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丰穰,五谷归仓。最是一年喜悦时,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今年秋粮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迎来又一个丰收年!今年,我国多地曾出现极端天气,河南等地遭遇严重“烂场雨”,西南地区南部发生冬春连旱,华北等地局部暴雨洪涝……面对这样频发的灾害,粮食丰收如何实现?
藏粮于地
中央反复强调“藏粮于地”,可不是说说而已。首先一大举措,就是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所谓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显然,高标准农田不仅可让粮食增产,受灾时损失也较小。
我国有多少高标准农田?数据显示,到2022年底,全国已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占我国19.18亿亩耕地的一半以上,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仅2022年,就超额完成1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除了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多年来,我国严守耕地红线,不断加强对耕地占补平衡的监管,坚决遏制“非粮化”、防止“非农化”。开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促进耕地休养生息等措施,都旨在“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灾害频发之下粮食再获丰收,与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支撑力不断提升密不可分。
首先是种子。近年來,国家不断加大投入,支持开展联合攻关,加强高产、耐盐耐碱、耐寒耐旱等急需品种的研发。在极端气候频发的不利条件影响下,优良品种对保障粮食丰收起到了关键作用。目前,我国粮食作物良种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实现“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种子之外,农机的推广应用也十分重要。目前,装有北斗定位作业终端的农机装备达150万台套,无人驾驶收割机、无人植保机渐成寻常物件,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农机助力,加上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应用,农民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粮食稳产有了强力支撑。
抗灾应急体系反应有力
粮食稳产丰产,还需“人努力”。早在3月初,农业农村部即印发《2023年“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方案》,就如何科学有效防控农作物病虫灾害,提高作物单产水平,保障种植业稳产丰收提出指导意见。今年主汛期,我国华北、黄淮、东北等地局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农业农村部会同水利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联合召开全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推进视频会,四部门对抗灾夺丰收作出进一步部署安排,要求一手抓防灾抗灾减损失,一手抓大面积提单产增产量。
近年来,我国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当抗洪、抗旱等急难险重任务纷至沓来之时,农业农村、水利、应急、科技、气象、土地、市场监管等多部门齐抓共管,各级党委政府统筹部署、基层党员干部一线落实,形成抗灾合力,保丰收自然能取得更大成效。
(综合《农民日报》《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