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路径研究

2023-11-21 06:05王皓然
文教资料 2023年12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政治

王皓然

(东南大学 党委办公室,江苏 南京 211189)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2]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由传统逐步走向现代化发展过程,并且渐渐显露出自身的复杂性、综合性。创新与变革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之需和未来之要。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是实现全面改革的内在发展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对新任务、新挑战,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需求,我们亟须把协同创新的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创新的机制概述

随着新的历史进程的推进,我们必须持续探索并实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加紧密地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新”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协同”则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虽然目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系统,但其构建不仅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包括了相应的学科和理论。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必须深刻理解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积极探索和实施多元化的、具备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努力为大学生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形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贡献力量做好铺垫。

(一)协同创新的理论阐述

“协同创新”概念是由“协同”理论延伸出来的。赫尔曼·哈肯明确指出,“协同具体是指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协调、同步联合、集体行为作用下,产生宏观上的功能和结构”。“协同创新”是指不同的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共同创新,通过合作的方式来促进创新活动的新发展。也就是说,“协同创新”是指在一个整体系统中,多个子系统根据共同的目标,利用观念、资源、沟通机制等,达到相互间的协同创新和协同发展,以此延伸出更适合新时代发展的创新合作体系。[3]在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动下,“协同”逐渐和各学科实现融合,“协同创新”的思想得到进一步拓宽,将传统的思想与当今的科技进一步相结合,为当今的社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协同创新”具有以下两大特征。一是全局性。“协同创新”是一种系统的概括,而不是一种杂乱无章的体系结构,它是由多个子系统有机结合和协作的结果,单独系统的简单叠加不能称为“协同创新”。二是协同性,主要表现在资源共享、人员交流等方面。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人员需要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按照“协同创新”的任务计划和总体工作目标,对合作机构开放所需的资料、数据、设备等软硬件资源,以此达到改良措施、集中现有资源的效果,也为进一步实现思想教育工作的协同发展打好坚实基础。而人员交流则需要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人员根据协同创新任务目标的需要,从各个组织体系中抽调相关人员,重塑“协同创新”的架构,使其在新的体系下互相促进,为“协同创新”提供人才保障,确保“协同创新”的高质量发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途径之一。从社会学层面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实现大学生的社会发展需要。

高校作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和创新是第一动力“三个第一”的重要结合点与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国“三大战略”的重要交汇点,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将发挥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协同创新”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逻辑体系相似,其中的目标一致性不仅是“协同创新”的先决因素,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前提,它将“协同创新”所涉及的目标统一起来,并将高校各单位的经验、技能、知识等有机地整合起来,以此达到不断完善合作教育目标的效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由高校教育工作者、家庭、社会企业与大学生本人共同作用的发展结果。

高校在协同创新中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其一,目标导向原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创新需要不同部门间的创新发展相互协调,然而不同集体的利益诉求是不相同的,因而需要不断协调各个系统部门的分工,切入共同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各系统的教育创新作用。其二,优势互通原则。协同创新应该充分利用不同领域的资源,充分挖掘每个部门的潜力,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取长补短,实现共赢。其三,持久协作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必须坚持持久合作的理念,不断提升团队的整体实力,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趋势,以适应青年学生思想的不断变化和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与变革。

二、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创新的路径探析

我们需要通过深入研究,找到达成目标的途径,才能将理论转变成具有指导意义的实际措施。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创新发展的可行性路径,我们应当从载体构建、过程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

(一)强化协同创新组织建设,奠定思想政治教育基石

党的领导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政治保障。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工作时,应当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落实政治和制度保障。具体来说,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和其他校领导应当肩负起意识形态、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责任,切实落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统领工作;同时,应身体力行,积极主动与基层师生交流,及时倾听师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诉求和建议并给予反馈,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高校各职能部门要明确自身的功能定位,协同创新,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各个学院党委要深入学生一线,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创新基层组织保障。

(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育人制度,深化思政育人作用发挥

高校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协同创新育人工作,充分发挥高校各部门和各条战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完善制度保障,着力构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模式相吻合的制度体系。

协同创新育人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高校要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并形成协同育人的文化氛围,通过开展协同创新育人活动,发挥高校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高校应当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学校、学院、部门、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平台,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职能部门、学院以及部门在协同创新育人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社团组织在协同创新育人中的主体作用。此外,高校应当建立与其他相关部门间的沟通交流机制,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及时通报有关情况和问题,确保信息畅通与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4]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应从细微处着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充分挖掘形式各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为课程思政以及思政课程的有效协同创新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与此同时,高校应当健全思政课堂的管理办法,优化完善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管理标准、教学监督制度等。同时,高校应当联合各部门、各组织共同致力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协同工作,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布置好相关的工作,组织好教学科研部门会同团委、学工处、宣传部、各院系等相关部门共同努力。高校还要把专业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思政课教师、后勤保障人员、辅导员等育人力量凝聚到一起,共同打造育人共同体,让教书和育人和谐统一,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育人载体的优化。

(三)推动创新队伍角色转化,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基础

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既是推动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深入开展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校应该加大投入,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卓有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回信中强调:“好老师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高校教师既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组织者,还是学生人格品质的塑造者。高校教师应当因时因势转变思维方式,坚持立德树人,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做出新贡献。

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协同创新发展应当聚集各方主体,而各个主体也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有机成员。

一方面,高校教师队伍应当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切实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只是辅导员的工作。“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一名高校育人工作者,不仅要有广博的学识,也需要不断提升对“立德树人”的认识,以德为重、以德为先,努力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做到为人师表,积极投身于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教育工作者要时刻内省,自觉抵制腐朽的思想,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鲜明的政治立场坚定不移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使命和教育任务。[5]另一方面,高校在协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当坚持协同共育的多元化教育模式。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高校各门专业课程都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内涵,让学生在学习其他专业课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6]

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把理论知识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积极配合,取长补短,共同发力,从独立教学模式逐步过渡到协同教学模式,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

(四)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评价体系,科学助力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

高校应完善和优化协同创新的评价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指标体系应完整客观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整体要求。科学地谋划评价管理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协同创新发展中尤为关键。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应设置持续跟踪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学习内容内化吸收效果评估的环节,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提供质量保障。

高校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实施情况,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并应考虑相关主客观因素,选择适当的评估指标,建立一个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评估体系。与此同时,要充分征集全体师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创新评价管理体系的意见、评价和反馈,完善相应的规则,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评价体系科学化、精准化。

(五)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教育数字化载体改革,深化创新成效

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教育数字化”写进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为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发展教育数字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应当充分发挥网络育人功能,运用线上平台来开阔大学生的眼界、活跃大学生的思维。高校可从手机小程序和个人电脑客户端开发、共享慕课建设等方面着手,促进教育数字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协同创新。

慕课是一种利用在线课堂进行系统化教学的方法,可以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可以丰富和完善在线课程,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提供更多的资源,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协同创新。思想政治教学人员在设计微课的过程中,要注重内容的筛选和安排,做到教学内容短小精悍,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发挥慕课线上互动环节的作用,借助网络加强与学生的讨论交流,实现有效的协同发展。高校应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慕课的管理,全面准确地收集分析访问量、互动率和点击量等信息,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慕课的发展和完善。

利用个人电脑客户端与移动小程序,高校能够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更有效地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载体的协同创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此外,高校应设计和完善本校的专业课、思政课、名师讲堂等一系列的应用模块,为大学生依据兴趣选择多样化的思想政治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保障。同时,在线上平台中应增设学习交流、成绩查询、生活指南、手机选课、名师讲座等系列功能模块,便于学生借助软件系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生活,并与教师更好地进行沟通与交流。[7]高校也应当借助大数据技术,综合学生的浏览喜好,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推荐,把学生更为感兴趣的课程内容推送分享给学生,从而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育人的水平。

(六)协同创新育人文化载体,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支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与高校良好的校园文化息息相关。高校是大学生研究学问和学习的重要场所,而校园文化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实力的集中展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应当努力培养全体师生对于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把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人文教育等方面的校园文化功能,强化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促进其品质提升,增强其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高校在构建校园文化活动时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学术论坛、学术讲座等相关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多措并举提高大学生的政治人文素养,促进大学生均衡全面发展。同时,高校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学科专业、定义特点、分类定位等因素,结合院校定位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拓展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水平。

(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平台建设,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成效

建设研究平台能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的协同创新提供专业支持。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平台,如社会实践、现实课堂、虚拟空间等,建立健全平台的运行机制,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各教育平台的有效联动和资源要素的创新整合。同时,高校应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管理,优化互动,不断改进研究平台的教学载体,以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在优化互动方面,高校应当重视主体的诉求,借助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调动参与主体的兴趣。而在优化体系完善管理方面,高校应当进行宏观指导与管理,在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的基础上,让协同创新的研究平台运行更加有序、规范,积极构建平台的运行管理模式,切实提高研究平台的利用率。同时,进一步丰富平台的教育功能,提高平台教育的竞争力[8],让研究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优势,共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协同创新。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过程中,高校应勇于挑战传统,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中汲取有益的教育资源和信息,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配置,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协同创新发展做出贡献。

三、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注重协同创新,形成同行、共促、互动的教育生态,同向汇聚教育主体、教育资源、教育平台等各要素,切实推进改革方案的协同,抓好改革落实的协同,用协同创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向“协同”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努力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切实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