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的研究脉络与趋势展望(1992—2022)

2023-11-20 05:35常进锋王家梁
山东工会论坛 2023年6期
关键词:劳动文献研究

常进锋,王家梁

(西北民族大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甘肃 兰州 730124)

劳动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教育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高校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体之一,扎实有效推进高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并对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目标、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实践活动、保障措施等进行明确规定,指明了高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1]。在国家顶层设计重视高校劳动教育之外,学界也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对高校劳动教育投以巨大的学术热情,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若不加以梳理,则不利于高校劳动教育的纵深推进。基于此,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高校劳动教育相关成果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总结归纳该领域的研究脉络与研究热点,为推动高校劳动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CNKI)中的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中发表的劳动教育领域相关文章为数据来源。由于该类型文章权威度高、影响力大、传播面广,因此以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为数据来源可以保证研究文献的质量[2]。而后分别以“高校劳动教育”“大学生”并含“劳动教育”和“高校”并含“劳动教育”为主题,对于2023年1月30日前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含扩展版)期刊的论文进行高级检索,共得到初始文献323篇,其中最早出现的文献是1992年。经人工筛选,剔除书评、资讯等不相关文献36篇,确定有效文献297篇,以此构成研究样本。

(二)研究方法

以Refworks格式导出有效文献,进行数据转换。转换后的数据借助CiteSpace(5.7.R2)文献计量软件展开作者及其合作、机构及其合作、关键词共现、高被引文献、关键词聚类等方面的可视化分析,以便厘清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研究的现状、热点主题和历史演进趋势,揭示发展规律,预测未来趋势。

二、高校劳动教育文献统计分析

(一)发文趋势

以2019年为分界,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研究成果在发文量方面呈现如下趋势(见图1)。

图1 高校劳动教育研究的发文趋势分析

其一,在2019年之前的近30年间共有63篇相关文献发表,且时间线分布较为稳定,均值分布为每年2篇,2008年达到峰值为6篇,个别年份如1997年、1999年则无相关文献产出。但从2019年开始,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研究迅速升温并步入“快车道”,呈现出“井喷式”增长态势,仅在2019年就有22篇高校劳动教育研究成果发表,占前30年发文总和的近三分之一,且这一数字在近几年依然逐年递增,在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别达到了53、73、82篇。

其二,年发文增幅也在经历了2019年的大幅增长后,于2020年《意见》正式出台后达到峰值31篇。发文量的井喷式增长与国家制度政策的出台密不可分,各个高校在此期间的适配举措也对高校劳动教育研究成果的发表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核心作者

依据普赖斯定律计算得出:发表文献数量达到3篇及以上的作者符合“核心作者”条件。经过统计,高校劳动教育领域内核心作者仅4位,发文量均达到5篇及以上,总发文量为27篇,占文献样本总量的9.1%,首发时间集中于近6年(见表1)。这一现象说明,尽管目前高校劳动教育研究成果数量相比2019年之前已经取得了较快增长,近6年来不少学者投身到了高校劳动教育研究领域,但总体来看,深耕于高校劳动教育领域的研究人员仍然较少,大部分作者仅仅贡献了1—2篇文章,高校劳动教育研究的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

表1 高校劳动教育研究的核心作者统计

(三)作者合作

将297篇文献导入CiteSpace软件中,时间阙值为1992—2022年。以作者为节点类型,选择Pathfinder作为网络裁剪方式,其余条件设为默认,进而生成作者合作图谱(见图2)。

图2 高校劳动教育研究的作者合作图谱

图2显示,节点数量N=205,连线E=97,网络密度Density=0.0046。这说明高校劳动教育领域的研究作者较多,但合作关系不够紧密,存在失衡现象。在高校劳动教育研究作者独立研究主要特征之外,还是存在若干合作团队,比如核心作者刘向兵、曲霞、李珂相互间存在明显的网络连线,是国内高校劳动教育研究领域强有力的合作团队,为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贡献了一大批高质量学术成果。此外,岳海洋、韦进、刘涛等也各自组建了研究团队,但其影响力不及刘向兵团队。

(四)发文机构

通过对高校劳动教育研究成果发文量排名前十的发文机构进行统计,得到表2。梳理表2发现,国内研究高校劳动教育的前沿阵地集中于高校。其中,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发文最多,为19篇,远超其他发文机构,特色优势明显。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校属研究机构和学术刊物在该领域研究中均发挥了较强的影响力,其中《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劳动教育评论》《中国教工》等学术期刊也都为该校高校劳动教育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他机构发文数量虽不足10篇,但总体差距不大,说明这些机构的高校劳动教育研究实力较为均衡。

表2 高校劳动教育研究成果发文量排名前十的发文机构

(五)机构合作

运用CiteSpace软件中机构分析功能,得到高校劳动教育研究的机构合作图谱(见图3)。分析发现,高校劳动教育研究的机构合作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从图谱整体看,节点数量N=180,连线E=62,网络密度Density=0.0038,说明研究机构较多,但缺乏规模化合作。二是从图谱内容看,一方面部分未显示节点名称的网络圈,表明某些机构虽有合作,但在高校劳动教育领域的研究影响力较弱。另一方面,一些机构有节点无连线,如西南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大学等,说明这些机构暂处于独立研究阶段。

(六)高被引文献

高被引文献反映了研究人员关注度较高的热点问题。从中国知网筛选出高被引的前10篇研究文献(见表3)。这些文献被引次数均超过100次,其中被引超过300次的文献2篇,一篇是曲霞和刘向兵2019年发表于《中国高教研究》上的《新时代高校劳动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被引最高为387次;另一篇是2018年刘向兵发表于《中国高教研究》上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基于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探析》。两篇文献结合新时代背景展开,对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表3 高校劳动教育研究排名前十的高被引文献

根据高被引文献的分析,10篇相关高被引文献的主题主要包括内涵阐释、体系构建、路径分析和衍生对象的关系研究四个方面。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均有体现,其中曲霞和刘向兵从地位、内容、形态、目标和目的取向五个方面针对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详细阐释,体现出深刻的理论意义与价值[3];而刘向兵、李珂和彭维锋从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当代“四有青年”四个方面全面分析了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并提出将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探索路径[4]。此外,刘丽红和曲霞创新性地将高校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及其创新创业能力相结合,提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在面向未来工作世界、劳动世界培养人才的共同取向上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也增强了二者在结构上的内在关联性[5]。

总之,高被引文献从理论与实践的各个方面均对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建设阐明了内涵、优化了结构、指明了路径,也为新阶段进行高校劳动教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和问题视角。

三、高校劳动教育文献关键词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

进入CiteSpace软件,勾选关键词(Key Word)作为节点类型,运行出高校劳动教育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4)。如图4所示,节点数量N=405,连线E=675,网络密度Density=0.0083。这表明高校劳动教育文献有405个关键词,675条连线,联络水平密切。从本质上看,关键词节点圈层的大小、颜色的深浅表示在文献研究中的重要程度。“劳动教育”“高校”“大学生”等关键词节点大、颜色深,是高校劳动教育研究的内核。

图4 高校劳动教育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二)关键词聚类

利用CiteSpace软件中关键词聚类方法,设置“Show Clusters by IDs”为0—10,即显示0—10关键词的聚集情况,得到高校劳动教育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5)。图5显示,聚类标签具体为#0高校、#1思想政治教育、#2大学生劳动教育、#3全国教育大会、#4高校劳动教育、#5高校毕业生、#6中国共产党、#7高等院校、#8制度设计、#9综合实践活动、#10南华大学。聚类模块值Q=0.8212(大于临界值0.3),平均轮廓值S=0.9303(大于临界值0.7),表明此次聚类合理,效果令人信服。

图5 高校劳动教育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

根据图5聚类结果的相近程度进行聚类编码,在合并重复意义的关键词后归纳出以下主题:

1.关于高校劳动教育价值内核的分析研究

该主题下的关键词包括“中国共产党”“制度设计”“高校劳动教育”“大学生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包含上述关键词的研究成果充分阐释了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结构形式和作用机制,进一步丰富了高校劳动教育研究的力量架构。有研究人员指出,大力推进高校劳动教育不仅是推动青年学子全面发展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客观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6]。也有研究者认为,高校积极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是进一步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主要使命的必要举措[7],可以在不断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和过程中深耕劳动思想文化资源[8],以此来丰富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与理论意蕴。最后,我们还应时刻强调在实际行动和亲身体验中认知与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9],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核联结起来并引向深入。

2.关于高校劳动教育的学生主体性研究

该主题下的关键词包括“高校”“高等院校”“高校毕业生”“南华大学”等。首先,部分研究人员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进行梳理,来更准确地把握高校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区别[10],并以此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更实际有效的、更有帮助的服务,凸显学生群体在高校劳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此外,也有部分研究通过聚焦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来强调和突出高校学生在整个劳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有研究者指出,加强劳动教育也有助于涵养大学生个体的文化人格,提升其思想品质,帮助其塑造良好的价值观,并能更加自觉地把握学习和工作中的正确方向,这对于增强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主体地位也尤为重要[11]。其次,有研究者提出,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教育环节中嵌入劳动元素,对于高校学生树立辛勤劳动观念、培养自身勤劳奋斗精神、不断磨砺自身劳动意志以及培养自身积极主动的劳动意识来说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其更深刻地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魅力[12]。同时,大学生是参与当前社会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通过对其进行系统的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实现其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还可以助推其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3],为劳动教育的传承提供力量。因此,该主题内文献均以高校和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和阐释高校学生与劳动教育的影响关联来强化学生群体的主体性,使研究的适用性、信度和效度更具参考意义。

3.关于高校劳动教育现实困境的研究

该主题下的关键词包括“高校劳动教育”“大学生劳动教育”。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自《意见》出台算起至今已有了三年,即使有政策的不断完善与引导,高校、学生以及社会其他主体在参与的过程中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困境,因此这也成了学界积极探讨探究的主题。具体来说,当前高校对劳动价值观、劳动人民形象及劳动事迹的宣传力度明显不足,高校劳动教育资源的分配也不尽合理[14],我国高校依然存在重视课堂理论教育而轻视劳动实践教育的现象[15],部分教师也对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目标把握不够准确,存在窄化、泛化的误区。其次,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少反思批判精神,很难抵御错误金钱观的诱惑,对依靠辛勤劳动致富的优秀价值观念认识不清,致使其劳动价值观遭受异化、坍塌和扭曲[16]。最后,家庭的溺爱与不合理教养以及社会环境的负面氛围也成了阻碍高校劳动教育推进的原因。有研究指出,通过家长访谈发现,他们对劳动的认知比较粗浅,甚至停留在体力劳动层面,认为体力劳动没有出息,他们过度的溺爱也使得孩子们远离了劳动,劳动自觉严重缺失[17],社会劳动教育的氛围和崇尚劳动光荣的氛围还需进一步营造。总之,目前政府、学校、家庭等不同利益层面在高校劳动教育体系中的职能和关系并不够清晰,还存在高校劳动教育内外部的组织和管理相对无序、各主体间的配合不够协调、高校与外部支持协同体系协同不够等问题,这些都将是后期着重解决的重点。

4.关于助推高校劳动教育路径的研究

该主题下的关键词包括“高校”“高等院校”“高校毕业生”“高校劳动教育”“大学生劳动教育”。基于前文高校劳动教育中凸显的种种困境与难题,研究人员围绕理论与实践的耦合互通以及多元主体的深化互联提出了多项建议举措。如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贯彻始终[18],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理论中深入挖掘劳动精神元素,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各高校应继续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按照学科与实践两类课程形态,结合校内与校外两个空间场域,根据通识——专业——素养的逻辑路线,搭建劳动教育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融合课程与素养拓展课程架构[19]。另外,高校的劳动教育也要积极融入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不断探索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公益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活动间的有效关联[20]。也有人提出,高校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应加强与社区和企业的长期稳定合作,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提升大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21]。还有学者指出,推动地域文化与高校劳动教育融合,搭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也是创新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方式,通过形成参与者都广泛认同的文化共同体可以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地实现高校劳动教育的长效发展[22]。

(三)关键词时区

为明确研究主题的历史变迁和未来发展,本文在聚类图谱的基础上,选择CiteSpace软件中“Timezone View”功能,绘制高校劳动教育研究的时区分布图谱(见图6)。可知,高校劳动教育的研究具有清晰的演进路径和鲜明的阶段特征,大致划分为萌芽期(1992—2003年)、蓄力期(2004—2015年)和繁荣期(2016年至今)三个阶段。

图6 高校劳动教育研究的时区分布图谱

在萌芽期(1992—2003年),相关成果聚焦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研究领域紧紧围绕活跃程度强烈的“劳动教育”“大学生劳动教育”“大学生”“高校”等关键词展开。例如,1993年发布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到,要坚持教育开展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为学界开展高校劳动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因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在适应21世纪机遇和挑战下,指引高校劳动教育研究的必要举措。

在蓄力期(2004—2015年),涌现出了“人才培养”“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内涵”“分配制度”“劳动力市场”等关键词。研究者普遍关注到了高校与人才培养之间的互动联系。研究内容涉及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形式,并通过关注经济制度和时事情况,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为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念、激发学生劳动热情提供了发展动力。

在繁荣期(2016年至今),高校劳动教育的研究视野更为开阔。“高校劳动教育”“劳动模范”“劳动观”“创新创业教育”“劳模精神”“新时代”“实践路径”“价值意蕴”“立德树人”“劳动精神”等关键词被纳入到具体的研究维度,总体研究更具针对性。

(四)关键词突现

点击CiteSpace软件中“Burstness”按钮,设置参数后得到高校劳动教育研究的关键词突现强度前十名的图谱(见图7)。从突现强度看,“高校扩招”“劳动力市场”“全国教育大会”“立德树人”“高校”“高校劳动教育”“新时代”等关键词突现强度均大于2,代表了高校劳动教育的核心归旨,持续影响了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向。从突现持续性看,一方面,图谱中的关键词均从产生之初延续到近期,说明了这些关键词在文献中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研究热点逐渐增多,研究成果不断创新,受到学界极大青睐。另一方面,“高校”“高校劳动教育”“新时代”等关键词突现时间晚,持续时间虽不足5年,却是最新的前沿议题,可以预示新时代的高校劳动教育面临巨大发展机遇。

图7 高校劳动教育研究的关键词突现图谱

四、结论及展望

(一)结论

本文通过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1992—2022年符合“高校劳动教育”的297篇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从文献统计分析来看,相关话题文献的发文量受政策和学界研究环境影响显著,在经历了1992—2018年的低速发展后,于2019年开始迎来了发文量的“回升”期,尤其是2020年《意见》正式出台后相关话题发文量继续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其中,刘向兵、李珂、柳友荣和曲霞四位研究人员符合核心作者的筛选条件,发文数量较多。高校劳动教育的研究作者较多,呈现基本合作网络的形式,但仍需不断加强交流。发文机构为全国各地高校,各自均有着突出优势,规模化合作是未来发展大势。另外,高被引文献也不断呈现出相关研究的综合性、理论性、应用型、创新性等特征,日渐清晰的理论阐释和日趋丰富的视野呈现,为高校劳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多可借鉴的优质素材。

从文献关键词分析来看,关键词联络水平密切,“劳动教育”“高校”“大学生”“新时代”“劳动力市场”发挥关键节点作用,“高校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劳动力市场”“高等教育”是未来关键热潮。提取出11个关键词聚类明显标签发现,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研究的主题集中在高校劳动教育价值内核与意义、高校劳动教育的学生主体地位、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高校劳动教育的可行性路径探索四个方面。依据关键词时区分布,划分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研究的三大阶段,分别为萌芽期(1992—2003年)、蓄力期(2004—2015年)和繁荣期(2016年至今),并通过关键词的突现检测功能,进一步把握了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研究的核心归旨与前沿议题。

(二)展望

基于上述可视化分析和研究结论,我们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的研究数量和质量较2019年以前的二十多年有了很大的提升。从研究主题的创新性、研究内容的实用性到研究主题的多样性,该领域内的诸多研究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突破和进展,下一阶段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研究可以着重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提升。

一是要继续狠“抓”基础理论研究,在不断充实拓展理论内核的过程中,为实践可行性举措的制定提供方向指引,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双向结合、互相补充。高校劳动教育研究要继续处理好内涵发展问题,要继续加强领域内的理论方法研究和创新,在进行理论、主题和内涵的阐释时不断结合实践经验,验证并调整理论支撑,力争做到学术话语研究与高校劳动教育实践的需求相结合,实现理论深度的拓展和实践经验的丰富双重目标。

二是要继续促进研究领域内的研究者的互联互通、研究主题的互联互通、研究资源的互联互通,实现更广阔、更深入、更高频的研究对话,探索更高效的优质成果产出模式。尽管发文机构呈现出多样的地域差异,但如何更好地实现跨地域交流合作与互鉴将会是下阶段需要着重解决的难题之一。因此,下阶段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研究必须加强不同区域之间、不同机构之间、不同学科之间以及不同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构建高校劳动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共同体,形成完整的高校劳动教育研究体系。

三是继续巩固挖掘重点关键领域研究,以高校劳动教育研究为主体框架,以高校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辐射带动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困境、出路研究。高校毕业生的创新劳动、就业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高校劳动教育体系与结构的优化、跨学科的高校劳动教育研究将是下阶段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实现高校与劳模所在企业的深度合作也是开展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在要求[23]。因此,如何在高校劳动教育的主体框架下提出更丰富、更具针对性、更科学可行的问题,如何在宏观政策背景引导下提出更能体现新阶段高校劳动教育境况的问题,如何在跨学科、跨地域、跨主体的交流中提出更符合各高校劳动教育自身特色的问题,这都需要该领域内学者进一步地深入思考、认真推敲和严谨辩证。

四是要继续将国家政策与研究内容紧密结合,形成高校劳动教育研究的科学循环,实现高校劳动教育研究的长效发展、稳定发展、科学发展。进入新时代,国家政策和战略进行了新一轮的调整和优化,这不仅为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支撑,高校劳动教育研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时代要求。因此,高校劳动教育研究要继续以《意见》为指导,树立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在深入高校劳动教育研究的全过程中,牢牢把握学生发展需求、高校发展需求、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发展需求,实现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和个人成长成才梦的有机统一[24]。

猜你喜欢
劳动文献研究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热爱劳动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