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佃雨 钟 涵 赵玉伟 刘传姚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1]。血液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在医疗救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突发事件下的血液应急管理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实质是一种危机管理,需要结构灵活、适应性强的应急组织体系作为保障[3]。但在实际工作中,应急岗位设置和人力资源调配等应急组织体系建设问题,制约了血站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因此,探索构建突发事件下血液应急保障组织体系,对快速组织血源,高质量完成血液保障任务,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有效具有重要意义。成都市血液中心在多次应对突发事件中,逐步构建起一套较为系统完善的血液应急保障组织体系。本研究介绍了该体系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及管理成效,旨在为采供血机构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参考。
突发事件发生后,中心第一时间组建应急领导小组,小组内设应急指挥组。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全面统筹、规划、决策中心应急工作;应急指挥组负责现场应急处置的指挥、沟通和协调工作。应急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后勤保障、血液保障、功能模块4个工作组。综合协调组负责综合协调、预警、应急响应等工作,具体包括领导小组会议准备,综合性文字材料起草、审核、报送,新闻报道、科普宣传和舆情应对,人力资源调配,信访及维稳工作处理,职工关心关爱等。后勤保障组负责做好采供血相关后勤保障工作,具体包括各类采供血物资保障、医疗废物处置、环境消毒、电力保障、网络信息保障等。血液保障组负责做好突发事件期间血液安全供应保障工作,具体包括突发事件期间血液采集、制备、检测、供应与调剂、运输等。功能模块组则根据不同突发事件或同一突发事件不同阶段特点设立。各工作组下设若干应急岗位,其中,功能模块组可根据突发事件具体情况增加相应应急岗位。血液应急保障组织体系组织架构见图1。
图1 突发事件下血液应急保障组织体系组织架构
同时,建立应急岗位人员多科室互备机制,打破科室固有分工,从全中心抽调各应急岗位人员,并开展应急岗位培训与考核,考核合格后纳入《应急岗位人员清单》。
由于不同突发事件的处置侧重点不同,需构建不同突发事件下血液应急保障组织体系功能模块组(图2)。2019年新冠感染疫情爆发后,中心将功能模块组设置为防控组、专家组和督查监督组,增加感染管理岗、培训岗和督导岗,分别负责落实中心疫情防控工作、开展相关血液科学研究及各级各类人员培训、督导疫情防控工作落实情况并问责等。2022年芦山和泸定地震发生后,由于非本地地震,中心将功能模块组设置为新闻宣传组和对外联络组,增加宣传岗和联络岗,分别负责开展无偿献血宣传、信息发布和通报工作以及协助省卫生健康委做好血液应急救援准备工作。
图2 不同突发事件下血液应急保障组织体系功能模块组
2022年8月25日,成都遭遇新冠感染本土疫情(以下简称成都“8·25”疫情)。中心迅速搭建成都“8·25”疫情期间血液应急保障组织体系功能模块组(图3),设置防控组、招募服务组和专家组。消杀岗负责在疾控部门指导下,对科室工作场所以及中心外无接触交接的物资、车辆及血液进行消毒。招募服务组负责利用电话、短信及新媒体开展献血者招募,安排献血者接送、回访等工作。同时,在血液采集岗下设第一采集梯队、第二采集梯队,第一采集梯队负责外出采集血液,所有人员不进入中心,采用无接触方式交接物资、车辆及血液,梯队内部分为两组,人员互不交叉;第二采集梯队负责值守中心,与第一采集梯队交接相关物资,并与血液制备岗、血液检测岗等完成内部交接流程。此外,行政管理岗负责统筹中心人力资源,建立应急岗位人员动态评估工作机制,每日统计在岗应急岗位人员情况,并掌握其他应急岗位人员隔离、居家等情况,为保障应急岗位人员快速到岗做好准备工作。除第一采集梯队外,其余应急岗位人员均在中心24 h值守。
图3 成都“8·25”疫情血液应急保障组织体系功能模块组
通过突发事件实践,显著提升了中心血液应急保障能力。成都“8·25”疫情期间,面对全民居家的严格管控要求,以新媒体宣传结合传统电话、短信招募方式,切实提升了宣传招募效果,以专车接送结合主动对接社区方式,着力解决了献血者安全和外出难题。针对单采血小板,重点筛选出近一年内捐献过单采血小板且为本地户籍的献血者,通过一对一打电话方式进行招募,成功预约血小板献血者1 860人次,招募成功率达22.4%,高于相关文献报道的电话招募成功率[4]。同时,开展浓缩血小板制备、紧急增设血小板采集点位等,进一步提升了血液综合保障能力。新冠感染疫情期间,全市无一例急危重症患者因临床用血影响医疗救治。芦山和泸定地震发生后,中心通过加大宣传招募力度,增加采血车出车车次,延长全市献血屋和采血车服务时间等措施,快速提升了血液库存量。同时,协调省内血站向雅安市和甘孜州中心血站调剂血液成分共计38 200 mL,为灾区临床医疗救治提供了保障。
中心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形成了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保障组织体系。成都“8·25”疫情期间,中心通过多科室人员互备机制科学调配64名工作人员进入应急岗位,在全体居民原则居家、部分工作人员被隔离管控的情况下,采供血工作一日未停。血液检测科克服超过75%的检测人员被隔离管控的困难,抽调3名其他科室应急岗位人员进入血液检测岗,顺利完成血液标本检测工作;血液储供科面对全员被隔离管控的情况,抽调2名其他科室应急岗位人员进入血液供应和调剂岗,除负责常规血液发放工作外,还建立了临床沟通机制,确保了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并积极联系省内外血站开展血液调剂,为全市血液库存提供了储备。同时,通过第一和第二采集梯队物资、血液等的无接触交接,安排除第一采集梯队外的其余应急岗位人员在中心值守,将工作人员感染风险降至最低。成都“8·25”疫情期间,中心未发生一例因采供血工作导致的新冠感染,有效保障了全市临床用血安全。
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迅速形成“战斗力”,安全、高效地完成血液应急保障工作,是各采供血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已有研究报道中,针对突发事件建立的应急保障组织体系,一般只包括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应急管理办公室(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管理工作小组,组织体系架构固定,但不能覆盖各类突发事件;多数以科室为任务单元,应急状态下管理效率较低;工作人员主要来自职责科室,未充分考虑到突发事件中可能出现的人员短缺等问题[5-8]。中心构建的血液应急保障组织体系,创新设置功能模块组与应急岗位,建立多科室人员互备机制,在新冠感染疫情、芦山和泸定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圆满完成了血液应急保障任务。分析其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在工作模式上,改变了过去以科室为任务单元的传统工作模式,各工作组分工明确,运行扁平化,达到了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要求。与既往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相比,中心建立的血液应急保障组织体系工作组可以直接统筹协调下设应急岗位,从而提高了管理效率。
在组织架构上,设置了应急指挥组、功能模块组,强化了对突发事件应急状态下的统一指挥,提高了灵活应变能力。工作组下设应急岗位,充分考虑了血站全流程人、机、料、法、环五要素,有利于全面、系统地应对突发事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新冠感染疫情期间,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特点,将功能模块组设置为防控组、专家组和督查监督组,重点加强院感防控、专家研判、制度执行、监督检查等;在应急岗位中,设置了行政管理岗、设施设备保障岗、物资保障岗、督导岗、培训岗、感染管理岗等,加强了人员、设备、物资、督导培训和院感管理。成都“8·25”疫情期间,血液采集面临困难,组建招募服务组替换督查监督组,同时增设招募岗、服务岗、第一和第二采集梯队等应急岗位,进一步加大了献血者招募力度,在保证血液采集能力的同时,提高了血液采集量。
在运行机制上,建立了多科室人员互备机制,实现了人力资源的高效调配和应急岗位的优化设置,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岗位人员能够快速到位,有效避免了人员短缺问题,降低了应急保障风险。通过提前确定应急岗位,明确应急岗位人员清单,制订和实施针对性培训,从而更好地应对今后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针对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等特点,中心将进一步完善多科室人员互备机制,以充分保证应急岗位人员的应急能力。首先,按照血液应急保障组织体系中的应急岗位设置,全面摸底中心工作人员情况,结合工作人员的专业背景、任职年限、轮岗情况等,筛选应急岗位人员,确保同一应急岗位人员来自不同科室,并按照应急岗位所在科室的培训计划进行培训考核,培训考核合格后纳入《应急岗位人员清单》。其次,对纳入清单的应急岗位人员,制订常态化培训计划,除每年参加中心血液保障应急预案演练外,每半年还要到应急岗位所在科室进行为期一周的理论和实践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并根据培训考核结果和人员变动情况动态调整应急岗位人员。最后,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岗位人员还需要进行一次岗前培训和考核,培训考核合格后经授权方可上岗。通过以上措施,确保应急岗位人员能够在“平时”投入到应急岗位培训学习中,熟练掌握应急岗位工作内容,成为“精通本职岗位,掌握应急岗位”,能够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复合型”人才,为血站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