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教育视域下在留学生教育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

2023-11-22 01:04叶鸿宇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3年10期
关键词:留学生课程思政

[摘 要]来华留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来华留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向世界介绍中国,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成为重要课题。研究以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为基础,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女性”课程的思政案例进行探讨,探究如何有效地让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了解中国、与中国“心相通”,进而成为主动的中国故事讲述者。研究讨论了课程设计和几种不同的教学实践方法,包括女性参与经济发展主题的比较教学实践、拓展深度与广度的女性参与乡村振兴课堂小组主题讨论、女性参与全面小康实现的数字化新媒体推送、关于女性线上创业实践的参与式观察教学、关于妇女发展状况的问题导向式小组访谈研究、百闻不如一见的乡村妇女面对面在地调研实践,对来华留学生的案例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探索。

[关键词]留学生;课程思政;多元文化教育;民心相通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10-0060-07

一、留学生的思政教育

来华留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增进中外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其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作出了积极贡献。[1]

随着“全球化”不断发展,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不断深入,我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在华留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多,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2-3]这些留学生不仅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更是连接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桥梁与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4]对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我国国际传播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留学生教育推动中外人民相互了解、促进各国民心相通目标的重要路径。[5]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留学生的回信中对留学生的鼓励,希望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把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就是对其重要性的认可与强调。[6]

要培养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就要让留学生首先对中国有更加深入、全面、真实的了解。为留学生开设的课程中要融入针对性的思政内容,探索成功的课程思政方法,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以“课程思政”为理念,发掘留学生课程的思政元素,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融入系统思想教育,[7]融入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关于中国的方方面面是促进留学生了解中国的有效途径。我们不应局限于传统认知中的思政教育,而应针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留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课程思政可涵盖广泛内容,如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 试行)》中关于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方面的论述:“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8]这些内容或可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参考与内容构成。

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华女子学院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硕士研究生的“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女性”案例课程展开课程思政探索与分析,讨论如何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努力让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了解中国、与中国“心相通”,进而成为主动的中国故事讲述者。

二、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由于本案例研究的对象为发展中国家的来华留学生,他们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我国历来秉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对留学生的课程思政探讨也应将该理念融入其中。多元文化教育作为以尊重多元文化为重要原则的理念,正是支持本研究中对来自不同地区的留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重要理论基础。

班克斯提到多元文化教育时强调,所有学生不分性别、种族等都应有平等的機会并受到尊重,还就该理念的落实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其中了解不同文化、增进相互了解与包容是重要内容。[9-10]多元文化教育强调:对来自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国际学生,要在对其文化有所了解的基础上,给予尊重并相互包容。

万明钢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应承认不同文化的差异与差异平等,[11]这是多元文化教育基础的第一步,承认差异正是尊重不同文化的态度的体现。与此同时,求同存异理念的融入是我们将该理念应用于实践的一种可行路径。钱民辉将其归为“多元一体教育”的下位概念,此处的“一体”指“多元文化与主流文化共存于一个整体社会中”,[12]即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不仅承认差异,还注重多元文化与其所处大环境所属文化的共存。本文案例中,多元文化指国际学生所属的各种文化,而主流文化则主要指其学习所在地——中国的文化。

综上,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种承认并尊重不同文化差异、坚持差异平等的理念,在实践中要注重多元文化与主流文化在一个整体社会中共存的教育理念。下文的案例探讨将基于本理念展开。

三、思政化探索的教学实践

课程思政主要希望课程教师能够有较高的思政素养,巧妙设计思政内容并融入日常授课中。因此,在案例课程“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女性”的思政化教学实践设计中,考虑教学对象——发展中国家留学生的特点,结合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进行课程实践的设计与展开。

(一)课程的思政化实践设计

案例课程的目标是希望留学生通过课程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中国女性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与做出的贡献。这是这些留学生中国模块课程设置中特色且重要的课程。

课程教师希望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实践,提升留学生对中国女性的了解和中国发展状况的认知。例如在中国发展状况认知方面,针对许多留学生所在国家农村占地广大且农业为主要经济构成的现状,课程专门设计了去中国农村探访的实践环节,让留学生到自己熟悉的土地,去看看自己不太熟悉的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看中国乡村振兴、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

又如在了解中国女性方面,因为留学生有一个共识,即妇女的发展状况是衡量世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如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世界的发展需要进入更加平等、包容、可持续的轨道,妇女事业是衡量的重要标尺。”[13]因此,本案例课程在考虑如何思政化设计的过程中,将该共识作为设计基础,希望留学生通过课程了解中国女性经济状况的提升和中国女性的全面发展,进而了解中国的总体发展状况。事实上,从留学生后期的反馈看,大家普遍认为中国对女性的发展非常重视,因此对中国非常认可,认为世界应当向中国学习。一方面,通过课程向留学生展示了中国女性的努力和中国女性的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风貌;一方面让留学生了解中国对女性的重视程度在提升,中国社会的发展伴随着对女性的认可与尊重,让大家看到中国为推动性别平等的实现,在经济领域做出的努力与获得的巨大成果。

案例的课程思政设计一方面助力了留学生对课程内容更好地吸收与掌握,另一方面努力实现课程目标,并通过课程思政设计让留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努力达到让她们与中国“心相通”的教育使命。因此,本案例的课程思政实践针对性地设计了一些形式生动的教学活动。

(二)比较教学实践——尊重多元文化的女性参与经济发展主题课堂互动

实践课程思政秉持平等相处、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原则。达成这一目标的方式之一为比较学习实践,即在教学中秉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态度,请教师与留学生各自介绍中国、留学生所属国的情况,让留学生进行中外对比,分享对比结果,看她们能向中国学习什么以及中国能向她们学习什么。

对比过程中,教师引导留学生思考某些方面两国情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背后的原因,并通过比较让留学生对中国的情况有更深入、全面的认知。相同点往往基于文化价值观的共性,其他发展中国家与中国共性的部分就是我们不同文化间可相互理解的内容。不同点背后是不同的价值体系、经济发展模式等,留学生可通过了解不同点对中国的发展模式以及价值观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并将了解到的内容作为友好交往的重要前提。

案例课程的主题与经济活动中的女性相关,虽然内容以介绍中国为主,比较学习却十分必要。以“女性如何贡献国家经济发展”的话题为例,比较教学实践的具体方式为:先由教师分享中国女性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的各种贡献,并请留学生分享其所属国的女性为该国发展做出的贡献,然后请留学生就中国与该国相关情况存在的异同进行比较。一方面,留学生能因分享自己国家的经济状况与女性贡献感到自豪,愿意积极参与;同时,因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文化背景差异大,多元文化中的文化碰撞与交流、相互学习和交融可为留学生打开心扉去学习提供助力,使其真心诚意地认可中国做的优秀的部分,达到课程思政期望的效果。案例课程鼓励留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比较讨论,以促成师生间以及生生之间的相互学习。这与上文提及多元文化理念中蕴含的在秉持承认不同文化差异基础上践行差异平等理念的过程较为契合。另一方面,通过留学生的分享,我们可向她们学习其经济发展、文化、价值中优秀的经验,以谦逊、尊重与包容的态度促成课堂中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比较教学实践中,通过引导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将其熟知的所属国情况与中国和同学们所属国的情况进行对比,大家共同学习、分享认知。大家以主动参与对比的方式加深对各個发展中国家女性参与经济发展状况的了解,同时在对比的过程中不局限于了解各国女性在经济发展中做出的贡献,还需要更广泛地了解各国女性在社会发展以及文化发展中做出的贡献,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了解一门学科,从而对该学科本身有更深刻的认知,借助比较教学实践也能促进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

(三)小组主题讨论——更深层次参与乡村振兴课堂讨论

案例课程教学时正值中国历经第一个百年实现全面小康,走向第二个百年的重要时期。留学生在中国经历了疫情背景下异军突起的新媒体直播的发展,作为中国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农村女性,在疫情中,很多中国农村女性直播带货农产品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也成为现象级的媒体事件,留学生是这一事件的亲历者。

案例课程的思政设计考虑到中国这一独特的女性经济实践带来的影响,进行了一场关于该主题的讨论,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讨论活动开始前,让大家准备一些关于中国农村女性直播带货的实践活动介绍,并分组讨论,在课堂与大家分享。分享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包括女性直播带货农产品实践活动是什么以及留学生对这种女性参与的经济形式有哪些思考。

该小组主题讨论思政设计立足以下关键思路:

其一,提前收集准备资料可让留学生主动了解中国农村女性以直播带货形式参与乡村振兴的具体内容,让留学生在讨论准备的过程中对中国女性参与经济概况、中国女性借助新媒体参与乡村振兴的情况、中国女性经济发展状况、中国女性参与电商的情况等有概要性了解,并以此为窗口,让她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新时代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

其二,分小组讨论,要求各小组留学生从不同渠道获取相关信息,不但可让各个小组获取的信息更有深度,而且更有信息广度, 不同小组从不同途径获取的信息能够最终拼凑出一个关于中国农村女性直播、助力乡村振兴的较全面的概况。同时,分享可拓宽大家了解中国信息的渠道,以后可更好地使用各种渠道全面了解中国,而且相互验证后的信息的真实性更强。留学生最终选择的路径包括各种类型的媒体,如学校为留学生订阅的中国日报英文版、电视上可收看的中国国际电视台、留学生在中国使用的微信朋友圈、购买物品使用的网上购物平台等。不同的媒体形态都拥有自己的媒介特点,内容关注点也略有差异,因此案例中的小组主题讨论最终呈现出丰富、立体的中国农村妇女直播带货参与乡村振兴的概貌。

其三,案例中关于女性直播带货的小组主题讨论设计初衷是希望增加留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大家的自主学习动力,结合之前课程中教授的经济发展相关理论,对女性参与乡村振兴进行更加理性的思考,也对中国新时代新形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有更深刻的认知。事实上该环节的设计带来了意外效果,留学生的思考并未局限于中国女性参与乡村振兴问题本身,而是在结合一些经济发展模式理论对该现象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将女性直播卖农产品的形式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将讨论提升到理论探讨的高度。更重要的是,大家在讨论中和自己所属国女性的创业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对她们国家女性创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享,此处与前文提及的比较教学实践形式是很好的融合。大家还归纳了一些讨论案例中值得借鉴并应用于她们国家的中国经验,中国经验就这样在本案例的小组主题讨论中得以传递,这是较为成功的课程思政结果,带来的效果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后续影响。

(四)新媒体推送——女性贡献全面小康的数字化知识面拓展

案例课程的思政设计中还纳入了一种有效辅助留学生拓展知识面的方式——新媒体内容推送,作为课程多媒体学习资料的一部分。

新媒体推送的内容主要涵盖两类,其一为中国女性参与乡村振兴的故事,向留学生展示中国女性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乡村振兴中做出的努力以及实现自我发展的路径。其二为中国女性参与实现全面小康的故事,展现中国妇女加入中国发展的浪潮中为社会发展、总体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向留学生推送的新媒体资料形式较多元,包括妇女参与乡村振兴的纪录片,关于女性参与乡村振兴经验的电视、广播、网络新媒体等各种报道,主要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内容推送。因为推送基于新媒体平台,其重要特点为互动性,可让受众自发探索想要了解的内容,留学生在学习了相关内容后,通过链接其他感兴趣的相关内容,了解更多信息,这也是基于新媒体特点的知识再拓展。

新媒体推送部分的思政设计和实践与上述小组主题讨论的内容息息相关,可视为小组主题讨论内容的重要构成和知识补充,是课程思政总体设计中的重要一环。

(五)参与式观察——数字时代女性线上创业实践的参与式教学

参与案例课程教学的留学生到中国后就开始学习使用网络购物平台购买各种商品,对线上购物的全过程较为熟悉,这也成为该课程参与式观察思政设计的重要基础。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鼓励留学生通过网购平台了解依托网络开店创业实践的女性,根据《2019阿里巴巴全球女性创业就业研究报告》数据,阿里平台上,女性创业者比例达到49.25%。[14]通过购物了解中国女性的创业实践,让留学生对中国的网络经济赋权展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师鼓励留学生在购买一些农产品时有意识地了解助农产品,观察线上助农产品的销售方式,对中国女性线上参与乡村振兴的方式有直观了解、亲身体验,让留学生作为身在中国的女性,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国的总体经济发展进程中。

观察实践所得为第一步,将其梳理成为女性参与线上经济的理论模式是留学生在理论方面的巨大收获。在上述小组主题讨论部分提到的,让留学生分享网购实践就是基于本部分的参与式观察实践进行的。从留学生的分享可知,亲自参与实践让大家收获了经验,贡献中国乡村振兴让她们愉快且自豪,而对实践所获进行模式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能让大家在学术层面有巨大收获。参与式观察让留学生对中国的乡村振兴、女性可做出的贡献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六)小组访谈研究——关于妇女发展状况的问题导向式教学实践

课程中一个重要的思政设计是分小组布置研究任务,要求留学生通过访谈中国女性,了解中国女性的工作、生活、财务状况、收入支出等情况,并通过对中国女性财务状况的了解,对中国经济发展概况有一定的认知。留学生需要自己设计具体研究问题、联系受访女性,并进行深度访谈。大家比较认同亲身全程参与了解到的信息和结果,认为研究结果反映了真实的中国女性发展状况。

小组访谈研究思政实践形式的设计涵盖以下几个考量因素和效果:

其一,设计研究问题,了解中国女性。小组访谈的研究问题与女性财务状况相关,也与女性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留学生了解的不仅仅是中国女性的财务状况,更是她们的生活方式、工作选择、财务独立的积极状态、财务状况提升后女性在家庭中地位提升带来的性别更趋平等的状况。

其二,比较环节加深对中国的认知。有留学生在访谈中自主设计了比较环节,用同样的访谈问题对家乡的亲友进行了访谈,在获得两国女性的反馈后对两者的异同进行了比较。有留学生分享时表示,通过比较访谈结果,看到了中国总体发展状况、人们的经济状况和生活状态,尤其是女性的状况与她们家乡的亲友相比较要好得多。留学生还比较了女性独立自主的情况、参与劳动的情况等,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女性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巨大不同,希望家乡的女性能够像中国女性一样,走出家门去参与社会工作,既可提升财务状况,又能提升家庭地位和生活的满意度。

其三,小组访谈的数据研究环节,让留学生通过梳理收集到的数据,对受访女性的总体状况、中国家庭文化模式和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有更整体、清晰的概念。

在对中国女性的认知方面,由于是分小组研究,对每个小组将负责的部分进行整理和分享,让大家对中国不同行业、背景、状态的女性的经济状况有更全面的了解。留学生还通过访谈中国女性,与中国各行各业的女性面对面展开真实、深入的交流,一方面通过女性这个窗口加深她们对中国的感知,另一方面通过与中国女性的直接接触加深她们与中国的联系与情感。

在中国家庭文化模式方面,留学生通过访谈了解女性所在的家庭,了解中国的家庭文化,了解各式各样的家庭财务开支状况、生活状态、家庭成员的构成和独特的家庭模式。有留学生提过中国的家庭模式很独特,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不同,所以她们对中国的家庭充满好奇。留学生通过访谈研究实践的契机观察与感知到:中国家庭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支持对家庭成员个体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在对中国发展状况的认知方面,留学生通过访谈研究,以几位女性、几个家庭为窗口,了解她们所处的城市乃至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的生活滿意度的提升。

总体而言,小组访谈研究的思政设计基于小组研究的形式、在留学生做研究的过程中给予的支持与引导、不同小组同学间的信息分享、研究的开放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等,这些都让案例课程思政收获了良好效果,效果包括留学生对中国女性近距离真实接触,以女性为窗口增进对中国女性、中国家庭、中国整体发展状况的了解,通过留学生所属国女性与中国女性状况的对比,增进留学生对中国的理解,并让大家自主发现可借鉴的中国模式与中国经验。

(七)实地调研实践——“百闻不如一见”的乡村妇女面对面实地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留学生的回信中说:“中国有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欢迎你们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15]

案例课程中一个重要的思政设计正是践行习近平主席在回信中的精神,融入实地考察活动。结合案例课程关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女性主题,课程安排留学生到中国农村去调研实践,到中国最基层去实地了解中国女性的经济生活。实地调研实践的课程思政设计中融入了许多思政化细节。

其一,参观女性创业基地,了解中国农村女性如何参与经济活动。案例课程安排留学生前往河南农村探访一个草莓生产基地。该基地的创始人是一位女性,学成后返回家乡,联合她所在的村庄及附近多个村庄,把当地临近区域建设成大型草莓种植基地。她带领周边所有村里的女性一起种植草莓、共同致富,为周边村庄的女性提供了就业机会,为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带留学生考察该基地主要是希望她们看到中国乡村振兴过程中女性扮演的角色,同时对中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有更多了解。留学生面对如此大规模科学种植的草莓基地,看到大棚里品类繁多的草莓,听到草莓基地给当地带来的巨大经济贡献,内心受到了深深震撼,感触颇多。许多留学生所在国的农村地区都占该国国土的大部分地域,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是整个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许多留学生儿时在农村长大,对案例课程实地调研的地方充满亲切感,对这种大规模种植带来的经济效益感到震撼,对这种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的经济模式颇感兴趣。许多留学生表示,希望能够将这里的经验带回祖国。案例课程中实地调研实践活动的设计让留学生直面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成就,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学习中国农村发展经验,达到良好的思政效果。

其二,与乡村女企业家面对面,了解女性创业经验。案例课程的实地调研实践中,安排留学生与农村女企业家面对面交流,请女企业家给大家分享大学毕业毅然选择回到乡村贡献家乡,历经艰辛终获成功的创业之路。

留学生通过面对面交流,听女企业家讲创业故事,向女企业家提出许多心中疑问,深入了解中国女企业家如何在农村创业、实现自我经济赋权、赋权当地众多农村妇女的经验。大家一方面因为女性能如此勇敢地选择自己创业,历尽艰辛、排除万难而深受感动,希望自己能够回到家乡去创业;另一方面,看到这位女企业家尽自己所能帮助她所在的整个社区,有感于她强大的社会责任感,领略了中国女企业家的责任与风骨,知晓了中国女性对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与担当。案例课程的实地调研实践以中国女性创业拼搏的真人事迹带给留学生关于中国女性的印象,将该女企业家作为中国许许多多心系家乡、充满责任感的女企业家的缩影,展示了中国经济发展中普通人的责任与担当,展示了中国社会的真实发展状况。

其三,探访农村活动中心,让留学生与普通村民尤其是农村妇女面对面。

安排探访农村活动中心,一方面可让留学生了解实现全面小康的当代中国,感知农村地区人们劳作之余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如写书法、画画、读报等。留学生从与村民连比画带翻译的沟通中感受到这里的村民洋溢着的生活的幸福感,这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给百姓带来的最重要的改变,也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评判指标,是极有说服力的事实。另一方面,探访活动让留学生欣赏到了在村委会请来的书法、绘画教师的专业指导下,村民们创作出的令人惊艳的作品。这些作品让留学生们对中国的传统书法、水墨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并通过与村民的交流了解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并被深深吸引。

其四,实践活动的一个特别行程安排是带留学生走访村里的妇女之家——妇女联合会在村一层级最基层的组织。留学生走访时恰逢当地妇女组织的几位负责人在动员当地女性村民参加村委会选举活动。村委会选举动员活动正是中国鼓励基层妇女参政、参与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缩影。当留学生了解到正在开展的活动内容时,纷纷感到惊叹。有留学生为见证中国鼓励基层女性走出家门、服务社区而深感鼓舞,希望她们国家的农村女性也能走出家门,改变生活状态。当地妇女之家的一位负责人还为留学生介绍了妇女之家和多层级农村全覆盖的妇女联合会,通过负责人的介绍,留学生了解到妇女之家主要为赋权当地妇女、服务当地妇女而存在,是当地女性参与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载体。大家更对中国的妇女联合会有这样多层级的设计、在基层发挥巨大作用产生了浓厚兴趣,认为这样的机构组织设计非常值得学习。

事实上,这种基层组织架构源自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架构,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可知,中国共产党拥有庞大且高效的基层组织,正是这种基层组织架构形态特征,把最广大的中国人民组织起来,带领中国人民获得了真正的民族独立,这种组织架构的有效性经历了历史的检验。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其组织架构正是采用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架构模式。妇女之家探访行程设计以一个农村妇女之家为窗口,向留学生普及了这种独特且成功、有效、有中国特色的组织架构,让留学生在惊叹与佩服之余,对中国、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四、留学生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

(一)课程思政中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应用

面对多元文化背景的留学生群体,开展思政教育应考虑到其特殊性,即她们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我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都存在差异。以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为基础开展的教育活动体现我国自古以来君子和而不同的认知。教师应主动了解留学生所在国家的历史、文化、价值观,秉持尊重文化差異、坚持差异平等的态度,秉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理念,带着开放和谦逊的姿态,秉持相互学习、互相尊重的原则,求同存异,因材施教,或可在与留学生平等地相互沟通中让其欣然了解与其存在差异的中国文化、理念与价值观。

(二)课程思政的体系化设计

每一门课程的课程思政设计都要考虑学生所在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课程思政也是总体课程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

例如:在内容方面,案例课程的思政设计中展现的中国女性参与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内容与这些留学生的“女性与社会发展”的专业主题非常一致。同时,案例课程思政的内容与课程本身有机地融为一体,不仅带着自己领域的特色,而且与专业的其他课程相互补充又相互联系,构成有机整体。

在形式方面,本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形式的实践课程方面,可以发挥每种形式的优势,不同实践课程形式相互取长补短。例如,案例中的比较实践可拓宽留学生学习的广度,新媒体推送可增加学习内容的多样性,而访谈实践可提升学习的深度,让留学生自己去探索课程涉及的专业领域,同时实地实践则让留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接触真实的中国。

总之,课程思政的设计可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课程实践给留学生带来不同层次的知识认知,不同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相互补足,共同构成生动、丰富的知识体系,实现课程思政目标。

(三)课程思政的有意义学习

从本研究的课程思政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有意义学习的重要性。例如结合留学生的农村成长背景,让她们在熟悉的领域中了解中国。就如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中的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说中提到的,所谓有意义学习,即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任意联系。[16]此处实质性联系指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和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而新旧知识的非任意联系指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些合理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以本研究中的比较教学实践为例,该形式的实践学习可让留学生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与她们自己在所属国的经历相关联,通过比较她们所属国与中国的不同情況,可寻找合适她们国家的发展模式与能带回她们国家的知识与经验,帮助大家通过比较实践学习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农村发展状况与女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且符合来华留学事业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其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质量为先 实现来华留学内涵式发展——教育部国际司负责人就来华留学相关问题答记者问[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7/20/content_5412139.htm ,2019-07-20,2021年7月6日接入.

[2]陈宝生.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7nztzl/2017_zt11/17zt11_yw/201710/t20171024_317275.html ,教育部网站,2017-10-22, 2021年7月6日接入.

[3] 丁文阁.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强化路径[J].北京教育:德育,2020(6).

[4] 新华社.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2022年10月16日, 2022年12月16日接入.

[5] 李睿,李敬欢.来华留学生非学历教育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4)

[6] 新华社习近平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回信[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3241125681000733&wfr=spider&for=pc ,新华社百家号官方账号,2021年6月22日,2021年7月6日接入.

[7]过国娇.在留学生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教改探析:以“中国概论”课程为例[J]. 文教资料, 2019(6).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moe_850/201810/W020181015369336301731.do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8年10月9日,2021年7月6日接入.

[9] BANKS J A.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Ethnic Studies[M]. Boston: Allyn & Bacon, 1991.

[10] BANKS J A.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Dimensions, and Practice[J].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1993(19).

[11] 万明钢. 从“差异”走向“承认”的多元文化教育[J]. 教育研究,2008(11).

[12] 钱民辉. 略论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13]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51800.htm,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20年10月1日,2021年7月6日接入.

[14]中华女子学院,阿里研究院.2019阿里巴巴全球女性创业就业研究报告[EB/OL].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823/6241125212004225.shtm,2019年9月1日.

[15] 新华社.习近平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回信[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3241125681000733&wfr=spider&for=pc ,新华社百家号官方账号,2021年6月22日,2021年7月6日接入.

[16] 刘丽娟.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及对当今教学的启示[J]. 南方论刊, 2009(5).

(责任编辑:刘洁)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Implementing Civic Politics in the Curriculum

——Taking "Women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Course as an Example

Ye Hongyu

Abstract: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education program.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to let international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real China more deeply, introduce China to the world, and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people-to-people communication among peopl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 study explores the case study of "Women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find out how to mak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understand China and connect with China, and then become active storytellers of China. The study discusses the course design and several types of courses. The study discusses the curriculum design and several different teaching practices, including comparative teaching practices on the theme of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classroom group discussions on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to expand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the topic, digital new media promotion on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the realization of comprehensive well-offness,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of women's online entrepreneurial practices, and a problem-oriented group interview study on the status of women's development, The digital media push,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teaching on women's online entrepreneurial practice, problem-oriented group interview research on women's development situation, face-to-face on-site research practice of rural women, are all explorations of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course ideology in the case study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urriculum civic and political studie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People-to-people contacts

作者簡介:叶鸿宇(1984—),女,博士,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传播与女性、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留学生课程思政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教室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留学生凌虐同学案”给谁提了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