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养成教育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

2023-11-22 23:31张立峰栗新燕侯建昌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3年10期
关键词:养成教育思想政治工作高校

张立峰 栗新燕 侯建昌

[摘 要]养成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对高校养成教育的育人形式、育人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在深入剖析养成教育的价值意蕴和运行逻辑的基础上,认为高校应从制度完善、内容丰富、平台建设、环境营造、队伍提升等方面着手,深入推进养成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

[关键词]高校;养成教育;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10-0020-05

养成教育是以人的生存和人的基础的身体素质养成、思想品德养成、心理素质养成、行为习惯养成、学业素质养成和职业素质养成等为基本内容而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也赋予了养成教育新的要求。对此,高校须从制度完善、内容丰富、平台建设、环境营造、队伍提升等方面着手,深入推进养成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

一、价值意蕴

(一)养成教育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价值

1.养成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关系

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道德规范的教育,是高校必不可少的育人环节[1]。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养成教育将是实现这一任务的重要抓手,对学生的品德修为、行为素质养成发挥着关键作用。不过,目前中小学校实施养成教育比较多,高校相比偏少,多通过宽泛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道德教育,总体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价值理念与过去相比,发生了转变,这赋予了高等教育新的发展内涵和要求,养成教育也必将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新时代,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所接触的现实与网络空间新生事物丰富而多元,大学阶段作为学生性格养成的关键期,所接触的内容的增加也将影响着学生性格品质、行为素质的转变,因此,新时代高校实施养成教育意义重大,它将有效弥补思想政治工作过程存在的不足,全面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让学生通过养成教育实现道德品质的进步和全面发展。

2.养成教育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影响

思想政治工作是解决学生的思想、观点、立场问题,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重要抓手,养成教育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补充,将有助于拓宽思政育人渠道,为学生道德素质提升提供保障。首先,养成教育为创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路径。养成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补充,它会为学生素质养成提供基础性保障。新时代高校养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不断拓展,所涵括的道德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学业素质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等也在不断深化发展,这将为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形式提供了更为多元的路径选择。其次,养成教育为学生道德素质养成提供了新平台。养成教育的核心在于教育引领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培育优秀品质,实现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创新性实施养成教育,能够为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提供新的载体,助力学生阳光成长、健康发展。第三,养成教育为校家共育合力育人提供了新视野。校家共育作为新时代高校构建多方协同思政育人共同体的重要内容,畅通校家沟通渠道,对深入家庭了解學生的性格和成长环境、助力学生成长发展意义重大。新时代高校实施养成教育的必要条件是校家共育,有效实施养成教育,将进一步拉近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的关系,解决学校多方协同思政育人工作的瓶颈问题,为持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的视野。

(二)养成教育对“五育融合”的重要价值

1.养成教育与“五育融合”的耦合关系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既要坚持‘五育并举,一个不能少,更要坚持‘五育融合。这种融合,前提在于五育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贯通。具体来说,全面发展,德育为先,就是要把德育渗透在全面发展教育之中,为其他各育定向、铸魂。”[2]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实现的重要手段,它将为德育渗透于全面发展教育提供新的道路选择,对高校实现“五育融合”育人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高校养成教育以德育教育为切入点,涉及学生的道德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学业素质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等,这些内容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具有直接联系,这说明高校养成教育与“五育融合”存在耦合联系且关系紧密。譬如,高校实施养成教育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学业素养时,需开展相关项目活动,这就需要学生参与专业性学习、讲座或竞赛等;提升身心素质时,就需要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活动、讲座以及体育活动、体育锻炼等。归根结底,高校学生行为素质的养成需要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五育融合”的每个方面做起,这样才能尽早实现素质的养成,实现全面发展,这也是“五育融合”的最根本目标。

2.养成教育对“五育融合”的价值影响

养成教育不仅是德育实现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五育融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能够充分解决“五育”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为驱动“五育融合”的重要力量。首先,养成教育有助于增进德育的“引导力”。高校通过实施养成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这既拓宽了德育的实践平台,丰富了德育的育人形式,又弥补了德育各环节所存在的不足,增进了德育在五育融合中的定向、铸魂作用。其次,养成教育有助于增强五育之间的“融合力”。所谓融合力就是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协同、联系的力量,这种力量最终形成融合为一体的综合物(或综合品质)。譬如高校实施养成教育,学生养成了德智体美劳不同的好习惯,而这些好习惯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体现它们的将是学生的综合品质,即相互作用融合后的结晶体。第三,养成教育有助于激发五育的“影响力”。与传统养成教育相比,新时代养成教育突破了过去单一式德育育人的界限,与智美体劳四育的联系增强,这既满足了学生的普遍需求,也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专业化发展需要。同时,这也与“五育”的最终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吻合,因此,养成教育对激发“五育”的育人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养成教育对学生素质养成的重要价值

1.养成教育对学生素质养成的内生价值

养成教育与高校学生素质养成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1世纪青年人才素质的结构分为合格的政治素质、科学的思想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较强的工作能力素质[3]。当前,新时代高校养成教育涉及学生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行为规范素质、学业素质和职业素质等,它与学生素质养成存在的交集比较多且联系紧密,因此,养成教育对高校学生素质养成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首先,养成教育有助于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教育依托于学校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规范教育,学生通过参加主题教育、专题讲座、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实现了道德品质的不断提升。其次,养成教育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学生通过养成教育,参加内容丰富、形式各样的体育运动,加强日常锻炼,强健体魄,培育了良好的身体素质。第三,养成教育有助于培育学生阳光健康的心态。养成教育抓手设计活动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通过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或参加“5·25”心理健康节等,让自己拥有积极阳光、健康向上的心态。第四,养成教育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高校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创比赛、技能竞赛等,能够引导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行动自觉,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最后,养成教育有助于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养成教育不仅对学生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具有重要影响,也对其他素质产生影响,如行为规范教育是日常行为教育,它与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的培育有交集,由此可见养成教育对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2.养成教育对学生素质养成的次生价值

行为习惯是素质的外在表现,素质通过习惯表现出来[4],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它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素质养成提供一系列的抓手设计活动,让学生真正实现亲身参与、亲身体验,养成良好习惯[5],因此,养成教育对高校学生素质表现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道德素质的体现。在学习生活中,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助人为乐等好习惯,有助于学生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肯定。其次,身体素质的体现。学生通过加强体育锻炼,强化健康修养,进一步健全强健的体魄,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第三,心理素质的体现。学会调整心态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学生通过养成教育养成调整心态的好习惯,学会在逆境中成长,将负面情绪轉化为正面情绪[6],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强大,经受起各种挑战。第四,行为素质的体现。养成教育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容止习惯,让学生举止整洁大方、自然美观,行为表现讲文明重礼仪,真正实现学生的外表美和行为美。第五,生活素质的体现。在校园生活过程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言语习惯、待人习惯等,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规范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做到善于交际、与人为善、待人真诚。总而言之,养成教育不仅对学生素质养成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学生素质的展现具有重要价值。

二、运行逻辑

人类文明新形态下,社会教育的内容形式在转变,人的发展需求也在更迭,高校养成教育要紧跟时代演进,把握养成教育新的运行逻辑。

(一)理论之维:新时代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重要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我们要发展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培养。新时代,加快了素质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它的教育内容得到了极大丰富,教育形式、手段得到了创新发展,教育目标转向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五育提升上来。养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实施的基本手段,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育人环节[7],从本质上它是教育人、引领人的教育,是培养学生优秀品质,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新时代,高校养成教育也将成为素质教育理论进行实践检验的重要场域,在不断的实践检验中,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实现理论优化。同样,高校养成教育也将获得发展机遇,将培育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实施养成教育融汇于一体,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再提升、再深化、再发展。

(二)历史之维: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运行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就要求高校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形式,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养成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补充,它在不断创新、改进、提升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大学生养成教育模式。这种新模式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实现综合素质提升为目标,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成为活动组织、活动参与的主体,让学生懂得在实践中如何应用专业知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现实之维:新时代育人目标不断丰富的时代使然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育人目标是经过长期社会探索提出的[8]。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德智体”育人目标的探索,到世纪更迭之际“德智体美”育人目标的提出,再到党的十九大之后提出“德智体美劳”育人目标,美育、劳育的重要性得到凸显,这也是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使然。新时代,对“德智体美劳”育人目标的实现提出了更高要求,养成教育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也将成为五育并举助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新时代,养成教育与社会发展、学生成长需求关系紧密,高校实现养成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形式的创新发展,这不仅满足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也进一步引领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职业发展习惯、体育锻炼习惯、知美塑美习惯和劳动习惯,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三、实践路径

新时代,赋予了养成教育新的内涵,高校要从制度完善、内容丰富、平台建设、环境营造、队伍提升等方面着手,全面推进养成教育工程建设,助力学生五育提升。

(一)制度完善:构建一体化养成教育制度体系

高校实施养成教育,前提是健全制度体系,既要设计好顶层设计的主体制度,也要制定主体制度下的子目录制度,又要配套好相关制度,形成一体化养成教育制度体系。首先,优化顶层设计。高校要紧扣教育方针要求,结合高校建设、学生需求等,制定和出台养成教育主体性制度,为实施和运行好这项工作提供指导性文件。一方面,学校从总体上要明确养成教育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方法、建设保障、考核评价等,确保制度的规范性、科学性。另一方面,学校要明确养成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通过建立校院班三级管理运行机制、健全组织机构、校家合作共育、营造校园文化环境、配齐配强工作队伍等,有效推进养成教育的科学化运行。其次,完善子目录制度。学校要结合养成教育建设实际,制定主体制度范围内的子目录制度,如养成教育组织机构建设、校家合作养成教育共同体建设、养成教育抓手设计活动组织、养成教育考核评价等相应制度。一是,健全养成教育组织建设制度,设置大学生养成教育研究中心,明确中心建设章程及发展目标,为配齐养成教育主体队伍提供制度支持。二是,健全校家合作养成教育共同体建设,制定校家合作相应制度,建立家长QQ群、微信群,每年定期开展家访、举办家长会,培养良好的校家合作氛围。三是,建立养成教育考核评价制度,实施“精准化”养成教育评价改革,突出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收获等方面的精准化评价,全面做好养成教育学生综合评价。第三,健全配套制度。学校大学生养成教育亟需其他相应配套制度支持,如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教师养德修为、课程评估等方面制度,以之为主体制度的运行提供良好环境。同时,配套地区要结合高校实际和学生特点,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偏离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既定要求,要做到与时俱进,符合教育规律。

(二)内容丰富:建立“类别+项目”的养成教育内容体系

高校构建养成教育内容体系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业素质、职业素质的培养,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首先,养成教育内容的“三个结合”。高校在制定养成教育内容上,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总体要求;二是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要求;三是要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这样内容体系才能符合高校建设标准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需求。其次,养成教育内容的类别选择。结合国内高校养成教育建设及实践运行情况,高校养成教育可围绕家国情怀、道德修养、个性品质、学业素养、职业素养等類别进行确定,这既符合“三个结合”的要求,也能够满足不同专业、不同特点学生的发展需求。第三,养成教育类别的项目选择。高校要结合各个类别确定具体项目,不过在确定具体项目时,要突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具体项目要多于其他类别。目前,高校可围绕政治觉悟、热爱祖国、责任担当、爱校爱家、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友善乐群、知恩感恩、身心健康、热爱劳动、崇美尚美、善于表达、勤奋扎实、专心专注、勤于思考、善于阅读、规律规则、爱岗敬业、严谨务实、精益求精、坚毅不挠、创新创造等确定好习惯项目,并结合好习惯项目,制定相应抓手设计活动,为学生认领好习惯项目,制定实践清单,参与抓手活动提供良性条件。

(三)平台建设:建立多元化养成教育协同育人平台

平台建设是实施养成教育的场域保障,高校构建“线上+线下”的多元养成教育平台,将拓宽养成教育的育人空间,增强养成教育的育人效果。首先,建立健全养成教育研究机构。学校结合建设标准,成立专门的养成教育研究机构,配备相关工作人员,强化养成教育专项研究,为养成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其次,深入拓宽养成教育高校联系空间。探索养成教育建设方法,凝练养成教育建设经验,有效推广养成教育实践经验,邀请兄弟高校参与养成教育实践,构建养成教育共建联盟,形成养成教育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为学生实现个性化、多样化成长筑牢坚实基础。第三,建立养成教育“课堂+网络”育人空间。通过第一课堂,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开设“大学生养成教育”选修课、实践课,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将养成教育思想理论内化为学生的价值理念,外化为学生的行动自觉;通过第二课堂,深入开展养成教育各项实践活动,如名师讲堂、寒暑假“5+X”活动、“课前十分钟演讲”、记周记、睡前半小阅读等,各项活动均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抓手设计活动的积极性;通过网络空间,拓宽养成教育渠道,传播正能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后,建好建成养成教育体验空间。高校应借助第二课堂、书院制等主体场所,进行养成教育的宣传教育,通过主体场所的影像展示、视觉体验,全方位、立体化展出养成教育建设成果,激发学生对养成教育的兴趣,如不定期组织学生到教育体验中心进行参观体验、学习交流。

(四)环境营造:建立“校内+校外”的养成教育环境场域

学校、社会和家庭是实施养成教育的三个关键场域,高校应结合各个环境场域的特点及学生成长需要,增强不同场域之间的融合,构建起“校内+校外”的养成教育环境育人场域。首先,创建优美、适宜,富有感染力的校园育人环境。高校应将养成教育融汇于校园环境,在理念设计、场景布局、人文环境等方面绘蓝图、抓建设、上层次,强化校园环境建设,重点在校园、教室、图书馆、餐厅、宿舍等区域强化养成教育宣传[9];同时做好校园网络平台建设,通过学校网站、报刊、新媒体平台等媒介,进行养成教育文化宣传。第二,创建共生、共赢,富有影响力的社会育人环境。推进校企合作,联系企业、社区、公益组织等机构场所,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形成校社联合教育的良好模式;服务地方,积极开展各类各项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通过深入社区、深入乡村,提升自身对城镇发展、乡村振兴的认识,充分把握社会发展必变、自我成长之变,实现良好素质和行为习惯的自我养成、自觉养成。第三,创建和谐、美丽,富有亲和力的家庭育人环境。搭建家校共育平台,建立学校和学生家长的“教育共同体”,通过微信群、QQ 群等,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开展线下走访、线上交流、家长进校园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家校共育活动,动员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养成教育,为学生发展提建议、做监督,校家合作共同解决学生问题,帮助学生学会成长,懂得如何调试自己,逐步形成校、家合作互动的良好局面。

(五)队伍提升:打造一支养成教育专业队伍

当前,高校打造一支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指导与服务能力的养成教育专业队伍,成员主要涵括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学生自治组织等五支队伍,这将为实施养成教育提供支持。首先,优化教育管理,凝聚形成育人合力。各支队伍因岗位职责不同,所完成的工作任务、内容也要进行归类、分工,同时也要强化各支队伍人员的沟通联系,培育团队,充分发挥各队伍的教育优势,形成教育合力。其次,强化学习研究,提升理论研究能力。一方面,建立以养成教育为研究方向的工作室,为教师对养成教育研究搭建平台[10]。另一方面,设立养成教育专项研究项目,为教师进行养成教育研究提供项目支持、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全面提升教师对养成教育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推进养成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水平。第三,强化师资培训,提高教育服务质量。一方面,积极深入国内养成教育较好的院校进行交流学习,借鉴养成教育先进经验。另一方面,邀请名家名师,走进校园,进行专业理论培训,强化教师对养成教育的认知,拓宽教师养成教育知识视野,全面提高养成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高质量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第四,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自治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在养成教育抓手设计活动组织、参与的主体作用,成立校院班三级大学生养成教育自治组织,学校、学院成立自治组织委员会,班级成立自治小组,全面推进大学生养成教育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为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提供靶向服务。

总之,新时代高校在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过程中,必须重视养成教育工作的灵活性,要将其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教育引领学生实现五育成长。在推进养成教育过程中,高校只有从制度完善、内容丰富、平台建设、环境营造、队伍提升等方面着手,才能深入推进养成教育,以便更好地为学生素质养成、能力提升、职业发展提供思想指导和价值引领。

参考文献:

[1][7]刘潇.高校养成教育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17.

[2]冯建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理据与策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14.

[3]刘书林.素质的概念与21世纪青年人才素质的结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5.

[4]闫书广.素质教育实施的路径之一——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6):31-32.

[5]伍世亮.大学生养成教育[M].广西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6]张德江.民办高校大学生养成教育行动研究[M].吉林大学出版社,2020.

[8]王莹.新时代育人目标的丰富和拓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4):52-55.

[9]李凌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话语体系引领下的应用型高校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20(12):104-108.

[10]梅晓芳.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共同体视域下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新向度[J].江苏高教,2020(7):120-124.

(责任编辑:张宏玉)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n Formativ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Zhang Lifeng  Li Xinyan  Hou Jianchang

(Shandong Huayu College of Technology Student Work Department)

Abstract: Nurturing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hand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moral character. In the new er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on the form and means of nurturing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value implication and operation logic of nurturing education,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romote nurturing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system improvement, content enrichment, platform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creation, and team enhancement to provide all-round and whole-process services for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Nurturing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基金項目:山东华宇工学院2021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养成教育体系研究”(2021ZD04)。

作者简介:张立峰(1987—),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栗新燕(1983—),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德育研究与实践;侯建昌(1981—),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养成教育思想政治工作高校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需做到“六结合”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