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玲玲 杨蕾 陈文琪
摘 要:近年来,全社会大宗商品交易总额均占到GDP的90%左右,对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性的价值和意义。大宗商品交易是商品贸易流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涉及现货也涉及期货,既关系到企业发展也关系到经济稳定。这决定了从事大宗商品交易的人才需要具备复合型、应用型的特征。本文探讨构建大宗商品交易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分析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从明确培养目标;构建知识、能力与素养“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整合实践教学平台,丰富教学内容与方法;依托期货学院,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充分利用师资培训基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用好实践教学基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实践课程建设与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等方面提出构建大宗商品交易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大宗商品;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原玲玲,教授,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国际贸易;
杨蕾,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
陈文琪,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
一、引言
大宗商品交易是商品贸易流通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涉及现货也涉及期货,既关系到企业发展也关系到经济稳定。这决定了从事大宗商品交易的人才需要具备复合型、应用型的特征。
近五年来,大宗商品供应链市场规模稳定在40万亿~50万亿元,已有超过1000家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全社会大宗商品交易总额均占到GDP的90%左右,对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性的价值和意义。同时,由于我国主要大宗商品产量受资源制约,难以自给自足,进口量大且对外依存度较高,大宗商品的进口在我国进口总额中的占比除个别年份外基本超过30%。2022年,原油、铁矿石和天然气这三大主要大宗商品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分别为715%、69%和408%。大宗商品交易容易受国际价格及汇率波动影响,面对国际市场价格的频繁波动,越来越多的大宗商品企业开始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合理避险,期现结合是未来大宗商品交易的大趋势,对实现产业链的利润最大化作用明显。
我国2022年度上市公司年报显示,头部供应链上市企业中,建发股份、物产中大、厦门象屿、厦门国贸、浙商中拓分别以营业收入832812亿元(其中供应链运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696319亿元)、576549亿元、538148亿元、521918亿元、193605亿元位居前五。除物产中大和浙商中拓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49%和86%以外,其余三家企业增幅均在10%以上。我国大宗商品交易发展需要大量优秀期现业务专业人才的支持。
北京物资学院是一所以物流和流通为特色,经、管、理、工、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公办普通高等院校。它建立于1980年,是原物资部建立的部属高校,主要为全国物资系统培养物资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这里的“物资”专指“生产资料”,它与“生活资料”不同。1993年北京物资学院创立了全国第一个期货专业,1998年10月划归北京市管理。学校的建校背景和发展历史决定了其对大宗商品交易的研究优势,构成了物资学院独具特色的学术底蕴。
我国大宗商品交易人才的培养体系尚不完善,难以适应大宗商品产业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供给需求。2020年建校40周年之际,学校在右安门校区成立了期货现代产业学院,2021年金融学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积极探讨大宗商品交易人才培养模式,利用期货现代产业学院优势,积极培养期现结合交易人才,2023年国际经济与贸易(大宗商品贸易实验班)正式招生。
二、构建大宗商品交易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现有人才培养存在不足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数字化转型赋能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复合型的大宗商品交易人才需求量也逐步加大。虽然很多财经类高校都开办了国际贸易专业和金融专业,但同时具备大宗商品现货与期货交易能力的人才较少,普遍存在专业教育落后于产业发展的问题。因此,就业市场上出现了传统国际贸易岗位人才过剩,而其中大宗商品交易人才需求较大却招不到人的结构性难题,当下我国大宗商品人才培养体系尚未成熟,大宗商品交易专业人才供不应求。
(二)经济发展对大宗商品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大宗商品交易金额大、风险高、交易模式复杂,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经营风险越来越大,因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事大宗商品交易的人员要具备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了解大宗商品产品属性,掌握成本核算,洞悉国际与国内市场,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熟知国际贸易常识与金融衍生品知识,能够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合理避险。因而,传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培养体系不能适应大宗商品交易人才的需求。
(三)高校服务经济发展的必要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党的二十大报告对金融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随着我国大宗商品贸易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国家“双循环”战略背景下,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建立现代风险管理體系,行业更是呼唤稀缺人才,即大宗商品交易的期现业务人才;在《新时代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也明确大力引进复合型、国际化高端金融与贸易人才。培育大宗商品贸易的期现结合高端人才,符合北京高端产业发展布局。
三、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现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突出大宗商品交易人才培养目标,因而培养规格、教学安排、毕业要求等没有体现大宗商品交易人才的要求。从现有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情况来看,课程设置侧重于传统贸易知识的讲授,没有金融衍生品知识的传授以及大宗商品相关课程的设置,对实践技能的课程设置不足,无法满足社会对期现结合高端人才的需求,高校毕业的学生不能满足大宗商品交易企业的发展需求,达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没有兼顾知识、能力与素养并重的原则,教学重心仍放在理论教学上,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性不足。教学内容老旧,教材更新不及时,使得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竞争力差。学生的外语表达能力、外贸沟通能力、营销活动策划能力、成本核算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合同签约能力、报关报检能力、风险规避能力等不强,实践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有必要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估与重建,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通过实践环节强化所需要的能力并提高职业素养。
(三)产教融合有待深度推进
目前,虽然各高校建立了实践基地,但多流于形式,学生去实践基地实习的很少。学生实践环节主要依赖实训软件,在学校的实验室中进行,学生接触不到企业真实的外贸环境,不了解外贸企业实际工作流程。此外,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编写教材、 校企联合教课和学生顶岗实习等方面校企双方的合作深度还不够。
(四)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强化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效率及质量。目前专业师资队伍中有相当大比例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中青年教师,由于对外贸工作不了解,对大宗商品交易不熟悉,无法熟练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交易,難以适应大宗商品交易的教学及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较高,但是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难以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指导。因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教师培训基地刻不容缓。
四、大宗商品交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大宗商品交易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目标为基础,构建基础知识、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强化产教融合,突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相一致。
(一)明确培养目标
北京物资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大宗商品贸易实验班)定位于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及北京“两区”“三平台”建设等,密切结合学校的物流、期货及流通特色,致力于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及大宗商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业务操作流程,了解大宗商品产业发展现状,掌握大宗商品交易法律法规,熟悉大宗商品流通,能在各类大宗商品的生产、贸易、流通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现货外贸业务、期货投资交易、国际市场行情分析研究、信息处理、运输与物流运营、交易风险管理等工作,熟练运用外语和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构建知识、能力与素养“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与大宗商品交易岗位相适应的专业能力包括:
①报关业务能力;
②单证业务能力;
③报检业务能力;
④跟单业务能力;
⑤货代业务能力;⑥外贸业务员能力;⑦期现结合能力;⑧商务谈判能力。
基础职业能力包括:
①市场分析、策划与推广能力;
②商务英语应用能力;
③适应电子商务运作与数据处理能力;
④经营管理能力。
因此,专业课需构建知识、技能与素养合理分布的课程体系。
(1)专业核心课。满足学生掌握扎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及大宗商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开设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实务(双语)、大宗商品交易概论、金融市场学、国际结算(双语)、大宗商品贸易风险管理、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外贸单证等课程。
(2)专业特色课。依托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和期货专业优势,开设了国际物流学与大宗商品期货期权实务等课程。
(3)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设置大宗商品拓展模块和经贸业务强化模块。大宗商品拓展模块开设了商品交易技术分析、大宗商品交易惯例与仲裁、农产品类大宗商品期现专题研究、黑色系大宗商品期现专题研究、能源化工类大宗商品期现专题研究、大宗商品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等课程,体现期现结合能力的培养。经贸业务强化模块开设了外贸英文函电(双语)、商务大数据分析、数字贸易与跨境电商、国际商务谈判(双语)、国际金融、国际服务贸易、产业数据分析与研究、国际商法、国际商务(双语)等课程,强化国际商务能力、外语能力及对大数据的挖掘与应用能力。
(三)整合实践教学平台,丰富教学内容与方法。
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实验课程平台、社会实践平台与学科竞赛平台。通过三个平台的建设与整合,丰富教学内容与方法。将模拟教学软件运用于校内实验教学各环节,构建大宗商品模拟实验室;参与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国际贸易竞赛、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和“法大杯”未来国际商务谈判精英赛等,使学科竞赛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有机结合,构建学科竞赛平台;利用校外实习基地,通过企业认知实践和毕业实习等方式,构建社会实践平台。三个平台在实践教学内容上相互支撑,在实践教学方式上相互补充。
(四)依托期货学院,深度推进产教融合
国际经济与贸易(大宗商品交易实验班)的学生实行“2+2”的培养模式,前两年在本部上课,后两年的实践课全部在期货学院完成。依托期货学院优越的实验教学条件和丰富的产业导师资源,聘请企业专家走进课堂,讲授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与实务,与专家面对面交流,提高学生对行业前沿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同时,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充分利用师资培训基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进行大宗商品交易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首先要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物产中大、上海钢联、期货学院、一德期货公司等大宗商品期货与现货企业,定期开展培训活动,使教师及时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及教学技能,使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得以提升。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能更好地完成培养学生的任务。
(六)用好实践教学基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强校企合作,真正发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长期以来,各学校建立了大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但只停留在签署协议上,没有充分利用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与就业机会。今后,要建立专业教师与实践基地对接的制度,每年组织学生去实习,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知识,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大宗商品交易过程。
(七)重视实践课程建设与创新創业课程建设
大宗商品模拟实验室建设离不开实践课程的建设与优化,通过开发更多模拟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上机模拟实训,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特别是创新创业课程,也应从实践教学的角度,与企业联合开发,达到创新创业课程的要求,为大宗商品交易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潘青松,王芬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框架下大宗商品特色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9):192-195
[2]林珊珊“互联网 +”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实践教学的途径及对策研究——以大宗商品交易专业为例 [J]. 国际公关 ,2020(7):46-48,51
[3]晋妍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 营销界,2019(34):272-273
[4]隋莉,马英芳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院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产业创新创业研究,2023(9):196-198
[5]任媛媛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国贸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21(1):123-125
[6]符斌,华树春,张骏数字贸易人才培养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J]. 江苏科技信息,2020,37(36):66-68,75
[7]赵晓军,谢典瑾,彭文武 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技术+商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基于“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3):81-84
[8] 赵丽芳,李建平,贺慧芳,等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J]. 江苏科技信息,2020,37(28):78-81
[9] 许晓芳 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J]. 科技经济市场,2019(6):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