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波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重症医学科,西藏拉萨 850000)
肺炎属于呼吸内科常见、多发病,病情不断进展可发展为重症肺炎(SP)。SP 患者发病后以咳嗽、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症状加重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还伴有呼吸衰竭(RF)[1-2]。 当前临床治疗SP 伴RF 以对症治疗为主,其中机械通气属于常见治疗方法,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使患者恢复呼吸功能。 但机械通气过程中,患者容易出现气道、局部肺泡过度扩张的情况,会对患者肺部组织造成损害。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俯卧位机械通气在降低机械通气所致肺损伤方面具有较好效用[3]。俯卧位作为机械通气体位之一,相较于常规机械呼吸的仰卧体位,能够更有效地改善肺非重力依赖区域的肺血流分布与气体交换, 调整胸廓顺应性,进而改善氧合,当前已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得到较好应用[4]。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SP 伴RF 患者96 例的临床资料,通过分组对照,探讨俯卧位机械通气的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该院2020 年10 月—2022 年10 月收治的96 例SP 伴RF 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通气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 例。 纳入标准:符合《内科学》[5]中对SP 的诊断,并合并RF 且资料完整;需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排除标准: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 合并全身性感染疾病或其他危急重症;合并肺部其他良恶性疾病。本研究已通过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中男25 例,女23 例;年龄44~72岁,平均年龄(58.53±5.21)岁;病程2~9 d,平均病程(5.40±0.48)d;体质指数18.5~28.9 kg/m2,平均体质指数(21.29±0.62)kg/m2。 观察组中男26 例,女22 例;年龄44~74 岁,平均年龄(58.56±5.22)岁;病程2~8 d,平均病程(5.44±0.46)d;体质指数18.4~28.8 kg/m2,平均体质指数(21.26±0.58)kg/m2。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均行呼吸支持,设置潮气量为8~10 mL/kg,吸入氧浓度为40%~100%,呼吸频次为6~10 次/min,吸气时间1~1.2 s,呼气末正压6~12 cmH2O(1 cmH2O=0.098 kPa)。 两组均持续观察至患者出院。
1.2.1 对照组
对照组行常规通气,协助患者取仰卧体位,双上肢置于身体两侧,头偏向一侧,定时协助其进行翻身,防止压疮。 通气过程中,监护患者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应及时予以相应处理。
1.2.2 观察组
观察组行俯卧位机械通气,体位变更前30 min,暂停鼻饲营养;吸尽鼻腔、气道分泌物后,医护人员首先对患者各管路进行固定处理,防止线路、管路等的脱落;随后由医护人员托起患者,移向床的一侧,将患者体位从仰卧位改变为侧卧位,于其受压部位垫上枕头,并托起患者从侧卧体位变更为俯卧位,使用凹型枕垫于患者头面部,并注意检查管路情况,如无异常,可将心电图电极、导线等置于患者背部。 俯卧位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规予以振动排痰,对局部受压皮肤进行间断按摩,并持续监护各项生命体征。
(1)生理状况。于通气前后,采用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价患者生理状况,此量表共3 个部分,满分71 分,评分与患者生理状况呈负相关[6]。(2)血气分析。对比两组通气前后血气分析指标水平,包含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及血氧饱和度(SpO2)。(3)不良风险事件。对比两组不良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包含呼吸相关性肺损伤、气管痉挛及躁动。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依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气前,两组APACHEⅡ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通气后,观察组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SP 伴RF 患者生理状况评分比较[(x依s)袁分]
通气前, 两组PaCO2、PaO2、PaO2/FiO2、SpO2水平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通气后,观察组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PaO2、PaO2/FiO2、SpO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SP 伴RF 患者血气分析情况比较(x依s)
观察组不良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SP 伴RF 患者不良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SP 作为ICU 常见危重症疾病, 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生命质量,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疾病进展还可出现RF,危及患者生命安全[7]。 机械通气是临床治疗SP 伴RF 的有效措施,可提高患者的血氧浓度,维持机体平稳,为病情改善奠定有效的生理基础。
当前临床行机械通气过程中普遍选取仰卧体位,但随着临床对机械通气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患者接近背部的肺组织的膨胀易受到肺、 心脏等收缩影响,而仰卧位时重力作用可增加该区域灌注量,增强此效应,进而影响机械通气效果,不利于患者预后[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通气后APACHEⅡ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PaO2、PaO2/FiO2、SpO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对SP 伴RF 患者实施俯卧位机械通气的效果较好。 俯卧体位机械通气治疗主要是利用重力作用,改善患者胸前形态、隔膜位置等,以减轻纵膈、心脏等对肺部造成压迫,进而提升机械通气效果[9]。本研究将其应用于SP 伴RF 患者中,俯卧位状态下,可提高患者重力依赖区的跨肺压, 促进背侧肺部塌陷肺泡扩张,以利于改善背侧通气。同时,俯卧体位开展机械通气,可减轻纵膈和心脏的压迫,改善局部跨肺压,促进肺内气流重新排列,有利于气道分泌物排出,进一步提升机械通气效果。俯卧位时,静脉回流,可提升中心血容量,提高肺微血管静脉压,使得受到压迫的部分血管重新充盈,进而利于降低肺血管阻力,改善肺动脉痉挛,改善患者血气指标,利于预后。 值得注意的是,俯卧位机械通气过程中不良发生风险较高,包含引流管扭曲、压力性损伤等[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分析其原因在于:俯卧位机械通气过程中,医护人员采取于易受压部位放置软枕、按摩局部受压皮肤、妥善固定各种导管等方式进行干预,可降低不良风险事件发生风险,加之密切监护患者生命体征,并予以及时有效的处理,能够有效降低躁动发生风险,进一步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 针对SP 伴RF 患者实施俯卧位机械通气,能够改善患者生理状况、血气情况,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利于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