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琴 重庆演艺股份有限公司
我国中小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推动产业升级等经济建设工作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随着行业竞争环境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网络与信息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中小企业凭借其敏捷的反应能力及灵活的经营模式等优势获得了诸多发展机遇,经营者将关注点置于扩大市场份额与追求高销量方面,忽视了内部管理工作,尤其是财务管理工作,这就加剧了其投融资风险和经营风险,甚至使企业陷入生存危机。本文针对中小企业这一类研究对象,探讨其财务管理的相关内容。
相比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具有人员数量少、资金短缺以及规模较小的典型特点,大多处于初期开创阶段或者成长阶段。因此,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普遍形成了节约化与简单化的管理理念。比如在编制财务计划以及投融资目标时,大多选择简单便捷的定额分析法或者定性分析法,决策环节更多的是依赖管理者的主观经验而非数据,以此来实现低成本、经济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不少中小型企业的出资人还兼具经营者与所有者的身份,对于内源型融资方式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往往没有较大的债权人,财务关系也比较简单,主要和数量相对比较少的企业保持着经济利益关系与交易关系。与集团型企业不同,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并不会涉及过大的时空范围,资金存量与流量都比较小,财务组织规模并不大,设置财务机构时更为强调实用性,其中的财务人员承担着综合管理职能。经营者为了加大对财务的管控力度,组织层级相对较小,因此财务人员在工作中往往更关注上级领导的指示与基本的财务核算等任务,较少接触管理流程、财务结果以及业务活动。
不少中小型企业的建立与发展时间相对比较短,还未形成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其财务管理环节中的融资筹资、资金分配、投资决策等财务活动需要由管理层进行审批,因此财务管理责权也比较集中。企业缺少科学完备的财务管理机制,因此财务管理流程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程度不足。
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可知,管理者对于财务管理工作欠缺应有的重视程度,只关注财务管理中的基础核算、报表编制等传统职能,并未认识到其在价值创造以及战略规划环节中的作用。在资金的使用前期,不注重预算管理,导致企业资金使用计划不完善,常常出现超支的问题,不利于企业的未来成长。当前不少大型企业已经启动了财务信息化建设,并进入了数字化、财务共享的全新发展阶段,而有很多中小型企业仍旧停留在会计电算化环节中,对于信息技术、数据技术的应用较少,影响了财务核算的效率及质量。最后,中小企业财务转型的速度相对缓慢,财务部门对于企业前端业务领域的接触相对比较少,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相对较少,财务部门未能及时获取业务信息,无法行使服务决策的职能。
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不到位导致了财务管理产生了诸多不合规的问题。首先,财务岗位设置存在问题。企业的出纳岗位需要全面负责账务登记、银行与现金事务,稽核岗位则负责报表编制、工资核算、往来资金结算与成本核算等,职责权限极为广泛,在缺少内部监督机制的前提下,易发生财务舞弊事件。其次,会计信息质量得不到保障。企业经常出现人为拖延会计业务处理时间的情况,这主要是基于降低税务成本的目标而进行的多计或者少计成本费用。财务部门提供的会计信息并不能对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进行反映,可能会给企业经营决策带来误导。最后,应收账款管理水平低。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逾期问题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运营问题,降低了经济效益。造成应收账款问题的原因如下:首先中小企业为追求销售量,忽视了合作客户的资信调查与评估工作,通过赊销策略来抢占市场份额,过度关注账面利润,不得不面对因拖欠行为而造成的难以及时收回流动资金的结果。在对销售部门进行考核时,缺少对应收账款的考察,导致销售部门在缺乏财务部门监督的前提下,只为超额完成业绩任务而进行赊销销售,不具备催款意识,导致应收账款周转率降低,账龄延长,并引发了坏账问题,而管理部门对于坏账的管理水平较低。
风险管理不到位也是不少中小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从筹资风险来看,企业存在资本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资产负债率偏高,难以通过自有资本进行偿债,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的资金周转率过低,存款与应收账款对于资金的实际占有量较高。企业面对资金周转困难的发展现状,需要加大融资力度,但企业在融资渠道的选择上,主要运用内源融资。在外源融资方面,因其资产多属于流动性资产,存在风险的不确定性,难以从银行获取长期借款。在利用担保的方式进行融资时,还需要面对较高的融资成本。从投资风险来看,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具有的决策能力有限,前期不注重对于投资项目所在市场的研究与调查,在未获取可靠投资依据的前提下进行盲目决策,极易出现投资失败的结果。在投资模式上,企业较少采用组合式的投资方式,不利于分散投资风险。
中小企业逐步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企业对于财务管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当前财务管理队伍的年龄结构与专业结构不合理,给财务管理体系优化带来了阻碍。财务管理人员长期处理基础会计事务,管理思维较为僵化,对于管理会计、战略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足,很难为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财务支持,无法成为企业的财务战略伙伴。除了财务人员本身的能力短板之外,中小企业对于财务管理部门的管理较为松懈,考核机制不完善,培训投入也比较少,这也是财务管理队伍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当树立成本控制意识,建立并落实全面预算管理机制。企业可成立预算编委会,从包括财务部门在内的各部门中选拔成员,负责推进预算编制、执行及考核等工作。全员参与预算编制,业务部门按照发展计划提交预算方案,由财务部门进行汇总与初审后,再交由编委会进行审核并提出具体的调整意见。通过科学的预算分析和预测方法来完成对财务、投资、业务以及薪酬等的预算,并确保预算计划与企业现阶段的战略规划密切贴合。对于人工、材料、生产以及销售等方面的预算可选择增量预算法,对于管理费用及制造费用则可开展零基预算。确定预算计划后,向各部门分解与下达预算指标,提出严格把控预算的要求。执行阶段,财务部门需严格行使审核、监督的职能,严格监控各部门的资金使用及支出情况,结合企业当下的财务承受能力为项目投资预算及各业务预算画红线,及时预警预算偏差。每季度进行预算绩效考核,全面考察各个部门预算编制、执行的表现,设置编制预算准确率、预算达成效果、办公费用下降率、综合成本费用率等指标,并将各部门的考核成绩直接纳入其业绩考核体系中,督促销售部门、生产部门都能够秉持成本控制理念,减少能耗,提升效率与效益。
另一方面,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需要革新管理思想,树立业财融合、数智化财务管理以及财务战略管理理念。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应尽快摆脱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对自身思想的禁锢,更新财务管理辅助工具,转变财务管理职能,优化财务管理方式。可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化软件来提高核算效率,并依靠数据技术来对企业持续增长的财务及业务信息展开深度分析,充分发挥智能化、数字化财务的优势,也借此增强企业自身指导业务活动与决策支持的能力。在财务战略管理工作中,财务人员应运用战略思维,针对企业现有的优劣势以及财务状况,对未来较长发展时期内的收益分配、投资、筹资活动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实现对企业人力资产、无形资产以及有形资产的全局性把控。财务部门应借助业财融合的发展趋势,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的重大商业经济事项决策、新业务模式设计、合同评审以及项目评估等环节中,凭借财务专业知识提出有助于保障企业合规经营、财务安全的前瞻性意见。
中小企业需尽快建立适配自身经济管理工作的财务内控机制,包括收支业务控制规范、关键岗位控制规范、分离不相容岗位机制以及议事决策机制,以此为财务管理、资金使用等工作提供完备规范的标准,保障财务管理工作的合法性与合规性。
首先,应利用责任机制来对组织结构中的职责进行分配,明确职责边界,在财务部门中设置稽核会计岗位、财务主管岗位、税务会计岗位,解决当前的财务工作过度集中的问题。同时设置内部审计部门来负责企业的各项内部监督工作。企业还应定期借助会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机构来针对财务工作进行外部审计,及时发现当前管理机制中的漏洞。
其次,落实会计核算控制机制,财务人员在进行核算前需要预先确认相应的经济事项,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对企业的真实成本费用、收入、负债、资产情况进行反应,严禁出现随意调整计量方法与确认标准的情况以及推迟、提前确认收入的情况。按照标准流程来对会计账务进行处理,保障账实、账证以及账账相符,加大对变造、伪造会计账簿与会计凭证的惩处力度。财务部门应定期与业务部门展开业务及财务数据的核对工作,针对数据之间的偏差进行调查、核实与改正。
最后,强化资金管理力度,遵循统一调拨、集中管理、限额分配的基本原则,建立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控模式,加强审批管控。针对应收账款应建立回收责任机制与定期清查机制,可为应收账款开设专门的银行账户,以此来实现对其的专项监控。财务部门应积极行使自身在此项工作中的监督职责,与销售部门共同落实相应的管理工作。在交易关系形成前,对交易对象的信用情况、财务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及分析,并实施分级管理,按照交易对象的信用期限与信用额度,对单次销售的结算期限与金额进行约定,并在期限之内开展账款催收与沟通联络工作,收到货款后需向财务部门提交收款报表。可将应收账款的按期回收率等指标纳入销售部门的考核范畴中,以此引起其对应收账款的重视。
中小企业应切实推进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针对日常经营中的财务风险展开有效防控。面对筹资风险,企业可依托国家的普惠金融政策,来拓宽融资渠道。除了通过银行借款来实现融资目标之外,还可选择对外联营、职工入股、供应链融资、融资租赁以及发行债券及股票等融资渠道,结合自身的应收账款、无形资产管理状况,也可选择应收账款保理、订单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融资方式。财务部门应积极了解国家针对中小企业制定融资支持与扶持政策,从而为企业选择低成本的融资方案。财务部门需根据企业的融资条件、融资方式以及融资时间,结合外部行业市场环境及政策形势来动态调整融资策略。面对投资风险,财务部门应为企业选择优质可靠的投资项目,通过稳定的投资收益来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面对当前投资决策中的问题,应将投资前期的调查工作做好,可依托网络平台或者实地考察来采集项目信息。在分析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时,可利用分析模型来对项目需要投入的资金、回报期以及回报率等指标展开预测,减少对经验的依赖,充分挖掘数据在投资决策中的利用价值。企业还可在资金实力与抗风险能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适度开展多元化投资,从而分散投资风险。在转移投资风险时,企业可选择委托专业投资咨询机构、投保以及与合作伙伴共同投资等策略。
中小企业还应关注税务风险、资金风险、债务风险以及汇率风险等多种威胁自身财务安全、经营稳定性的风险因素,尤其要增强对重点业务的管控力度,可围绕风险类型以及影响程度来构建分级、分类的识别、评估、监测与应对机制。
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变革主体为财务部门,随着企业业务规模的扩大,业财融合需求越来越迫切,现有财务队伍的能力短板也越来越突出。因此企业要面向自身未来的发展需求,构建高效专业、履职尽责、作风良好的专业化财务管理队伍。在现有财务队伍的基础上,加大对专业水平高、财务工作经验丰富、信息化素养较高的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引进力度,提高财务人才引入门槛,提出学历、会计执业资格方面的要求,不断地提升中高端财务管理人才在财务管理队伍中的占比。完善财务部门的长期培训机制与考核机制,培训内容需涉及财务数字化、业财融合、风险防控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应定期针对会计准则、财税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变动进行了解与学习,以此来更好地推进企业的投融资规划与税务规划工作。在培训过程中,应全面强化财务队伍的财务内控能力、协调统筹能力、提效创新能力。为了解决财务人员在业务支持与指导方面能力不足的问题,中小企业还可为财务部门建立项目与业务派驻制度,使财务人员能够在轮岗交流过程中,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流程以及业务实际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加强业财之间的交流,使财务部门能够有效落实多维度的财务分析。最后,中小企业还要进一步完善财务部门的考核机制,通过考核工作来督促财务人员不断提升财务管理质量,可针对出纳、稽核等岗位设置与其工作内容相匹配的量化考核指标,包括账务日清月结情况、收付款准确性、会计报表分析质量、财务监督质量、财务服务质量等指标。
在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小企业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条件,各行各业的领域中出现了不少“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其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也借助自身在特定领域中的经验及技术优势与其他企业形成了共生互惠的关系。中小企业在面对未来发展中的新情况、新挑战时,应重视财务管理,预防财务危机,通过革新财务管理观念,完善财务内控管理机制,增强风险应对能力来提升财务管理质量,从而为业务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与管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