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灵杰,张无敌
(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位于大清河流域腹地,是烧车淀、马棚淀以及藻乍淀等143 个淀泊的统称,各淀泊之间由河渠或航道相连[1],水域主体位于雄安新区安新县境内。 当地的家禽养殖业十分发达,主要以鸭养殖业为主,占淀内畜禽养殖的99%以上,是淀内经济的支柱产业。 养殖特点以小型分散养殖户为主,其中安新县区域鸭养殖最为集中。 据《安新县志》记载,白洋淀早在200 多年前就有养鸭记录,当地农户拥有非常丰富的养鸭技术和经验,其中主要以养殖种鸭和蛋鸭为主。2011 年7 月国家原质检总局批准对白洋淀咸鸭蛋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据安新县畜牧水产局统计数据显示,2008—2013 年安新县平均鸭存栏数为137.7 万只, 其中种鸭为101.9 万只,占鸭存栏的74%;蛋鸭为35.8 万只,占鸭存栏的26%[2]。然而由于当地的鸭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比较落后,鸭的粪便污染也逐渐成为白洋淀水体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安新县鸭养殖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白洋淀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其周边的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曾超过6 666.67 hm2,是北方重要的水稻生产区。 自2017 年雄安新区建设成立以来,为了恢复和保护白洋淀的生态自然环境,原白洋淀周边的水稻种植面积逐渐缩小。 当地政府考虑到要继续传承白洋淀水稻种植的传统优势,在雄安新区安新县大王镇重新打造了“立国现代农业复合生态型示范园区”。 园区内种植的水稻品种主要有珍珠稻、白洋淀清水原生稻、袁隆平水稻和彩色水稻,种植面积超过200 hm2,其中珍珠稻100 hm2,白洋淀清水原生稻100 hm2,让鱼米之乡再现白洋淀。
白洋淀周边的鸭养殖业是当地的传统产业之一,也是当地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然而,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饲养密度增加以及养殖废弃物处理方法的不当, 致使鸭养殖业对白洋淀水质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首先,安新县鸭养殖业主要以散户为主,鸭粪处理设施建设的不够完善,鸭养殖粪污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养殖废弃物中的有害物质渗透到地下水和土壤中,从而影响到当地居民的饮水安全。 其次,随着鸭养殖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 抗生素被广泛使用,大量抗生素不能被动物机体吸收代谢而随粪尿排出体外。 粪污中的抗生素主要有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3],部分鸭养殖业粪污中还可能会存在Cu、Zn 等重金属含量超标。 这些物质一旦流入白洋淀水域和周边农田,将会造成环境污染,导致白洋淀的水质恶化,使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白洋淀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湿地之一。 水域主体位于安新县境内,是华北地区著名的水稻种植区,也是雄安新区的“米篮子”基地。 近年来,白洋淀周边水稻种植面临严重的化肥依赖问题,而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将会给环境带来一系列危害。 在农业生产中,大多数农民认为化肥施用量越多,农作物质量越好,产量越高。 然而农田长期施用化肥会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肥力下降,导致出现土壤板结、酸化以及污染等问题。 甚至有些化肥中包含有机污染物,以致生产出含酚量较高、具有异味的农产品[4],给当地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还会导致水体污染的情况出现。 水稻种植依赖化肥的模式会使化肥中的氮、磷等元素流入水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过度生长,水质变差,影响白洋淀水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利用。 除此之外,还涉及农产品安全问题。 农民为了防治病虫害、增加农作物产量, 常常会使用大量的农药和化学肥料。 这些物质中的一些有害成分会残留在土壤中,长期使用会导致土壤中的重金属、 农药等物质含量超标,从而影响水稻的品质安全,对人们的饮食安全产生潜在威胁。
发展种养结合农业是破解安新县农业发展困境的重要思路。 种养结合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它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畜禽养殖场的畜禽粪便经过粪污收集处理,再通过沼气工程厌氧发酵技术产出的沼肥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料[5],而种植业提供的饲料又可以支持养殖业的发展。 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农业中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分割局面,实现了农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旨在通过构建良性生态循环,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 种养结合模式具有多种形式,如林下养殖、稻田养殖和果园养殖等。 这些模式都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地形以及资源等条件进行设计和实施的。 在该模式下,种植业和养殖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还能够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安新县白洋淀周边种植的水稻大部分使用的都是化肥,对土壤造成较大污染。 为了提高水稻的品质和安全性,应该大力推广沼肥来替代化肥。 沼肥是沼液和沼渣的统称,是一种无菌、无污染的高效有机肥,它的来源广、成本低、养分全且肥效长,是将收获农作物的秸秆和人畜的粪便等经过沼气池的厌氧发酵生成的残留物[6]。沼肥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有利于微生物繁殖,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白洋淀养殖鸭所产的粪便就很好地满足了当地农业生产对有机肥料的需求,实现了白洋淀农业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有机肥料的使用方法有多种,可以根据不同的土壤和水稻生长情况选择合适的施肥方法和施肥量。 一般来说,有机肥料可以在水稻种植前作为基肥施入土壤中,也可以在生长过程中进行追肥。
结合白洋淀区域发展的特点,构建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稻鸭共作生态模式。 该模式是将水稻种植业与鸭养殖业相结合,沼气工程与稻鸭共作技术相结合,建立养殖业和种植业互利共赢的生态局面,因地制宜地构建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稻鸭共作生态模式,形成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 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模式如图1 所示。 该模式将原来的白洋淀养鸭改为稻田养鸭,将刚孵化好的雏鸭训水10 d, 一般在机插水稻移栽后的15 d 将雏鸭全天放养在稻田里,雏鸭在稻田捕食害虫和杂草,可以减轻水稻在生长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和杂草的生长,从而减少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减轻农业面源污染[7]。鸭子每天在稻田来回活动可以增加水稻秧苗间的通风性和透光性,有利于稻苗的茁壮成长;在稻田产生的鸭粪便还可以起到追肥的效果,从而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最终实现稻田的多元产出。 在历时70 d 的稻鸭共作期结束之后[8],鸭子由稻田养殖改为鸭棚集中圈养,养殖粪污安排养殖人员定期统一收集,通过沼气工程实现鸭粪污的资源化利用, 厌氧发酵后产出的沼渣、沼液作为下一轮水稻种植的基肥,沼气用于发电,产出的电供养殖场自用。 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稻鸭共作生态模式既为安新县农业发展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又为安新县农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1 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模式图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 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扶持,鼓励当地农民和企业发展种养结合农业模式。 例如,设立专项资金,对开展种养结合的农民和企业给予补贴或奖励,同时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帮助农民和企业掌握生态养殖和种养结合的技术要领。
当地政府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稻鸭共作模式,促进该模式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4.2.1 媒体宣传。 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如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等进行宣传。 通过宣传片、新闻报道和科普文章等,向公众介绍稻鸭共作这种生态农业模式的优势。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和抖音等,分享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稻鸭共作生态模式的成功案例、技术技巧等内容,获取更多的关注。 同时,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的广告投放,扩大宣传范围。
4.2.2 展览展示。 在农业展览会、科技展览等场合设置展位,展示稻鸭共作模式与沼气工程结合的成果和案例,吸引参观者的注意,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该模式的相关视频和图片,让参观者更加直观地了解这种生态模式。 还可与相关的政府部门、农业企业及科研机构等合作,共同推广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稻鸭共作模式。 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以及技术指导等方式,带动更多的农民和涉农企业使用这种生态农业模式。
4.2.3 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 组织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邀请专家和农民分享经验和技巧,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这种模式。 同时,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农民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稻鸭共作模式与沼气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在白洋淀建立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稻鸭共作模式农业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基地的示范效应,让更多的农民和涉农企业了解稻鸭共作种养结合模式的优势和潜力,同时为参观者提供实践体验和学习的机会,进一步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稻鸭共作是一种创新的生态农业模式,它将水稻种植与鸭养殖相结合,通过优化土地、水资源和生物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提高。 未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健康饮食观念的逐步加强,稻鸭共作这种生态农业模式将会受到更多的重视。 白洋淀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稻鸭共作农业模式将会为当地农户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同时也将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此外,白洋淀水稻种植业还可以探索更多元化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稻鱼共作、稻虾共作等稻田生态种养模式,来满足当地不同需求的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