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战略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遵循、循环堵点及畅通方略

2023-11-21 08:17罗宇昕罗湘林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扩大内需体育产业高质量

罗宇昕,罗湘林,杨 明,刘 璐

2019年底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逆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得全球需求下滑、国际贸易萎缩,国内消费和就业压力陡增。面对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正面临着结构性危机,外需对主要经济体发展的贡献呈下降趋势,内需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抓手,是抵御外部风险的“减震器”和“调节阀”[2]。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需将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3]。扩大内需战略是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必然之举,应对国际环境不断变化的实践选择,打通经济循环的有力支撑。2022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指出,要更加坚定地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促进群众体育消费[4]。在此方针下,体育产业应充分把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重新定位并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使其在扩大内需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逻辑逐渐转向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主题的高质量发展[5]。体育产业具有极强外部正溢出效应[6],无疑能够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在扩大内需实践中发挥其独特功效。但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体育产业也将面临新的挑战——体育市场供需失衡、体育要素配置低效、体育消费需求不足等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7]。新时代,面对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体育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的问题,体育产业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打通体育产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中存在的关键堵点。面对现有困境,需要厘清的是,缘何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体育产业内循环中存在哪些卡点与堵点。针对存在的问题,如何畅通扩大内需战略下体育产业循环,实现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重中之重。由此,积极探讨扩大内需战略下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的理论遵循、循环堵点和畅通方略,极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 我国体育产业走扩大内需战略的动因分析

1.1 政治动因:顺应经济结构调整,强化国家软实力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向的调整,国家逐渐将经济增长的重心从出口和投资拉回到内需和消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体育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健康产业、幸福产业与低碳产业[8],是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的重点领域之一,需通过出台政策和加大投资力度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提升体育产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2022年12月1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明确指出,促进群众体育消费,打造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支持社会力量建设智能健身房。同时,体育产业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通过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国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以提高国家的软实力。例如,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以及相关展览活动,可以为国家创造巨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效益,同时也能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因此,我国政府将体育产业作为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支持体育产业的发展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影响力,从而推动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我国体育产业走扩大内需战略的政治动因是多方面的,既顺应国家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向的内在调整,也符合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外向需要,以上因素都促使政府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和投资。

1.2 经济动因:链接内需带动就业,引领产业良性循环

良好的就业环境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也是扩大内需战略得以稳步实施的前提条件。体育产业包含着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竞赛表演业和体育健身休闲业等多个细分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是一种综合性产业。扩大内需战略意味着创造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涉及到全面且广泛的人才需求,以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就业环境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一方面,扩大内需可促进体育制造业高质量就业。近年来,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体育制造业规模稳步增长,2021年总产出达到5 145亿元。当前,体育制造业正逐渐向以技术为导向的高端制造业转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行业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提升体育制造业就业岗位的吸引力,可有效缓解体育制造业招工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扩大体育服务业的就业规模。自2014年国务院46号文件发布以来,我国体育服务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在赛事策划组织、场馆建设管理、器材生产销售等领域衍生出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得体育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对接得以畅通,体育服务业的就业弹性整体呈上升趋势[9]。根据《“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发展目标,到2025年,中国体育产业从业者将突破八百万人。扩大内需战略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以充分释放体育服务业就业容量大的优势,具有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进人民福祉等重要作用。

1.3 文化动因:文化主体意识觉醒,消费呈现本土偏好

中国的崛起必然引发一场浩浩荡荡的文化主权意识觉醒运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的历史性成就概括为“两大奇迹”[10],即“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为提升国民文化自信提供了现实依据,人民文化自觉更加彰显。在体育产业中,中国的崛起也带动着其影响力的增强,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驱动下,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品牌已成为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发展的方向之一。当前,体育用品制造已经掀起了“国潮热”,李宁、安踏等企业推出了国潮系列;鸿星尔克与河南进行合作,联合河南博物馆推出了河南文创系列,发布联名T恤衫,创新地继承和演绎隋唐文化等。可想而知,体育用品生产者已经意识到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品牌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体育用品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1]。首先,对于优质的国产体育品牌,中国消费者的接受度越来越高。《2021国潮骄傲搜索大数据》报告显示,近5年本土品牌的搜索热度已远超海外品牌。民众愿意购买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运动品牌,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品牌的创新能力与国外品牌之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也具有更高的性价比。其次,中国消费者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参与意愿越来越高。据调研,现在许多户外体育研学旅行活动都会包含民族传统体育和红色体育的项目,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来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对于此类活动,家长的购买意愿往往更高。

1.4 技术动因:新技术助力产业升级,推进产业数智化

2019年底,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体育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整个体育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线上体育消费、在线体育课、电子竞技、体育类视频平台等业态呈爆炸性发展,“VR+体育”“AI+体育”和“5G+体育”等新的商业模式悄然兴起。首先,新技术的应用为体育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加速了体育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推动了我国体育产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了协同创新能力,加速了体育产业数字化进程。数字化技术为我国的体育产业链条与跨界融合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对传统体育产业结构进行重构,可利用数字经济的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实现体育产业的提质增效[12]。数字技术的不断革新,促进了体育产品与服务供给结构的质量变革,需求结构从基础需求到多样化需求的转化,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实现动态平衡,从而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13]。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体育产业的智能化发展,推动了体育产业的深刻变革。譬如,智能化制造是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品质量和精度,满足市场需求,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进一步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我国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扩大内需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扩大内需战略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遵循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总结与我国经济发展伟大实践相结合的理论飞跃,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实现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从理论上对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战略举措、工作方式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方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发展战略,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将体育产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激发了体育产业的主体活力。这一举措既推动了近十年来我国体育事业的繁荣兴盛,也引领了我国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体育力量。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扩大内需战略下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逻辑体系与行动指南。

2.1 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4]。新时代十年体育事业取得的重大历史性成就,其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引。《“十三五”体育发展规划》和《“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是党在关键历史节点从长远发展的视角出发,对新时代体育事业从宏观层面作出的重大政策指引。两次规划均对我国体育产业的稳定、发展与突破产生了积极且深刻的影响,前项为体育产业的扎实推进铸牢了根基,后项则为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把握了方向。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贴合现阶段国家发展的体育发展道路,把党领导经济工作和体育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对体育产业治理效能的提升。不断提高的党领导经济工作和体育工作的科学化、法治化水平,为扩大内需战略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2.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党的领导保障了体育事业的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发展观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体育事业领域的具体体现,体现了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即体育发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性[1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16]。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强,个体需求呈现出了多元化、多层次的特征。因此,要紧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为目标,把更高质量的体育产品与服务和更加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作为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改革攻坚点和发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持续推进体育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体育需求,让体育产业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避免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盲目追求利润而产生的矛盾,使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体育幸福感、运动获得感、健康安全感。

2.3 把握我国新发展阶段的特征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开展体育经济工作的出发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胸怀“两个大局”,在战略上作出准确判断,指出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17]。当前,世界格局的波诡云谲导致国际秩序呈现重构态势,国际话语权的争夺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场域[18],以社会制度与文化内涵为表征的体育软实力的竞争日益加剧。世界范围的健康问题和全球经济下行影响了全球体育界,同时也对各国人们的体育行为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全球体育产业面临着新的考验[19]。我国拥有解决世界性体育领域难题的强大资源与能力,拥有世界最具潜力的体育消费市场,其吸纳能力和消化能力独一无二。不仅如此,受益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体育产业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因此,体育产业要积极适应新的国内形势,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和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以中国式体育现代化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并在全球体育治理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4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体育产业发展

新发展理念彰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实现了发展目标的科学性与发展问题的现实性相一致,是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行动指南,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产业经历了快速增长,从现有基础来看,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体育产业发展目标从数量追赶转变为质量追赶乃大势所趋,是体育产业升级演进的必经过程。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发展理念为体育产业点明了发展目标导向的问题,将服务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价值归宿;新发展理念同时为体育产业明确了发展着力点,通过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调节我国体育产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夯实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基础。扩大内需战略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的纲领性与引领性,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体育领域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助其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2.5 加快构建体育产业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为体育产业提供更有利的发展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20]。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成果,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做出的战略决策[21]。推动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也是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抉择。国内大循环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基础,要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激活国内体育消费市场,提升国内体育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体育产业与关联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国际循环下体育产业则要有效利用全球资源要素与市场空间,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我国体育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取得新优势。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必须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解决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短板问题,构建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与新型体育消费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驱动扩大内需战略下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3 扩大内需战略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循环堵点

面临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体育产业应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更加侧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培育完整体育产业内需体系[22]。我国体育产业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关阶段,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是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同时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也面临着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问题相互交织纠缠带来的桎梏和挑战。马克思认为,在社会再生产总过程中,生产、分配、流通与消费四个环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任何环节不可或缺,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23]。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构建新发展格局便是建立在社会再生产有机总体论基础上的[24]。因此,体育产业应通过用足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让内需能够更好地牵引优化高质量供给,畅通生产、分配、流通与消费,提高体育市场运行效率。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更高效率促进经济循环的关键支撑,扩大内需战略下体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来分析目前影响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循环堵点。

3.1 生产:体育产业供需结构失衡

图1 2016—2021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增速及GDP增速图Figure 1 National sports industry total scale, growth rate and GDP growth rate from 2016 to 202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消费升级是今后体育产业增长的持续动力,目前我国体育产品与服务供给能力还未能完全适应消费结构转型的变化[27]。从体育产业内部结构上看,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与体育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引领着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中体育用品制造业仍是体育产业的主力产业,占据我国体育产业份额的较大部分。体育用品制造业生产的体育产品为运动服、运动鞋、球类、训练健身器材等有形体育产品,产品内容单调且存在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28]。供给端要素资源成本的不断上涨,促使体育企业降低成本而产出更多的低质和无效供给[29]。我国体育企业相较于国外知名品牌缺乏知名度,多依靠跨境并购优质资产提升高端市场的竞争力。体育服务业中高水平竞技体育赛事相对稀缺,群众体育赛事多由政府主导,提供的赛事产品具有同质化的特征。在运动项目上,除去足球、篮球以及电子竞技等普及率较高的项目已形成的系列品牌赛事,其他小众运动项目的市场化、职业化程度普遍不高,例如,网球、棒球、武术等项目。另外,休闲健身行业也存在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的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居民对其的信任程度。比如,近些年屡禁不止的健身房“跑路”现象、假借“体医融合”为幌子的高价“三无”产品被大量曝光,都反映出我国高质量体育产品与服务匮乏的现状。

3.2 分配:结构性就业矛盾有待破解

从“分配”环节审视,在国民经济循环中,分配环节连接着总产出和总消费。就分配角度而言,收入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具体到体育产业,主要体现在就业人口数量和收入分布上[30]。在体育产业的分配中,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将直接影响到居民的体育消费能力,进而影响到内需的释放。总体上,体育产业的就业形势向上向好,但仍呈现出结构性就业矛盾,存在着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不能满足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就业结构不合理与体育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不强等问题。所谓结构性就业矛盾,广义上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结构不一致时引起的就业问题[31]。

(1)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不能适配当前体育产业的发展,首当其冲的是高等教育中体育专业培养体系不合理。体育专业招生规模最大的是面向体育和教育事业人才培养的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考虑到我国私营单位与非私营单位巨大的工资差异,往往流入体育产业的高校毕业生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市场上体育企业的用人需要。同时,体育学专业往往也缺乏面向市场的课程设置,因而导致体育学人才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体育产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机制亟须改革。

图2 欧盟及其前五经济体的体育就业人口占其总就业人口比重图Figure 2 Proportion of sports employment to total employment in the European Union and its top five economies 数据来源:欧盟统计局。其中,欧盟体育就业人口仅统计体育服务业就业人口。

3.3 流通: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低

从“流通”环节审视,在国民经济循环中,流通环节连接着总产出和总消费。要在流通环节确保体育产业循环的贯通,应厘清体育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要素配置机制,从而推动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22年1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印发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通知》,提出力争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关键环节上实现重要突破,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基础制度建设探索上取得积极进展。体育产业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指的是通过在体育产业要素市场中有序、市场化地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从而实现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而形成与消费需求结构相适应的供给侧结构。体育产业涵括第二和第三产业,其结构更加复杂,需要配置的生产要素更为多样化。我国体育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其要素市场发展具有不同的历史特点,总体上呈现出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趋势。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暴露出我国在体育产业营商环境中土地、资本、人才、技术和数据运行中存在的市场化配置短板,也是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相对落后的核心原因[34]。具体而言,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不顺畅、效率低,具体表现在要素市场配置效率低和要素无法实现自由流动。

例如,在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现行土地管理体制下的土地政策更倾向于面向公益的公共体育场地。对于商用性质的体育场馆,因其与现行税法的一些条款不相适应,而不能享受到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优惠税收政策,无疑加重了商用体育场馆的土地使用成本[35]。劳动力要素市场上存在着流动渠道不畅的问题,体育产业是以新的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为依托的服务型行业,对高质量的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6]。受体育产业的区域性、各地区劳动力工资制度及相应的社保体系等因素的影响,高端体育人才的流动率较低[37]。资本要素方面,不断进入体育产业领域但投资结构不合理[38]。目前,健身休闲业资本配置效率水平较高,但存在竞赛表演业较低、用品销售业最低、配置效率存在结构不均衡等问题[39]。技术要素方面,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导致体育产业的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较差。体育赛事中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时有发生,成为了影响体育赛事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40]。在杭州亚运筹办工作推进过程中,杭州亚组委共对171起涉嫌侵犯亚运知识产权的行为开展调查处置工作。数据要素方面,目前体育产业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处于启动阶段,产权制度不够完善,在数据的开放、流通、交易和监管方面都存在着壁垒,数据要素难以完全转化成体育产业的新动能。

3.4 消费:体育消费需求有待释放

表1 2017—2021年体育产业总规模、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预计体育消费市场规模和预计人均体育消费表

群众体育消费升级依托于体育需求的增长[42],体育消费时长和体育消费偏好也制约着体育消费需求的释放。Paul Downward等[43]在《Economics of Sports:Theory,Evidence and Policy》一书中指出,居民体育消费主要取决于居民可支配收入、体育消费时长与体育消费偏好。由于体育产业的服务消费多是体验式的,消费者需要花费时间亲身参与[44]。随着移动通信设备的更新换代与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中国网民的上网时长逐渐拉长,与此相对应的是线下体育消费时长的压缩。但这也意味着线上体育消费的兴起,其有效利用了更方便快捷的虚拟空间与碎片化时间进行体育消费,具有简单、经济、省时和高效的优势[45]。但从侧面看,线上体育消费大多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的,人们的体育休闲活动将越来越多地趋于零散,运动休闲的碎片化无疑给体育活动和体育消费的传统需求带来新的限制。再者,我国传统的体育消费偏好也不利于体育消费需求的释放,相较于国外体育消费者通常偏好于服务消费,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更倾向于实物消费,这意味着运动场地、体育培训和赛事服务等服务的价值往往被市场所低估,消费偏好则对居民体育消费产生制约作用,居民的体育参与时长不能有效地转化成体育消费。

4 扩大内需战略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畅通方略

2021年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时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通过建设体育领域全国统一大市场,将推动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体育产业新发展格局,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只有国内体育市场高效联通,打通从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通道,形成体育市场供需动态平衡,才能扩大体育投资与体育消费规模容量,促进体育市场竞争,进而建成强大的国内体育市场。结合前文分析,扩大内需战略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需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生产: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体育产品高质量供给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支撑。通过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促进高质量供给牵引需求、需求创造供给的高水平动态平衡,通过“腾笼换鸟”,让更高质量的体育商品与服务在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为市场主体提供更优质供给[46]。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强调供给也要同样关注需求,要着力破解体育产业发展中需求侧改革难以解决的矛盾。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响应人民的体育需求和激发体育产业的增长动力,主攻方向是在提供高质量体育产品与服务的同时,增强我国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驱动能力。体育用品制造业应该推进体育科技重点实验室建设,通过创新组织机制,支撑体育领域前沿突破。改进体育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和“赛马”等制度,将体育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作为优化供给侧的重要环节。体育竞赛表演业应该丰富各层次体育赛事活动,以“专精特新”的标准,完善体育赛事体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赛事体系,加强与国家体育组织以及国际顶级赛事的交往合作。扶持草根体育赛事,培育社区、村落和校园体育节事活动,营造基层全民健身文化氛围。体育健身休闲业应该注重具身体验与数字化技术的融合发展,将现实与虚拟的体育健身休闲消费场景进行融合共生,升级体育健身休闲业供给侧的消费体验。以数字技术改善体育健身休闲业整体服务效率和体验,同时也应该加强亲近自然的户外运动产品和服务供给。总而言之,扩大内需战略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应提高体育用品与服务的科技含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提升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效益最优化。

4.2 分配:以产业内部分配协调制度缓和结构性就业矛盾

作为一种朝阳产业,体育产业在初次分配、再次分配和三次分配中都具有广泛的发挥空间,可以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促进资源配置等方面,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在初次分配中,可以通过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投资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就业增长和平衡结构性就业矛盾。通过加大投资与扶持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职业化与市场化程度高的运动项目赛事,带动相关的赛事经纪、教育培训、装备制造等行业的发展。通过延长运动项目产业链,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体育类人才的就业压力,体育产业从业人员可以通过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实现初次分配。在再次分配中,政府可以通过投放体育公共产品,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更多体育成果为全民所共享,帮助基础薄弱区域的群众获得普惠性的体育公共服务,以利于帮助就业人口提升身体素质,对接体力要求较高的工作岗位,缓解就业的结构性供需错配,实现再次分配的公平性。在三次分配中,企业是财富的再分配者和再投资者,也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政府应该通过税收政策、金融扶持、专项基金等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体育慈善事业,引导企业在三次分配中更多地关注社会责任。同时,政府应建立体育志愿服务的综合信息平台,引导体育人才在职业空窗期从事体育志愿服务,将志愿服务、技能培训与促进就业有机结合,创新体育产业就业促进机制。体育产业拥有强大的就业吸附能力,但其就业潜力尚未被挖掘,政府应该通过建立健全的分配协调制度,实现收入分配的合理化,缓和体育人才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从而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4.3 流通: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健全体育要素市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其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扩大内需战略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正确认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促进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2022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将“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列为工作原则之一。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协同指导与规制下,坚持以体育产品与服务为核心的供需双端发力,有助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内外循环的合力[47]。要素市场化改革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和成效的集中体现,是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的重要环节。应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推进体育产业的关键要素市场化改革(如,土地、劳动力、资本、数据等要素)。土地要素上,应促推闲置土地向体育领域高效流通和使用,改造老旧厂房、商业设施等城市存量用地,落实体育场地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优惠政策。劳动力要素上,应打通体育产业劳动力“城乡双向”流动渠道,推进体育专业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办学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多层次的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体系。资本要素上,应探索构建以体育资产定价与交易为基础的体育金融体系,尝试体育无形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来展开融资,保障体育产业的金融服务供给。数据要素上,应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促进体育用品制造、赛事服务、场馆运营等领域的数字化发展,但需要注意避免和克服“鲍莫尔病”和“数字鸿沟”。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体育产业的发展特征放宽管制,在约束性红线内进一步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形成有助于各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环境。

4.4 消费:以建设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培育体育产业增长极

消费对于经济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是扩大内需工作的主要抓手。促进体育消费可持续增长,已成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消费需求并不是均衡分布的,往往通过某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周边地区辐射。2019年《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发布,宣布了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的开始。次年,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包括上海市、西安市、深圳市等40座城市,标志着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正式启动。各试点城市通过体育消费试点工作对于城市发展的促进,能够让其他城市借鉴经验,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区域体育消费的发展,进而促进全国范围内的体育消费市场的形成。首先,为了拓展城市的全民健身与体育消费空间,可以利用“金角银边”建设社区全民健身场地,推动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体育设施,打造体育生活化示范区和体育消费集聚区。此外,应发挥体育赛事对消费的引领作用,需要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和社会参与的体育赛事市场协同机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并打造一批持续性强、影响力大的“草根赛事”和“网红赛事”。同时,还应强调体育服务于人民,提高体育惠民服务水平。可以通过发放居民体育数字消费券的形式,刺激体育消费需求,培育体育数字消费、智能消费、体验消费等新消费形式,增强群众的健身意识。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是当前我国为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体育消费扩容提质和推动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方案。通过试点城市的示范效应,有利于推动中国体育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内需战略下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为重要的贡献。

5 结 语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是加快建设体育强国阶段下体育产业必须把握的时代背景和改革议程中必须深刻认识的先决条件。为应对目前国际大循环动力不足、外需下降、外部环境风险急剧上扬的不利局面,应清醒认识当前形势,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以自身稳定发展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扩大内需战略并非完全摒弃国际分工,也不是闭门造车,而是通过重塑国际产业链、价值链布局,使得国际循环与国内循环双向联通。加快构建更高标准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打破各种壁垒,以促进生产要素和商品的高效流通,是为扩大内需搭好平台、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任务。体育产业作为经济子系统的重要内容,可转变成经济内部自生动力,以服务我国经济整体发展为使命,抓住经济内循环建设的战略机遇,不断完善体育产业的内需体系。扩大内需战略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最终实现建设经济强国和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

猜你喜欢
扩大内需体育产业高质量
扩大内需居2023年经济工作重要任务之首
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解读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我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2008年体育产业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