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君
【摘要】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最关键的时刻,需要起好头,立好德,做好人,才能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把思政教育课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中,可将小学阶段开展的各项主题班级活动紧密地与思政教育的实践相融合,以期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班级活动实践融合
根据我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以课程思政特色促进办学特色,进而彰显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基于班级活动的思政教育存在随意化、碎片化、形式化等问题。我们开展“小学班级活动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实践策略研究”,目的是构建全程、全员、立体、丰富的育人环境,搭建创新的教育平台,旨在让全校师生参与进来,形成独特的思政教育校本课程,打通各学科之间的边界,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德育渗透,全员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思政育人。
迟希新教授在《让德育在活动中发生》中明确通过各种课程、实践活动、主题教育育人的理念已经深入师生心中,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把“活动育人”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在活动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傳统文化教育、新时代社会主义特色思想教育。魏书生班级管理模式中也提到班级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出书斋,在活动中去领略思想教育的内涵。两位专家认为班级活动的育人效果是通过班级活动让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体验中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达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效果。魏士强司长在《健全精准思政体制机制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固本培元》中明确思政工作的使命和目标就是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通过文献分析,不难发现,通过研究探索小学班级活动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实践策略,可达到落实思政教育的“信念理想教育、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效果。探讨学校班级活动与思政教育融合策略,提高在班级活动中进行思政教育的效果,达成思政教育“知、情、意、行”的统一,策略如下。
一、依托主题班会,将小学班级活动与思政教育融合
班会课是班主任在实施教育活动时常用的一种班级活动形式。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主题班会课,依托班会课的实施进行思政教育。
典型案例:2021年9月24日,孟晚舟女士乘坐中国政府包机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体现了中国企业家面对西方国家的无理制裁,敢于亮剑、敢于斗争的坚强意志和品质,也展现了强大国家的责任担当,体现了个人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为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笔者设计了微班会课“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本课由“晚舟归航,中国昂扬”“祖国崛起,创造奇迹”“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三个板块组成。通过系列活动,学生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以及祖国发展的伟大奇迹,个人与国家此刻才是真正地站在一起,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体会到祖国的强大是因为祖国孕育了无数心系祖国、奋不顾身的中国人民,我们努力学习,就是对祖国母亲最好的回报!班会课在学生集体宣誓“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中推向了高潮。本节班会课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达到了思政教育的目的。
迟希新教授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本课进行点评。第一,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达成。老师围绕着立德树人的大目标,让中国红不仅仅是表面的红,还让“中国红”进入到孩子的心里去。第二,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老师在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做了精致的设计,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包括问题的引导,对整个课堂教学的把控,对每个孩子的关注,紧紧围绕着这样一个相对抽象的教育主题,让孩子能理解教学重点,能充分参与到课堂中。第三,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彰显。老师有效利用问题引导,充分调动孩子的参与性,让每个孩子充分表达个人的想法和理解。
二、将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
通过整合校内与校外的思政课程资源,让社会、学校、家庭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配合,让德智体美劳五育相融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这样多维度、立体化、有内涵的课程设计思路,让小学思政课程教学更有效、更丰富。
典型案例:我们录制的广州电视课堂之《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是《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的第三课。我们借助这次电视课堂的录制,把广州本土的历史、人文、经济、文化等都通过小视频搭配图文的形式呈现,里面有学生提供的图片和文字,有档案馆挖掘的资料,有本地社区最新出炉的好人好事等。电视短片一播放出来,就成了最好的德育思政课,有效融入了本土的人文历史,作为“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重要内容而深深地印在了师生心中。
同时我们还通过引领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博物馆、走进福利院、走进广州的小街小巷,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家之情。学生在直观感受中明白了尊重、感恩身边每一位家乡人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深度思考,在思考中体会到人与人,人与家乡的共生共荣关系,这需要从实际行动做起,从举手投足的小事做起。
只有这样深入到生活情境中去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在《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框架指引下,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并以此达到思政教育的目标。
三、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思政教育相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华夏民族的文化、智慧、历史经验、传统习俗等融合在一起的结晶。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活动中,能搭建起学生和传统文化沟通的桥梁纽带,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典型案例:寅虎添翼闹元宵,师生康乐迎新年。瑞虎呈祥,春意盎然!2022年2月14日,整洁的校园小广场被装扮得格外喜庆。大榕树上悬挂的红灯笼随风摇曳,在浓浓节日气氛中显得格外耀眼。孩子们穿着喜庆的中国传统服饰,与可爱的“冰墩墩、雪容融、壬寅萌虎以及康康、乐乐”相约美丽校园。喜庆的锣鼓敲起来,跳跃的醒狮动起来,火红的灯笼挂起来。两头醒狮时而摇头摆尾,时而狂欢嬉耍,赢得阵阵掌声。点完睛的醒狮欢快地走进师生之间,孩子们摸狮子头,摸狮子尾,象征着大吉大利,好彩头的传统文化习俗氤氲在孩子们心间,让孩子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开学不上课,要上就上体验课”,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会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习俗,营造欢乐祥和、健康向上的节日氛围,今年学校开展开学实践活动,各班通过搓汤圆、猜灯谜、做花灯、踩高跷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体验元宵节的习俗。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去感悟传统习俗之美,珍惜传统文化的价值,使得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思想教育的升华。
四、将劳动实践与思政教育相融合
教师应注重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实践,有效培养其创新精神、探索精神以及实践能力。
典型案例:我们搭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活动体系,让劳动教育效果掷地有声。孩子们参与劳动时露出一张张笑脸,增强了体魄,丰富了头脑,滋养了心灵。
典型案例:我们在开展种植劳动的同时,根据各年级的特点,进行“学科+学科”的融合。一、二年级,我们将种植与美术相融合,以“种植巧手乐陶陶”为主题,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如画图、做手工等进行观察记录和体验种植的乐趣。三、四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于是我们将种植与语文学科相结合,以“种植巧言乐陶陶”为主题让学生学习用表格记录种植数据、写种养小日记等方式进行观察记录。五、六年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会有大的提高,于是将种植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以“种植巧创乐陶陶”为主题,让学生将观察所得做成美篇、电子小报,鼓励学生在种植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意识地进行创造与发明。学生除了种植还在种植过程中发现了问题,然后有创意地利用塑料瓶搭起牵牛花生长的架子。以上案例呈现了孩子乐劳动、爱劳动到会劳动的过程。
总之,将思政教育融于班级活动就是在小学阶段以班级为单位创设主题活动,立足儿童视角,五育并举、培根固本,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体验和成长。把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国家教育方针落到班级活动的实处,致力于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培养新时代好少年。
【参考文献】
[1]迟希新.多媒体资源辅助德育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德育,2021(11).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专项科研项目课题“小学班级活动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实践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QW2021MBX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