度、讨论参与度、章节测试、作业等相关数据,对教师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及开展在线教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但也存在相应问题,比如学生参与讨论,SPOC平台只采集学生参与讨论次数,对讨论内容和质量未能评价,会存在学生复制粘贴其他同学讨论内容的情况。设置讨论题目的初衷是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仅做量化的统计与分析,那么讨论会流于形式,教师也无法掌握和准确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线下课堂的汇报和讨论评价也一样,如果没有衡量学生认知水平的可量化指标,无论是学生自评、小组评价还是教师评价都会具有主观性,从而影响教师混合式教学、学生混合式学习的有效性。
三、增强文献学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实效性的反思
实施混合式教学若想取得理想效果,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应该联动,学校应提供相应支持,教师应做好混合式教学态度、能力、时间方面的充分准备,学生应做好态度与能力准备,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混合式教学的实效。
第一,学校应提供信息技术支持,组织混合式教学培训,帮助教师掌握混合式教学设计、实施以及评价的方法并提升相应能力,也要给学生提供充分地混合式学习支持。比如及时更换陈旧的教学设备,定期检查教学软件,让教师和学生无限畅享网络,免去教师和学生使用流量方面的担忧。目前,教师的混合式教学能力都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摸索和发展的,其间会走许多弯路,教师发展中心若能帮助教师构建混合式教学发展共同体,使本校教师与国内知名高校混合式教学取得显著成效的教师建立联系,定期研讨,交流分享好的做法以及在开展混合式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会切实提高教师的混合式教学能力和水平。
第二,教师要做好混合式教学态度、能力、时间方面的充分准备,要对混合式教学进行顶层设计。作为文献学教师,应时时关注古籍拍卖、文献出土等相关信息,将新发现及时引入课堂。比如在2019年11月22日的课堂上,我们及时引入三天前元代赵孟頫两封书信在国际拍卖会上以267375000元的竞拍价格成交的新闻,让学生切身感受古籍的当代价值,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另外,教师在开展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要进行“有差别”的教育。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充当指导者或支持者,充分了解学生,争取找到每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里超越自己,并积累“我行”“我成功了”等积极情感。如果真能做到这样,学生的被动学习就会变成主动学习。
第三,学生要转变态度,做好充分地混合式学习准备。混合式教学能否取得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是否具备混合式学习能力。通过教学实践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混合式学习的态度是积极并认可的,因为他们可以自己安排时间掌握学习节奏,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频次增加,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得到了及时解决。但他们也会有时间管理、信息技术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困惑,比如会因为疏忽错过提交作业或报告的时间,会因为没有熟练掌握视频录制、剪辑等方面的技能不能顺利提交作业,会因为和小组其他同学配合不好影响小组合作质量等等。为此应充分发挥同伴助学、同伴督学的优势,优化小组分配方法,减少学习小组人数,保证每位学生都独立承担部分任务,使其感受到自己是小组的核心骨干,要为整个小组负责,也就避免了学生游离于小组活动之外。同组伙伴会起到监督作用,技术难题也会由小组合作解决。实践证明,这样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学生不仅仅满足于完成任务,他们为了在小组竞争中脱颖而出,会主动查找文献资料,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在SPOC讨论区积极点评其他成员的答案,引发新一轮讨论。开展混合式教学也是促进学生时间管理能力、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总之,高校文献学教师在“互联网+”背景下,能否利用混合式教学为学生创设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能否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能否对学生线上线下的学习活动做到全过程管理和有效评价;学生能否通过混合式学习提高认知水平、锻炼各方面能力,是检验混合式教学是否取得实效的两个关键。学校的支持是提高混合式教学实效性的基本保障,整体性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是提高混合式教学实效性的主要途径,多维度的过程性评价是巩固高校文献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法。我们的文献学课程将持续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和实践,建立完备的混合式教学模型,提高混合式教学效果,以期改革实践成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等.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8(3).
[2]湯志飞.MOOC视域下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以混合式教学模式为例[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3).
[3]乔纳森·伯格曼.翻转课堂与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时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教学[M]. 杨洋,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85-87.
[4]苏西·博斯,约翰·拉尔默.项目式教学:为学生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M]. 周华杰,陆颖,唐玥,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130-133.
[5]赵福君.“现代教育技术”混合式学习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7:66-70.
[6]管恩京.混合式教学有效性评价研究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4):15-16.
(责任编辑:王义祥)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基于MOOC+SPOC的高校文献学混合式教学实效性研究与实践”(GH20050)。
作者简介:季南(1980—),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学校文献学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