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艳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浦城县自身发展需求发生改变,城郊森林公园逐渐成为人们的休闲场所。樟元山森林公园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具备开发综合性城郊森林公园的潜力。如何合理利用、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和森林景观资源,在规划设计中满足人们对森林公园的需求成为研究重点。
1993年原林业部将“森林公园”定义为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物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场所。1999年颁布的GB/T 18005-1999《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中,其指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森林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开展森林旅游,并按法定程序申报批准的森林地域。受现代景观设计学影响,森林公园成为集休憩、游览、休闲娱乐、科学教育、保健疗养、林木经营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2007年11月,福建省林业厅批准设立浦城县樟元山森林公园为省级森林公园,受管理政策和实际开发建设制约,樟元山森林公园并未进行设计。2018年,福建省林业厅发布《福建省林业厅关于同意实施〈浦城樟元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批复》(闽林文〔2018〕129号),为樟元山森林公园的建设提供了条件,同时县委、县政府对生态旅游建设的重视为森林公园的建设发展奠定了基础。
樟元山近期启动项目范围位于樟元山森林公园主山南部中间地块,总面积为31.59hm2。现状景点均邻近夕阳寺遗址,大部分呈破落衰败状态;山体植被林相单一,以马尾松林与竹林为主,植物形体与色彩层次欠缺;现状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且缺少公共卫生间及相关公园配套设施;公园内局部路段与山体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增加了后期施工难度及预算成本。
樟元山森林公园是浦城县内距离县城最近的省级森林公园,历史人文悠久,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夕阳寺遗址、西阳岭古道、古井鸳浆、贯日亭、石刻古碑等文化景观遗产;自然景观丰富,百年银杏3株合植1处、毛竹林集中连片,松木最大胸径达50cm,且林相完整。
以自然为特色、人文为内涵,结合自然景观、户外运动、古道文化,打造集休闲、观光、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城郊森林公园。
充分考虑地形地势,打造“一轴两心两带”的景观结构。“一轴”指以旧国道为依托,打造山地运动轴线,提升樟元山运动、康体、休闲等配套服务设施,打造以森林休闲为主题的特色森林公园;“两心”指以百花园为生态景观核心;以夕阳寺遗址为历史文化核心;“两带”指以西阳岭古道为纽带,打造人文景观轴线,展现樟元山历史文化风貌,同时以主入口和九曲樱花径为纽带,打造自然景观轴线,展现樟元山自然景观风貌。
根据场地条件和原有路网,将公园分为三大功能区(见图1)。
图1 功能分区与景点分布
4.2.1 入口广场区
用地面积为7.43hm2,强调主入口形象,展现生态、简洁、大气的设计理念。以公园主入口广场、旅游接待中心、停车场、百花园、九曲樱花径为设计要点,形成带有季相变化的入口活动区(见图2)。其中旅游接待中心依托原有林场管理用房进行改造,设置住宿区、餐饮区和办公区等,住宿区采用小木屋形式,相对隐蔽安静。入口广场处规划机动车52个、电动车20个、自行车50个。
图2 公园主入口广场效果
4.2.2 山地户外运动景区
用地面积为17.96hm2,以休闲娱乐和运动游览为主题,充分利用原有场地进行景观改造,提供满足市民休闲、运动、体验需求的游览空间,并在原有群落基础上丰富生态景观,结合现状设计特色主题植物景观。结合现有路基,设计山地户外运动流线和休憩观景平台,并根据林相改造,沿路设计林泉水岸、八松观景、骑车雕塑群、银杏大道和红枫漫道等主题路径(见图3,4)。
图3 林泉水岸效果
图4 银杏大道效果
4.2.3 古道文化体验景区
用地面积6.20hm2,以古道风情、森林休闲为主题,为基于人文景观轴线,充分挖掘夕阳寺遗址、西阳岭古道、古井鸳浆、贯日亭、石刻古碑等文化景观遗产,打造访古怀旧场景;结合百年银杏和毛竹林等自然景观,设计细化空间节点,打造踏青探幽的竹林古道生态路径(见图5)。
图5 贯日亭效果
保证道路系统的合理性,道路纵坡控制在8%以下,并处理好车行道、人行道及停车场的关系。公园内部交通主要包括外部交通与内部交通。外部交通指现状205国道从园区的中部东北-西南方向斜向穿过;内部交通包括车行道、西阳岭古道及步行木栈道,区域内共有3处停车场,规划机动车停车位52个,电动车停车位20个,自行车停车位50个。
为保证公园道路的连贯性,规划近期车行道长10km,在约6m宽的旧国道路基上进行改造,远期拓宽2.50m彩色沥青自行车专用道;长396m的登山西阳岭古道用于连接自行车道,加强与夕阳寺附近景点的联系;木栈道位于山林内部滨水区域,为人们提供休憩、观景等功能。
游览路线主要分为山地运动游线和古道文化游线。前者以休闲娱乐、观光为主,适合各年龄阶层游客,路线包括:公园主入口广场→百花园→林泉水岸→八松观景→骑车雕塑群→休息驿站→休闲健身场地→红枫漫道;后者以古遗址为主题,展示千年古文化,路线包括:竹林古道→古道雕塑→贯日亭→夕阳寺遗址→古井鸳浆→古银杏树→石刻古碑(见图6)。
图6 游览路线设计
4.5.1 林相改造措施
针对百年古树保护不佳,银杏等珍贵树种保护不到位导致的病害、空心化等问题,采取防治抚育措施,对较好林木进行保留,特别是百年古树等进行病害整治,确保植株有合理的生长空间;针对树种单一、缺少阔叶林,以及现有约500亩马尾松林存在过熟现象,采取间伐重造措施,针改阔叶,调整树种结构,分期逐步替换过熟及成熟的马尾松林,以疏伐改造为主,将原有马尾松林分区改造为生态林和观赏林;针对景观性较差、缺少观花色叶树种和季相变化等问题,建议丰富季相变化,增加景观亮点,在景点与登山道密集区配置观赏性较强的开花或色叶植物,丰富植物层次。
4.5.2 植被景观规划
森林养生区以现状树种植被为基础,补植阔叶树种,如丹桂、红枫、香樟等保健树种,形成养生康体的森林氧吧;文化体验区以现有古银杏为中心,补植银杏、红枫、丹桂、乌桕、南方红豆杉等树种,营造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效果;森林保育区更新现有马尾松林,保留毛竹林,选用乡土乔冠草,模拟自然生态群落,恢复针阔叶混交林;森林运动区更新现有马尾松林,选用乡土乔冠草,模拟自然生态群落,恢复针阔叶混交林,补种山杜英、丹桂、枫香、野鸦椿、闽楠、乳源木莲、乐昌含笑等乡土、花卉等乡土树种;溢彩花岭区补植山樱花、杜英、鄂西红豆、香榧、广玉兰、湖北海棠、重阳木、女贞、红叶子楠等树种,结合地被花卉,打造花海花林特色景观(见图7)。
图7 植被景观规划
针对局部小型塌方及沙土裸露区采取植被种植和挡土墙设置措施,避免出现大面积塌方。土方开挖部分应采用生态护坡,保留原有良好的景观现状,作为道路景观的一部分,施工时清理杂项并植入草种形成生态软覆盖。
小品设施以木材等自然生态为主题,对废旧材料进行回收利用。公共卫生间设计为闽北民居建筑风格,凸显地域特色,建筑材料采用仿木纹水泥与铝合金茅草瓦,既保证美观,又能达到耐用易维护的效果。此外,在各节点处设置不同剪纸主题装饰,融入浦城剪纸文化,装饰雕塑采用钢铝结构,钢板雕刻,红色漆面。自行车雕塑群采用抽象现代雕塑,材料选用玻璃钢,营造运动氛围。
近年来,森林公园成为人们旅游、休闲、度假的热门场所,森林公园景观的地域文化设计可集中体现地域景观和文化特征。故当代园林景观设计师需在实践中注重生态保护、重视地域整体环境的协调性,立足人们真正的需求,充分利用具有文化特色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要素,以休闲度假、游览观光、森林养生、科普教育为主要设计目的,注重合理的游览路线设计,延续历史文脉,促进森林公园景观与人类的和谐发展,进一步扩展人们的生活空间,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提升公园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