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银川 程旭 张王予会
(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866)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过去只有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自2009年以来,在完善城乡居民基本社会保险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对广大城乡非工作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保险覆盖。
“获得感”一词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被多次提及。其不仅体现了国家建设和社会治理价值理念的跃迁,也是公共政策领域和主观社会福利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因此,研究社会保险参与对居民获得感的影响不仅能促进《“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的实施,而且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根据本文研究的思路及相关文献的阅读整理,通过选取CLDS2016年数据,利用实证分析法,在分析时运用Stata软件的Order 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从定量的角度研究了社会保险参与对居民获得感的影响,同时通过熵值法来定义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及居民获得感,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保证了分析的客观性。
有关社会基本保险的研究众多,陈昕从社会基本保险的角度出发研究社会基本保险对代际私人转移支付的影响[1]。王义从社会保险参与对流动人口工资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不同程度上显著提高了流动人口的工资水平[2]。在居民在幸福感方面,杨闽军发现,不同种类的社会保险对农村居民带来的幸福感不尽相同、同种保险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所带来的幸福感也随年龄和居住地而变化[3]。也有学者在公共政策视域下研究,得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可以显著提升居民幸福感的结论[4]。
获得感是居民在物质、精神、文化层面上获得或产生的一种积极、幸福、快乐的感觉。文宏等认为,获得感应该是民众对社会发展水平与民生的获得感受转化而来的一种综合感知水平[5]。王浦劬等将居民获得感划分为时间与空间2个维度,源于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获得和实现状态的对比[6]。秦国文从改革发展的角度研究发现,居民获得感分为理论获得感、现实获得感以及预期获得感[7]。除了微观个体层面,也有学者从宏观层面进行测度,如阳义南等从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交通条件等层面进行宏观指标的设计并以此来进行分析[8]。研究发现,获得感因群体、个体的差异而不同。如,个人的阶层状况、社会地位、学历水平等基于个体层面的因素;也有部分学者聚焦于经济水平、减税降费、相对收入等宏观经济情况的因素[9]。
数据来源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hina Labor-force Dynamics Survey)。CLDS数据的样本覆盖了中国大陆29个省市(西藏、海南除外),在抽样方法上,采用了多阶段、多层次与劳动力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方法,保证了样本数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调查对象为样本家庭户中的全部劳动力(15~64岁的家庭成员)。
2.2.1 变量选取
2.2.1.1 被解释变量:居民获得感
本文主要通过被访者的客观情况和主观态度来衡量居民的获得感。同时依照学者阳义南[8]的方法,从时空2个维度来考察居民获得感,即时间维度上的“纵向获得感”和空间维度上的“横向获得感”。在居民获得感衡量时采用熵值法,从公平感、生活掌控度、生活满意度、发展感4个角度来衡量居民的纵向获得感,同时通过被访者与身边亲戚、同学、邻居、其他居民的比较中获得居民的横向获得感,两者共同构成居民总获得感。将获得感的得分进行赋值,将获得感分数在20分及以下的赋值为1,21~40分的赋值为2,以此类推,最后将81~100分的赋值为5,分数越高表明居民的获得感越强。
2.2.1.2 解释变量:社会保险参与
本文通过熵值法将数据中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为医疗保险定义为医疗保险参与,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定义为养老保险参与。
2.2.1.3 控制变量:居民自身情况
本文在选取被访者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身体健康状况为控制变量的基础上,还加入被访者的收入、自评健康、过去2周是否有伤病作为控制变量。
2.2.2 变量描述性分析
为了解变量具体情况,本文将变量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变量选取及描述性分析
由表1可知,样本中的总体获得感均值为3.02,处中等水平,说明我国居民获得感较好;横向获得感的均值为2.61,分数不高,即被访者认为,与身边亲戚、同学、邻居及其他居民相比,其生活并没有过的更好;但纵向获得感的均值为3.56,说明多数被访者认为自己的生活与之前相比变得更好。在解释变量中,通过熵值法算出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参与率分别为26%和12%,但由于熵值法中各保险权重的存在,使得这一比率无法充分反映各保险的参与情况,下文将对本文选取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参与率以及对应的权重进行详细说明。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参与率也比较低,分别为12%和11%,说明这2种保险的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并不完善。在控制变量中,被访者收入均值为2.13万元,可以看出被访者年收入较低。性别分布状况中,男性占48%,女性占52%,性别占比相对均衡。受教育程度均值为2.06,说明被访者的学历以高中、职高、技校、中专为主,受教育程度偏低。年龄均值为2.74,说明被访者年龄集中在41~60岁。对于婚姻状况,86%的受访者有配偶。自评健康的均值为3.61,说明被访者认为自己比较健康。有政治面貌的被访者只有8%,占比较低。被访者过去两周有伤病的比率为11%,比率相对较低。
熵值法是用来判断指标离散程度的数学方法,一般根据各项数据指标值的离散程度来确定指标的不同权重,若数据包含的信息量大,则该数据的不确定性就越小,最终的熵值也会越小,基本原理如下。
对正向数据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1)
对负向数据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2)
计算i个样本占j个指标的权重:
(3)
计算熵值:
(4)
式中,k=1/ln(n)>0。
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冗余度:
gj=1-ej
(5)
定义第j项指标的权重;
(6)
计算指标j权重得分:
(7)
3.1.1 获得感各指标权重
本文中的横向获得感、纵向获得感以及总获得感均是通过熵值法计算不同指标权重得到,不同指标对获得感权重影响情况见表2。
表2 获得感指标权重
3.1.2 社会保险参与及权重情况
上文描述性分析展示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参与率无法准确反映具体险种的参与情况,不同社会医疗和养老保险的参与及权重情况见表3。
表3 社会保险参与率及权重
由表3可知,保险参与率越高其权重也相应越大。通过各保险参与率可以看出,对应每一种保险,医疗类保险的参与率均大于养老保险的参与率。其中,城镇居民的医疗和养老保险参与率分别为13.25%和8.0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率为62.50%,远高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35.78%的参与率。可以发现以医疗、养老、工伤、失业为代表的社会保险种类繁多,且在我国不同省份和城市其对应的缴费标准也不尽相同,这也造成了我国社会保险异地办理、缴费难的现象。
本文选取的关于居民获得感的数据在通过熵值法进行处理后,主要是以分类数据为主的离散数据。由于被解释变量包含3类离散数值,即总获得感、横向获得感、纵向获得感,因而选取有序概率模型Order Logit进行估计。有序概率模型的一般形式:
Yi=βXi+εi
(8)
式中,Yi是潜在变量;Xi是解释变量的集合;β是待估计参数;εi是随机变量(或随机扰动项)。由此,估计居民获得感的模型可以设定为:
(9)
式中,Ri表示社会保险参与;Zi表示控制变量;εi表示随机干扰项;β和γ分别表示对应系数。当Y*≤20,Y取值为1;当20 本文的实证部分采用了Stata 16软件的Order Logit模型对整理后的2016年CLDS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由表4可知,医疗保险无论对居民的总获得感还是纵向获得感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向的促进作用,说明医疗保险的医疗费用报销特征可以显著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养老保险对居民的总的获得感、横向获得感以及纵向获得感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正向显著,且都为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是工伤保险对居民的横向获得感、纵向获得感和居民总获得感都为负向影响,但影响并不显著,而失业保险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负向影响居民纵向获得感,可能原因是工伤和失业保险需要长期缴纳、出险频率较低,居民难以体会其作用。个人特征方面,个人的收入、受教育程度、年龄、政治面貌、自评健康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正向影响居民的横向获得感、纵向获得感及总获得感;而性别、婚姻状况和个体过去2周是否有伤病情况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居民的横向获得感、纵向获得感及总获得感起负向抑制作用,说明与女性相比,男性居民的获得感更差;与已婚居民获得感相比,未婚居民的获得感更好;过去2周没有伤病的居民获得感更好。 表4 Ologit回归结果 3.4.1 性别异质性分析 将数据按性别进行分类后,性别异质性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性别异质性分析回归结果 分析发现,医疗保险分别在10%和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女性居民和男性居民获得感产生正向影响。而养老保险分别在1%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对女性居民和男性居民获得感产生正向影响。可以发现医疗保险对男性居民获得感提升更明显,养老保险对女性居民获得感提升作用更明显。而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和前文得到的结论相一致。个体特征对居民获得感的影响基本一致,即个体的收入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年龄越大、具有政治面貌以及个体对自身健康的感知越好,个体的获得感越强;婚姻状况和过去2周是否有伤病对男性和女性获得感的影响和前文结论相一致。 3.4.2 户口性质异质性分析 观察不同户口性质居民获得感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户口性质异质性回归结果 通过分析发现,医疗保险正向影响农村户口和非农村户口居民的获得感,但对农村户口居民影响更加显著。而养老保险对农村户口居民获得感影响显著。工伤保险对农村户口居民和非村户口居民没有显著影响,失业保险对农村户口居民产生负向影响,对非农村户口居民没有显著性影响。可以发现社会保险对农村居民获得感的影响更为显著,可能是地区发展不平衡所致。个人特征方面,个体的收入、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及自评健康情况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农村户口和非农村户口居民获得感产生正向影响。婚姻状况和过去2周是否有伤病对农村户口和非农村户口居民获得感均具有负向显著影响,说明个体特征对不同户口性质居民的获得感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文研究是否具有稳健性,本文又采用Order Probit模型进行了数据的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 在对数据采用Order Probit回归进行稳健性检验后可以发现,稳健性检验得到的数据和前文回归得到的结论一致,说明数据通过了稳健性检验。 本文运用2016年CLDS数据,通过Order Logit模型,分析了不同种类的社会保险对居民获得感的影响,结果显示,实证分析中,具有报销特征的医疗保险和可以为退休居民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的养老保险可以显著提升居民获得感。因此,建立健全以医疗和养老为代表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在满足我国居民医疗的需求和应对的老龄化问题的基础上更好地提升我国居民的获得感。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的参与率较低,分别为12%和11%。因此,创新社会保险收付机制,扩大工伤、失业保险覆盖范围,提升居民获得感。在户口性质异质性分析中,社会保险对农村户口居民获得感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对非农村户口居民获得感的影响。因此,国家应完善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险体系,缩小社会保险在农村地区与城镇地区间的差距。同时发挥社会力量和专业机构作用,让市场上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结合起来,提高我国社保体系的运行效率,让我国社保体系充分惠于民、利于民。3.3 回归分析
3.4 异质性分析
3.5 稳健性检验
4 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