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斌谊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 重庆 401520)
2020 年教育部发布的《新文科宣言》强调教育应突破传统文科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途径,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着重问题导向和学以致用。要落实新文科建设要求,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需着重解决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专业应用性特色不突出等问题,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常被认为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形式。实践基地作为产教融合的核心要素,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和关键载体,是落实新文科建设的关键抓手。本文将立足新文科建设导向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要求,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思路,探索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实践基地的范式及面临的困境,从建设观念、建设模式和建设特色方面提出一些措施,以推动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对于新文科建设,学者们展开了多维度、多视角的研究,丰富了新文科建设的内涵,其中高频关键词包括“时代需求”“产业变革”“数字时代”“中国特色”“学科交叉”“跨界融合”“应用型人才”“价值引领”“问题导向”等。更具体地说,新文科建设旨在引导高校直面产业变革,根据新时代需求,将新技术融入传统文科领域,进行学科重组,从而告别将问题切割到各个学科的做法,以问题为导向,以价值为引领,以跨学科、跨领域的形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语言服务起源于传统的翻译服务,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翻译产业链不断延伸,逐步发展演变为语言服务行业。语言服务不单强调语言,还强调服务,体现了学科专业的交叉。美国CSA语言服务咨询公司(CSA Research)2019 年发布的《语言服务市场报告》将语言服务业划分三类:语言类服务主要指笔译、口译、本地化翻译、机器译后编辑及其他服务;语言科技服务主要指翻译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翻译、本地化工程技术、机器翻译技术、数字化内容管理与出版等;语言相关服务主要包括语言企业或项目投融资、语言资产管理等。
可以看出,语言服务行业需求在变化,语言服务学科专业也逐步从语言学向管理学、经济学等转向,不断发生跨界融合,与新文科建设不谋而合。由于原有的语言或翻译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应对新的产业变革,因此,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也应遵循新文科建设的导向,在传承原有的外语或翻译人才模式的基础上,强调学科/专业融合、学科/专业与技术融合和人才培养的产学研融合。结合新文科建设导向和语言服务人才知识宽度大、对应行业广和岗位功能多的培养要求,笔者认为,语言服务人才应具备以下特征和属性:一是通语言,语言服务人才需具备跨语言和跨文化的能力;二是通技术,语言服务人才应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常用技术手段,并能将新技术应用于翻译工作中;三是通管理,语言服务人才应具备通用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知识;四是通规则,语言服务人才应掌握所服务领域的通用规则。针对以上要求和特征,应用型本科高校应遵循以实践为导向、面向问题的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实践基地建设成为重点内容。
从本质上来说,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从场所来看,通常分为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两种类型,本文主要讨论校外实践基地。从主体来讲,实践基地的主办方通常包括高校和企业两方,双方通过合作共享的方式,解决企业具体的实际问题,从而服务于双方的利益。高校看重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企业看重高校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从合作内容来看,实践基地将聚焦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整合校企育人平台和资源,创设真实的企业场景,完成岗位职责和任务,服务于企业,并接受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多方评价,从而对企业文化有认知、对工作任务有认识,对职业道德有体会,进而全面提升职业素养。
由于新文科建设中强调“实践导向”和“问题解决”,实践基地也成为语言服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除了传统的语言训练平台和翻译实训平台外,很多高校还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范式,在行业学院和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组织创新模式基础上,建设语言服务联盟、基地及产业学院等实践育人平台,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语言服务人才提供有效实践路径。本文经过对国内多所高校的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实践基地的调研,总结了部分典型案例(表1)。
表1 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列表
从建设形式看,以上语言服务基地或语言服务产业学院以校企、政校、政校企、校行企等多种形式展开合作,对接语言服务产业;从建设模式看,通常以一家主要的公司为运营主体或以语言服务联盟的形式进行组织,针对不同的语言服务类型及涉及的不同领域,设置不同的中心,提供专门的服务;从建设内容看,以项目管理方式,由项目经理牵头承接业务,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前端、中端及后端流程,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全过程接触真实项目,提高素养和能力;从建设成效看,大多数实践平台能为学生有效提供参与真实语言服务项目的机会。
对于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来说,具体问题体现在两点:一是合作的企业资源相对缺乏。由于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仍旧拘泥于传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优质企业对于创新型人才和技术突破的要求,较难吸引语言服务龙头企业。语言服务产业的性质决定了语言服务项目涉及的业务范围广泛、业务内容零散、对应岗位类型较多的特点,要求实践基地主要对接中小微企业。但部分高校一味追求与行业内头部企业合作,不愿服务于中小微企业。这种不根据语言服务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定位的情况,使得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处于尴尬的局面。二是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不足。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服务于地方,要想吸引当地的企业,自身的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能力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办学行政化色彩浓厚、对接市场动力不足、科研创新与语言服务产业需求不匹配、教学理论化和教师队伍岗位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促进地方企业转型升级上显得力不从心。
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中理念不够创新、合作企业功能不够多元以及服务行业不够广泛的逻辑,使得实践基地建设效果难以提升。面临以上羁绊,已有部分高校深入挖掘新文科的要义,根据语言服务人才知识宽度大、对应行业广和岗位功能多的培养要求,开启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基地建设。笔者在调查了8 所高校语言服务实践基地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设路径。
首先,我们要根据新文科所提出的守正创新、交叉融合等导向,摆脱仅从单一专业出发建设实践基地的传统观念,尝试从专业集群的角度改造升级原有的实践基地设施及条件,从顶层设计出发,统筹全局,节约成本,实现资源共享。例如,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涉及原有的旅游英语、商务英语、英语师范、翻译等多个专业,可以考虑整合这些专业的实践技能,系统设计实践课程。其次,不同于工科专业与企业的高匹配度,语言服务产业涉及的服务领域广,语言服务人才能胜任的岗位功能多,因此,考虑到对应合作企业的分散性、广泛性和交叉性,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更新观念,积极访企拓岗,积极寻求与中小微企业的合作,寻求与更多行业和企业的合作,形成语言服务联盟,拓宽实践平台。
新文科建设看重产业变革和数字时代的新要求,因此,实践基地建设也应强调识变应变。首先,语言服务人才为企业提供的价值不仅局限于语言类服务,还有语言科技服务和语言相关服务,而不少企业都有这样的诉求。因此,可以考虑在同一时间段,与多个行业的多家企业进行集中签约,并邀请行业协会和政府加入,形成多主体、多领域、多项目的合作模式。另外,利用高水平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建设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实践基地,有助于解决大规模实训的难题。除了企业提供的真实岗位,可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提供更多的语言服务实训岗位,进行沉浸式的实践教学,并利用平台进行系统数据采集和分析全员的实习情况,及时有效地评价实习实训效果,并反馈意见和建议,动态监管全过程,提高实习实训效果。不少院校应用跨境电商实务实训室、数字孪生实训室、虚拟仿真翻译实训室等提供真实语言服务项目的实训机会,形成企业无法达到的实训岗位数量。
新文科建设强调“价值引领”和“问题导向”,实践基地建设同样需要根据所在地方的区域经济特点提供语言服务价值,以企业典型问题为导向,打造特色,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首先,实践基地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应强调岗位职业素养。高校应对接语言服务的多个岗位,邀请企业共同参与开发实训课程体系及提供课程资源,并以交叉递进的多层次项目为引领,创设真实的语言服务场景,不仅能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能提升其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其次,由于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的使命,要充分调研地方经济发展中语言服务所涉及的行业领域和企业业务。如海南地区的高校就充分利用了自贸区的优势,提供对接自贸区内注册企业的语言服务需求,从而打造自身特色,为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或地方企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