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观研究热点与演进脉络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3-11-20 05:35班晓娜熊蓉蓉
山东工会论坛 2023年6期
关键词:图谱马克思聚类

班晓娜,熊蓉蓉

(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116029)

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中对劳动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探讨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些论述构成了马克思劳动观并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始终,研究马克思劳动观有助于了解人类社会本质问题进而形成科学的劳动观。新时代以来,随着全社会对劳动问题的关注不断升温,学界聚焦于马克思劳动观研究,并涌现出一系列研究成果。例如,从文本角度探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对劳动问题的批判以及马克思“巴黎时期”劳动观的理论原貌,进而挖掘其现代性启示[1];从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劳动观评价的角度,探讨西方学者产生误读的原因在于没有理解马克思关于劳动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2];从新中国成立后历届领导人对马克思劳动观的丰富和发展角度,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前的劳动观和改革开放后的劳动观,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丰富和发展[3]。诸多研究成果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研究视角,然而对马克思劳动观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较少。为进一步把握马克思劳动观研究总体情况,本文运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法对马克思劳动观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通过对马克思劳动观研究的基本特征、研究热点、演进脉络进行梳理,尽可能呈现学界对马克思劳动观研究总体样貌并进行总结和展望。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期刊”为文献类型进行高级检索,检索条件为“主题=马克思劳动观”,检索时间区间设置为2000—2022年,来源类别选择“全部期刊”,数据收集日期截止到2022年7月5日。通过对检索结果去重、剔除不相关文献后,共获得309篇相关文献,并以Refworks的格式导出并保存这些文献,作为研究的样本数据。

(二)研究方法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可呈现出一系列知识图谱进而分析某一领域研究演进和发展趋势。使用CiteSpace.5.7.R5版本,在软件中分别进行了如下操作:在Time Slicing中将时间区间设置为2000年1月至2022年6月,Years per slice选择1;在Node Types中分别选择 Author、Keyword选项,其他区块的参数均保持默认,不进行任何调节。在软件使用过程中将部分数据导出,使用Excel和Word制作成图表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并借助知识图谱以及部分图表来分析呈现学界对马克思劳动观研究的总体情况。

二、马克思劳动观研究期刊文献的基本特征

从时间与空间上考察学术界对马克思劳动观研究形成的期刊文献进行总体把握,具体可以考察发文量及作者合作情况,形成发文量趋势图及作者合作知识图谱并做进一步分析。

(一)发文量趋势图分析

发文量趋势图可以从时间上反映出某一研究领域的总体发展趋势,因此,可以通过对2000年1月至2022年6月的论文发表数量分析马克思劳动观这一主题在不同年份的研究情况。如图1所示,从文献总量上看,对马克思劳动观的研究始于2000年,在其发展过程中发文量虽有波动,但整体呈递增趋势,表明学界越来越重视对马克思劳动观的研究。根据发文时间节点将马克思劳动观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2000—2010年为发展初始期,这一时期为研究的起始阶段,学者对此研究较少,所以发文量较少;2011—2018年为持续发展期,这一时期研究者有所增加,但没有形成持续稳定的研究,且发文量波动较大,峰值点为2013年;2019—2022年为繁荣发展期,这一时期研究者数量增多,发文量激增,峰值为2021年的74篇。

图1 马克思劳动观研究发文量趋势(2000—2022年)

(二)作者合作知识图谱分析

通过作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可以从空间上反映出某一研究领域期刊作者之间的合作情况,对309篇样本数据绘制马克思劳动观期刊文献的作者合作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该图谱中节点N=239,线条E=49,密度Density=0.0017,表明作者之间的合作比较分散,合作有待加强。

图2 马克思劳动观研究期刊文献的作者合作知识图谱

根据图2中已呈现出的线条可以看出,王磊峰与张俊桃、刘伟伟、陈永森之间存在合作,陈永森与刘伟伟之间有合作,林美卿与刘镇玮之间有合作,苗薇薇与张立新之间有合作,何云峰与朱丹之间有合作,贺汉魏与王泽应、许银英之间有合作,除此之外,其他绝大多数学者都是以独立作者的身份出现。与此同时,导出作者合作知识图谱的数据,制作出排名前五位的作者发文量表,如表1所示。

表1 马克思劳动观研究期刊文献作者发文量(排名前5)

从发文量来看,发文量较多的作者依次为朱丹、王磊峰、贺汉魏、冯旺丹以及陈美华,朱丹与陈美华首次发文年份为2019年,并且近年来专注于马克思劳动观研究。王磊峰、贺汉魏、冯旺丹首次发文年份分别为2013年、2012年、2008年,他们虽然发文时间较早,但是后续并没有产出更多与马克思劳动观这一主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从发文机构来看,研究者们分别来自广东省外语艺术技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及福建师范大学,并且这些作者单位之间没有出现重叠现象,说明发文单位分散。

三、马克思劳动观研究期刊文献的研究热点

研究热点可以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和关键词聚类图谱进行分析,通过关键词进行热点呈现,进而总结出研究热点的总体方向。

(一)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分析

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可以反映出某一研究领域期刊文献的研究热点,学科领域研究中的关键词不断进行变化,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是建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因此,关键词具有承接性。运用CiteSpace软件对309篇样本数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与归纳,绘制马克思劳动观期刊文献的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该图谱中共有411个节点,1282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152,说明样本文献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图中圆圈大小代表关键词频次,圆圈越大,表明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

图3 马克思劳动观研究期刊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从图3可以判断出马克思劳动观、劳动教育、劳动精神、新时代、习近平、习近平劳动观等关键词是当前研究热点。在这些关键词中,有的节点较大,说明其出现的时间较早,发展较为成熟,学界对其研究热度持续不减;而有的节点较小,说明其出现的时间较晚,发展不成熟,但其外圈颜色加重,说明其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重点。同时,导出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的部分数据,制作出排名前十位的关键词共现频次和中心性展示表,如表2所示。

表2 马克思劳动观研究期刊文献关键词共现频次和中心性展示表(排名前10位)

从关键词共现频次来看,劳动观出现的频次达到102次、劳动教育出现71次、马克思出现69次、劳动出现47次、马克思主义出现30次,而其他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均低于30次,这说明马克思劳动观这一主题的相关文献中围绕劳动观、劳动教育、马克思、劳动、马克思主义5个关键词进行研究的文献占比较大。从中介中心性来看,排名前五的关键词包括马克思主义(0.2)、劳动观(0.71)、马克思(0.36)、劳动(0.35)以及劳动教育(0.27),这些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均大于0.1,说明它们均为中心节点,其影响力较大。由此可见,根据关键词共现频次和中心性得出结论:与马克思劳动观这一主题相关的309篇样本数据中,劳动观、劳动教育、马克思、劳动、马克思主义五个关键词代表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二)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

聚类视图(cluster)侧重于体现聚类间的结构特征,突出关键节点及重要连接[4],反映某一研究领域的知识构成情况。CiteSpace 依据网络结构和聚类的清晰度,提供了模块值(Q 值)和平均轮廓值(S 值),这两个指标可以作为评判图谱绘制效果的依据。一般而言,Q 值一般在[0,1)区间内,Q>0.3意味着划分出来的社团结构是显著的,当 S 值在0.7时,聚类是高效率且令人信服,若在0.5以上,聚类一般认为是合理的[5]。在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基础上,通过CiteSpace绘制马克思劳动观期刊文献的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如图4所示。

图4 马克思劳动观研究期刊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图谱

在图4呈现的图谱中,Q=0.6298(>0.3),S=0.8451(>0.5),说明该图谱的聚类效果良好,结构显著,具备足够的可信度。从图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劳动观研究共有10个聚类,分别为:#0劳动教育、#1劳动、#2劳动观、#3马克思主义、#4体面劳动、#5异化劳动、#6价值、#7劳动价值论、#8实践路径、#9马克思主义劳动观、#10经济哲学。同时导出聚类图谱的部分数据,制作排名前五的关键词聚类列表,如表3所示。聚类号越小,代表的聚类容量越多,而轮廓值越大,说明这一聚类号中的关键词越相似,聚类效果越好。聚类LLR对数似然值最大的五个聚类标签词包括:第一个聚类是劳动教育,子聚类包括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劳动幸福、劳动精神、新时代劳动教育、劳动态度、五育并举等关键词;第二个聚类是劳动,子聚类包括劳动自由、劳动义务、劳动权利、《巴黎手稿》、人的本质、异化劳动、劳动权利、劳动自由等关键词;第三个聚类是劳动观,子聚类包括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创新劳动、中国共产党、劳动模范、尊重劳动、当代价值等关键词;第四个聚类是马克思主义,子聚类包括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劳动人权、四个维度、劳动观教育、共产党人等关键词;第五个聚类是体面劳动,子聚类包括马克思劳动观、体面劳动、价值逻辑、民生关切、习近平劳动观、劳动光荣、和谐劳动等关键词。

表3 马克思劳动观研究期刊文献关键词聚类列表(排名前5)

(三)研究热点总结

结合图4和表3进行分析,将马克思劳动观研究的11个聚类划分为三个研究方向。

一是围绕马克思劳动观基础理论研究,这些聚类包括#1劳动、#3马克思主义、#5异化劳动、#9马克思主义劳动观、#10经济哲学。例如,成龙基于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对自己的劳动观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表述,并且还详细阐述了马克思劳动观的基本框架[6]。王文臣探讨了在社会现实界限内,黑格尔将劳动问题形而上学化,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问题进行了双重批判以及这种批判对社会发展的意义[7]。白刚对斯密、黑格尔、马克思的劳动观进行了比较研究,在他看来,斯密将劳动仅当作实现资本增殖的手段,黑格尔则继承了斯密的劳动观,但他只看到了劳动的积极方面,而马克思则突破了两者在劳动观上的缺陷,既看到了劳动的积极方面,也看到了劳动的消极方面,从而揭示和论证了从“异化劳动”到“自由劳动”的“劳动解放”的全面意义[8]。可见,学者们对马克思劳动观基础理论的研究,普遍采用了定性研究和比较研究方法,进而把基础理论的基本问题清晰地呈现出来。

二是围绕马克思劳动观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进行研究,这些聚类包括#0劳动教育、#8实践路径。例如,李洪修、刘笑对数字时代劳动教育面临的挑战、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进行了研究,认为要推动劳动教育的数字化发展[9]。朱春艳、孙安洋对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进行了探析,通过“认识”“认真”“认同”三大劳动教育基本环节的实施来健全当前劳动教育评价体系[10]。严冬从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形成阶段、新时代内涵以及新时代如何加强劳动教育等方面对马克思劳动思想进行了研究[11]。总体而言,马克思劳动观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研究趋势,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马克思劳动观作为劳动教育重要的理论渊源,对于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起到了指导作用。

三是围绕马克思劳动观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研究,这些聚类包括#3马克思主义、#4体面劳动、#7劳动价值论、#6价值。例如,胡杨、金瑶梅从劳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加强人的劳动精神形塑等方面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时代价值进行了论述[12];韩莉莉、马万利研究了马克思劳动观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实践价值,认为理清马克思劳动观的内涵与价值,对维护劳动者主体地位、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13];陈美华对我国不同时期领导人的劳动观进行了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中国化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14]。马克思劳动观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劳动观中国化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劳动观不断被研究者们重新解读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四、马克思劳动观研究的演进脉络

马克思劳动观研究的演进脉络可以通过时区图谱和突现词探测图谱分析获得,通过分析可知,马克思劳动观研究的演进脉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并持续至今。

(一)时区图谱与突现词探测图谱分析

通过CiteSpace软件对样本文献进行分析,绘制马克思劳动观期刊文献的关键词时区图谱,关键词时区图是指通过展示不同时期关键词的发展变化情况来反映某一研究领域主题的演进脉络。如果某个时区内关键词出现数量越多,节点数量越多,则表示该时区相关研究处于发展上升期,反之则处于低谷时期。同时,通过各时区节点之间的连线能够呈现出某一主题在不同时间段所研究的关键词演进脉络。图5展示了自2000年至2022年马克思劳动观期刊文献研究的主题路径时区图,横坐标代表年份,间隔单位为一年。从图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劳动观相关主题的研究呈现出从聚焦到发散交叉的形态,2000年是以“劳动观”研究为中心,而后随着时间的变化关键词不断发散,并且每一主题之间的线条又呈现出交叉连接的特点。

图5 马克思劳动观研究期刊文献的时区图谱

在关键词分析中,通过生成的重点关键词的突现图谱可以识别研究领域的新兴趋势,反映某一研究热点在一定时期内受到了学术界的特别关注[15],而每一个突现词都代表了一定时期内的研究前沿。通过CiteSpace软件绘制马克思劳动观期刊文献的突现词探测图谱,如图6所示。图中共有18个突现关键词,深色线段表示该关键词在一定时期内受到学界重点关注。例如,“体面劳动”在2010—2017年期间为深色线段,表明在这一期间“体面劳动”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图6 马克思劳动观研究期刊文献的突现词探测图谱

(二)演进脉络分析

结合图5和图6,将马克思劳动观期刊研究文献的演进脉络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2010年),这一阶段我国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因此,这一时期马克思劳动观研究与我国经济建设研究紧密相连,聚焦生产建设与社会发展。如图5所示,2000—2010年研究主题体现在生产劳动、非生产劳动、第一要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等关键词上。同时,根据图6可知,2009年以前出现的黑色加粗线段共有4条,这一时期在图5中出现的众多主题关键词中共产生了4个重点关键词,分别是生产劳动、非生产劳动、劳动价值论和劳动,表明这4个关键词是这一时期学术研究前沿,主要原因在于这一时期党的十六大与十七大的召开。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擘画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并进行具体部署,同时提出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党的十七大提出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这一时期的学者们主要围绕生产劳动、非生产劳动、劳动价值论和劳动等方面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马克思劳动观展开研究。例如,陈其人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同重农主义的劳动、斯密的生产劳动进行了比较研究[16];祁晓玲、曾令秋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与斯密的生产劳动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不但区别分析两者的生产劳动理论,而且还把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运用到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研究中去[17];孔小红、管德华对《资本论》中的生产劳动以及斯密的生产劳动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必须坚持“社会性”原则[18]。

第二阶段(2011—2018年),主要围绕马克思劳动观的当代价值和习近平劳动观进行研究。如图5所示,2011—2018年的研究主题体现在《资本论》、体面劳动、劳动模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关键词。根据图6可知,2011—2018年出现的长线段共有9条,分别是马克思、异化劳动、异化、体面劳动、科学劳动观、黑格尔、劳动、高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说明在图5中出现的众多主题词中产生了9个重点关键词,这9个关键词之所以能够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前沿,主要原因在于党的十八大与十九大的召开。党的十八大指出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党的十九大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同时,要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因此,这一时期学界重点关注体面劳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关键词的研究。例如,贺汉魂、王泽应从劳动者因劳动应体面、有劳动才体面、劳动应是体面的劳动三个方面对马克思的体面劳动思想进行了研究[19];学者季爱民、蔡欢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对大学生劳动观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劳动观问题以及解决对策[20];学者陈悦、谷军和魏忠明认为马克思劳动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敬业观的理论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敬业观则是马克思劳动观的当代中国形态[21]。

第三阶段(2019年至今),这一阶段学术界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时代背景下主要围绕新时代劳动观进行研究。如图5所示,2019—2022年研究主题体现在新时代、习近平劳动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校劳动教育、高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实践路径以及中国梦等关键词。与前两个时期相比,这一时期的主题研究更加丰富且呈现出多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势。根据图6可知,2018—2022年出现的深色线段共有5条,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习近平劳动观、劳动教育、新时代、马克思劳动观,表明这一时期在图5中出现的众多关键词中共产生了5个重点关键词,不但代表当前的研究前沿,更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研究热点,主要原因在于这一时期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的召开以及《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颁布。2019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此背景下,习近平劳动观、劳动教育、新时代等关键词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前沿。例如,李岁月对习近平劳动观进行了研究,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理论,习近平劳动观揭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供了根本遵循[22];周淑芳对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并提出新时代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相关建议[23]。

五、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如果我们从马克思思想论述的出发点来看,其内容几乎都是围绕“劳动”这一主题展开的[24],运用CiteSpace软件对马克思劳动观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学术前沿进行分析,总体而言,目前学界对马克思劳动观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学术研究成果,这意味着马克思劳动观研究在我国越来越受关注。通过对马克思劳动观研究的总体趋势分析发现,今后对马克思劳动观的研究需要在交流合作、研究方法以及多学科、多视角方面继续加强。

首先,在交流合作上,机构和学者之间应加强合作交流。从作者合作知识图谱可以了解到,当前学者之间的研究合作较为分散,绝大多数学者是以独立作者的身份出现的。因此,学者之间以及机构之间应通过开展讲座、研讨会、专题、课题合作申报等方式来加强深度交流,以促进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应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目前学术界对马克思劳动观研究大多采用传统的文献研究法,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在研究方法上有所拓展和创新。例如,运用比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在坚持文献研究法的基础上尽可能的结合CiteSpace、VOSviewer等可视化软件进行学术文献研究,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以弥补传统文献研究方法的不足。最后,在研究视角上,可以多学科、多角度对研究内容进行拓展。目前学术界对马克思劳动观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两大学科,这就要求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在研究视角方面进行延伸,不断进行跨学科研究,可以尝试从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来研究马克思劳动观,进而推动马克思劳动观研究内容丰富与发展。

猜你喜欢
图谱马克思聚类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绘一张成长图谱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