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双向融合探析

2023-11-21 06:05绽小林
文教资料 2023年12期
关键词:党史思政历史

任 靓 绽小林

(青海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从党和国家的发展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1]。党史教育有效融入教学,适应课程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创造精神。高校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推进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双向融合,既是适应课程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同时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创造精神。以二者内在逻辑为依托,探索双向融合的路径,是加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学科建设步伐、强化历史教育效果,更好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题。

一、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双向融合的时代意蕴

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发展体现了高校课程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党史与思政课协同育人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红色基因,涵养浩然正气。

(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双向融合让历史教育与思政课道德教育共同发力,引导青年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百年栉风沐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出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恢弘的百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最好回答。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四个“历史阶段”创造的四个“伟大成就”十分亮眼,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2],共产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并取得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劲头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最好证明。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史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取得的辉煌成就、经历的苦难曲折、凝聚的历史记忆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形成正确历史观的关键期,加强历史教育有助于青年学生全面真实地掌握历史事实。立足五千年中华民族发展史,展望未来,青年一代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在矢志不渝的奋斗中淬炼自身本领。以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双向融合为着力点,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历史材料,再现历史情境,带领学生追根溯源学历史,引导学生做到价值认可与情感认同二合一,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继承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的优良传统,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二)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

党史教育的育人属性是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的前提和基础。思政课的育人实效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中介三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综合作用以达到的教学效果。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的双向融合让学生在历史英雄事迹中感悟高尚品德,回顾革命先辈的无畏奉献精神,助力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在历史进程中找准自身使命担当。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坚持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坚持守正创新思维,以准确定位党史教育与思政课堂的双向融合为基础,以宝贵的历史材料作为重点,一定程度上可弥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历史素材不充分、教学内容不够完整的系列难题。党史教育与思政课双向融合,就是充分利用好历史故事,讲深讲透讲活历史知识,让学生知古鉴今,让思政课教学在珍贵的史料支撑下更具真实性和吸引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党史学习的热情,对思政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实现专业素养和人格发展的统一。讲好党史教育故事,在增强思政课学理性和政治性的基础上增加课程的情感温度,可以更好地满足青年学生的知识需求,让学生获取系统的、科学严谨的知识,在学习中获得推动个人发展的不竭力量,以更宏观的视角将个人发展同社会发展、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使青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育人价值和育人实效。

(三)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于中华民族发展史中,以其厚重稳定的文化特征,为近现代红色文化的发源奠定深厚的历史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3]红色文化起源于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是红色文化创造的精神源泉和理论指南,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红色文化的创造者,是红色文化的主体。红色文化有很强的人民性,不仅被人民群众创造,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意志,也为人民群众所享有。“一部红色文化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恢弘画卷。”[4]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凝聚起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革命的事迹形成永不褪色的经典,让青年学生深刻理解革命先辈为民族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把满腔热情献给伟大的革命事业,先辈们用行动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无私奉献精神,为后辈们树立了榜样。将党史教育中如此丰富的精神养料同思政课教学的道德教育相结合,站在新时代,面向新征程,高校教学要引导青年学生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书写精彩人生。

二、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双向融合的内在逻辑

党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内容存有密切关联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契合,教学目标的一致,以及发展历程相融等方面。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双向融合,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坚持历史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同频育人。

(一)理论逻辑:教学内容契合性

党史教育同高校思政课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依据和出发点。恢弘的百年党史旨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高校思政课教学主要内容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以及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全面发展的素质。

首先,在党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教学探讨的主题相通方面,党史教育着重表达了“党领导中华民族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文明成就、社会主义五百多年的科学探索、我们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征程凝结成人类文明新形态”[5],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以及理想信念教育等,共同组成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这些与党史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耦合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为党史教育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全面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党史教育的重要“责任田”,以及基础课所倡导的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都对党史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其次,在党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教学所传达的价值观一致方面,党史教育的目的在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保持历史清醒;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是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再次,在党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方面,党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教学都倡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走出去认识世界,发挥自己的本领,助力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契合性体现在两者探讨的主题、所传递的价值观和实践体现上,都以培育学生坚定的理论信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主要目标。两者相结合发展有利于青年学生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力,助力青年学生成长成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二)实践逻辑:教学目标一致性

党史教育同思政课在教学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党史教育以历史教育为主体内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爱国主义精神,以期提高全民族的历史文化素质和认同感。高校思政课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和创新精神,使其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观察力、分析力、问题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首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度方面,党史教育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之一,而高校思政课教学亦将培养青年学生的文化素质作为重要任务,使学生在学习和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其次,在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维度方面,党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教学都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提升其公民意识,培养其高尚情操和良好品德。再次,在增强国家认同感维度方面,党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教学都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旨在让学生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党史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辉煌历程的艰辛,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不动摇的崇高品格。引导青年学生走进历史,感受革命英雄人物散发的光芒,使其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6]党史教育引领青年学生基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时代特点,用正确、全面的观点分析历史,总结经验汲取智慧,为新时代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行动指南。思政课教学重视对青年学生的品德培养和价值观教育,汲取历史教育中的精神力量,强化青年学生的品德发展,激发青年学生高昂的爱国热情,践行“强国有我”的光荣使命,鼓舞青年学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让自己的美好青春绽放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综上所述,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在弘扬传统文化、培养良好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增强国家认同感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一致性。这也说明,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双向融合有着可靠的现实基础,在推动高校党史教育的深入发展、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得到凸显。

(三)历史逻辑:建设历程相容性

人类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开始萌芽。受不同历史阶段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特点各异,中华民族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立足高校思政课的政治属性,讲政治是高校思政课的根本遵循,在何种时刻都不能偏离和淡化,认真做好青年学生的正面引导工作,教育青年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教育青年学生在认清世情、国情、党情的基础上,从党史教育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奋斗的力量,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和哲理。

首先,在政治任务相同维度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政治教育首要的使命和任务就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激励民心,团结群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成为新时代发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其次,在教学内容互补维度方面,党史教育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改革创新等历史内容,在教学内容上互为补充,使知识体系得以逐步完善,而高校思政课注重讲解国家发展战略、制度建设和改革开放等内容。再次,在教学模式相似维度方面,党史教育提出“多元教育、系统教育、实践教育”等教学模式,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和自主探究,而高校思政课教学通常采用“讲授—讨论—辨析”的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在教育效果的补充维度方面,党史教育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深青年学生对党和国家历史的理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独特意义。高校思政课是传递及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课程,两者在教育效果上相互补充,形成全面的思想引领教育。

综上所述,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育建设历程在政治任务、所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育效果等方面存在很高的相容性及互补性,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相互交融、共同发力,提升高校思政育人实效。

三、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双向融合的有效路径

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双向融合,应以充分发挥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融合为出发点,坚持守正创新,深挖红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一)深入挖掘红色资源

高校思政课的本质就是讲道理,如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是关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讲道理需要以媒介为依托。党史教育中的红色资源就是最好的媒介。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可将重大历史事件合理正确地融入教学,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故事活起来,提升党史故事的传播影响力。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红色故事,结合党史教育将历史发展脉络融入课程教学中,帮助青年学生明白历史发展的脉络,有助于青年学生追根溯源,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的双向融合要将感人的事迹以讲故事的形式传递给青年学生,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事件、揭示历史发展规律、把握历史发展趋势,做到知史知兴替,知史知得失。以古鉴今,让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目标、努力奋斗的艰难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青年学生在党史教育过程中触发更丰富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青年学生坚定唯物史观,用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面对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的局面,青年学生要能在历史发展中总结经验和规律,站稳立场,正本清源,用最正确的态度和勇气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局势。

党史教育中的红色资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支撑,是优质的教学资源,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宝贵财富。高校在推动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丰富的红色资源要善用之、巧用之,将其中蕴含的精神价值有效融入教学,提升青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运用能力,激发青年学生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的热忱。

(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一体两翼”。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依归,二者均是思政课教学中不可分割的环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培养人才的教学活动中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两方面,共同作用于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7]。

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要求,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发展要求不仅要对青年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育,实践教学同样不可或缺。在党史教育与思政课双向融合中,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设计与理论教学相关联的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巩固学习成果。革命遗址、具有红色文化符号特征的博物馆、烈士陵园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宝贵而生动的实践教学基地等着青年学生走近它们。生动的实践教学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历史,感悟先烈牺牲的勇毅,领悟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何其艰辛,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发展成就何其艰难,让学生在内心深处涌现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真情实感。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发展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促进党史教育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发展,要求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要防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避免“两张皮“现象。要解决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真正意义上做到理论教学中有实践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中贯穿理论教学,让学生在教学中既收获知识又提升思想境界。

(三)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思政课发挥育人作用的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后备军的执行者,是肩负营造尊师重教、培养良好学风重任的教育者,承担着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思政课教师的能力素养等因素,影响思政课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是教学效果的标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教育者先受教育”[8]。因此,要达到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的双向融合,教师的能力素养和教学水平是关键。

高校思政课教师做好党史教育,不仅要有大历史观、大格局,心中有中华民族五千余年的文明史,胸怀世界社会主义五百余年的发展史,更要有中国共产党一百余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余年的发展史,以及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史,充分认识到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在历史中分析比较总结,找到历史发展主线索,理清历史发展脉络,做到理清思路讲懂道理,让青年学生在接受党史教育内容的洗礼时能够深刻体会历史,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历史发展实践相结合,总结规律以提升教育教学成效。专职思政课教师的学科背景不尽相同等因素致使思政课教师在讲深、讲透和讲明白党史中表现出参差不齐的效果。因此,在全国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掀起党史教育学习热潮尤为重要,要充分发挥全国各类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学科优势,加强党史教育的体系化与理论化发展,发挥专家学者的引领导学作用,开展线上线下研讨会交流会,增强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基础功底。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始终与国家主流文化发展保持紧密联系,做到步调一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机会激发潜能,提升自我能力。

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双向融合是长期且系统性的工程,思政课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主导者,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更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依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要求,思政课教师队伍应依照要求不懈奋斗,坚定政治立场、坚定信仰、提高政治觉悟,知行合一,以身垂范,用强大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想信念转化为实际的报国行动,践行强国有我的信念。

四、结语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加强对党史教育的研究学习,能够提升青年学生对历史发展进程的科学认识,引导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保持高度的历史自觉,担起民族复兴大任。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加强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双向融合发展,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使其坚定政治立场,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传承历史文化,弘扬历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在历史教育中汲取宝贵经验和无穷力量,为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党史思政历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