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禀赋及应有之力:校友资源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支持

2023-11-22 16:52:41任泽中屈佳妮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19期
关键词:校友资源创业实践创业教育

任泽中 屈佳妮

摘   要:創业教育必须借助外部资源开展实践实训,而广大校友是高校外部资源最为集聚且有天然合作优势的群体。基于广大校友资源和创业教育资源的高度适切性,近年来我国高校对校友资源与创业教育的结合愈加重视。在此背景下,梳理校友资源支持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基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校友资源开发路径,提出盘活校友资源,共促创业教育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校友资源;校友经济;创业教育;创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9-0108-04

一、契机:校友资源支持高校创业教育的天然禀赋

(一)具有创业精神培育所需的文化资源

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被认为是创业企业取得优势和商业成功的基本组成部分[1],能在推动潜能性创业人才向现实性创业人才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除了个人性格、家庭影响之外,创业精神还是校园创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结果。高校校园作为学生创业精神培育与生长的土壤,通过创业实践将创业价值、创业理想等沉淀为学生特定的创业选择与行为方式。也因此,校友们身上所蕴藏的关于创业风险承担能力、企业持续生存能力、情商等潜在的人格素质和精神力量等,不仅仅是个人创业精神的具象化,也是高校创业文化的内化,体现着高校特有的精神印迹,更容易在校友力量导入时引起学生共鸣而彰显榜样力量。

(二)具有创业机会识别所需的信息资源

在相似的制度政策下,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程度往往取决于创业资源要素的富有程度,作为一项综合类的实践活动,其资源需求排名最高的往往是信息资源[2]。然而,通常大部分接受创业教育的学生缺乏深度融入市场的机会,很难识别并获取优势的创业信息资源,抑制了其创造性的预见能力和捕捉商机的能力发展。一些创业成功的校友企业家通常已处在社会和行业前沿,所拥有的物质、信息、文化和社会影响力总和是高校调研市场需求、探索创业领域的重要依据[3],能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具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获得丰富可靠的信息与资源,进行优质机会识别,提升创业教育效率。

(三)具有创业课程开展所需的人力资源

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战略资源和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决定因素,创业教育活动中教师的经历、经验和学识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处在具体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校友尤其是创业企业家,是学生专业培训、高校课程更新或创业创新活动等方面最有资源禀赋的力量之一。他们可以利用信息反馈渠道,为学校创业教育提供咨询意见,并在熟悉母校培养方式以及人才结构的优势上,以快捷的方式融入母校的育人体系,成为相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特色明显、互为补充的师资力量。

(四)具有创业项目维持所需的财力资源

各种创业实践活动的启动、拓展、运营及维护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一个好的资金来源组合,既能降低创业实践的成本和风险,也能为创业资源的集聚创造条件。美国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科学的资金供给结构为大学生创业成长提供了保障,这也是其创业活动极为活跃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校友成立的各类基金为学生创业提供了宝贵的社会资本;哈佛商学院由校友捐赠的商学院为该校创业师资引进提供了基础的经费保障[4]。另外,一些创业校友的优质实体企业也可以为创业教育活动提供场地支持,通过解决创业孵化基地等问题来缩减创业教育支出,提升产教融合质效。

(五)具有创业成果推广所需的人脉资源

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包含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甚至是临时性的合作关系,其中教师和学生作为行为主体主导着创业教育的全过程,成为该系统的核心构成要素。在目前市场竞争普遍激烈且产品需求趋向饱和的背景下,对于处在学校之中而缺乏丰富市场经验的师生来说,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加剧了创业实践环节人脉资源匮乏的困境。但是创业校友在行业、地域、层次、成就等方面形成一种差异性分布,构建了异质性较强的“弱关系”校友社会网络,为解决创业创新的不确定性问题提供了信息渠道。校友和高校通过频繁的情感联系和持续的资源交换,在很大程度上逐渐打破高校与市场之间的壁垒,为创业成果推广提供重要支持。

二、痛点:校友资源支持高校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创业教育复杂而资源诉求不明晰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行政管控往往依照特定逻辑支配着创业教育的发展,模糊了创业教育的自身定位。尽管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创设了创业类课程,并将其纳入学分管理,但通常表现为以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在专业教育之外增加内容,难以真正体现创新创业的理念与精神。大部分授课教师也都没有参与过创业企业运营,对帮助学生更快掌握创业市场知识、融入实践孵化存在短板,尤其一些以兼职形式参与的行政人员更是难以真正将精力投入创业教育教学上。在创业教育成果检验上,大部分学生在实践孵化过程中缺少有效推广平台,难以获得市场青睐,导致最后创业活动流于形式、创业项目徒有虚名。

(二)校友资源分散而组织机制不健全

高等教育大规模的群体性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校友分布松散的地域结构等,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校友回报高校的责任意识,为校友资源开发带来了困难。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虽然就读期间集中在高校,但随着培养期限的结束会以升学、就业、创业等各种方式分布至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由此就处在高校科层治理的体制之外,失去教育管理上的紧密关系,导致资源统筹难以跟进。目前各高校普遍注重以地方或行业校友会等整合校友资源,但校友工作水平高低不一,资源管理模式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松散型的社会组织还难以让绝大多数非头部高校切实凝聚起校友力量,整体难以满足创业教育对社会资源的期盼。

(三)校友与母校的互利共赢机制缺乏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背景下,诸多高校已开始从校友联络网络出发探索搭建资源对接平台,但实际融合过程中发现,创业教育中校友师资薪酬设计、创业基地归属权、创业项目成果权、理论实践学分冲突等问题仍难以“一揽子”解决。在我国校友文化仍比较薄弱的情况下,高校校友会若对完善自身建设与管理的工作都自顾不暇,就很难深入探索校友工作和创业教育的效益协同。进一步来说,协同机制的匮乏使得校友工作和创业教育的“合作互惠”关系也异化为校友在创业教育中单方面的资源注入,致使校友工作和创业教育之间责权不明、各自为政、相互推诿,难以切实发挥校友资源聚合的最大效应。

三、寻路:基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校友资源开发路径

(一)以校友身份认同为前提开发校友创业资源

从角色认同理论来看,校友身份是一种天然归属,与确定的组织——母校有特定关系。高校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成长成才提供了平台,而提供平台的阶段正是学生养成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关键时期。对来自于异文化环境或文化冲突语境的学生个体而言,一起走过相同的小路,走进过相同的教室,进入过同一个的图书馆,参与过同一个团日活动……内心深处对母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往往随着在校经历而逐渐增强。校友群体基于学缘关系无意间常将高校作为“精神家园”或“第二故乡”进行情感寄托,并隐含着通过回报母校来体现自身价值的心理。

这种对母校潜在的情感寄托能让校友们通过联系来定义自我,更有益于身份认同,从而促进反哺行为的产生[5]。当两所高校同时来找企业家商谈参与教育事业时,若其中一所是该企业家的母校,企业家通常会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母校开展合作。整体上校友与母校总有着难以磨灭的情感联系与共鸣,也往往愿意和母校进行资源互换,或者是无私反哺母校来实行“培养—反哺”的良性循环。

从本质上来说,母校与校友是价值情感发展共同体,有相似的价值追求与发展目标,也正是以此为前提确保了校友这一社会资源的长期输送。以校友身份认同为前提、以深厚学缘情感为基础的合作,能比一般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更持久、更深入,从而真正帮助高校创业教育活动的活力提升。

(二)以政府举措为推手开发校友创业资源

21世纪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来深化校友工作的开展。2011年,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首次将“校友捐赠”纳入大学评价的核心指标。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指出:“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6]2020年,教育部启动第五轮学科评估时也明确将“毕业生”作为二级指标,体现了政策导向下对毕业校友的关怀。

同时,我国创业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积极回应时代呼唤的创新与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也高屋建瓴地指出,社会组织力量要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创业教育过程中来推动创业教育质量提升[7]。《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也以多方举措鼓舞高校和企业、市场联动[8]。

作为创业教育政策的执行主体之一,高校需要通过落实创业教育政策的有效性来体现其改革倾向和质量。在目前科创融合、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校更需要坚持开放的办学战略,加强与企业、与社会的合作,以校友资源为着入点拓展教育链,联合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为创业教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以组织建设而深化开发校友创业资源

从1821年第一个规章制度较为完备的校友会组织在马萨诸塞州威廉斯学院成立起,国外近两个世纪以来一直致力于培养高校与校友之间的终身关系。现如今,美国基本上所有的高校都成立了不同类型的校友会,例如剑桥大学的高校理事会下辖发展与校友关系委员会、捐赠委员会、荣誉学位委员会、投资委员会和信托管理委员会等[9],各委员会分工明确、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校友工作的战略发展和管理,也由此引发了许多校友对母校的创业教育支持行为。

尽管我国高校校友工作起步晚,但也已逐渐认识到校友社会资本对母校的“人情式契约”并不能维持太久,其本质应该是实现如同“命运共同体”的资源交易过程[10]。因此为了吸引、发展、激励校友人才并获取其资源,也为了契合高校与校友两者的需求表达而获得长足稳定的发展,高校的校友会职能已侧重为双方的价值提升和资源的开发力度。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较早着力校友会组织建设,校友会工作重心也逐渐从初期的信息了解、感情联络逐渐深化为合作机制、共荣平台的打造。

高校校友会如果拥有科学有效的社会组织架构、权责明晰的工作规章制度等,必然能在天然情感认同的基础上深化高校与校友关系、盘活高校与校友资源,自然有利于创业教育发展。因此积极推进高校校友会建设,能充分保障校友部门和高校内各个系统之间合作渠道的畅通,以及激励机制的发挥,从而为创业校友彰显自身价值、回馈母校提供新渠道。

四、施策:盘活校友资源共促创业教育发展

(一)培育校友意识,识别创业教育资源价值

一是母校情感的双向培育。对在校生而言,高校可推动各类小规模異质性群体加强沟通合作,例如通过各个创业团体的社交软件平台加强相互切磋,同时组织在校生与优秀创业校友的交流;安排学生社团组织参与走访企业家校友、接待回访校友和采集校友创业事迹等工作,直观地激发学生创业意愿。同时,高校可利用新媒体等网络载体与校友加强联络,定期向校友发布学校重大新闻、定期赠送学校报刊等方式,增强各地校友会的凝聚力。

二是创业精神氛围培育。一草一木与设备设施只有蕴含精神形态的文化才有底蕴与魅力,建设出来的有形环境才有文化的深度与气息。高校要加强创业文化环境建设广度,将校内实践孵化基地、创业活动中心、就业创业咨询室等场所融入宿舍区或教学楼,方便学生及时了解创业最新政策、活动安排、项目申报等。同时,要加强创业文化建设深度,深挖创业校友典型,将优秀事迹汇集整理进行宣传发布,以及打造创业校友精神形态文化和制度规范文化的各类文创产品。在持续的创业文化熏陶中强化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从而塑造校友的创业自信和品格。

(二)引进校友精英,推动创业人力资源升级

一是推动创业师资队伍升级,建设课程、师资等要素协同互促机制。高校依托校友平台,选取职业、创业经验丰富的校友导师,组建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和能力卓越的教师队伍,依托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化教学等实现教育教学与实践实训的贯通。依据学生学习发展规律,对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等进行模块优化,增设“校友互动”环节,递进式、模块化丰富创业课程内容与形式。

二是成立精英校友创业联盟,形成指导学生创业团体的资源集合体。邀请校友中财经管理类专家、优秀企业家、创业先锋、科技园区管理者等人才共聚一堂,开展创业政策、创业环境、创业经验等相关专题活动,也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组建创业项目指导专家组,构建一个专家组指导一个创业团体的长效机制。此外,还可以直接聘请精英校友为创业教育的讲席教授或者青年校友创业俱乐部的名誉导师,发挥对学生创业项目的指导与咨询作用。

三是利用校友评价反馈作用,逐步推进创业教育质量转型提升。可聘请有影响力的知名校友成立高校创业发展规划校友委员会,改革高校教学评价多元化机制,专项收集校友有关创业课程的专业设置、实践环节、培养方案以及培养目标调整的相关意见,注重在塑造创新创业素养、育成优质创业项目、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逐步深化创业教育实践改革。

(三)统筹校友资源,打造创业教育协作平台

一是以政产学研用共赢发展为宗旨打造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完善政策、资源、市场“三要素”为重点的动力牵引机制,对支撑保障创业教育体系的有效运作而言作用明显。这就要求高校要与政府和企业合作,打造广泛而持续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互动合作平台,如共建大学生创业园、创新港、科技园等。以平台为载体吸引有创业意愿的学生,统筹校友等各界资源,重点孵化符合高校自身人才培养定位、反映学科专业特色的优质项目。

二是以完善创业资源无缝衔接为目标打造企业-高校“双创”型产业群。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该不仅仅针对创业,还应该强调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应该不仅仅针对学生的创业活动,还应该强调校内外合作项目的推进。尤其是高校要以技术成果转让、师生联合科技攻关等方式融入创业项目,强调深度支持校友与师生抱团发展的优质创新类企业,通过盘活高校内外资源打造集生产、经营、服务一体的系列双创产业群,互动引领科技创新、创业突破。

(四)打造校友经济,明晰创业教育利益诉求

一是健全创业教育政策体系中的利益表达机制。高校应积极根据《慈善法》等完善基金会、校友会联动的机制,将政校企合作事项列入制度条款中,从而在政策支持下成立校友经济合作相关的组织,主动缔结高校、校友、市场等“1+N”的利益表达机制。其中,“1”是由政府相关人员担任组织的牵头方,“N”是指高校以及校友相关人员担任核心成员,多方统筹谋划跨界联合,整体部署跨界行动,解决有关整体性治理中常见的利益冲突问题,完善以校友经济为基础的内呼外应、协同联动的利益表达机制。

二是健全创业教育政策体系中的利益共享机制。高校应积极以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方式联合来自校友的多方力量,构建起创业教育相关的利益共享机制,也可以探索构建“校友基金+风险投资”的创业融资模式。可在政校企合作组织主导下,制定校友经济效益分享权、资源享用优先权、项目落地受奖权等,以利益互惠促成长久有效的合作。此外,应从利益共同体出发强化交互深度、完善激励模式,保证各方缔造创业教育效能增值的热情,减少合作过程中的资源耗散,催化创业教育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   李宏彬,李杏,姚先国,等.企业家的创业与创新精神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9(10):99-108.

[2]   李承先.高等教育发展代价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7(2):17-23.

[3]   贺美英,郭樑,钱锡康.对高校校友资源的再认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78-82.

[4]   杨维东,成梁.我国大学校友募捐网络研究:基于社交网络分析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20(12):56-62.

[5]   Tajfelh.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J].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1986(3):7-24.

[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21-10-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7]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21-10-0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l.

[8]   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號)[EB/OL].[2021-10-07]. http://jyc.cqrk.edu.cn/index.php/item-view-id-12145.html.

[9]   Lofsten H.,Klofesten M.,Cadorin E. Science Parks and talent attraction management: university students as a strategic resource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20,28(12):2465-2488.

[10]   罗志敏,马浚锋,刘俊仁.大学—校友伙伴关系建构机制研究[J].高教探索,2020(5):23-30.

[责任编辑   白   雪]

猜你喜欢
校友资源创业实践创业教育
校友资源有效利用下的高校学生就业创业课程建设
校友资源有效利用下的高校学生就业创业课程建设
咖啡与音乐沙龙活动在大学校园的开展
东方教育(2016年9期)2017-01-17 20:55:15
探讨校友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商业经济(2016年6期)2017-01-03 21:17:53
大学生微创业实践教育分析
“校友会就业基地”模式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应用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54:45
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影响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1期)2016-10-24 11:58:35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27:21
论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4: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