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翅虫。(来源:CFP)
近日,河南省多地发现了隐翅虫,不少网友表示被隐翅虫叮咬过。从大家晒出的照片可以看出,接触过隐翅虫后,皮肤上会留下明显的痕迹,并且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消除。每年的夏末秋初是隐翅虫皮炎的高发季节,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隐翅虫虽然在南方较多,但是北方的城市也会出现。
隐翅虫又名影子虫、青腰虫,是一种带有强酸性毒液、黄黑相间的小虫子,每年的6月至9月,会大规模地出现,如果在野外被它叮了,身上就会出现红肿,还会出现脓点溃疡。夏秋季雨后是隐翅虫活跃的时期,一般出现在潮湿的草地。
隐翅虫虫体各段均含毒素,呈强酸性。虫腹末端有肛门,会分泌毒液。如果用手直接拍死隐翅虫,皮肤一旦沾上毒液,就会出现条索状、点状水肿性红斑,或者出现丘疹、水疱、脓疱甚至灼痛、瘙痒等症状。隐翅虫有趋光性,夜间常围绕灯光飞行,停留于皮肤上的虫体被拍打或压碎后,其体内的强酸性毒液会导致人体发病。
隐翅虫皮炎是指皮肤接触隐翅虫体内毒液后所致的接触性皮炎,临床表现为接触毒液数小时到2天后,局部出现条状、片状或点簇状水肿性红斑,其上密集丘疹、水疱或脓疱,可发生糜烂、结痂及表皮坏死,有瘙痒、灼痛和灼热感。若发生于眼睑或外阴则明显肿胀,反应剧烈或范围较大者还会伴有发热、头晕、局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隐翅虫不咬人,人们患隐翅虫皮炎是因为皮肤接触到了隐翅虫体内的强酸性毒液。所以,如果有隐翅虫落在皮肤上,不要用手拍打、揉搓,轻轻吹掉或用其他物品将虫子弹掉、拿掉即可。若手已接触隐翅虫,需立即用肥皂水反复清洗。夏季需要夜间作业的单位,安装纱门、纱窗,阻止夜间活动的昆虫(包括隐翅虫)飞入室内,减少人体接触隐翅虫的机会。到户外时,要做好皮肤防护,尽量避免前往草丛、稻田、菜园等处,如果遇到隐翅虫,千万不要拍打。
如果被隐翅虫的毒素损伤了皮肤,可立即使用碱性的肥皂水清洗皮肤,为了加快皮肤愈合、防止感染,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来源:光明网)
味精是一种常见的调味品,近日,有传言称,味精加热后产生的焦谷氨酸钠可能致癌。味精真有那么可怕吗?
“味精不可怕,很安全!”福建省疾控中心理化检验研究室的华永有介绍,味精的化学成分是谷氨酸钠。谷氨酸钠加热到120℃以上时,的确会转变为焦谷氨酸钠,但焦谷氨酸钠对人体是安全的,只是不再具有鲜味。
味精既不是化学物质,也不会致癌,但这并不意味着做菜时可以无节制地随便添加味精。第一,用量要控制。调查统计,我国大多数居民存在着食盐摄入量超标的情况。在这个基础上,若再大量食用味精、鸡精等调味料,不仅不利于控制血压,还会掩盖食物本身的鲜味。欧盟食品安全局建议,60公斤体重的成年男性,每天摄入味精的量不宜超过1.8克;50公斤的成年女性,每天摄入味精的量不能超过1.5克。第二,出锅前再加。谷氨酸钠在高温加热时会变成焦谷氨酸钠,会使鲜味打折扣,所以建议炒菜出锅前再放味精。第三,并不是所有菜都适合放味精。比如肉菜,高汤烹制的菜,醋溜、糖醋菜,凉拌菜。另外,其他带鲜味的食物,比如鸡蛋、蘑菇、茭白等,也不需要放味精。
有几类人要少吃味精。第一类,婴幼儿。1岁以下儿童不建议吃盐,而味精含有盐,给宝宝做辅食不建议添加味精。稍大的幼儿,长期过量食用味精可能会引起偏食、挑食等不良习惯,也不建议食用。第二类,痛风患者。鸡精中含有核苷酸,它的代谢产物就是尿酸,患痛风者应减少摄入。第三类,老年人。老年人味觉减退,食用味精可一定程度上刺激食欲。但大量食用易引起对味精的依赖,导致盐的摄入量增加,不利于控制血压。(来源: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