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
(枣庄市山亭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山东枣庄 277200)
外伤性颅内出血是由于患者头部受到外力作用时引发的颅内血管破裂出血,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不安、血压升高、呕吐等,严重时甚至出现语言及运动障碍、意识障碍等情况,对患者的日常活动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 临床针对该病患者一般采用手术治疗,但术后患者多存在水肿加重、颅内压增高的现象,因此在术后恢复期给予合理药物辅助治疗,对于改善患者认知、神经功能十分重要。 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可对大脑细胞进行有效修复,增加脑血流量,但单一使用效果不佳。 中医认为,外伤性颅内出血后清窍失养是导致患者认知、 神经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醒脑静注射液属于中成药,由麝香、冰片等组成,具有开窍醒脑、清热解毒、化痰逐瘀的功效[2-3]。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21 年1 月—2023 年1 月枣庄市山亭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2 例外伤性颅内出血患者为对象,通过分组对照,探讨醒脑静注射液与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经枣庄市山亭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选择该院收治的72 例外伤性颅内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 例。对照组男18 例,女18 例;年龄30~49 岁,平均年龄(39.56±4.69) 岁; 病程14~40 d, 平均病程(28.16±6.41)d。观察组男20 例,女16 例;年龄31~49岁,平均年龄(40.36±4.28)岁;病程16~42 d,平均病程(27.78±6.05)d。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4]中相关诊断标准,且经CT 检查显示颅内血肿;(2)病情处于稳定期;(3)患者脑外伤导致颅内出血量≤30 mL,且无明显的颅内高压症状,无需进行开颅手术或钻孔抽吸治疗;(4)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存在颅脑肿瘤或脑梗史者;(2)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3)伴有颅脑其他疾病者。
两组入院后经检查发现颅内出血量≤10 mL,且无明显的颅内高压症状,故无需进行开颅手术或钻孔抽吸治疗;采用常规治疗,包括降颅内压、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 (广东大翔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7876)治疗,4~8 g/次,1 次/d。 观察组采用醒脑静注射液(河南天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41020665)及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其中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用法与用量同对照组, 在250 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中加入30 mL 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1 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1 个月。
(1)临床疗效。 于治疗结束后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价。 痊愈:患者剧烈疼痛、呕吐等症状全部消失,NHISS 评分减少91%~100%。 显效:患者症状大部分消失,NHISS 评分减少46%~90%。 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NHISS 评分减少18%~45%。 无效:患者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NHISS 评分减少<18%。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认知功能。于治疗前后,使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5]评价,包括时间定向力、地点定向力等,共30 个项目,总分0~30 分,评分与患者认知功能呈正相关。(3)神经功能。于治疗前后,使用NIHSS 评价,总分42 分,评分与患者神经缺损情况呈正相关。 (4)不良反应。 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发烧等。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治疗前,两组MMSE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MSE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外伤性颅内出血患者MMSE 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外伤性颅内出血患者MMSE 评分比较[(±s),分]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t 值 P 值观察组(n=36)对照组(n=36)t 值P 值16.25±3.14 15.46±3.36 1.031 0.306 27.66±5.45 20.35±4.15 6.403 0.000 10.884 5.495 0.000 0.000
治疗前,两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外伤性颅内出血患者NIHSS 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外伤性颅内出血患者NIHSS 评分比较[(±s),分]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t 值 P 值观察组(n=36)对照组(n=36)t 值P 值21.86±5.43 21.93±5.24 0.056 0.956 9.75±1.55 14.33±3.42 7.319 0.000 12.867 7.288 0.000 0.000
对照组不良反应为恶心1 例、呕吐1 例、发热2例;对照组不良反应为恶心1 例、皮疹1 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11%(4/36)、5.56%(2/36)。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2,P=0.670)。
外伤性颅内出血是指患者头部遭到重创,引发血管破裂出血的一种严重疾病,以脑水肿、颅内压增加、血脑屏障损伤、神经元损伤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会致使脑细胞加速中毒而死亡,引起大脑认知功能、神经功能损伤[6]。因此,在患者术后给予适当药物及时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对于缓解其脑水肿等临床症状、促进病情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针对外伤性颅内出血患者采用的药物主要包括抗氧化剂、 胆碱酯酶抑制剂及促智类药物。乙酰胆碱是与大脑内学习记忆功能密切相关的一种化学物质,其缺损程度与患者脑组织损伤程度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外伤性颅内出血患者脑组织中的乙酰胆碱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7]。 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是一种复合药物, 主要由吡拉西坦及氯化钠组成,具有改善神经、记忆及认知功能的作用,主要通过刺激乙酰胆碱系统,促进乙酰胆碱合成,从而加强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加速蛋白质合成,增加脑血流,进而达到改善大脑的神经、认知等功能的作用。同时,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进入机体后,可快速转移患者脑组织中的水分,降低神经肽γ 含量及颅内压,从而有效缓解患者脑水肿等症状[8]。 但长期单一使用该药物治疗,会对患者的胃肠功能造成严重损害,且干扰患者的中枢神经,使患者情绪不稳定,延缓患者术后恢复。外伤性颅内出血在中医中属“中风”“头痛”“眩晕”等范畴,以气虚血瘀证为典型,患者因经脉痹阻、痰瘀互阻,致使血脉不通、瘀血停滞于脑窍,压迫神经而引发,故治疗时应以活血化瘀、通络经脉、开窍醒神为主要原则。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MMSE 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外伤性颅内出血患者采用醒脑静注射液及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可改善认知及神经功能,且较为安全。 分析其主要原因为:醒脑静注射液是一种中药制剂,主要由天然麝香、栀子、郁金、冰片等中药材提炼而成,其中麝香能开窍醒神、清醒神志、活血通络;栀子能清热利湿、护肝利胆、止血消肿;郁金能行气活血、理气止痛;冰片能归肺心经、清热解毒。 诸药合用可共奏通络经脉、化痰逐瘀、开窍醒脑之效[9]。 在现代药理学中,醒脑静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保护大脑、改善脑部微循环,还可通过提高缺氧脑细胞的能量代谢及营养,并增强其耐缺氧能力,从而实现降低血脑屏障渗透性性、减少脑血肿、降低颅内压的效果,且中药成分较为安全,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其中麝香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影响较大,可提高其耐缺氧能力,减少脑损伤,且麝香提取物为多肽,对由脑血肿引发的一系列炎症均具有明显抑制效果; 栀子有效成分为有机酸、萜类化合物等,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从而抑制脑出血后脑积水的发生, 并可增加大脑的血液供应,发挥改善大脑出血后认知、神经功能的作用;郁金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姜黄酮等,可起到镇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效果;冰片的主要成分为右旋龙脑、左旋樟脑等,可对患者的心脏、脑部等组织进行保护,且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10]。因此,醒脑静注射液及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可发挥协同作用,有助于促进外伤性颅内出血患者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 在针对外伤性颅内出血患者的治疗中,使用醒脑静注射液及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可取得显著疗效,提高认知、神经功能,且较为安全,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