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平,毛光周*,王东东
(1.山东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山东 青岛 266590;2.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90)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慧海洋、绿色化工等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快速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占比迅速提高,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新工科人才。截至2022年5 月31 日,地方高校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比例约95%[1],其工科人才培养质量将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那么新工科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已有研究中学者们的观点基本一致,总体可概括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一是知识面宽广,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交叉学科知识、学科前沿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二是综合能力强,既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还应具有良好的沟通合作和社会交流能力等;三是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伦理道德及爱国情怀等[2-6]。
那么我国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到底如何呢?X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同时也是高等工程教育大省,因此,本研究意以该省5 所地方工科优势高校为研究对象(编号分别为GK1、GK2、GK3、GK4、GK5),对其2019 届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有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以期发现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促进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X省2019 届毕业研究生2.26 万人(博士0.16 万人,硕士2.11 万人),占3.96%;本科22.73 万人,占39.77%;专科32.15 万人,占56.27%。非师范类本科生涵盖12 个学科门类,其中,工科类毕业生人数最多,超过8 万人,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38.94%,就业率为91.42%,仅低于农学的92.63%,位居第二;非师范类研究生涵盖除军事学以外的12个学科门类,其中,工科类毕业生人数最多,超过8000 人,占研究生毕业生总人数的35.63%,就业率最高,为94.58%。
通过以上数据看出,相比其他学科,地方高校工科专业毕业生数量最多,就业率高,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科人才有较大需求,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为强烈。
X 省高校2019 届毕业生当前工作与所学专业很相关的占比为41.05%,相关的占29.31%,一般的占14.27%,不相关的占15.37%。具体情况及原因见表1-3。
表1 X 省高校不同学历毕业生当前工作专业对口情况
表2 X 省高校本科毕业生工作专业相关情况
表3 X 省高校本科毕业生选择专业不相关工作原因情况
表1-3 数据显示,毕业生当前工作与所学专业“很相关”的占比较低,不同学历均低于50%,其中研究生学历“很相关”的占比最高,为45.50%。5 所以工科为主的高校,其中3 所高校毕业生专业“很相关”占比低于X省高校平均水平,而毕业生选择“不相关”工作最多的原因是个人兴趣,这反映出部分学生所学专业与自己兴趣不一致,高校人才培养在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方面不够完善,如:在校学生转专业制度、辅修学位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等均需进一步改革。
本研究对5 所高校2019 届本科和研究生分专业就业情况进行了统计处理,研究发现:5 所高校190 个本科工科专业总体就业率为93.84%,其中,27 个专业就业率达100%,占比14.21%,就业率较高的专业一般为热门专业和学校优势特色专业;研究生就业情况整体好于本科生,147个专业的总体就业率为97.07%,其中118 个专业就业率达100%,占比80.27%,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科专业研究生需求较大。
本研究通过对2019 届毕业生所学专业调查统计发现,该省高校工科专业重复设置现象严重,同质现象突出,未体现出各校的优势和特色。如5 所高校均设置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软件工程、自动化等专业,并且主校区同时坐落在同一市区的某些高校也存在专业重复设置现象。再者,多校区办学的高校各校区专业布局也存在重复设置现象。另外,新增专业相对集中,仅2019 年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分别新增14 个和11 个。
2019 年X 省高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对该省高校毕业生专业水平、职业能力、职业发展潜力、创新能力很满意的比例分别为32.97%、31.21%、35.15%、32.67%,满意的比例依次为48.48%、46.55%、51.52%、48.30%,整体评价较高,但工科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较弱,详见表4 和表5。
表4 毕业生在母校学习期间的收获情况
表5 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建议
表4 结果显示,毕业生在母校期间的学习收获主要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德修养”,这反映出该省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培养及良好心理素质和品德修养的养成,但选择“提高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体占比较低,即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弱。而这一能力是大学生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能力,也是新工科人才必备的核心能力。另外,“学生参加过有意义的志愿行动或公益活动”占比低,反映出高校对学生家国情怀、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不足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欠缺。
由表5 看出,“知识传授要结合实际,与市场需求对接”“强化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动手能力”“加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拓宽知识面”“加强人际交流沟通能力培养”四项教学改革建议占比位于各高校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建议的前列,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该省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教学联系实际不足,实践教学薄弱,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实践、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质培养等问题,对交叉学科知识、学科前沿知识的关注度较低,学生知识面较为狭窄,教学中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注欠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程度脱节。
另外,通过对其中4 所高校课程设置与企业用人需求匹配情况的调查显示,X 省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用人需求“很匹配”占比低,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与实践的联系不够紧密,与企业用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这与表5 结论一致,更充分反映出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不够紧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建设主要存在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结构对接不够紧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与市场需求脱节,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有较大差距等问题。地方高校在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进一步强化工程教育新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德才兼修,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伦理意识、家国情怀及综合人文素养的现代工程师。
各高校要加强学科专业布局与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适应性监测,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自身特色和地域经济情况,错位发展,通过合并组建、新设增设、调整撤并、中外合作办学等方式不断优化高校专业布局,集中优势资源办出高水平专业,促进学校专业布局紧密对接区域产业结构;增加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和区域重点发展产业人才缺口较大专业的招生数量,加强工科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建立完善就业、招生和人才培养联动机制[7]。
一是加强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和行业产业的跟踪分析和研究,把握科技前沿和人才培养需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可通过建立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学校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就业指导委员会等,加强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二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从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质量保障、就业服务等方面优化人才培养体系,进行针对性或系统性改革。专业建设要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建设、培养过程的实施及其培养质量的评价等,都应邀请行业和企业界人士共同参与,使教育链与创新链、产业链高度同频共振。要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跨学科交叉课程、课程群建设,以实践应用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及时将科研前沿和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等。
三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强化协同融合、通专融合、学科融合、第一第二课堂融合,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加强校企协同育人。要探索基于学科交叉的本硕贯通培养及弹性学制、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本科跨界培养等人才培养路径,要推广运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方法,重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多采用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多元化教学模式。
四是实施学部制管理,推进辅修专业制度改革,健全学分制收费管理制度,建设新兴专业、微专业,进一步实施双学士学位制度,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
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强化实践育人责任。改革完善工科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把行业背景和工程实践经历作为工科教师考核、评价和聘任的重要内容。实施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计划,建立工科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或工程一线实践锻炼,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高校兼职授课机制。积极开展工科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选派一批重点发展产业重点领域相关的专业教师到发达国家进修访学。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为教师深入行业一线实践锻炼、企业及科研院所专家深入高校参与工作交流提供制度保障。
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及转换机制,一体化设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可设置“素质教育、能力提升、实践模拟、专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构建包含“训练项目、双创实践、竞赛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打造“创业实验室—创客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园区)”的孵化链条。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加大对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支持力度,开放省级及以上实验室和实践平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