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娴 蒋丹丹 苏怡嘉
摘 要:学术论坛是实现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与载体,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本文以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近年来举办的期货论坛为例,研究学术论坛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功能及其成效。研究发现,学术论坛搭建了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通过在论坛中多方研究工作者交流成果,促进了学科专业的科学发展,也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期货论坛助力期货专业发展的指导性凸显,有助于明确学科专业建设方向和着力点,印证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设定的合理性,助力专业建设前瞻性规划,彰显专业影响力和示范性。
关键词:学术论坛;专业建设;期货论坛
作者简介:赵娴,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流通经济、产业数字化、供应链金融与供应链创新;
蒋丹丹,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供应链金融、贸易经济;
苏怡嘉,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流通经济。
一、研究基础
学术论坛是学术交流活动的主要载体,是学术制度落地的组织形式、实践渠道,是高校学术交流活动得以有序有效开展的保障与运行实体,也是培養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科科学建设的有效形式。学术交流平台是学科学术实践的重要阵地,大部分高校重视开展学术论坛活动,并把它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平台的搭建,促进学生、教师、专家学者以及行业骨干之间的交流,聚焦前沿领域和行业热点问题进行研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更促进了学科在交流中与行业前沿接轨。因此,学术论坛是实现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与载体,对于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学术论坛的功能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激发学术创新;二是营造促进师生互动的交流氛围;三是培养学生学术能力,夯实学科专业建设基础。
1激发学术创新
学科边缘或其交叉点通常会产生工程上的技术创新、学科上的理论创新。实践表明,不同学科专业的学者汇聚一堂并相互交流学术观点时,往往可以促进创新性发现的产生。因此,以本校学科结构优势为基础,高校学术论坛邀请校内外师生以及各专业学者围绕学科前沿或其交叉领域参与学术交流,紧跟行业发展趋势设立主题并试图激发新的观点产生,成为学术论坛的基本逻辑。当学科的界限被打破,不同专业领域的各种想法就会相互碰撞,不断激发创新点,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思维,也使得交叉学科通过学术论坛搭建的跨学科交流平台得到长足发展,推动高校产生创新性的学术成果,引导学生的学术研究由“跟踪式”逐渐转换为“引领式”。
2营造促进师生互动的交流氛围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在于足够充分的师生交流、良好的导学关系。由于本科生在其学术成长中处于入门阶段,其学术能力的提升需要系统持续的培养和潜移默化的引导,因而正向的学术互动、密切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学术论坛通常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互动充分、交流及时的平台,专家能够在学生做论坛报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在论坛期间,学生拥有充分的机会与相关教师当面进行探讨和深入的交流,这将进一步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推动未来长期的合作和交流。因此,学术论坛的成功举办,是促进形成学术生态的有效手段,更是引领学科发展、营造良好学术交流环境的重要举措。
3培养学生学术能力,夯实学科专业建设基础
建设学术论坛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而打造相互指引、充分沟通的学术软环境是关键,不断提高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和表达学术思想的能力,引导其养成质疑批判的惯性思维,学术论坛作为一个多角度、大跨度的交流平台能够满足对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需求。学生不仅可以在论坛上接受学术质疑与评价,还可向专家学者展示自己在该领域的研究思路和成果,突破固有的思维局限,在充分的交流中不断完善研究思路,逐步夯实学术基础。在这样系统规范的学术训练中,学生的提问和交流更有深度,学术报告更加生动精练,层次更清晰,从而有效提高了学术表达能力。通过学术论坛对学生学术能力的提升和学术自信的塑造,可以为高校学科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文献综述
目前相关文献在探讨学术论坛如何助力学科专业发展方面,主要从学术论坛作为学术交流的运行载体角度进行解构。
关于学术论坛助力学术交流实现方面,龚华云等(2020)以成都大学药学类研究生学术交流实践为例,指出学术论坛是学术交流实践的真实平台与制度保障,有利于创建积极的学术环境,激发研究生学术志趣,进而推动学科专业的整体发展。涂川俊等(2019)指出构建学术论坛是研究生知识创新培养的重要途径,以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天马材料研究论坛”的建设和开展为例,进一步阐述了学术论坛促进研究生知识创新、夯实学科发展的重要作用。胡春平等(2016)认为学术交流平台是一种虚拟平台,主要以学术报告、名人论坛、学者讲座等实体形式来达到实现学术交流创新与学科交叉的目的, 可为高校学生提供广泛的学术交流渠道。
在学术论坛交流促进学科意义方面,彭远奎等(2007)指出研究型大学建设及其学科发展需要学术交流,开放式学术论坛是研究型大学必不可少的学术软环境,学术交流促进新的研究方向与技术和学科专业相结合,了解其他学科专业动态及其科研成果,推动交叉学科的发展,同时学生在参加学术论坛时不仅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还能互相学习、拓宽思路,充分了解学科专业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促进其学术创新和全面健康成长。同时,蒋宇霞(2017)也认为学术交流丰富了广大会员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激励创新创造精神,促进学科发展,从而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发展。刘博涵等(2019)认为学术论坛既培养了高校专业学生质疑批判的能力,打破固有思维,塑造学术自信,夯实学科专业发展基础,又有利于营造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培育积极的学术交流软环境。
在优化学术论坛促进专业发展方面,刘博涵等(2019)从提高论坛水平、跨学科交流等方向提出了建议。胡晶晶(2016)对高校学术论坛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 提出以管理提升促发展的实施路径, 为进一步提高学术交流工作管理效益提供参考。在具体实践方面,祝维瑾、王士杰(2019)叙述了中国内燃机协会成立37年以来积极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既有大型综合性学术会议,又有各种各样的专题研讨会,不仅推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交流技术、提高学术水平,更促进了行业技术进步。吴琼等(2023)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为例,指出了学术交流对学科体系建设、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议做好宣传,推进学术交流常态化,丰富交流形式,拓展学术交流深度。
综合来看,关于学术论坛促进专业发展,主要在于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培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推动交叉学科发展;大部分关于优化论坛促进专业发展的建议措施集中于学术交流体系化、常态化,提升学术论坛管理效益,拓展交流深度。
三、期货论坛的宗旨与学术功能
从2007年开始,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依托行业优势,举办一年一度的“期货论坛”,搭建开放性学术研究和交流的平台,期望引领期货领域的学术创新和专业发展。十五届论坛的举办,在搭建开放性学术平台的同时,也强化了专业发展的意识,建立了与业界知名专家学者的联系,加强了与校友的沟通,加强了与行业的合作,不断整合社会各界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推动了产学研的紧密合作与协同发展。
(一)期货论坛的宗旨
举办期货论坛的宗旨是立足期货行业和市场发展前沿,围绕业内热点问题,聚集杰出学者、业界权威专家和行业领军人物,打造活跃学术思维、激发前沿观点交流的平台,发挥学术引领和导向作用。一方面,在专业论坛引领下,追踪行业前沿,集合内外资源,打造学术团队,开展科学研究,力争突破高水平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借力论坛等外部学术平台,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构建多层次交易型人才培养体系。与此同时,借助期货论坛开展教育品牌输出,建设慕课、在线课堂和网络课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以模块化柔性化为核心,对接行业和市场人才需求,配合使用系列教材,输出一体化培训方案,为期货教育树立示范性和标志性的标准和规范。
(二)期货论坛的学术功能
期货论坛提供了一个期货专业与业界专家和校友之间的交流平台,通过对商品与金融期货的相关专题的合作研究,促进证券期货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深入开展,同时借助期货论坛的平台和校友资源,促进证券期货专业的发展,为期货行业培养高端专业人才。因此,期货论坛作为一个期货问题探讨和成果交流的平台,形成了传播、教育和文化三大学术功能。
1传播功能
期货论坛通过线上或线下参会、社交媒体刊登及宣传促进期货学术信息的交流和学习,正是其传播功能的体现,这也是期货论坛的首要功能。一方面,学术研究的目的不是故步自封,作为传播客体的学术信息应集百家之长,学术论坛可提高学术信息的流动性和创新性。期货论坛也是如此,无论是业内专家还是在校学生,都可通过参与期货论坛的形式各抒己见,在此交流过程中既可实现较为直观的共同学习和信息共享,又可使得相关异同学术思想在彼此的交流過程中碰撞、融合,促进新思想的迸发。另一方面,期货论坛的成功举办可提高众多传播主体,尤其是期货专业在校学生的自我展示能力。为了确保相关学术信息在整个交流过程中的畅通传播,经过论坛前的资料收集和整理、文献阅读、PPT制作等准备阶段,论坛中的汇报阶段以及论坛尾声的答疑解惑阶段,主讲人的自我展示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高。此外,论坛举办的过程中同步媒体传播以及结束后的相关专业媒体报道,也是对论坛的前沿学术观点、创新思维的传播,对专业教育是否满足社会需求的印证,有助于提升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声誉。
2教育功能
期货论坛的学术功能不仅是传播学术信息,更注重专业教育的发展,这也是期货论坛的核心功能。首先,期货论坛的参与主体涉及不同高校、公司,通过不同期货学术信息的传播和成果共享,有利于期货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期货实践的创新发展,从而实现期货学科建设的完善。其次,除了参会主体,期货学科建设完善下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更是惠及整个专业的师生,推动建设国内期货及其衍生品教学基地、产学研交流基地,不断将高素质人才输送给期货行业。另外,大型期货论坛的举办会提高期货专业对其他相关经济学专业的影响力,其研究主题会受到社会各界感兴趣的人士关注,从而对整个社会都有渗透和扩展作用。随着市场化带来的行业竞争加剧,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面临挑战,期货论坛上聚焦人才培养主题,也是对专业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检阅和印证,通过峰会实现产学研三方协同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和提升。
3文化功能
期货论坛除了可助力期货信息传播、期货专业建设,最重要的是推进期货文化的发展,这也是期货论坛的根本功能。一方面,对于高校来说,期货论坛的连续举办可成为主办高校的学术品牌。从2007年至今,通过一年一届的期货论坛,经济学院期货专业搭建了开放性的学术交流研究平台,这不仅加强了校际合作、校友合作,强化了与业界知名专家学者的联系,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更使专业发展意识得到强化。期货论坛已经成为北京物资学院的学术品牌。另一方面,对于参加论坛的在校师生、专家学者以及从业人员来说,定期参加期货论坛,了解行业动向,学习最新成果,是作为一名期货人的必要素质。另外,对于期货论坛本身来说,历届研究主题的变迁不仅是专业热点问题的演变(表1),更是期货文化的一种传承。
四、期货论坛助力专业发展的实践与成效
2007年至今,与论坛相伴,期货专业进一步突出了依托行业、贴近市场、校企协同、实践贯穿的专业交易型人才培养的突出特色。
(一)期货论坛助力专业发展的实现途径
北京物资学院于1993年设立期货专业,是国内首家培养证券期货本科人才的高等学校。期货专业一直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为目标,专业特色鲜明,办学效果显著,多年来拥有培养期货人才“黄埔军校”的称誉。近年来,期货专业瞄准期货行业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制定了期货专业发展规划,布局了专业建设的重点任务,致力于打造期货专业的人才高地,不断举办由产学研专家学者参与的专题论坛,开拓人才培养的视野。从第一届期货论坛起, 北京物资学院会集全国期货产学研专家,联合实体企业、行业协会、交易所成功按期举办每年的全国性期货论坛,主要探讨对象为期货、期权及其相关衍生品市场, 探讨期货行业的理论与业务创新,解读最新政策法规,实时追踪市场热点,交流投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产业发展, 促进了专业教育。
1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期货论坛架构
期货专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基调是开放融合,依托行业、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期货专业的办学特色,为此,期货论坛积极推进与期货公司以及商会、行业协会、交易所的合作,开展研究、开发、培训、办学等方面的全面合作,搭建全方位产学研交流体系。与期货公司建立合作,创建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冠名奖学金项目,挖掘学生的专业禀赋;参与并组织各类学科竞赛,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尝试企业家进课堂,强化实务技能的传授;组织拔尖人才培训班,开拓专业国际化合作。论坛的专业性逐步凸显,聚焦市场与行业热点,使得论坛更具有现实价值和成效。
2借力专家资源提升专业建设内涵
邀请行业高管、资深分析师以及行业权威机构专家学者等担任专家顾问和委员,指导期货专业建设并创新相关业务。目前论坛专家指导委员会包含行业协会、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各大交易所、国内知名财经类院校以及期货公司,覆盖范围全面,结构层次清晰,体系完善,专业建设内涵不断深化。2008年,期货专业被评为校级特色专业。2009—2012年,建设“商品与金融期货研究”北京市科技创新平台。
2012年,获批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3年,成立期货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权威研究机构专家学者、行业高管、行业资深分析师担任专家顾问和委员,指导期货专业建设并开展业务创新;2013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设期货与证券目录外二级学科;成立期货研究所;学校党委确立期货专业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2014年,初试专业国际化,首期“中加联合期货拔尖人才国际课程班”成行。2015年,金融衍生创新综合实验室投入使用。2017年,金融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2018年,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随着论坛指导性的进一步凸显,明确了学科专业建设方向和着力点,印证着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设定的合理性。
3强化期货专业理论的研究与创新
论坛利用北京物资学院期货专业长期积累形成的品牌优势和资源,搭建开放平台,联合行业协会、期货公司以及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开展期货行业预测与研究、期货实验实践教学、国内外期货及其衍生品市场理论创新研究、期货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培训与咨询、衍生品相关数据加工与收集等相关领域的工作。论坛建立金融工具及衍生品、大宗商品专业数据库和数据研究平台,为教学实践与行业研究提供服务;在期货及其衍生品行业前沿领域进行有关课题研究,为研究专业、创新金融、发展教学和行业建设提供服务;还将加强产学研融合与对外联系,进一步推动了北京物资学院期货专业教学与學科的发展。2016年,出版期货专业系列教材,填补期货领域无系列专业教材的空白;近年来,随着新形态教材以及期货行业发展报告的出版,在期货与期权投资分析、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量化交易、期货法律以及期货行业发展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支撑起专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二)期货论坛助力专业发展成效
十五届论坛的举办,激发了师生与专家学者的学术热情,持续深化学科建设,推动营造活泼、热情、专业的学术交流氛围。作为目前期货行业重要的论坛之一,期货论坛每年都会吸引期货领域的专家学者一起探讨期货人才培养、行业发展等重要问题,期货专业的建设也在论坛成果的指引下得以科学发展。
1期货论坛助力培养期货人才
经过多年的实践,人才培养越来越贴近市场需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得到实习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同。目前期货专业的毕业生广泛分布在证券期货等相关领域,从专业交易员、操盘手到专业研究人员,从市场前沿开发到中后台服务与管理等诸多领域,有的毕业生工作不久就成为期货公司部门主管或业务骨干,有的毕业后3~5年即成为期货公司营业部总经理。目前许多国内证券和期货市场的风云人物出自物院,这足以说明期货论坛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的作用。
2期货论坛助力专业建设规划
期货论坛助力推进学校制定了期货专业建设规划,包括学科与专业建设、科研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建设等多方面任务,通过逐步对标实施,使得专业内涵建设与外延拓展均取得长足进步。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双师型”师资队伍体系、深度协同与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多维实盘操作与前沿知识大赛体系、丰富第二课堂的学风养成体系,构成了期货专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原动力。
3期货论坛建设彰显专业影响力
从2007年开始连续举办十五届的“期货论坛”搭建了开放性的学术交流研究平台,加强了校友合作,强化与行业内知名专家学者的联系,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期货论坛已经成为北京物资学院所树立的学术品牌,为专业影响力提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13年和2016年,与中国期货业协会合作举办“全国高校期货教学与人才培养研讨会”,作为主办方倡导建立期货教学高校联盟,对创新期货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期货专业的产学研一体化道路等主题展开深入的探讨,为建设引领国内期货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的领先专业奠定了基础。2020年,与校友企业——北京悟源资产合作建立的期货学院,更标志着期货专业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将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结论与建议
总的来说,学术论坛是学术交流实现的重要平台与载体,近年来北京物资学院持续开展期货论坛,搭建学术论坛体系,通过在论坛中多方研究工作者交流成果,促进了学科专业的科学发展。期货论坛主要从三个方面助力专业发展:助力培养期货人才、助力专业建设规划、助力彰显专业影响力。为提升论坛质量,可以从以下三点优化学术论坛助力专业建设途径:基于院系师生互动推进深度学术交流;聚焦学科前沿开展专题研讨;打造跨院校学术交流共同体。
(一)基于院系师生互动推进深度学术交流
导师是学生在学术交流中尤为重要并且较为固定的沟通对象,对于提升论坛的交流质量和学术水平而言,提高导师的参与度是必然的。学术论坛可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一个与导师或领域内专家深入互动交流的平台,打造以导师和学生为主要参与者的“学术工作坊”,通过专家特邀报告、论文宣讲、分小组讨论等形式,促进师生良好的沟通与互动。校内论坛交流水平的提高可依据每期论坛导师参与情况、学术报告水平等指标设立评价体系,同时给予相应奖励。定期开展师生学术论坛,推动形成正向积极的师生沟通氛围,促进校内师生进行全方位学术交流。
(二)聚焦学科前沿开展专题研讨
学术论坛可邀请行业内专家学者以学科前沿的热点问题为主题开展深入交流,引导产学研学者相互启发,聚焦最新的发展前沿,最大限度地激发学术创新,打破学科壁垒。例如,发源于美国的戈登学术会议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参加,交流的重点聚焦某一关键前沿领域的关键主题,而不只是总结已有成果,高度促进了学术创新。期货论坛围绕期货品种、期货业务创新、期货人才培养等前沿热点话题开展专题论坛,邀请来自高校、企业的同行参加,更加紧密结合学科前沿与论坛内容,提升选题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以期有效推动产学研的协同创新。
(三)打造跨院校学术交流共同体
学术交流以互相促进和互相学习为目的,建立系统的学术交流平台需要有效整合不同院校之间的学术资源,从而推动国内同一领域同行间的深度合作与交流,形成学术共同体。成立期货研究所,在与中国期货业协会合办的“全国高校期货教学与人才培养研讨会”上作为主办方倡导建立期货教学高校联盟,以及与校友企业联合成立期货学院,其目的都是致力于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联合行业协会、期货公司以及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开展国内外期货及衍生品市场的专业理论研究、行业发展研究与预测、专业咨询与培训、衍生品相关数据收集与加工、实验实践教学研究、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等相关领域的工作。作为学术共同体的目标是,建成国内期货及衍生品领域研究咨询、培训以及实验创新的高端专业研究机构,成为具有综合研究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高端人才孵化能力的开放性平台。
参考文献
[1]龚华云,吴明,许丽佳,等地方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机制构建探索——以成都大学药学类研究生为例[J].高教论坛,2020(3):106-108
[2]涂川俊,張伟,张福全,等学术交流平台构建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3):88-89,92
[3]胡春平,刘一心,周昕现阶段高校研究生教育中的学术交流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从研究生学术期刊建设角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2(4):122-125
[4]彭远奎,张薇,雷稚蔷研究生学术交流对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S1):33-35
[5]蒋宇霞学会组织应积极创建优质品牌学术交流活动[J].科协论坛,2017(7):28-29
[6]刘博涵,赵璞,苏舒,等高校博士生学术论坛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46-49
[7]胡晶晶管理提升促发展:高校中非文献型学术交流活动的实施路径[J].科技创业月刊,2016,29(18):106-108
[8]祝维瑾,王士杰学术交流促进技术进步,引领学科发展——组织和参加学会学术交流活动的认知和体会[J].内燃机,2019(2):58-62
[9]吴琼,杨国航,魏建华,等农业科研院所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的实践探索[J].农业科技管理,2023,42(2):61-63,85
[10]张国胜,赵娴,战雪丽关于增设期货专业、推进期货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证券期货,2018(6):9-13
[11]赵娴,战雪丽追踪行业前沿,把脉市场需求,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期货专业人才[J].时代经贸,2017(36):80-82
[12]路明辉,王雪梅,张巍航天科研院所学术交流平台构建与实践[J].现代企业,2021(12):91-92
[13]罗军明构建提升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3):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