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莉 刘世波
摘 要:期貨专业具有鲜明的实践型、应用型特色,反观应用型本科院校期货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对称、课程体系与行业实际相脱节、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专业教师实践应用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是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切入点。依托产业学院建设推进期货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产业学院管理体制机制;围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推进育人模式改革;彰显一体化理念,构筑多主体协同合作平台;聚焦“双师双能”,整合共建师资队伍。
关键词:产业学院;期货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付莉,博士,经济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信息化建设;刘世波,博士,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期货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对称
作为以培养证券期货公司从业人员为目标的专业,期货专业应具有鲜明的实践型、应用型特色。这就从本质上要求期货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密切跟踪行业发展,紧贴市场发展需求。然而,由于传统的办学理念和惯常的育人模式,很多高校在期货人才培养过程中并没有树立起强烈的市场理念和行业意识,依然固守“象牙塔”式的教育理念,坚持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任务,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要形式,导致高校的人才培养与行业、经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具体表现为:一是期货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高。高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坚持理论研究、学术情怀,学校重点强化的基础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行业发展更加看重创新实践能力和项目实操技能。二是人才培养的能力素质结构不能及时、有效地满足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期货行业迅速发展,新产品层出不穷,新方法、新工具不断问世,所有这些都要求期货专业教育及时调整跟进。然而,由于市场行业意识不强,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很难及时、有效地了解行业发展前沿动态,更谈不上对教授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及时调整跟进。
(二)课程体系与行业实际相脱节
从现实的教育教学看,大多数高校期货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都是从知识逻辑出发的,沿着基础知识、基本理论逐步拓展推进,而不是从职业岗位的视角,深入分析梳理岗位实际的工作流程、关键的工作任务、核心的能力素质,进而明确知识领域,确定期货专业课程体系。结果在实际的课程体系设置上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失调,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实务的问题。学校更多强调的是厚基础、宽口径,重理论分析、学术研究,而以岗位、项目、任务和从业资格为导向的实操性课程少。抑或,也因为师资队伍、平台系统、实验室资源等原因,与行业实际的要求相差甚远,很难达到真正的预期效果。同时,由于学校教育与行业发展实际脱节,学校没有意识,也很难做到依据行业经济发展实际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结果造成相对于行业发展,学校课程设置传统老旧,实用性不强,学生很难通过学校的课程学习得到应有的训练,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很难提升。毕业进入行业实际工作中,还必须重新进行专项的培训和训练,方能胜任特定的岗位工作要求。
(三)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
期货专业作为行业特色鲜明、应用型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大多数高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相对比较重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不同形式致力于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但从现实的运行来看,校企合作停留于纸面、协议上的较多,合作也往往局限于教师挂职、学生实习等某个方面或者环节。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合作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聚焦校企协同育人涉及的方面是相当广泛的,如人才培养、教师挂职、学生实习实践与创新创业、服务科技创新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学校与企业长期紧密的团结协作方能全方位推进。同时,每个方面都需要校企之间持续地互动交流,如人才培养涉及专业定位与方向论证以及建设的路径与重点、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论证、实践课程的设置与形式等。所有这些都不可能通过几次交流座谈、讲座报告、论证研讨就能够解决。同时,在没有相应的体制机制做保障的前提下,广泛且表面化的合作往往会导致合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强。很多合作往往受校友、企业管理者个人因素的影响,阶段性、随意性比较明显。伴随着个人意愿的变化或者职务的调整,往往会导致合作的停滞或者终止。
(四)专业教师实践应用能力有待提升
尽管期货专业具有鲜明的实践型和应用型特征,但在教师引进、培养和使用上,很多高校并没有积极探索出一条期货专业特色的多元化教师队伍建设之路。基本上依然按照常规流程引进、培养和使用,大多依然是从校门到校门的博士生引进开始,按照传统的学术道路进行培养,尽管与企业有较多的沟通交流,但总体上看,教师依然走的是理论研究的学术之路。这样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对行业理解不深,市场意识不强;同时,在教师教育管理培养过程中,尽管学校有意识地通过挂职引导教师走入企业,但很少有教师能够沉下心去深入了解、专研、实践,很难做到像行业人员一样持续深入地理解行业及相关岗位。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并没有主动积极构建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更多是教师阶段性走入企业学习实践,企业从业人员以讲座报告的形式向学校介绍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期望等。归根结底,由于观念和意识的问题,学校没有基于期货专业应用型特色积极主动树立起多元开放的人才观,没有从行业发展、市场需求和项目岗位的大视角出发,谋划推进期货教师队伍建设。
二、产业学院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适切性分析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产业学院建设的应有之义
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应用型高校就是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而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它强调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职业需求导向,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反观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目的恰恰是推动高校分类发展,针对的重点就是应用型高校,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贯穿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始终的主旨就是坚持产业为要,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实现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产业学院建设的应有之义。
(二)产业学院建设是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切入点
产业学院作为人才培养创新平台的实体化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它可以也应该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切入点。一如前述,在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或者转型过程中,从国家到地方,从政府到高校和企业,大家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都认为高校发展必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产业链、创新链,必须在服务共享中发展。于是,政府、高校、企业等不同主体从不同的视角积极推进,校地、校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政府加强指导推动,强化协调统筹,高校主动引进社会资源,企业积极走入校园助力人才培养,寻求智力支持。但结果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从合作的范围、深度、持续性、稳定性,乃至合作的体制机制和实效看都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原因在于缺乏一个有效的实体化抓手。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才提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问题。贯彻产、学、研、转、创、用一体化理念,通过实体化建设,创新管理模式,改革赋权,建立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让多元育人主体真正地参与管理、发挥作用,实现产业学院可持续、内涵式创新发展,进而实現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
三、依托产业学院推进期货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不可否认,现代产业学院还属于新生事物,很多环节还处于探索阶段,多元协同的共建机制如何构建完善,高校和企业的利益边界如何划分,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何引导激发,高校在主导推进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强化市场理念行业意识,如何避免过于行政化而导致刻板僵化,都是需要探索创新的。因此,在以期货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前期的论证谋划和顶层设计尤为重要。正如《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所强调的那样:作为多元主体协同的现代产业学院,必须努力探索共建共管的组织机构,探索理事会、管委会等治理模式。关键要做到大胆创新管理制度,敢于充分放权,赋予产业学院改革所需的人权、事权、财权。明确产业学院治理原则与规范,完善制度体系,明确产权归属,清晰权责边界。最为重要的是完善多元主体利益的分配和协调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命运共同体。其中要格外注重保护并增强期货企业的主体地位,给予期货企业更多参与权和管理权,通过人力资源支持、技术攻关、产品研发、项目孵化、成果转让等让期货企业在获利中持续参与推进。
(二)突出创新实践能力,推进育人模式改革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首要原则就是坚持育人为本,首要目的就是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因此,推进产业学院建设必须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扎实推进育人模式改革。依托期货产业学院推进期货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着力整合多主体创新要素和资源,重点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保障机制等,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打造形成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充分发挥期货企业的优势特长,打破常规,大胆革新期货专业课程体系。引导期货企业深度融入教育教学,积极探索推进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改革和合作式、任务式、项目式、企业实操教学等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最大限度地实现期货专业相关课程与期货企业实际发展深度融合、期货专业教学过程与期货企业业务有效对接、期货专业人才培养与期货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
(三)彰显一体化理念,构筑协同合作平台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将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实训实习实践、学生创新创业、企业服务科技创新功能有机结合,打造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的实体性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因此,推进期货产业学院建设必须始终彰显一体化理念,着力构筑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平台。其中包括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的期货专业建设质量提升平台、期货课程联合开发平台、期货实习实训基地平台、校企合作产学研服务平台等。以合作成立期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抓手,结合期货业发展实际,改革创新期货专业建设思路,全方位多举措推进期货专业建设质量提升。引导期货企业深度参与教材编制和课程建设,通过校企合作高质量建设期货专业相关课程、教材和案例集。同时,依托期货企业资源,有效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以期货企业真实项目、岗位任务和业务实操等形式,提升学生实习实践质量,有效提高学生对期货行业的认知程度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有效利用学校和期货企业资源,以联合建设期货实验室等为抓手,发挥学校人才和期货企业实操能力优势,联合推进期货相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同时,将研究成果及时引入反馈到期货专业教学过程中,促进科研与人才培养积极互动。
(四)聚焦“双师双能”,整合共建师资队伍
在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这也是制约传统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因此,依托期货产业学院推进期货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首先,要彻底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化市场行业意识,在师资引进、管理使用、教育培训等所有环节都必须牢固树立多元开放的人才观。同时,积极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深刻理解应用型大学和应用型人才的本质属性,始终坚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市场行业,以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开展教育教学。其次,要依托期货产业学院,探索学校和期货企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进一步建立灵活的高校人事制度,选聘期货行业协会、企业骨干到高校任教。同时,完善产业兼职教师引进、认证与使用机制。最后,要依托期货产业学院,大力加强教师培训,通过共建期货教师企业实践岗位,开展师资交流、研讨、培训等业务,将期货产业学院建设成“双师双能型”期货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EB/OL].https://wwwgov cn/zhengce/zhengceku/2020-08/28/content_5538105htm
[2]赵娴,战雪丽追踪行业前沿,把脉市场需求,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期货专业人才[J].时代经贸,2017(36):80-82
[3]许可期货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证券期货,2018(6):14-16
[4]张蓉建好现代产业学院共育高素质人才[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19338 28492756527&wfr=spider&for=pc
[5]王能翔关于证券与期货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21):16-17,41
[6]黄灿应用型本科院校期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9):161-162
[7]陈旺,李颖培养新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和促进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以大江融媒体产业学院为例[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3,39(6):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