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雨静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东方人民医院 江苏 徐州 221004)
PBL 与标准化病人(standard patient,简称“SP”)均是现代医学新兴的教育模式。PBL 和SP 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两者的联合应用已成为医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1]。其中,SP 教学模式是指通过专业的培训,实现对患者的疾病特征、精神状态等方面完全模拟,能同时具备病人、评估者和教师的三种功能,然后通过将PBL与SP 结合构建教学场景,由问题引出教学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提高其探索和实践能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2]。基于此,为提高临床医疗水平,加快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高医学人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教育方法意义重大。文章以2020 年3 月至2022 年6 月在徐州东方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实习的40 名精神卫生专业大学生为例,采用不同模式对其开展教学活动,并观察教学效果。
收集2020 年3 月至2022 年6 月在我院实习的40 名精神卫生专业大学生的基本资料,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20 名学生。其中,观察组男生11 名、女生9 名,学生年龄在18 至23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1±1.2)岁,实习前的理论知识考核平均成绩为(59.4±8.5)分、临床实践考核平均成绩为(48.2±6.7)分;照组中,男生12 名、女生8 名,学生年龄在18 至23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3±1.1)岁,实习前的理论知识考核平均成绩为(59.7±8.4)分、临床实践考核平均成绩为(48.4±6.8)分。对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对比,其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比较意义。
两组学生实习期间均使用相同的教材,按照相同的教学课时和教学大纲进行培训,实习带教教师均为具有丰富临床带教经验和知识能力的教师。其中,对照组学生实习期间,采用常规带教实习教学模式,即按照“理论知识学习-病房查体见习-讨论分析-总结”的步骤开展教学,教学以教师为主体,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组采用PBL 和SP 联合教学法开展教学,具体方法如下。
1.2.1 SP 招募
SP招募的候选人需具备一定的表演和模仿能力,能准确作出病人的相应反应,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记忆力、沟通技巧和责任心等。
1.2.2 SP 专业培训
前期主要是对人体解剖学和诊断学等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其培训方式是先讲解各症状的原因和表现,再以系统为单位讲授各系统中常见病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除症状、体征的培训外,还需统一对SP 进行表演课程的培训,SP 在表演时要自然、生动、准确、真实地再现病人所罹患病的真实表现。其表现的真实度以及生动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认知程度。目前国内SP 表演缺乏系统而统一的培训。
1.2.3 教学案例选择
在临床工作中,教师需要对临床数据资料库进行筛选获取典型病例,然后收集和整理这些病例。经典的PBL 教学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归纳总结。在SP 与PBL 联合教学过程中,资料收集通常通过问诊及体格检查获得,对于SP无法模拟的体征,可利用多媒体展示等方法来补充,完善临床资料。需要注意的是,SP 应根据问诊者所提出的问题回答,不能多答,必要时可设置一些语言障碍干扰问诊者,以此来考验实习生问诊的能力。
1.2.4 自主讨论与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讨论的引导,待资料收集完毕后,将学生分组并归纳病史资料,教师参与分析。在诊治过程中,学生自主讨论,制订治疗方案,接下来由教师提供病例实际的治疗方案、术中照片以及术后效果,随即由学生进行第二轮讨论,主要针对手术方案及操作方法的选择。讨论过程中,教师参与分析,引导学生发言和提问,并解答相关问题。两轮讨论后,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指出问题与不足。每次讨论结束后每位学生交一份有关SP 病例讨论的总结,从总结报告中可以看出每位学生思考学习的过程,对提高学习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对每个报告进行批准,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意见,使学生能更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实习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对比,并通过问卷对学生的实习教学满意度进行调查,统计两组学生对带教教师的教学评优结果,以进行应用效果评价。其中,对学生的实习教学满意度调查和带教教师评估结果统计,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问卷内容根据调查目标进行分别设计,满分为100 分,评分在85 分以上即表示满意或教学评优成功。
对上述数据和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工具为SPSS23.0,其中,对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的结果,采用百分比和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以x2和t进行检验,P<0.05 为判断标准,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学生实习结束后的理论知识考核平均成绩为(98.1±1.1)分、临床实践平均成绩为(95.4±2.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如表1 所示。
表1 两组学生实习结束后的考核成绩对比
观察组学生对临床实习带教的满意度以及带教教师的评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2 所示。
表2 学生对实习教学的满意度和带教教师评优率对比
精神病学是现代医学教育中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临床医学课程,由于临床中的精神病患者不仅病症复杂,而且具有突出的可变性与抽象性特征,与患者的任一躯体疾病均可能存在关联,因此,在教学开展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培训,不仅导致学生对精神症状的抽象性知识和要点理解、记忆较为困难,而且在临床实践中也不能将广泛且复杂的精神病学诊断知识进行有效运用[3],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十分不利。随着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针对该情况,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课程组采用PBL 与SP 联合的教学方法开展精神病学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医学教学体系[4],引导学生在教学中主动学习和思考,通过自主探究与创新思维,不断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教学质量优化和教学水平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推动现代医学教育发展与精神病学教学的进步,也是有关领域研究和关注的重要内容。
上文中,笔者对我院实习的40 名学生分别采用常规实习教学和PBL与SP联合的教学方法,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实习结束后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考核平均成绩明显较对照组高,且观察组学生对实习教学的满意度以及带教教师评优率,也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采用PBL 与SP联合的教学方法进行精神病学教学,能够显著提升其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这是由于PBL 和SP 联合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一方面,有效地挖掘了参与者的学习潜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临床思维[5];另一方面,引入SP 进行临床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克服了病人不合作、典型病例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的欠缺,同时也有利于解决患者就医与医学院教学之间的矛盾[6]。
精神病学科教学的实践性突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将理论知识,包括精神病的定义、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等知识内容[7],与临床实际案例充分结合,才能够促进学生对有关知识和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和效果。另外,临床实习教学作为精神病学教学最为关键的环节,只有将有关理论知识和临床医疗的实际情况充分结合,才是促进其教学优化和改进提升的关键。但是,纵观传统的精神病学临床实习教学情况,由于该疾病诊断对实验室以及各项辅助检查的依赖较小[8],要求医生在对患者进行精神检查中具备极强的医患沟通能力,因此,采用传统临床实习教学模式开展精神病学实习教学,其教学效果明显不理想。而刚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的学生,多存在害怕、担心、无从下手等心理,并且其所面临的学业压力也比较大,一旦引导不当,极容易导致学生临床实习的积极性降低,从而影响学生的临床实习教学效果。针对该情况,上文就从精神病学临床实习教学实际出发,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培养下,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有研究显示[9],传统精神病学临床实习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参与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少的临床实践和体验经历,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造成影响,导致其积极性降低,不能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对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目标也会产生较大影响;与传统教学相比,PBL 与SP 联合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激发培养,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实现对精神病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因此,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由于PBL 和SP 联合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仍有许多方面值得研究和关注。
总之,PBL 与SP 联合的教学模式在精神病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对实习带教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