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甜鸽
内容提要:电视剧《大江大河》改编自作家阿耐的网络小说,是一部历史能量充沛的现实主义题材之作。在原著特色的编年结构与扎实的叙事基础上,改编塑造了立体的大时代感。以时代的影像符号为表,以个体的成功逻辑为里,作为大时代审美感受的群体激情被有效唤起。改编富含现实思考与关怀意识,以现时代叙事角度辩证看待了浩荡历史长河中行进的改革,传递了对中国发展进程的历史自信。
关键词:《大江大河》 时代 历史叙事 现实主义 影视改编
2018年,正午阳光推出了精心之作《大江大河》。作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献礼之作,该剧一经播出便引发观看热潮,扶摇直上的口碑也促生了第二部(2020年《大江大河2》)的相继诞生。第三部作为改革开放45周年的献礼剧预计也将于2023年底上映,目前广受期待。该剧前后荣获了第32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25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等,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剧之光。这样一部广受好评的剧作集中反映了主旋律影视创作的能量,可作为研究、拓宽新时代影视艺术发展路径的一个高质量样本。
此剧改编自知名作家阿耐的网络小说a。近几年,网络文学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佳作频现,题材丰富,手法灵巧,为现实主义文学增添了亮色。在此类文本基础上,影视领域顺势推出了一批兼具正能量与活力的口碑之作。《大江大河》系列便是一个优秀的例子。原小说高度致敬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历史,时间线明确,人物形象突出,故事生动饱满。影视改编汲取了原著的诸多优势,立足于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将时代转型中对前进信念的需求内化于改革开放的沉着叙事中,从更绵延、更宏观的角度肯定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成果,傳递出无可比拟的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
此剧对大时代完整、立体的眺望与深入,塑造出明确、厚实、浩然的历史感,获得了多年龄段观众的认可。这一定位是借助于原著而又超越性达成的,是该剧有别于其他年代剧的重要特色。本文将聚焦此剧改编中的历史叙事意识,分析其改编手法,试图为这一类型的网络文学转化打开更多思路启示,以期能进一步激发网络文学蓬勃的精神力量与充沛的文艺能量。
一、“大时代”的勾勒笔法
近几年,表现时代变迁的影视题材多有不俗之作,在国产剧领域引发了一波宏大叙事的热潮。以《山海情》《人世间》《大江大河》等剧为代表,国产剧口碑持续攀升。年代剧中的大时代叙事一直以来都为观众所熟悉,如《大宅门》《闯关东》等脍炙人口的名作至今仍有回响。此类剧作立意高远,多关注国家、社会、民族的发展,关怀时代洪流中的群体命运与个体沉浮,容纳世间百态,富有生活气息,具备史诗品格。
大时代叙事尽管已臻至成熟,创作数量众多,但却极考验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功力,打造精品并非易事。理想的叙事状态要求能够将宏大的时代进程与细微的个体生活有机结合,不能虚化人民的生活情感,空谈时代风貌,也不能陷入繁杂的日常描摹中,消解了时代的宏观存在。这就对历史维度的处理手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要辩证处理时代感与生活感的独立、融合问题。
《大江大河》是一部标准的大时代剧作。该剧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选择与三十年的建设成就,记录了经济变革大事件下的人物奋斗故事与社会整体进展。既是大时代中的人物志,也是平凡人用命运与意志建构起的社会进程史。紧扣着改革开放这一宏大主题,影视改编结合了原著饱满的故事肌理,在去芜存菁的基础上,以强健的笔法还原了一个时代的壮阔图景。
原著具有自觉的历史态度,因而在叙述方面力求扎实厚重。这一方面为改编提供了重要的素材优势,另一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改编挑战。
第一,纪年式的叙事结构。原著采用了纪年式结构,小说按照年份排列章节,记载了1978-2008年的故事。这一手法为阅读设置了强烈的提醒标识,令读者自觉将年份大事件与小说情节对应起来,有按图索骥之感。此一结构安排能够见出作者在现实主义题材中回溯历史的一种决心与功力,但同时也为影像叙事带来相应的改编问题:首先,原著每一年份的划定与标识方式如果被照搬挪用,一方面容易因年份设置的硬性划定而造成相关故事线索的断裂感。换言之,改编叙事的灵活性与空间都会受到很大限制。另一方面,每一年份的标出也会造成全面铺开、重心不突出的叙事感。其次,年份设立在画面表现中并不宜过分突出——文字、旁白类设置往往会有跳出、打断叙事流畅性、整体性的感觉。因此,影视画面中年份的标识通常用于提醒观众故事中的长时间过渡状态,如字幕提示“十年后”等手法,多用于连缀、填补叙事。频繁的年份提示反而会造成突兀感。
第二,相对疏落、细碎的叙事风格。原著在纪年分节的基础上采用三线叙事结构,故事线索明朗,叙事意图明确——清晰交代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的发展轨迹与宋运辉、雷东宝、杨巡三位主人公对应的奋斗经历。三人的故事线索虽有交错,但主要围绕其所代表的经济运转体而展开,总体相对独立。因此,经济模式间的对比刻画相对偏弱。此外,原著细致的行文风格刻画出了一个时代生活环境的真实感与奋斗故事的血肉感,翔实之际却有细碎之感,颇有个人生活纪实之风。因这两方面缘故,原著叙述有较强的模块感与下沉感,阅读时易有平面跳跃感,缺乏纵深感与对比效果。
以上,无论是年份的历数造成的流水感,还是细密的叙事造就的平面化,都可以被归结为时代感建构的不足。当我们谈论时代性时,首先是以回顾性的视角进入一段历史的建构。回忆的主观方式决定了时代作为一种印象而存在。区别于纪实事件,印象是对重要事件的经验积累,而非所有事件的叠加。换言之,一时代的大事件所引发的深刻记忆会构成关于时代记忆的主要轮廓。更为细致的回顾则会触及到历史事件内在逻辑关系的建构,如将叙事重心放在个人或群体身上则会分别形成英雄主义历史观与人民史观。这也是关于历史叙事的差异原因所在。因此,构建印象的连续性与关联性,借以模拟时间进程与历史轨迹,是大时代叙事的基本手法。
针对第一点,改编采取了融合时间的做法。整体的时间段落与流动的时间感觉是改编要表现的重点,按照原著叙事的年份顺序,改编模糊了年份界点,多采用历史大事件的影像、声音等来过渡、串联文本。例如通过广播、报纸等插入历史重要会议(如十一届三中全会)、重要决策(如恢复高考)的声音图像,提醒观众时间节点的更新。有时也会通过剧中人物对于特定政策(如宋运辉进入学校,背景中舍友们正在讨论“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烘托叙事环境的改变。在第二点上,则是针对时代印象的完整度而作出的修改,避免了叙事的散碎与平面效果——为突出宏观视角下三条经济线索发展的先后顺序,同时展现中国整体经济发展图景,改编一方面通过串联三位主要人物,拉近叙事线索,融合三人命运,加强了叙事的整体进程感——电视改编提早设置了杨巡的出场使其与宋运輝早期故事线交织,也增多了雷东宝向宋运辉请教经济政策的情节。强化了三人的命运联系。另一方面,在精简原著纪事基础上,改编对叙事重心做出修改,突出了如恢复高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东海化工厂的外资谈判等事件,营造了比较深刻的大事件集结感。
通过对原著叙事结构、叙事重心、叙事策略的相应调整,改编较好均衡了小生活与大时代的平衡感问题,尽量在原著扎实的叙述中拔起一种时代感,是过去时间与历史事件交融的绵续感,也是政治经济变革多方位立体交错的宏阔感,更是存活于一代携手奋斗、命运相牵之人的记忆中的深刻感。改编以此给出了一种兼有特定朝向与集体温度的时代记忆。此种表现手法的选择与调节向度,以对历史能量的正向发掘与拣选为目标,具有鲜明、坚定的社会主义文艺导向性。
二、集体激情的唤起
叙事调性是调度文本走向的基础,统摄着电视剧的整体观感。大时代创作走俏的原因之一有赖于昂扬的风格。在远去的时代岁月中,国家、民族、社会的脚步被精巧缩微,个体的生命价值与群体、时代发生了近距离的联结。从细微眺望远大,自然升腾起一种崇高的感情与寄怀。把握住这一历史激情,时代认同的聚合力才能顺利建构。一般来说,缺乏激情作为精神支撑,时代文本的叙事向度会发生偏移,多转向怀旧、温馨意味的生活向风格。
从观众群体来看,中老年观众对旧年代叙事的怀旧质感要求较高,场景模拟成为唤起时代认同感的首要工作。青年人因与过去时间距离较远,虽无亲身体验,却在各类文化渲染中孕育出对历史开合的神往心态,所欠缺的正是足以支撑这种想象热情的叙事载体。如何通过适合的影视符号还原一个具有可信度的时代图景,并在故事中开放地容纳跨年龄阶段观众的审美期盼和价值欲求,汇聚成一股向心力,激发正向观感体验,唤起集体激情状态,是改编时要处理的重要问题。
集体激情是群体心理状态的一种,一般来自群体记忆高光,是具体事件、环境下群体感受的凝结,包含着高度的价值认同与情感体认。在时间流转中群体感受沉淀、积累为民族文化、时代记忆中的一些强力、深刻的存在,并会被一些特定环境、符号、影像物等唤起。爱国主义中的自豪感正是一种典型状态。
通过符号唤醒集体记忆,是影视剧营造氛围的常用手段。通过精良的服化道,任何具有时代特色的生活场景都可以被逼真再现。《大江大河》中对于改革开放前后城乡图景、生产水平的展现均十分到位。通过人物的穿衣打扮、房屋居所(如小雷家村的村落面貌与雷东宝家的粗陋陈设)、时代标志物件(宋运辉第一次看到的瓶装可口可乐)等,人们对集体生活时代的记忆被拉近,对物质水平的跃升也有了直观的感受。许多观众都从这些时代旧物中发现了惊喜和感动。同时,影视剧为了照顾年轻人的观感,启用了王凯、杨烁、董子健等明星演员,提高了青年观众对于年代剧的接纳度,有效利用流行文化元素触发了青年的审美期待。
通过时代叙事来完成集体激情的内在构造逻辑相对复杂,尤其是个体叙事的嵌入。个人的故事首先要具有代表性,能够凝聚多数人的奋斗记忆,其成功失败等要反映出时代的机遇与制约。在这种意义上,个人成功的来之不易才能令观众具有代入感。《大江大河》中,三位主人公始于贫困,一路奋斗,在国家恢复高考、落实农村生产责任制、推动个体经济发展的机遇下各自走向光明,是一代人拼搏的时代缩影。在这种故事表达中,个人的升级路径、阶层跃升是观众正向感受的来源,在糅合了观者自身的年代记忆或期待时便会产生经久不散的激情澎湃之感。但是,如果此类叙事中成功逻辑偏离了时代环境规约的真实性,偏离了当下价值观念的基本容纳尺度,更偏离了公平正义,都会引起观众的不信任感,观影体验则会流于虚浮。
原著小说对主人公浓墨重彩的成功叙事具有比较鲜明的网络文学特色。个体成功的情节设置与内在逻辑都过于理想化、完满化,人物较之于环境显示出强悍的掌控力。这样的设置是网络小说营造超越现实、激发快感的利器,在现实主义叙事中则应发生结构性调整。以主人公宋运辉的经历最为典型。人物天赋才华出众,意志精神过人,眼界格局开阔,兼具手腕与胸怀。奋斗轨迹明显,成长速度惊人。这些虽然是描写人物成功的必要叙事要素,但难免带有网络文学爽文的逻辑痕迹。这是现实主义题材网络小说现下可能不容易被发现的一个问题,也是需要去仔细甄别的。影视改编抓住了宋运辉成功逻辑这一重心,对于其心理动机、成长速度等进行改动,弱化了故事爽感,赢得了观众同理心。具体表现如,宋运辉在东海的升迁故事中,从原著中的城府深沉转变为被动守成。对东海厂内斗故事的情节弱化也意在减弱宋身上的腹黑气质,避免使人物表现出不符合成长规律的成熟。如此,人物可更具真实性与成长性。这一改编举动弱化了个人向的逻辑压倒态势,传递了现实主义文艺观念的思想深度与历史认知经验,为网络文学现实主义题材的改编积累了有效经验。
三、行进中的现实思考
时代叙事虽然要依托对过去人事的回望完成,但开放的现时代叙事立场,能透过历史发现贯穿性的问题,引发持续性思考,为时代叙事提供真正的活力。这现实关怀正是现实主义叙事的内在精神和落脚点。
正如剧名《大江大河》一般,文本的改编虽然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回顾、献礼,但却不是一份总结报告,而是对过去三十年成就经验的再审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开启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这是对改革开放建设的绵续和发展。联通过去与当下,整个中国的发展好似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江大河,改革开放传送的力量在今天仍然激荡。在其中,一些重要的、关乎未来发展的问题,仍然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和探索性。电视改编贯穿着对改革的深度思考与当下关怀,表现出以下两种叙事倾向:
(一)历史叙事的形而上化
今天,对改革开放历史的回顾,并不仅限于成功经验的描摹,从中积累经验与能量,深化改革路径是叙事目的所在。这就要求叙事具备高度的向心性、提炼性、超越性,在充分掌握改革发展精神内涵,坚定道路自信之际,以清晰、成熟的历史观念作为导向,拨冗除杂,对历史形成必要的价值注释。这样的叙事将脱离琐碎、平面之感,是大时代所需要的笔法。在文本的改编中,我们看到了对历史观察的这种形而上化视野。对应的,叙事出现了理念化处理。
理念化叙事是一种典型的哲学式叙事。不同于一般叙事的起因与结构,理念化叙事的内核是一种纯粹的认识或原理。叙事要素完全围绕抽象的理念展开,具体的故事情节则是理念的具体外现。隐藏在故事结构中的理念具有统摄故事的作用,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大江大河》剧本的改编可以说是从具体叙事向理念叙事的转移。原著中对于矛盾斗争故事投入了大量笔墨。叙事重在描写斗争态势的发展,长于营造斗争交锋中人物的手腕与心计,读来比较精彩。电视剧改编明显弱化了斗争态势和大量情节,连主角的成功也显得被动了许多。视角的转化在这里是比较明显的——改编无意去展现矛盾事件本身富含的权谋与人心,反而从比较超脱、平和的时代高度去看待这些矛盾的必然性与发展规律:尊重社会这一有机体内部各种力量消长的现实,并认可各类力量对冲、融合,最终推动历史螺旋上升的客观规律。
从具体例证来看,相比较小说重于对宋运辉个体成功学的谋略描写,电视剧突出地讨论了一个问题:宋运辉的技术至上理念是否总是各种发展问题中的最优解。剧中通过宋与水书记、小拉、徐县长等人的多次谈话传递了这样一种观念:促成社会发展的总是多种因素的合力,包括人心团结、现实矛盾、世界局势、科技知识等等。宋运辉正代表着发展中的知识性力量,这一点可见于编剧对于宋的人物性格的改动——去掉了原著中过深的城府与残酷,主要强调了人物的隐忍和执着,尤其是在技术上的坚持和专注也强化了人物初入社会时于人际关系心无旁骛的钝感。
改编通过宋运辉在东海厂的升迁起伏,表现了技术至上、中庸之道等不同理念间的碰触、回弹,将个人利益争斗升华为发展思维的碰撞。这样的改编消解了原著尖锐冲突的调性,以辩证、全面的视角分析改革发展路径,从今天更为长远的发展周期来考量多种发展模式的效率与影响,超出了个人权斗的格局,很大程度提升了作品的正向影响。这一改编用意在宋运辉与水书记的几次交谈中有集中展现。
原著中,水书记的人物定位非常复杂,一方面具有强势的政治手腕与谋略心计,另一方面也不乏官僚主义与权力欲望。他善于掌握时势,人尽其用。原著中,宋运辉从金州化工厂去往东海,正是水书记与闵厂长两人政治斗争的妥协结果。电视改编中净化了水书记这一人物形象,他有魄力、有手腕,也坚守原则。在爱重宋运辉才华的同时,引导、启迪后者正确理解社会分工与社会协作,融合多种力量去办大事。水书记堪称宋运辉的领路人,因而,这一人物的改编对于故事调性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作为宋运辉社会关系的关键引领者,这一人物的品性与能力关系着宋运辉成长转变的动力性质。是以道驭术,还是不择手段,这是一个选择与传承的问题。原著中宋运辉在东海时就俨然成为了另外一个水书记,他成功掌握东海人事后,便以厂长身份架空了书记的实权。这里所强调的是在斗争谋略意义上的延续。电视改编则凸出了水书记深刻的社会认知眼光与和光同尘的成熟思想,通过两人几次谈话片段的刻画,为宋运辉人物的成长方向做出了一个良好的底色铺陈。两人谈话内容很多都涉及到公平与正义、集体与个人、理想与实际等理念问题,是一种非常外显的理念叙事,也是电视改编中的重音。
这样一种形而上的表述在时代叙事中有其独有语法价值。叙事的提纯是一种清醒视角下的自我反思,提示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岁月时,要擦亮眼眸,看清来时路。在面对新的历史任务之际,不忘初心,直面挑战,才能更好继续上路。在电视改编的第二季最后,一段总结性话语的出现极富史诗气息。这其中的理念传递寓意非常明显,对于观众的正向引導作用也很到位。
百年前,我们的国门被坚船利炮打开,先贤们开眼看世界的疾呼言犹在耳。我们的国家曾长久地被迫孤立,那封闭落后的滋味,我们永远不想再次品尝。如今,中国迎来一个开放的时代。我们张开双臂,以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融入世界,要用智慧和汗水去换取发展和进步。我格外珍惜这个时代,所有的变化都可能伴随着痛苦和弯路,开放的道路也不会是阔野坦途,但大江大河奔涌向前的趋势,不是任何险滩暗礁能够阻挡的,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面对艰难险阻,我愿意为之奋斗。b
(二)历史的交错与延续
对于改革开放30年的个人奋斗史与社会发展史,改编没有偏重于回忆性的叙事口吻,而以现时代的叙事角度,探讨、归纳历史经验,启迪当下现实问题,展现出一种持续行进的思考态度。因此,改编在叙事重心上多有调整,在原著故事中多拣选贯穿过去与现在的重要社会议题。在叙事口吻上,也表现出一种有关社会改革长远发展的探讨性、规划性意味。影视改编因而成功地完成了改革开放的现时代叙事,这样一种后来之见,是以今天向过去的回望,更是对将来的考量和展望。
在原著基础上,编剧着重挑选了一些超越历史的、在当下具有思考性的话题进行了扩写。以三个话题为例。第一,国家发展外部环境的契机与挑战。改革开放是我国在世界发展大局中顺流而上的伟大历史举措,彰显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智慧。当前,我们身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立足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起点上,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更要把握新局势,利用契机,鼓足勇气,迎难而上。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延续、传递改革开放精神,深化改革。这是来自历史成就的强心针。第二,技术的攻坚克难。改革开放打开了技术交流、学习的空间,同时也暴露出我们因科技落后在国际合作中的被动姿态。《大江大河2》中东海化工厂与美国洛达集团的合作磋商,其间的长期矛盾胶着正与中方欠缺技术优势直接相关。作为中方代表的宋运辉与作为美方代表的梁思申,关于大国合作姿态与残酷的生存法则的激昂争论可算得上第二部剧的一个高潮。谈话内容与格局令人动容。今天,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判断仍然是我们发展中的重要原则。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升科技能力,攻克卡脖子技术,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是当前发展的关键。这一问题实际上正是改革开放中关键问题的延续。第三,个人奋斗的理想与初心。《大江大河》中三位主人公的人生奋斗轨迹虽不相同,但都面临挑战、迷茫。如宋运辉在专业坚守与人际合作中的原则困惑,雷东宝在全力致富与急功近利间的矛盾,杨巡在商业策略与个人底线间的游走。个人的奋斗是每个时代不息的主题风景,观众在故事中看到类似的人生困惑与不易,对大时代中个人的选择也感同身受。
这些问题都与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具有呼应性。当涉及到对于过去的评判和认知,尤其是对某些经验教训的正确认识——如中外经济合作中的权利让渡、粗放发展模式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等,关乎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路线、规划的全面、辩证认识,关系到对当前发展问题的历史性方位的构建和确认。对于改革开放中曾面临的挫折和探索,编剧将其放置在更为宽阔、长远的历史长河中去,将其融入到持续不断如大江东去的改革开放叙事中去。对于发展过程的不易与阵痛,必须做出的选择与忍耐,都以成长的角度进行了缓和与抚慰,引导观众正向面对发展伴生的代价,坚定了改革开放选择的历史价值。同时,这些问题延续了我们对于改革精神的思考,落实了对于时代、国家、个人这些概念间的具体想象和感受,强化、调动了对历史的参与感、建设感。这正是大时代剧作激发群体共鸣的历史调度手法。
注释:
a《大江大河》是作家阿耐的长篇小说四部曲,收录了《大江东去》(前三部1978—1998)和《艰难的制造》(第四部1998—2008)全部内容,共198.4万字。主要讲述了1977年恢复高考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再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国营企业、乡镇企业、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的发展历程。其间穿插着宋运辉、雷东宝、杨巡、柳钧等人的奋斗故事。
b《大江大河2》最后一集的结束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