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谢维和指出,所谓“靠得住”,实际上是指一个大学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学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贡献机制,包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能够承担得起责任,真正成为国家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支撑力量。高等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龙头,我国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高等教育要能够在国家对高等教育有需求、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渴求时,真正“靠得住”。
谢维和表示,所谓靠得住,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内涵。第一,能够支撑高质量发展。包括在人才自主培养、人才发展战略上,培养的人能够支撑国家的发展。第二,能够成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靠得住的力量。在国家需要的一些“卡脖子”技术领域,能够实现突破。第三,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于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大学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人民幸福之间的关系比以前更为紧密,特别是高等教育进入到普及化阶段以后,每一个家庭都和高等教育有关系。第四,能够拿得出高水平的成果。只有自己的实力越来越强,才会吸引更多国家愿意与我们合作共赢。在此基础上,整体提升大学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靠得住”并不仅仅是靠几所“双一流”大学,不同的大学要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社会需求方面都能够“靠得住”。中国要成为教育强国,就需要在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上去发展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都要使其靠得住。
谢维和提出,“靠得住”有一定的能力基础,这种能力基础包含四方面内容。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通知》明确指出,要以党的教育方针高质量贯彻提升“四为”的服务能力。“四为”包括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更高水平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需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通过教育改革发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坚持教育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通过教育发展引导人们增强制度自信,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最终使广大教育者都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者和捍卫者;坚持教育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谢维和提出,“靠得住”也要有实现的机制。高等教育的社会参与机制,是大学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贡献机制。高等学校不仅要更好地服务政府,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市场、社会及行业的关系,争取获得更多的办学资源、更大的办学空间、更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及学校办学机制。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也是“双一流”文件中提出的改革任务之一。大学发展要加强社会参与,这种参与体现在协同育人上,包括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保障、资源共享、管理运行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协同,包括促进协同培养人才制度化,形成资源交流机制,健全高等学校与社会人才和智力资源的交流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包括四方面内容。
一是接口机制。接口机制有两种形态:异时态接口机制和同时态接口机制。异时态接口机制是指大学通过对行业企业和科技领域未来发展的前瞻性研究,去适应企业、适应社会、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同时态接口机制是大学通过对企业现在发展需求的研究而满足现实的合作需求。
二是转换机制。转换机制是指把社会和企业不同方面的优势转化为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优势,进而有效地加强和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只有把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转化为学校的总体发展,才能够更好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真正靠得住。转化机制包含四种形式。第一种转化形式是将政府的政策资源转化为学校的课程资源,充分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第二种转化形式能够将科技发展和知识进步转化为大学的学科进步和专业发展,进而形成具有前沿性的学科与具有竞争力的专业方向。第三个转化形式是将企业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学校人才培养中的技能优势。第四种转化形式是将行业的技术标准转化为学校的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
三是资源配置机制。资源配置机制是以加强社会参与机制和产教融合的思路,对学校学科和专业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机制。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贡献,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全球性、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对学校的基础学科、对学校的公共服务体系在资源配置上,应该有一个持续稳定的机制,实现与技术学科配套对接。
四是治理机制。高等教育的治理结构已经从过去的一元和二元结构慢慢转变为三元结构。高等学校职能部门的设计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为学校去拓展新的办学资源、办学空间和优化人才培养体制。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校在社会参与机制的支持下,在产教融合上获得更好的社会服务能力,增加为社会作贡献的资本和底气。
谢维和强调,“靠得住”虽然很简单但不容易实现。学校要深化改革,解放思想,真正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建立起大学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的意识,这是评价大学的最根本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