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讲好思政课的六个大道理

2023-11-21 06:05魏青松
文教资料 2023年12期
关键词:大道理共产主义爱国

张 琨 魏青松

(上海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306)

2022 年4 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明确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这一重要论述,明确提出并论述“思政课的本质”问题,对思政课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谓“道理”,即事物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毛泽东曾指出:“事情有大道理,有小道理,一切小道理都归大道理管着。”[2]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时代新人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思政课承担的首要任务就是讲好铸魂育人的六个“大道理”。

一、从大作为视角看,讲清楚爱他人与爱自身关系的大道理

“爱人”的教育从普遍意义上可以分为爱自身与爱他人的教育。只有爱自己的人才可能善待他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就是爱自身与爱他人的统一。

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两者的关系,引导青年学生不受利己主义的影响,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发展相融合,为青年学生走正、走实、走好人生之路提供帮助。

(一)讲清楚爱自身的大道理

人类社会自古以来的道德教育和宗教训诫,都将爱自身视为一个“误区”,即使是现代教育也没有完全走出这一误区,常常将爱自身与唯利是图、自私自利、利己主义相联系,认为强调自爱就是提倡自私。荀子曾指出“仁者自爱”。真正的仁者要具备自我意识,注重修养实践,自爱之仁以修养为要。

思政课教师要通过讲清楚爱自身的道理引导青年学生认识自己、尊重自己、接纳自己,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认识到真正的自爱不是自私自利,也不是自傲自狂,而是追求科学的有益于人类和社会的自爱。

(二)讲清楚爱他人的大道理

巴巴拉·乔丹说:“世界不是游乐场,而是一所学校;人生不是假日,而是上学,有一课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要学习的: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爱他人。”[3]一般来说,“我”与他人共同存在,彼此之间需要爱。但是,现在的人往往总是希望他人来爱自己,却不知如何爱他人。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4]只有真正理解他人,学会分享,才能体会到人的真正价值。因此,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爱他人的大道理,使青年学生自觉走进他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人分享成功与失败,从而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关心呵护他人、帮助他人、宽容他人、成就他人。宋代思想家张载曾指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与他人、万物之间的紧密关系,做到仁爱他人与万物,自觉承担责任,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

(三)讲清楚爱人民的大道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不仅愿意为中国人民造福,也愿意为世界各国人民造福”[5]。这一论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世界维度,破译了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情感密码。在追求自身发展过程中,中国始终以推动世界共同繁荣为己任,在消除绝对贫困、应对气候变化、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等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大格局、大担当。

思政课工作者应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完善和挖掘中国共产党“爱人民”的深刻内涵,培育引导青年学生时刻关注人类的前途命运,把握历史走向,胸怀天下人民,以追求为人类谋幸福为价值目标,实干笃行,从点滴做起,不断为人类事业前途发展做贡献。

二、从大政治视角看,讲清楚爱党的大道理

在中国,党是最大优势,知党后能信党爱党。要想讲清楚爱党的大道理,就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大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总结、提炼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从这一精神中透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有助于提高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主动和行动自觉。

(一)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强大思想优势: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源于我们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思想优势。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执着追求中,我们党正确认识和把握世情、国情、党情,不断提高战略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征程,正因有了对科学“真理”和远大“理想”的坚守,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排除万难,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接连取得胜利。这样一个掌握科学真理、把握历史规律的政党是无往不胜的。

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党的这一优势,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信仰、坚守理想,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

(二)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强大政治优势: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源于我们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政治优势。一百年初心如磐,我们党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正风反腐,持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一百年使命在身,我们党矢志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百年政党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这样一个披荆斩棘、勇担责任的政党是战无不胜的。

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这一政治优势,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热爱人民热爱党,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立志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强大精神优势: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源于我们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6]但是,艰难险阻也罢,生死考验也罢,惨烈牺牲也罢,都没有动摇我们党勇往直前的决心。据统计,截至2020 年底,在脱贫攻坚这条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超过1800 人牺牲在了脱贫攻坚一线,将生命定格在了扶贫的战场。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精神,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才取得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一系列战争的胜利,抵御和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们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在国内外各种风险的挑战下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这样一个意志顽强、敢于斗争的政党是无往不胜的。

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这一精神优势,教育引导学生在斗争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壮筋骨。

(四)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道德优势: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源于我们党“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道德优势。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血雨腥风中一次次绝处逢生,在攻坚克难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靠的就是千万党员的忠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7]近百年来,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都将人民利益摆在突出位置;无论是做出改革开放决策、带领人民在富起来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都交出了一份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优异答卷。“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公德,又是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的品德。

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这一道德优势,教育引导学生做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捍卫者,心系人民、情系人民、造福人民。

三、从大思政视角看,讲清楚爱国的大道理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8]大思政课作为培育青年学生爱国情怀的必修课,要善用之。思政课教师要在激励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民族发展事业的过程中,向学生讲清楚爱国的大道理,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家国意识、厚植爱国情怀、筑牢思想根基,使其成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栋梁之材。

(一)讲清楚爱国情怀与理性爱国相统一的大道理

爱国,首先表现为主观情感的抒发。践行“爱国”,涉及感性认识上升为科学理性认识这一过程。思政课教师既要培育学生的爱国之情又要讲清爱国之理。

“情感犹如发动机,产生爱国动力;理性犹如方向盘,决定爱国方向。”[9]感性的爱国情感若没有理性主义的制衡,就容易使爱国方向发生偏差,演变为冲动盲目、观点偏执的爱国表达。反之,爱国若脱离感性只谈理性,理性也会变得没有生机,在国家危难之际,没有爱国情怀的萌发就很难有爱国者的挺身而出。因此,情感既不能埋没理性,理性也不能丧失情感。

思政课教师既要重视助推爱国情感的萌发,又要重视理性爱国的规约,在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中双管齐下,帮助青年学生区分客观、正向的爱国情感与消极狭隘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跳出狭隘的舆论环境,以顾全大局、实事求是的态度理性看待爱国情怀,如此,爱国行为才能更加持久、深层和强劲。

(二)讲清楚爱国认知与行动自觉相统一的大道理

2019 年11 月,《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倡导知行合一,推动爱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思政课教师要针对当前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知而不行、无知莽撞的现象进行正确引导与规范,讲清楚知行合一的大道理。

爱国教育既要重认知,也要强调行,两者并非彼此割裂、互不相干。人们的爱国情感是建立在拥有正确国家认知基础上的情感萌发,知中国之好才能更好爱中国。讲清楚爱国的大道理,就要在青年学生了解国家历史与文明演进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使其形成科学爱国认知,知道为什么要爱国、什么是爱国,并懂得怎样爱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10]

因此,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爱国的大道理,既要对爱国内容及意义进行学理分析与阐释,使青年学生知晓爱国内涵,也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形成国家认同,积极践行爱国主义行为准则,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成为言行一致的爱国践行者。

(三)讲清楚历史传统与时代特征相统一的大道理

爱国情怀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在历史传统基础上的富有时代元素的情感表达。讲清楚爱国的大道理,就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以古非今,必须坚持弘扬历史传统与结合时代特征相统一。

在爱国情怀的培育中,对古今关系的辩证判断,内蕴着青年学生对于爱国行为的价值判断与文化取向。“传统是从过去流淌到现今的精神河流,每个人都不自觉地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11]古代所崇尚的“天下大同”“忠君报国”等无不渗透着爱国情怀的熏陶与教化,爱国主义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成为聚民心、凝民力的强大动力。

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爱国的大道理,就要阐释好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重视历史与文化传统进青年学生头脑,还要讲清楚否定历史、歪曲历史的恶劣影响,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同时,爱国情怀的主题和内容也随着时代发展而有所不同,思政课教师要讲好爱国的大道理,就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爱国理论的讲述或人物事迹的介绍上,而应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家面貌和世界格局,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上对爱国主义的新现象、新理念和新要求做出新时代的新阐释。

四、从大历史视角看,讲清楚爱中华民族的大道理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坚持“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12]。面对如今世界“两大变局”的交织激荡,思政课教师必须在讲清楚党带领中国人民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中讲清楚民族复兴的必然性、人民性与艰巨性,充分发挥民族复兴激励人心的作用,坚定青年学生勇担使命、不懈奋斗的勇气与决心。

(一)讲清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性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和现实性。其必然性是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到了不可逆转的历史阶段,中华民族本身就有强国基因,其血液中流淌着民族复兴的文化因子,“作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在5000 多年历史发展中创造了源远流长、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而不可磨灭的贡献”[13]。其现实性是指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能够实现复兴的历史必然,历史证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显著特征。回顾百年奋斗历史,无论是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还是文化、教育、社会凝聚力等软实力,我国都取得了巨大进展,民族复兴指日可待。

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这一道理,让广大青年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二)讲清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14]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敌对势力处心积虑阻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从国内看,形势环境变化之快、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前所未有。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深化对民族复兴艰巨性的认识,就是要引导青年学生保持头脑清醒,在坚定信心的同时怀有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民族复兴的伟业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风顺,风险与挑战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有让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引导青年学生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真正成为担得起民族复兴重任的骨干栋梁。

(三)讲清楚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的辩证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15]中国梦和青年学子的个人梦具有内在契合性。一个国家的梦想,说到底是一国价值追求的体现,用国家梦想引领青年,就是用国家的价值理念引领青年,在广大青年群体中贯穿国家价值,从而通过个人行为实现国家价值。当国家价值与国民价值呈现辩证统一的良性关系时,二者就会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6]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结合成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梦的逻辑定位,中国梦不是14 亿中国人梦想的简单总和,而是对大众梦进行汇聚、升华后的梦想。中国梦源于个人梦又高于个人梦,其用共同价值协调、发展个人梦,最终实现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的共赢。

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的辩证统一关系,引导青年学生知晓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是休戚相关的,从而使青年学生在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所体现的价值框架下构筑自己的梦想,并在践行中国梦的过程中与祖国和时代共享成长、成才的机会。

五、从大规律视角看,讲清楚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道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7]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未来的昭示。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作为民族复兴的唯一出路,最终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思政课教师只有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讲清楚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才能引导学生在党的领导下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怀。

(一)讲清楚实践创新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势的客观密码

道路问题是决定一个国家前途与命运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中国道路”作为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之一。回顾过去,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敢于探索、不断实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七十多年时间跑完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路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这“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18],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用历史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19]。

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导学生矢志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讲清楚与时偕行是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优势的突出特点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是一个不断适应历史任务变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指明了中国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理论原则,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学说,提出了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阶段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指明了改革开放的根本方向,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偕行的理论优势,就要讲清楚理论体系的来龙去脉,将理论的大道理通俗化、具体化、青年化,将宏大叙事拉近青年生活,将青年学生培养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和重要传播者。

(三)讲清楚人民至上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众创,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国家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让人民共同承担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共享,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归根到底由全体人民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共治,始终坚持将党的意志和人民的意愿变为国家治理、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以社会治理现代化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人民至上的制度优势,教育学生紧紧与人民走在一起,推进党的事业不断发展进步。

(四)讲清楚守正创新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优势的不竭动力

能看见多远的过去,就能看清多远的未来。“往回看”是为了“向前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优势的根基在“守正”,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优势的动力在“创新”,正因为中华民族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理念和追求,中华文化才得以绵延不绝,在历史前进中不断创造新繁荣。

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守正创新的本质内涵与文化优势,引导青年学生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后继有人。

(五)讲清楚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性和必然性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1]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这一道理,就要讲清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具体形式,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理论层面上阐释好“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论断。同样,思政课教师要在现实证明中讲清楚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科学论断,进入21 世纪以来,当代资本主义日益呈现经济虚拟化、资本金融化、日常消费借贷化、人民群众贫困化等趋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激化,各种金融危机、难民危机、生态危机等此起彼伏。反观社会主义中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抗击疫情取得重大胜利,中国道路显示出强大生命力,21 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焕发蓬勃生机,就连曾经提出“历史终结论”的美国学者福山也不得不修正自己的观点,认为:“‘中国模式’的有效性证明了西方自由民主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22]

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坚定民族复兴的信心。

六、从大理想视角看,讲清楚爱共产主义的大道理

思政课教学要从大理想角度讲清楚爱共产主义的大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23]。思政课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课程,要讲清楚爱共产主义的大道理,帮助学生在实现远大理想过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和前进的方向。

(一)讲清楚对共产主义的追求是理想与信念相统一的大道理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特指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理想信念教育二分为理想教育与信念教育,毕竟理想和信念的含义及侧重点有所不同。具体来说,信念是指认为是事实或者必将成为事实,是对事物的判断、观点或看法,也就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理想则是人们所信仰、所追求的奋斗目标。如果说理想面向未来,那么信念则支配现在。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将理想与信念相统一,离开信念谈理想,容易使学生把内涵丰富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体系简单概括为共产主义理想,进而把共产主义理想的问题狭义归结为实现的问题,最后把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问题归结为何时实现的问题,但实现时间的问题很难回答,最终会导致其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动摇。

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爱共产主义的大道理,就必须从理想与信念的统一中全面把握对共产主义的追求,引导青年学生知晓追求共产主义的行为,不仅是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而且是一种对信念的坚守,即遵循和践行共产主义信念的过程。

(二)讲清楚共产主义理想是社会政治理想与个人道德理想相统一的大道理

把共产主义简单理解为未来的制度或社会是不全面的,其作为一种理想,不仅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也是一种个人道德理想。有些学生把共产主义理想仅看作是政治理想与政治信念,而与个人生活和个人精神境界无关,由此他们虽然具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但不能得到个人精神追求上的满足。

因此,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社会政治目标与个人道德境界相统一的大道理,使青年学生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从社会公共领域引入个人生活领域。具体来说,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社会理想特别是最高理想,从一开始就超出了个体人生的界限,需要几代人的接续努力方能实现,而个人理想从个人角度出发,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作为个人道德理想的共产主义理想可以在我们一生中得以实现。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这一道理,使学生知晓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个人道德追求,为他人做贡献,是在小我的基础上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添砖加瓦。

(三)讲清楚对共产主义的追求是目标与过程相统一的大道理

青年学生在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信念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知识上的误区,一方面会把理想看作近在眼前,从而脱离实际;另一方面会把理想的实现看作遥不可及,从而失去信心。之所以会出现以上两方面的误区,是因为在理解与追求远大理想的过程中过分关注目标的实现而忽视了过程的发展。

因此,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不管是理想的追求还是实现都是一个过程,共产主义“作为人类历史发展中最为远大的带有终极性的社会理想,其实现的时间跨度是宏观阔大的,是在若干代人的接续努力奋斗中逐渐得到实现的”[24]。即使有些人不能亲眼见证最高理想的实现,但他们在追求共产主义理想过程中的实践本身就是人生的意义,这些人生的意义最终汇聚成为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这一道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目标及其实现的过程,在追求过程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使其生命绽放耀眼光芒。

七、结语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5]道不明、理不清,则方向不定、路径不通、困惑难解。思政课教师要坚持“讲道理”的本质追求,用理论铸学生之魂、培学生之根,用理论讲道理,用道理启学生之智、润学生之心。

猜你喜欢
大道理共产主义爱国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争吵时,收起你的大道理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