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区域经济—旅游产业—体育产业耦合协调分析

2023-11-21 08:21王玉珍谢凯旋张启明邵玉辉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省区黄河流域体育产业

王玉珍,谢凯旋,张启明,邵玉辉

2021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要推动流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补齐流域内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协调的短板[1]。而“五大幸福产业”中的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正逐渐成为缓解沿黄省区产业倚能倚重、低质低效问题以及促进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将产业融合作为转变产业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实现经济更有效率、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可见,从产业耦合的视角审视黄河流域区域经济、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实践,探寻产业融合的实现路径,既是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积极回应,也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国内外学者对区域经济、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其中,国外学者主要围绕经济与体育[2]、体育产业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3]和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4]等方面展开研究。国内学者聚焦于区域经济同体育产业、社会环境[5]和生态环境[6]等,旅游产业同文化产业[7]、区域经济[8]和生态环境[9]等,体育产业同旅游产业[10]、城市发展[11]和文化产业[12]等方面也有建树。现有成果存在以下不足:(1)研究内容上,系统分析区域经济、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三者耦合协调关系的研究较少;(2)研究区域上,多侧重于省区市或全国相关研究,鲜有针对流域范畴,尤其是聚焦于黄河流域的研究成果较为匮乏;(3)研究方法上,以定性分析为主,运用数学模型的定量研究相对匮乏。为此,本研究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黄河流域区域经济—旅游产业—体育产业的内在关系,以期为黄河流域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1 区域经济—旅游产业—体育产业耦合协调机理

DSR概念模型[13](Driving—Status—Response)(驱动—状态—响应)由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提出,用来解释社会系统发生状态变化的因果关系。该模型认为,竞争关系、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等驱动力,促使文化、经济和环境等社会系统的状态发生改变,继而影响人类社会采用不同方法响应其变化,最终实现社会系统状态的改变与发展。

黄河流域区域经济—旅游产业—体育产业DSR概念模型中,D表示驱动力,包括经济发展基础、居民消费需求、基础设施升级、产业融合政策、体育产业转型和旅游产业转型等内外部机遇和压力;S表示发展水平和状态,包括黄河流域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的吸引能力和接待功能、体育产业发展状况等;R表示相关主体的响应,包括政府、旅游产业、体育产业等部门所采取的基础设施改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投资力度提升等相应策略。

由DSR概念模型可以推断,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需求等驱动(D)区域经济、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不断协调发展,并推动区域改进基础设施、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加大投资力度等,即形成某种发展状态(S),进而促使政府、旅游产业、体育产业等部门借助政策扶持和顶层设计做出响应(R)。“响应”之后再次以“状态”体现,不断推动区域经济、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持续发展,实现“驱动—状态—响应”的螺旋式上升。依据上述分析,构建了黄河流域区域经济—旅游产业—体育产业耦合作用机理的概念框架(见图1)。

黄河流域区域经济—旅游产业—体育产业的耦合协调关系如下:(1)经济是一切发展的基础,GDP总量排名靠前的山东、陕西、四川、河南等省,其体育产业、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同样居于高位,因此,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体育产业、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14]。一方面,经济发展为旅游和体育产业提供消费支持和基础设施保障,不断激活两个产业的内生性和吸附力;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将资本投资、人才技术与劳务产品渗透于旅游和体育产业发展中,助力两个产业提质扩容。一个地区的人均GDP越高,意味着经济水平越高,人们有更多的可能参与休闲、旅游和运动,进而带动两个产业耦合协调度的提高[15]。(2)《“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通过优化旅游消费环境、拓展旅游消费领域、提升旅游消费服务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等带动地方经济和相关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旅游产业因其经济带动性强、产品融合程度高,对区域经济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旅游业贯穿“衣、食、住、行、游、购、娱”等消费链条,可以增强本地区与外界的物质、信息和人员等的交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质赋能;另一方面,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在产品创新与服务体验、地理空间集聚与基础设施利用上具有易转换、强关联和多共生等特性,便于衍生体育产品创新途径。(3)体育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也是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活力之源。体育产业规模投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即随着社会资本和优质体育资源的不断投入和深入开发,其投入产出的效益及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又能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与空间布局,并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旅游产业活动的实际载体[16]。一方面,体育产业通过增加产品供给和吸纳劳动力就业满足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旅游产业本身与体育产业有着高度相关性,汲取体育元素也是创新旅游产品类型、提高旅游服务附加值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风靡全国的马拉松赛事就是通过体育赛事带动旅游的成功案例。

2 指标体系、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指标体系构建

(1)借鉴黄河流域区域经济、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耦合协调机理的分析要素,形成初选指标。(2)借鉴现有文献中的相关高频次指标,作为黄河流域区域经济—旅游产业—体育产业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部分三级指标。如,借鉴周成等[6]、陈同峰等[17]、苏家本[18]等文献中有关区域经济的指标内容;借鉴李冬[19]、翁钢民等[20]、叶建赓等[21]文献中关于旅游产业的指标内容;借鉴陈清等[5]、许金富等[9]、任波[12]等文献中有关体育产业的指标内容。(3)通过专家咨询法征询体育、旅游和体育旅游领域专家意见,根据反馈建议对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修正和完善。(4)最终构建了包含11个二级指标和31个三级指标在内的黄河流域区域经济、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2 数据来源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与准确性,研究选取2013—2019年黄河流域九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和山东)经济、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的面板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其中,经济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旅游产业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体育产业数据来源于九省区体育局官网和国家体育总局官网。此外,部分无法获取的数据通过年均增长率估算法进行补充。

2.3 研究方法

2.3.1 熵值法

熵值法是基于外部环境的原始信息来确定指标权重的一种客观赋值法。计算步骤如下[22-24]:

(1)标准化处理

(1)

表1 黄河流域区域经济—旅游产业—体育产业耦合协调发展评价体系表

(2)计算比重

(2)

(3)计算熵值

(3)

(4)计算差异系数

gi=1-ej

(4)

(5)计算权重

(5)

(6)计算发展水平

(6)

2.3.2 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协调模型是一种用于研究区域整体均衡发展程度的有效工具[25]。协调度指耦合相互作用中耦合程度的大小,表示协调状况的好坏[26]。借鉴已有的文献成果,构建黄河流域区域经济、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3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

(7)计算耦合度

(7)

(8)计算协调度

(8)

T=αU1+βU2+δU3

(9)

式中,D为协调度,C为耦合度,T为3个系统的综合评价值,α、β、δ为待定系数,借鉴相关文献成果[27],分别赋值为0.4、0.4和0.2。等级划分采用廖重斌[28]对耦合协调度的等级评价及标准划分(见表2)。

表2 耦合协调度划分标准表

3 研究结果

3.1 综合发展水平特征

图2 黄河流域区域经济、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图Figure 2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y, tourism industry and sports industry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2)2013—2019年黄河流域九省区经济和旅游产业发展态势具有较强的相似性,两个系统发展水平均呈平缓上升态势且省际差异显著(见图3a和图3b)。区域经发展水平均值显示,山东(0.032 2)、河南(0.025 1)、四川(0.021 4)分值较高,位列九省区前三;甘肃(0.009 6)、宁夏(0.007 1)、青海(0.006 1)分值相对较低,位居九省区末三位。与之相似,山东(0.043 3)、河南(0.022 7)、四川(0.018 7)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位居九省区前三;甘肃(0.007 0)、宁夏(0.005 9)、青海(0.003 1)则位居末三位。其他省区方面,内蒙古经济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均值分别为0.016 1、0.007 3,排名分别为第4和第6;陕西经济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均值分别为0.015 4、0.017 2,排名均为第5;山西经济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均值分别为0.010 5、0.017 6,排名分别为第6和第4。

(4)省际区域经济、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3个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差异显著(见图3d)。3个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均值结果显示,山东(0.117 6)得分最高;四川(0.071 2)、河南(0.064 0)、陕西(0.058 3)依次降低;山西(0.040 5)、内蒙古(0.029 1)、甘肃(0.021 3)、宁夏(0.014 7)分别位列第5、第6、第7和第8名;青海仅为0.012 5,位居九省区末位。

统计2013年、2016年、2019年黄河流域九省区的GDP总量、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排名可知(见表3),三者的省区排名存在较为明显的一致性。整体上,山东、河南、四川排名靠前,陕西、山西、内蒙古次之,甘肃、宁夏、青海处于九省区后三位。

表3 GDP总量与旅游产业、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省际对比表

图3 九省区经济、旅游产业、体育产业及综合发展水平图Figure 3 Economic, tourism, sports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s of nine provinces and districts

3.2 耦合协调度特征

根据耦合协调模型计算结果可知(见表4),虽然黄河流域3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从2013年的0.104 4提升至2019年的0.137 3,但全流域仍为严重失调型。

省际方面,山东(0.2078)耦合协调程度最好,为中度失调型;河南(0.176 4)、四川(0.168 8)、陕西(0.156 9)、山西(0.126 8)、内蒙古(0.112 7)、甘肃(0.105 6)次之,为严重失调型;宁夏(0.093 2)、青海(0.087 1)耦合协调程度较差,均为极度失调型。

表4 黄河流域九省区区域经济—旅游产业—体育产业耦合协调度时间演化及等级表

4 分析与讨论

4.1 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4.1.1 黄河流域区域经济—旅游产业—体育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根据熵值法计算结果可知,2013—2019年3个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区域经济与旅游产业变动缓和,而体育产业波动幅度较大。同时,区域经济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高于体育产业综合发展水平。

(1)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黄河流域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区域协同发展意识较弱,省际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考察期内部分地区GDP总量呈现负增长,影响了流域整体GDP增长率的提高,使得经济新常态下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增速相对平缓。同时,考察期内黄河流域旅游产业的演变趋势与区域经济变化幅度相似,印证了区域经济与旅游产业发展具有较高关联性的观点[6][14]。

(2)考察期内黄河流域体育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波动明显,源于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等方面的影响。2016年,密集出台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如,《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要求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相关业态和培育体育市场主体,体育产业发展环境不断趋优。同年11月印发的《水上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航空运动产业发展规划》,促使水陆空3个产业规划的体系更加完整、内容更加全面,多维度保障了各运动项目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体育产业各类资源的有效投入和转化。2017年后,随着财政拨款、场地设施等要素利用程度降低,体育产业发展渐趋放缓,导致综合发展水平有所下降。

4.1.2 九省区经济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根据研究结果可知,2013—2019年黄河流域九省区经济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关联性显著,整体上2个系统发展水平逐年提升但省际间存在差异。

(1)两个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处于前三的均为山东、河南和四川。其中山东、河南经济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在考察期内稳居前两位;四川旅游产业由2014年的第四位升至2017年第三位,源于其不断地加大经济投入和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如,2014年四川省在建旅游项目达630个,投资总额5 283亿元[29],在雄厚的资金力量助推下,四川旅游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与之不同,受薄弱的经济基础与低迷的旅游经济牵制,青海、宁夏和甘肃的经济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均位居九省区后三位。这与以往有关区域经济与旅游产业的相关研究具有一致性,即经济基础对旅游产业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而较差的旅游发展环境不仅降低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对投资规模造成了不利影响,进而抑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九省区经济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经济活动地带性特征,呈“东—中—西”逐渐下降的空间格局,且随着时间变化省际间差异也逐渐变大。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黄河流域东、中、西部地区在区位便利程度和开放程度上具有先天差距。在其影响下,经济基础、交通条件及投资环境优越的东部地区,可为承接旅游产业转移、开辟旅游新业态、拓展旅游市场空间和促进旅游产业升级转型等提供持续性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而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其对培育旅游新动能、驱动旅游市场、建设旅游基础设施等旅游发展要素的支持力度相对不足,较难形成旅游产业链的“虹吸效应”,进而影响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4.1.3 九省区体育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根据研究结果可知,考察期九省区体育产业发展水平波动明显,省际差异显著。

(1)2017年九省区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上升态势明显,源于国家颁布的一系列体育产业政策的支持,尤其受《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的后发效应推动,加之居民消费升级带动的强大内需推动力,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但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后,多数省区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下降明显,主要源于部分省区调整产业结构、体育产业市场监管不够完善、体育产业转型升级迈入攻坚期等因素的影响。

(2)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位居前三的为山东、四川和陕西,青海、宁夏、甘肃位居末三位,说明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关联,这与以往有关区域经济与体育产业的相关研究具有一致性。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消费的规模、结构和品质;另一方面,体育产业发展也有助于拓宽居民消费支出和驱动经济增长。考察期内,山东、四川、陕西的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位列九省区前三位,且优势明显,有利于推动当地基础设施和优化投资环境等领域的建设,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九省区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下降和先降后升的特点。波动下降的省区有青海、甘肃、内蒙古、山西,以上地区经济本底较差、生态环境脆弱、居民消费水平受限,导致体育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受阻;先降后升的省区有四川、陕西、河南、山东,其体育产业受产业结构调整发生波动,但在经济不断增长和产业结构日益优化的影响下,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之势。

4.1.4 九省区经济—旅游产业—体育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根据研究结果可知,2013—2019年九省区3个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步下降的空间演进特征。

(1)山东综合发展水平位居九省区首位。山东在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先发优势,不仅为旅游和体育市场规模扩大、服务设施完善提供了资金后盾和技术支持,也能加速人力、物质和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通,进而提高了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的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四川、河南、陕西分别因旅游产业、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短板的制约,其综合发展水平低于山东。其余5个省区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滞后、自然地理条件恶劣和交通可达性不强等诸多困境,致使其综合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2)从九省区3个系统的动态变化曲线看,宁夏、青海、内蒙古、甘肃曲线变化较为缓和,而其他省区波动幅度相对较大,表明上述4个省区的综合发展水平差异在短期内将持续存在。这些资源大省虽重视环境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特别是景区、旅行社等要素的投入,但受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其体育和旅游等产业发展处于低迷状态,在旅游资源开发、产品创新和地区发展策略等方面表现欠佳。而经济基础较为雄厚、交通条件良好和市场化程度相对优越的山东、四川、河南、陕西等省,对科技、人才和资金等要素的吸引力较强,在国家政策引导以及财政扶持的不断精准化和效能化的助力下,其发展将更加灵活,对优化黄河流域产业布局,缩小省际发展差异,助力黄河流域区域协调发展展现出更大的活力和潜力。

(3)从GDP总量与旅游产业、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省际对比结果可知,排名靠前的山东、河南和四川,其旅游产业、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也居于前列。雄厚的经济基础可为旅游产业、体育产业发展提供资本、人才和基础设施服务等支撑。与之相比,陕西、山西、内蒙古的GDP排名不具有绝对优势,3个省区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加之人口规模庞大,侧重将资金、人力等投入至能源与原材料发展中,对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稍显不足。甘肃、宁夏、青海的GDP总量排名位居九省区末三位,3个省区虽拥有丹霞、沙漠、高原等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但由于经济本底弱、区位条件差等因素的制约,其交通、食宿、娱乐等配套服务发展能力相对有限,使其对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支撑力度不足。

4.2 耦合协调度分析

4.2.1 黄河流域区域经济—旅游产业—体育产业耦合协调度评价

4.2.2 黄河流域区域经济—旅游产业—体育产业耦合协调度省际评价

(1)中度失调型省区。九省区中山东整体耦合协调度最好。首先,山东在顶层设计方面加强统筹规划,颁布了区域经济、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的利好政策,引导资源要素的有效投入和合理转化,为三大系统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实现三大系统发展水平的稳步提高。其次,山东经济发展水平处于流域首位,有利于释放居民消费潜力,进而扩大居民旅游和体育消费需求,激活旅游和体育市场潜力。与此同时,山东良好的交通条件,不仅提升了游客的出游质量,还促进了产业间人才、信息、资金和技术等要素的流通和共享,进而促进了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的协调有序发展。最后,山东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其中,2019年山东体育产业增加值约为6个省区(四川和河南除外)体育产业增加值之和。较高的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有助于推动本省基础设施的完善,提升资源和要素的使用效率,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进而推动三大系统耦合协调积极向好发展。

(2)严重失调型省区。经过数年的发展,河南、四川、陕西、山西、内蒙古和甘肃6个省区的耦合协调水平虽有一定提高,但依然处于严重失调阶段。其中河南、四川、陕西接近中度失调,源于河南不仅整体经济实力位居九省区第二,而且积极发挥旅游资源禀赋优势,以及主动抓住省内“十三五”期间大力推进健康中原、体育强省建设的历史机遇,着力推动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融合协调发展。四川发展情况与河南基本相似,一方面较好的经济基础为体育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另一方面借助“体育+旅游”模式,统筹规划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不断创新旅游产品,积极推动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陕西是继上海、安徽之后,全国第三个、西部第一个由省级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共同签署体育旅游合作协议的地区,在制度利好的基础上,陕西依托良好的旅游资源和交通枢纽优势,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势头良好。山西、内蒙古、甘肃的得分仅勉强突破极度失调阶段,这些省区市场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等相对较低,对人才、技术和资金等要素的吸引力相对较弱,进而抑制了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效率提升。另外,山西的发展重心为钢铁和有色金属等传统行业;内蒙古长期聚焦于农业和粮食业,在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方面未提供过多支持;而甘肃虽大力发展民俗体育活动,但由于受经济本底差、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较弱等因素的影响,使实现产业的协同发展能力受阻。

(3)极度失调型省区。青海、宁夏3个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位居九省区末两位,均处于极度失调阶段。两省区处于西北地区,生态本底差,居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市场环境整体较为落后。较低的市场化水平使其旅游及体育等产业发展受限,较难充分、灵活地利用各类生产要素;加之对外开放程度不足,两省区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无法有效地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由于政府财政压力较大,对旅游产业、体育产业的支撑作用不显著。但值得注意的是,两省区已经对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提供了一定支持。如,青海以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和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等知名赛事旅游活动为抓手,不断推动旅游与体育的融合发展,并提出加强旅游活动与竞赛表演和健身休闲互动,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体育运动场所向群众提供体育旅游服务;宁夏以沙、山、水等自然景观资源为基础,在沙湖、沙坡头、鸣翠湖和苏峪口等景区大力发展滑雪、滑冰、休闲垂钓、热气球、皮划艇等体育旅游项目,推动旅游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因此,下一步如何将经济发展融入到体旅融合中,将是促进两省区区域经济—旅游产业—体育产业耦合协调的重中之重。

5 结 论

在阐释黄河流域区域经济、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耦合协调机理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3个系统耦合协调关系的演化特征。研究结论为:

(1)整体上,黄河流域3个系统的耦合协调为严重失调,仍未达到协同发展状态。九省区区域经济和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相对平稳,体育产业发展水平波动明显,三者发展速度存在差异。(2)考察期内,黄河流域九省区3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不断向更高水平演化并呈自东向西逐步下降的空间演进特征,省际差异显著。(3)黄河流域区域经济、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耦合协调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不同省区耦合协调度的因素存在差异。

为了实现黄河流域区域经济、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从以下方面提出促进建议:(1)发挥国家战略对黄河流域3个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撑作用。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着力提升西北五省对外开放水平,同时充分发挥陕西、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拓展与沿线各地的合作交流,带动流域内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有序流动。(2)发挥区域合作对黄河流域3个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支撑作用。黄河流域3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应避免“散沙式”发展,通过编制黄河流域区域经济、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合作发展规划,实行黄河流域区域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沿黄九省区经济、旅游和体育工作协调机制,推动黄河流域经济、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3)发挥地区差异性优势对黄河流域3个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支撑。依托流域自然地理资源和人类历史资源,发挥流域整体资源禀赋优势,创新体育和旅游产业融合的供给产品。同时发挥省际资源优势,将毗邻省区的特色资源、旅游服务和体育产品相结合,聚力打造区域经济、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的增长点。

猜你喜欢
省区黄河流域体育产业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我校成功举办第四届沿黄九省区黄河论坛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真抓实干,为这26省区点赞!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我国沿海省区海洋产业集聚水平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