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琳 王明月 施会山 赵 雪
(1.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19级,山东 济南 250000;2.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山东 济南 250000;3.山东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处学位办,山东 济南 250000;4.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2022级,山东 济南 250000)
《伤寒论》出自医圣张仲景,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其中的桂枝汤临床应用广泛,仅在《伤寒论》中出现的由其变化而来的类方就有20余首,被柯韵伯称为“仲景群方之冠”。桂枝汤类方是调和营卫阴阳的基础方剂,其应用病机是营卫阴阳失和。
关于营卫失和,姜佐景在《经方实验录》中提到:“一言以蔽之,胃肠虚寒,血运不畅而已”。脾胃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而成营卫二气,又为气血生成之源,同时也是四脏之气升降之枢纽。然于小儿,受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等生理特点影响,邪气易影响脾胃,导致脾胃化源不足,更易出现营卫失和的症状。因此历代医家治小儿疾病多注意顾护脾胃,例如傅延龄教授认为小儿患病常与肺、脾、肾三脏不足有关,并以脾为中心。同时傅延龄教授注重桂枝汤在儿科的应用,认为桂枝汤恰合小儿病本虚标实之特点,故桂枝汤类方在儿科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1]。现代药理学研究[2]表明,桂枝汤对实验动物的汗腺分泌、体温、免疫功能、胃肠蠕动及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同时还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过敏、镇痛、降血糖及保护心血管等药理作用。
方见《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原文中讲述了桂枝汤证的病机和证候特点,其中“阳浮而阴弱”是本条重点,既是说太阳中风证的脉象特点,也点明了病机,即营卫失调。故桂枝汤除了作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之外,还是调和营卫、阴阳的代表方,这就奠定了它变化多端、治疗广泛的基础。柯韵伯评价桂枝汤为“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原方为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方中君以味辛甘性温之桂枝,助阳通脉,解肌发表;臣以酸收之芍药,益阴敛营;二者等量相伍,为调和营卫之基础构架。姜佐景在《经方实验录·桂枝汤证》中讲“收敛之后,继以发散,发散之极,转又收敛。二者互为起讫,如环无端,依道运行,周而复始,是故收敛并无停滞之意,发散更非不复之谓”。佐以辛温之生姜、味甘温性之大枣,补脾和胃,亦可调和营卫。炙甘草调和诸药,又与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
1.1 反复外感江育仁教授认为反复外感的病机“不在邪多,而在正虚”,并提出了以调和营卫为主的基本治则[3]。而调和营卫的基础方剂就是桂枝汤。任勤教授曾治一名2岁体虚感冒男童,该患儿体虚易感,4个月内反复感冒,就诊时症见咳嗽痰多,无发热,无鼻塞流涕,多汗,纳可,大便偏干,2 日一行;舌红苔白,指纹紫。施以桂枝汤加味治疗,方药:桂枝10 g,白芍10 g,苦杏仁10 g,厚朴10 g,桔梗10 g,前胡10 g,枳壳10 g,紫苏叶10 g,黄芩片10 g,瓜蒌10 g,川贝母10 g,炙甘草6 g。4 剂,水煎取汁200 mL,早、中、晚分服。4 剂尽,症状明显好转,咳嗽减轻,痰少,出汗较前减少,大便稍干,1日一行。同方再服3剂,患儿痊愈[4]。
1.2 长期发热小儿生理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王文兰[5]认为小儿有病于内,必形于外,即内脏功能失和必多表现于外,因此一旦发病,常表现为营卫失和、阴阳失调之发热症状。在临床中多应用桂枝汤治疗多种发热,如疳积发热、哮喘发热、乳蛾发热、乳积发热等,往往应验,效果显著。陈蓓华等[6]认为长期低热的诸多原因中,多见气虚而致营卫失和;认为其多与“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性相关,故在辨明病机后,用桂枝汤治疗长期低热得心应手。
1.3 过敏性相关疾病
1.3.1 过敏性咳嗽阮凤等[7]将过敏性咳嗽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加味桂枝汤治疗,对照组予以硫酸沙丁胺醇片和酮替芬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得出结论,加味桂枝汤治疗过敏性咳嗽有确切效果。陆青[8]临床应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治疗过敏性咳嗽50 例,其中年龄最小者9 岁;显效38例,好转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效果满意。
1.3.2 过敏性鼻炎刘学[9]将过敏性鼻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 例。对照组口服开瑞坦糖浆,观察组口服开瑞坦糖浆联合加味桂枝汤。1 个疗程后,结果显示,应用加味桂枝汤的观察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1.3.3 风疹张士卿[10]受其老师于己百老先生的影响,认为“古方治今病,必须师其意,循其法,而不泥其方”。曾治疗一名5岁风疹女童,症见突发全身瘙痒,起风团疙瘩,色不深红,痒甚则心烦难寐,纳眠二便尚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稍数,曾服马来酸氯苯那敏片不效。施以桂枝汤加味,方药:桂枝6 g,炒白芍10 g,生姜3 片,大枣5 枚,炙甘草6 g,蝉蜕6 g。3 剂尽,诸症尽除。张士卿教授认为,本案病机系营卫不和,故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为“随证治之”。
1.3.4 瘾疹郑启仲教授曾治疗一名10岁女童,患儿于阴雨天始发瘾疹,症见面白少华,全身风团累累,色淡红,多于遇冷时加重,得暖则减,舌淡红、苔白,脉缓,大便3 日一行。曾用抗过敏药与中药治疗,始终未愈。施以桂枝汤加味,方药:桂枝15 g,白芍15 g,生姜10 g,大枣5 枚,甘草6 g,何首乌15 g,当归15 g,胡麻仁30 g,地肤子15 g,防风10 g,石菖蒲10 g,远志10 g。水煎服,3 剂尽,风团尽消,后又尽3 剂,效佳,续减量服7 剂,未再复发。郑启仲教授认为,患儿经久不愈,非因风之过,而责于营卫不和[11]。
1.4 哮喘许灶林[12]将58 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随机平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常规组予以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联合桂枝汤加减治疗。结果显示,干预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症状改善程度亦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任勤教授亦有治疗哮喘的相关病案,辨证符合营卫失和,即用桂枝汤加减[4]。
1.5 腹泻郑德明[13]认为小儿脾常不足,外感、饮食不节等均易损伤脾胃而致泄泻,法宜化气和阴阳,宜服桂枝汤。曾治疗一名6 岁男孩,于感冒后饮食不节而损伤脾胃,症见腹泻,每天2~3次,乏力,纳差;苔白微腻,脉缓弱,少增饮食则腹泻加重。施以桂枝汤加白术,方药:桂枝6 g,白芍6 g,白术6 g,生姜6 g,大枣10 g,炙甘草3 g。服4剂而愈。
1.6 厌食症因小儿脾常不足,营卫不和,易引起厌食症,投桂枝汤亦有良效。刘晓红[14]用桂枝汤治疗小儿厌食症往往验效,她认为小儿厌食症多责之于脾胃虚弱或食滞肠胃,易出现营卫不和。
方见第14 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无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言:“是以太阳之病兼有阳明者,此乃太阳入阳明之渐也,桂枝加葛根汤所主之病是也”“桂枝加葛根汤是治太阳兼阳明之有汗者”。桂枝加葛根汤系太阳中风证兼见项背强紧之加减方,以桂枝汤解肌调营卫,以葛根宣通经络之气,兼之可鼓舞胃中津液以止消渴。
2.1 感冒胥丹桂[15]曾治疗一名4岁女童,典型的桂枝加葛根汤方证,症见恶寒,头痛,颈部紧痛,微汗;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方药:桂枝5 g,白芍10 g,炙甘草5 g,生姜2片,大枣10 g。1剂轻,3剂而愈,效甚。
2.2 泄泻廖芳菊[16]认为,脾为营卫化生之源,小儿脾常不足,是故卫表不固者相对较多,故临床中太阳中风较之太阳伤寒更为多见。因此,当风寒邪气侵袭,脾胃运化失常,脾不升清,则出现泄泻;中风为主者,则应用桂枝加葛根汤以调和营卫、解表散寒,兼之葛根有升阳生津之功,升举清阳之气以止泻,生津以顾护损伤的津液。此法应用于临床效果极佳。
方见《伤寒论》第43 条和第18 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此方乃桂枝汤加厚朴、杏仁而成,系在桂枝汤证的基础上出现喘证而作,黄元御在《伤寒悬解》中讲:“平素喘家,胃逆肺阻,作桂枝汤解表,宜加朴、杏,降逆而破壅也”。
王有鹏认为第18 条为急则治其标的权宜之计,因此,临床对于外感风寒,或营卫不和,或正气不足而兼有咳喘,有汗,脉浮缓而无明显热象者,均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该方于儿科中常用于太阳中风兼咳喘、自汗(虚汗)兼咳喘、心悸兼咳喘者,往往应验[17]。
方见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本应发汗,但发汗太过,则漏汗不止,故加用附子以固之。
徐世军等[18]认为,汗证常见于5 岁以下的小儿,因小儿形气未充,体质不强,易于表腠开泄、汗出过多而伤及津液。曾治疗一名5 岁男儿,体虚易感,患流感而经西药抗菌消炎后,症见体温37.2 ℃,自觉发热,恶风畏寒,心中不适,汗漏不止,头汗尤多;精神欠佳,纳呆,鼻微塞,无咳;舌淡红,脉浮大无力。施以桂枝加附子汤加味,方药:桂枝9 g,炒白芍9 g,生姜3 片,大枣10 g,炙甘草4 g,盐附片6 g,藿香梗6 g,川厚朴4 g。进2剂则诸症大减,再2剂而痊愈。
方见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本条可分为2部分,即“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外证未去”之太阳证,和“心下支结”之少阳证,故此方为桂枝汤与小柴胡汤之合剂。
5.1 急性上感李燕宁曾治疗一名7 岁患儿,受凉后发热,自服感冒清热颗粒,热退复升;症见低热,午后热潮,如疟状,无寒战,微汗出,偶咳少痰,鼻塞流涕,头晕微痛;舌淡红、苔薄白,咽淡红,脉弦细。施以柴胡桂枝汤加减,方药:柴胡24 g,黄芩、党参各15 g,清半夏、桂枝、白芍、僵蚕、蝉蜕、牛蒡子各9 g,甘草6 g。水煎服,尽4剂而愈[19]。本案谨守柴胡桂枝汤的病机,典型的太少两感于寒。
5.2 咳嗽农志飞认为小儿因其生理特点,外邪侵袭时,“太阳受病,极易传变于半表半里,或外邪直中少阳,故小儿感受外邪,病位易在少阳,居半表半里”[20]。故而常用柴胡桂枝汤治疗小儿病证,往往临床效果极佳。曾治疗一名5 岁女孩,患儿症见咳嗽,有痰不易咳出,每于凌晨1 点咳嗽加重,喉间痰鸣,咳甚呕吐,鼻塞流清涕,纳差,眠不安;舌红、苔薄黄,脉浮弦。施以柴胡桂枝汤加减,方药:柴胡8 g,黄芩5 g,清半夏5 g,五味子5 g,干姜5 g,炙甘草5 g,细辛3 g,茯苓10 g,桂枝5 g,白芍5 g,桑白皮5 g,陈皮3 g,茯苓10 g,石菖蒲10 g。尽5剂而愈。
5.3 腹痛陈华[21]认为小儿脾胃薄弱,邪气易伤及脾胃,而出现胃脘痛兼见外感表证,恰与柴胡桂枝汤证相合,此类胃脘痛运用柴胡桂枝汤疏解表邪,理气和胃,疗效良好。
5.4 荨麻疹盛丽先教授认为小儿阴阳两气均不足,感邪后易虚实寒热错杂,常需用和法,而柴胡桂枝汤是和法的代表方剂之一,故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本方,而不拘于太少两感。曾治疗一名4 岁儿童,患儿反复出现荨麻疹2 个月,症见动辄出汗,反复出现全身风团块状或条索状、红色斑片状皮疹,瘙痒明显,遇风加重,经抗过敏西药治疗后皮疹有所消退,然停药后即出;舌黯红、苔薄白,脉细。施以柴胡桂枝汤加味:柴胡、黄芩、桂枝、甘草、蝉蜕各5 g,白芍、太子参、防风、荆芥、当归、蒺藜各6 g,大枣9 g,姜半夏3 g。尽7剂皮疹消退,后随症加减治疗2周,未再复发[22]。
董延瑶曾言:“我们在读仲景书时,首先要透其艺术精神,熟谙其方药运用之妙,然后才能娴其精奥,应机知变。以桂枝汤来说,其变化之多,应用之广,确非深入细味,狠下功夫,实难望其项背”[23],深刻地说明了桂枝汤的深奥多变,亦说明桂枝是可以用“活”的。目前临床对桂枝汤类方的应用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桂枝汤既能够解肌发表,作为解表剂,又能调和营卫,作为和解剂,其中的现代病理、药理原理尚未完全研究清楚;桂枝汤类方在成人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在儿科是否有更多的应用未被发掘?现今对桂枝汤类方的应用大多或遵循对症治疗,或遵循方病对应,反而去《伤寒论》中六经辨证远已,是否运用桂枝汤类方时回归六经辨证更加准确,方以更加广泛?这些问题都需要后续的研究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