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垒垒
(1.重庆文理学院 2.重庆市永川区委党校,重庆 40216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1]。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用党的历史教育广大青年学子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党的百年故事体现了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决策历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历程,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具有很高的育人价值、课程价值和时代价值。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际形势新变化,我们更应该用好思政课这个主渠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中国智慧,用党史故事丰富高校思政课教育内容,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亲和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党史观,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主旨是引导大学生跟党走、听党话,坚定理想信念、塑造道德情操,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人才。多年来,思政课经过不断探索和建设,各方面已取得显著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效果有待提高、教学内容有待扩展、教学方式有待创新、教学载体有待完善、教学评价有待优化等等。我们党已走过百年奋斗历程,涌现了一批重要的党史人物,熔铸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丰富的党史资源为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与高校思政课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国精神等教学内容相融相通。因此,讲好党史故事、用好党史资源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使命,也是丰富教学内容的现实需要。
高校思政课需要宣传国家政策方针,引领价值导向,理论性和思想性较强,容易形成枯燥乏味的氛围,使课堂缺乏吸引力。“理想的教学体系应该有精彩的故事来补充,善于讲故事应该是教学的基本功。”[2]百年党史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体现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实践历程。将百年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中,可以改善就理论讲理论、就经典讲经典的状况,发挥出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时代价值。思政课教师对百年党史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进行生动地讲解,将故事情境融入理论内容讲解中,不仅可以避免传统思政课堂上的“说教”,还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故事情境,主动探索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达到自我体悟和情感共鸣,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
“我们要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3]将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使大学生弄清楚,为什么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大学生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在高校思政课堂中讲好党的百年故事,用党的红色资源、党的优良作风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可助力大学生涵养正确的历史观、厚植爱国情怀、增进政治认同。
在高校思政课中讲好百年党史故事,必须讲好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力量,讲好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高远情怀,讲好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雄辩事实,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靠什么成功的硬核道理。
党史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营养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党的百年精神谱系是党的历史的凝练和升华,是培养时代新人最好的教科书。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是革命的主力军和领导者,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等;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奋斗、无私奉献,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等;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发扬斗争力量,敢为人先,形成了改革创新精神、女排精神、劳模精神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前进,自信自立,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探月精神、抗疫精神等。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党的精神谱系显示出我们历代中国共产党人身上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劲的精神动力。“精神的力量一旦激活,就会转化为实践力量。”[4]将党的百年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中,不仅可以感染、影响大学生,还可激励大学生继续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把党的精神谱系转化为实践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5],党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在高校思政课中要讲好我们党团结和依靠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胜利的故事,要讲清楚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各项事业的建设,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如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奋斗的目标,我们党始终坚守着初心使命,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各项事业向前推进。同时,我们党始终关注着人类的前途命运,也在为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难题积极贡献自己的智慧,并不断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共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将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引导大学生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个人的发展和追求融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之下,党和国家取得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在高校思政课堂上,教师应讲清我国之所以能在十年内取得“三件大事”的历史性成就,其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为了救亡图存,仁人志士们进行了多次的革命实践,虽然都失败了,但为后面革命的成功积累了经验。党自成立以来,就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革命历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又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并继续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程,取得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伟大成就。我们党和国家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十分不易,走的每一步都坚定有力。要讲清楚伟大成就背后的历史逻辑,使学生明白成就背后的艰辛和社会历史必然前进的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我们为什么能成功,未来如何才能继续成功,必须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6]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始终不渝坚守的思想指南。
一方面,高校思政课在讲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举措时,可融合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我们之所以能够不断回答好中国之问、时代之问,是因为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之所以能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让其具有鲜明特色,是因为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要讲明白我们党未来继续成功的关键。我国各项事业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在党。面对突出问题和艰险考验,我们党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增强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将党的自我革命作为回答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在党的全面领导下能够始终取得成功的关键密码。
高校思政课要讲好百年党史故事,需要深刻把握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难题,在遵循教学规律、学习规律及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将党史故事融入教学中,要着重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育队伍协同发力,不断提升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7]党史中蕴含着独特的价值,坚持正确的党史观,有利于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和坚定信念信心。高校思政课堂上把正确党史观融入其中,可以提升学生党史教育学习的质量,推动党史教育常态化发展,更好地完成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当前树立正确党史观所面临的难题和考验。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应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政课教师应深化对党史教育的学习、研究和阐释,在教学中不断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观自信,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紧密贴合学生实际树立好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备课中应思考如何将党史教育融入其中,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讲好党史故事;教学时宜采用绘声绘色的语言和参与式的学习体验方式,真正地将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融合,达成课程教学目标。
党史教育资源丰富,既有物质资源,又有精神资源,思政课教师应结合课堂和学生实际,遴选和挖掘相关的党史资源。
一是开展党史专题教学。“大思政课”与党史教育有着相关性,以专题精讲的形式,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讲深讲活,特别是要结合每门思政课程的特色开展党史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要讲好党的理论创新发展,增强原理的整体性、时代性和思想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要讲好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伟大成就和深刻意义,增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讲好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提升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要讲好党的革命精神和百年党史人物,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塑造其高尚品格。二是挖掘党史教育元素。高校思政课可以选取一些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利用。也可以探索本地的党史资源,开设相关课程及活动,让党史教育更丰富、更接地气。同时要在各专业课程中融入党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将党史资源全面融入思政育人体系之中,共同建设好百年党史的课程共同体。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8]讲好党史故事必须发挥思政课教师这一主体的作用,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党史教育队伍。
一是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党性修养。只有自身知识储备充足,品德优良,才能为人师表,树立榜样。思政课教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重视党史教育的重要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学习党史,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党史,接受教育培训,提高自身党性修养,引导学生从党史中汲取前进力量。二是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党史教学能力。思政课教师要善于甄选和分析党史故事,将党史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要善于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开展专题式教学,将党史教育中的重难点贯穿于课堂之中,提升运用能力。三是加强思政课教师的话语创新能力。在信息化时代,当代大学生获取资源的方式多样,话语体系呈现出网络化的趋势,传统的话语很难走进大学生的内心,对师生交流形成阻碍。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善于改革创新,打造“金课”,还应主动构建师生共通的话语体系,用形象生动的以及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讲好党史故事,增加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高校思政课教学既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又要用实践活动塑造人。在高校思政课堂中需要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学实效。
一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线下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教师课前运用党史纪录片或微视频导入,创设具体情境;课中讲授党史故事,讨论相关主题,分享小组观点;课后布置相关任务,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线上教学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平台,依托丰富的党史资源,邀请党史研究专家,馆藏研究人员、“时代楷模”等开展座谈,打造党史教育在线课程。高校可结合数字化技术,将红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创建数字博物馆、文化馆、党史馆等,紧跟时代发展。二是发挥集体备课优势。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和党史教育的特点,定期举办教研室活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通过集中讨论、学习、示范等方式提高教研室教师备课效果,优化课程教学设计,提高教师教改能力和课堂实效。三是组织专题实践教学。“思政课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9]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丰富生动的实践教学形式,如调查研究、参观考察、实践研学等。要组织带领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切身体验,将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相结合,在实践中升华理论。要充分利用当地党史资源,与当地各类党史馆共同建立实践基地,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