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斓 周文生
摘 要:全面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坚持从整体性、全局性角度理解“三进”的总体架构和多维面向。坚持系统“进”、全面“进”和深入“进”等基本原则,厘清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的主要内容,进而建构党建引领、理论固本、文化浸润、媒体融合和实践淬炼的科学体系,充分发挥党的二十大精神对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引领作用。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原则与内容;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699(2023)05-0001-05
收稿日期:2023-05-09
项目来源: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青年项目(22DJQN065);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华中师范大学)专项项目(ZZYR202225);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武汉东湖学院)专项研究指导项目(WHDHSZZX2022084);新余学院院校研究重点课题(YXYJ2201)
作者简介:郭斓(1997-),女,江西宜春人,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建设研究。
通讯作者:周文生(1966-),男,江西新干人,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The Idea of the "Three Intos" Conveyed by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he Principles, the Content and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GUO Lan1, ZHOU Wensheng2
(1.School of Marxism,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 China;
2.Xinyu University, Xinyu 338004, China)
Abstract: To advance the spiri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into the textbook, into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into the minds of students, we need to grasp the idea and the multidimensional connotations of the “three intos” exactly and take them as an organic whole. That is, we must be clear on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three intos” conveyed by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befor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dea and keep to the principles of “systematic”,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during the practice of it. And thus, a scientific system can be constructed for the teaching to be guided by the Party spirit, integrated with cultures, combined with media, refined with practice, and consolidated under the related theories, so as to ensure the guiding role of the spiri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the students of higher schools.
Key words: spiri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he "three intos"; principles and content; system construction
《中共中央關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指出:“要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教育培训的必修课,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对相关教材修订工作,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1]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以下简称“三进”),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应有之义与关键一招。高校作为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域,应厘清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进而建构科学“三进”体系。
一、 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的基本原则
全面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任务,是对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现实回应,也是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体系的重要一步。因此,高校需坚持系统“进”、全面“进”和深入“进”三大基本原则。
(一)坚持系统“进”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系统思维方法要求,要注意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站在全局角度把握党的二十大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引领学生了解国家大事要事、增强家国情怀、成为时代新人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2]高校党政领导班子要深刻理解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深刻理解党中央提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工作,是一项兼具重要性、全局性与战略性的部署。在整体部署学校工作时,高校党政班子要处理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同各专业、各学科、各年级和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处理好课内育人与课外育人的关系;处理好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的关系,以高屋建瓴的战略高度,系统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工作。
(二)坚持全面“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内涵丰富、立意深远,标定了中国发展的新方位,蕴含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的经验总结。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就是要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整体把握党的二十大召开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理论成果和框架结构,尽可能地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日常服务、环境营造、社会服务和实践锻炼等各方面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力求实现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融汇于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牢牢把握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牢牢把握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引领青年学生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宽广的格局、更崇高的站位去学习、理解和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帮助新时代青年学生在广阔的时空维度下准确定位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到人生目标、追求和信仰。
(三) 坚持深入“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3]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工作坚持深入性原则,才能将其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讲透。当代青年大学生都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们亲眼见证且切身感受着最鲜活、最生动、最深刻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变革。思政工作者应吃透二十大报告的要点,确保理论阐释准确到位,让学生体会其学理魅力;紧跟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让学生感受其理论活力;找准青年学生的思想堵点,解答学生现实疑惑与诉求,让学生领悟其实践伟力。同时,要想实现深入进头脑,就必须用好社会实践这个大课堂,整合社会各方的资源,引导学生参与到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感悟和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而使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从单一平面走向多维立体,从静态呈现走向动态展现。
二、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贯穿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和育人价值。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牢牢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知识观点、思想理念和精神气质等主要内容。
(一)“知识观点”进,学习具体观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源自于新时代党和人民的具体实践,是新时代我國各项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的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大明确回答了新征程“举什么旗帜” “走什么道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继续前行”“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团结奋斗”等时代之问与中国之问。新时代青年学生重任在肩,尤其需要学懂弄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具体观点。因此,推动知识观点“三进”是引导青年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坚实基础。“知识观点”进是首要任务,这有利于聚焦新论述新观点,引导青年深刻领会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任务、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而帮助青年学生准确把握自身所处的时代节点和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二)“思想理念”进,学习立场视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新时代为逻辑起点,立足战略全局和百年变局的时代背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4]思想是行动的航标。全面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就是要坚持正确的立场视野,坚持用思想理念实现“三进”。这也就是要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工作,运用好、坚持好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引导学生提高站位、拓宽视野,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立志做坚守民族立场、具有全球视野、勇担民族重任的新时代好青年。
(三)“精神气质”进,学习精神品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充满着党为民情怀的精神涌流,其理论积淀与智慧光芒在新时代熠熠生辉。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跟传统的数学、物理等学科的教学不一样,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参加党的二十大精神知识竞赛,而是要让学生明白伟大时代迎来全新机遇与挑战,全新机遇铸就精彩人生篇章。可以结合党的百年奋斗史,结合青年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案例,生动阐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承载的伟大建党精神、使命担当精神、永久奋斗精神、历史主动精神、“无我”精神、斗争精神、创造精神等宝贵品质,加强理论说服力。引导当代青年学生在精神伟力的指引下,感悟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的担当作为,铭记党紧紧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听民声、暖民心的为民初心,教育引导大学生“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2]。
三、构建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的多维体系
在百年奋斗征程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用理论真理和精神力量引领青年、教育青年、感召青年,铸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朽奇迹,锻造了青年不懈追求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信仰。进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以“大思政”理念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创新、内容形式更新、方法手段革新,构建起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的多维体系,构筑起“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四梁八柱,更是意义深远、作用非凡。
(一)紧扣要点,构建党建引领体系
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工程,各高校必须从源头上转变思想、深化认识。学校党委是发挥党建引领力量的核心,只有学校党委紧扣“三进”工作的要点,科学统筹规划,制定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时间表和路线图,才能打造思想统一、层次多样、协同推进的“三进”体系。
一是要紧扣中心大局,进行整体统筹。高校必须切实发挥党委核心作用,引航思想政治教育大方向,高站位统筹谋划思想政治工作全局,全面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站在全局角度,关注青年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认知和践行情况,按照“三全育人”总体要求,采取系统工作部署,制定切实可行的落实方案。
二是要紧扣课程特色,进行分类实施。分类梳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课程的特征,厘清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区别,挖掘各学科、各课程中蕴含的党的二十大精神思政元素,科学建构“知识—课程—专业—学科—学段”全覆盖的“三进”体系,做到分类实施,因材施教。
三是要紧扣师资特点,进行协同推进。学校党委要打通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合作的“堵点”,开展“手拉手”协同备课、互相听课评课赛课、教学研讨等方式,组织好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三大群体协同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5]
(二)筑牢基点,强化理论固本体系
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6]筑牢理论基点,强化学生理论体系,是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的前提与基础。
一是筑牢教育者理论基点,强化育人队伍建设。高校思政工作者只有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蕴含的道理、学理和哲理,才能形成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科学认识和正确看法,切实做到用党的二十大精神启迪青年智慧、涵养青年情感、引领青年成长,更好地回应时代呼唤与青年需要。因此,高校应以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思政工作者队伍建设与培训,为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工作培养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阐释到位、教学方式创新、准确研判学生思想新变化的思政工作队伍。可以通过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轮训等形式,引导教育工作者以勤学原文、深悟原理等方式提升理论素养,进而达到提升育人能力、厚植育人情怀、强化育人使命的效果。
二是筑牢青年学生思想基点,解决学生实际问题。高校教育者必须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回应和解决青年学生的现实诉求,把思想引导与解决问题相结合,为青年学生提供学业、生活、发展、规划等实质性支持和帮助。高校可以通过实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改革,架构“课程育人”工程的“一体双翼”。在思政课、各类专业课和实践课中,始终贯穿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理论真理的魅力吸引学生、感化学生,筑牢青年学生的思想基点,进而回应好、解决好学生的实际问题。
(三)制造高点,做实文化浸润体系
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准确掌握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动向,制造文化建设高点,做实文化浸润体系,方能不断增强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感召力。
一是文化育人內涵深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的内核,利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滋养学校教育教学,提升思政育人软实力。坚持将二十大报告中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于思政课课堂教学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丰富文化供给,逐步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提升工作导向力。
二是文化育人场域建设,夯实文化硬支撑。高校要不断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校史馆、图书馆、艺术展览馆、主题展馆等校园文化育人场域建设,特别是可以增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展览。同时,加强与社区、农村、企事业单位、红色教育基地和技术技能实践基地等社会机构的交流合作,共建育人场域,夯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的硬实力。
三是文化育人活动优化,打造文化新高点。可通过主旨报告、座谈会、研讨会、诵读活动、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于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创新性使用“诱思探究”翻转式“学”精神、“述说唱绘”美育式“践”精神、“读讲辩演”分众式“悟”精神、“流动课堂”情景式“行”精神等多种形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赋予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新动力。
(四)紧跟热点,完善媒体融合体系
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工作应紧跟社会热点,完善媒体融合体系,站在学生角度进行融入。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完善媒体融合体系,拓展思政育人空间,将学校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抖音、QQ、微信视频号、B站和校报等打造成为一体化融媒体宣传平台,形成课下辅助课上、线上辅助线下和校外辅助校内“三格局”。
一是“课下辅助课上”,以热点讨论辅助教学。即课上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阐述党的二十大精神,为课下实践打好基础。课下安排学生参观VR云游红色场馆、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展览等展馆,带领学生进行小组探讨、情景剧编排、视频创作、音频创作、图片绘制、动画制作、动漫创作等实践。
二是“线上辅助线下”,以热点互动引领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要抓住“互联网+”的东风。高校可以借助“三微一端”等媒介平台、Chat GPT等人工智能工具,释放互联网共享互动、跨界融合的独特优势,推动形成全员关照、全域覆盖的“三进”新局面。充分利用线上媒介辅助线下学习,采用线上答题、线上视频学习、线上讨论等方式,辅助课上的理论教学,使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能够在新媒体的浸润赋能下生机蓬勃、成果显著。
三是“校外辅助校内”,以热点推送强化担当。利用融媒体中心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主要特点,利用新媒体端口进行党的二十大精神推送,让学生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见习实习期间,即使身处校外,也能接收到来自学校融媒体平台推送的系列新媒体作品。采用融媒体推送的方式,将实现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校外育人的“润物细无声”,激励高校青年学生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责任担当。
(五)凸显亮点,重视实践淬炼体系
丰富的物质条件、稳定的成长环境和复杂的网络氛围导致部分青年出现“躺平”“摆烂”“佛系”等现象。唯有重视实践淬炼体系,激发学生实践热情,才是解决此类问题的破局之解,更是“三进”工作的亮点所在。生动实践方能磨砺青年、锻炼青年、涵养青年,从而真正实现“三进”。
一要拓展实践平台,强化“三进”支撑力。把党的二十大精神核心要义同专业实践紧密结合,多基地协同拓宽实践平台,建立高新技术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基地、乡村振兴基地、文化传承基地等实践基地,为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提供强大支撑。同时,围绕第一课堂、丰富第二课堂、延伸第三课堂,实施“一二三”课堂联动,推动教室教学、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课堂一体化建设,做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二要创新实践形式,凸显“三进”吸引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系统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的必然要求。高校可利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乡村振兴实践活动、企业见习实习、支教支农支医、红色足迹寻访、社会发展调研等实践活动,打造学生实践體系。当青年学生乐于实践、勤于实践,在广阔社会舞台中挥洒汗水、躬身实践时,才能真正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化为精神品质,坚定理想信念;外化为实践要求,练就过硬本领。
三要推进实践改革,增强“三进”感召力。在青年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考核和学业考核中适度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探索使用“增值评价”“过程评价”“综合评价”等评价方式评价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践行情况。在实践教学评价后,及时给予学生正向反馈和积极指导,可增强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感召力,引导青年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真正实现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入行。
参考文献:
[1]求是网.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EB/OL].(2022-10-30)[2023-04-25].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2-10/30/c_1129088533.htm.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 2022-10-17(02).
[3]习近平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N].人民日报,2022-10-18(01).
[4]蒲清平,黄媛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5):1-13.
[5]齐卫平,樊士博.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3):8-12.DOI:10.19865/j.cnki.xxdj.2022.23.002.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责任编辑: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