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霍元山

2021-08-30 03:26李成猛
时代报告 2021年7期
关键词:养牛养羊淮河

李成猛

“昔日淮河湾,艄公泊破船;今天淮河边,全是青草滩。滩上草肥美,养殖能赚钱;牧羊又放牛,还看霍元山。”

传唱中的霍元山何许人?当地一养牛大户也。

说他是当地人,又不全是。

当年,霍元山的曾祖父为了生存,拖家带口,一路逃荒,辗转来到三河尖镇常岗村五组。落了户口,扎下根,一家人从那以后便定居于此。

三河尖濒临淮河,土地肥沃,水产资源丰富,只要夏季没有洪水泛滥、白浪滔天,这就是个能养人、留人的地方。

到霍元山这一代,为了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开始对淮河实施管控,禁止随意捕鱼捞沙,为的让淮河休养生息,生态恢复。

河湾里的大片土地变成了淮河湿地,种地打粮已不现实,逮鱼摸虾、造船抽沙更不可能。为了生计,血气方刚的霍元山也曾豪情万丈,不甘向命运投降,决心出去闯荡一番。他先去新乡,后到西安,打了几年工,攒了一点钱,那可是用血汗换来的钱。风吹、日晒、雨淋,其中辛酸苦楚,只有他自己知道。越鸟巢南枝,天涯悲孤客。闲来无事,他反复琢磨:长期在外漂泊也不是长久之计,春去秋复来,何时是尽头?思来想去,他还是决定回家乡创业。

于是,霍元山再一次站在故乡的土地上,不过此时的他已变得沉稳坚毅。通过一段时间的打听、考察,他决定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从养羊开始。他先买了十几只羊,每年冬天留下种羊,卖掉大羊,几年下来,羊群的规模扩大到几十只。尝到甜头的霍元山正准备撸起袖子,继续扩大羊群数量之时,一场意想不到的瘟疫从天而降,霍元山很快成了“光杆司令”,“全羊覆没”,使他的梦想破碎。

养羊梦破灭,霍元山着实消沉了一段时间。每天喝酒买醉,借酒消愁,好好的人眼看就要废了,不想妻子的一句话振聋发聩:“男子汉大丈夫的,三两个跟头就能把你摔倒了吗?”霍元山一激灵,头脑渐渐清醒了过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我不是泥捏的,更不是纸糊的,怎么能说倒下就倒下?

未来的每一天都应该是新的!怀着憧憬,霍元山重新站了起来。

又是一番审时度势,分析研判,最终他把突破口选在养牛上,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本地水草肥美,天然资源丰富,条件得天独厚;另一方面是牛皮糙肉厚,不易生病,容易养殖。

说干就干。他拿出多年辛苦打拼的钱,又向亲戚借了一部分,买了10头黄牛,建了牛屋,就这样,他的二次创业开始了。

每天晨光熹微,霍元山就驱着牛到淮河滩,午饭由妻子送去。暮色四合,就身披晚霞,赶着牛群,唱着牧歌,往家走去。这样的日子倒也过得悠闲。可时间一长,霍元山发现这就等于把自己拴在牛身上,看似自由,其实不自由;说有意思,其实也没意思。更何况霍元山以前在外打拼,习惯了自由,现在和牛硬生生地绑在了一起,怎能受得了。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经过和妻子合计,霍元山找人在树林里搭起了简易牛棚。恶劣天气,牛被就地集中,野外宿营,这样就免了许多奔波之苦。

随着牛群的不断壮大,妻子也加入了进来。后来当发展为100多头规模的时候,放牧人手显得捉襟见肘,夫妻俩已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只得从当地雇了2个工人。这样,霍元山的妻子就有时间操持家务了,霍元山也被解放了出来,隔三差五到集市逛逛,体味一下人间烟火,放松一下心情。

可霍元山的人生目标始终是明朗的,奋斗方向是向前的。

除了在规模上扩大外,霍元山更是在牛的品质上下工夫。以前养当地黄牛,有人说长势慢,出栏晚,养殖周期长。接着他引进外地牛和当地牛杂交,出现了黄牛、花白牛、杂花牛,这种牛虽然见长,可抗病能力差。中间也养过大水牛,水牛膀大腰圆,形体健硕,从小牛犊开始,快的一两年即可长成一头大水牛。看着喜人,不足之处是肉的质地、口感和细腻程度远不及黄牛。后来他看到别的养牛户引进外来品种——西门塔尔牛,霍元山也心痒难耐,不惜重金买来2头做母体,试图通过不断繁殖以壮大种群数量。不过,几年试验下来他发现,这种高大上的“洋牛”雖然长势快,个头大,出肉率也高,但肉质与当地黄牛比,相去甚远。因此销路并不火爆,市场反馈冷淡。何去何从,霍元山自有主张。

经过这么多年的比对、甄别、筛选,细心的霍元山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追求源自内心,品质方为特色。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几乎可以影响今后人生发展的决定:挖掘当地潜力,专养本地黄牛!

决心一下,立即付诸实施。

首先,他深入淮河两岸、豫皖两省农家院落和大集小市的牛的集散地,物色那些膘肥体壮、线条流畅的黄牛。一旦相中,不论贵贱,直接“抢”回来,选种育苗,发展壮大。通过两三年的苦心经营,霍元山的黄牛队伍已在豫皖两省,固始、阜南、霍邱三县结合部小有名气,靠他的“一色黄”打出了一张耀眼的金字名片。

随着黄牛队伍的出现,放牧形式也随之改变。以前的湿地也不能随意赶进去了,毕竟草滩、草甸、水湾也需要保护,不能一味地盯着一个地方放养。因此,霍元山合理规划,在河滩、林间、荒地、甸子之间循环流动,有时还人工割草、蓄草。尤其是秋收后,霍元山的几台卷草机能将田野里废弃的稻草卷积起来,堆成山形的草垛,确保了冬春两季的草料问题。还有令人高兴的事,那就是在秋收后的稻茬上,又长出了一尺左右嫩绿的秧苗,这给霍元山放牧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空旷的田野上,几个人只需远远地望着,任牛自由自在地啃食着难得的美食,甩着尾巴,享受着这秋后的惬意时光……

放牧问题解决了,霍元山又在防疫上下足了工夫。相比较养羊而言,牛的防疫简单多了,小牛犊出生就打防疫针,长成大牛后,牛的抗病能力大为增强。一般情况下,无需采取像养猪、养羊那样烦琐的措施,但也要时刻注意观察、检测、处理,尤其是口蹄疫的防治不能掉以轻心。搞养殖的就得心细腿勤,眼到手到,任何一个环节如果出现纰漏,就有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失。

待到黄牛长大,除了留作种牛,每年冬至以后,年关将近之时,肉牛就可以有选择的出售了。这几年,当地市场牛肉价格始终比较稳定,一般都是每斤30元以上,且居高不下,行情一路看好。

霍元山当然不会错失良机,他的卖牛手段多样,卖点不一:在自家直接出售;或者装车拉到淮河两岸的农贸市场上,由客户选购;有时甚至和大酒店以及牛肉汤馆无缝对接,省略了中间流通环节,从而实现了流通的最优化。

有时为了资金周转,霍元山还别出心裁地将中、小牛和大牛结合来卖,一头大黄牛一万二三,大的一万四五,和一头中、小牛打包出售,则可以卖到2万余元,这样不仅不吃亏,而且很相宜,这是其他养牛户所不愿也不敢尝试的新卖法。

现在,霍元山更注重走精品发展之路,培育优质基因,品质引导消费,力争将黄牛产业做大做强。

由于养牛科学规范,霍元山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好,刨掉人工以及玉米、黄豆等饲料的费用,一年可以净赚25万元左右,为家庭和两个正在上学的儿女撑起了一片晴空,也为周边众多养殖户做了很好的示范引领。

难怪当地老百姓只要一提起他,无不翘起大拇指称赞:“霍元山,真牛!”

责任编辑/张美子

猜你喜欢
养牛养羊淮河
淮河
分头行动
养羊人的惊恐叙述
两头牛的命运
养牛伯脱贫纪事
续写《亡羊补牢》
羊群莫名蒸发疑案
险渡淮河
养牛屯里的“牛状元”
投鞭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