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创新与推进路径
——“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综述

2023-11-20 10:01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27期
关键词:强国高质量体系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动员令。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一个单独部分,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并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全面系统的部署,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2023年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他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1]。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加大人才振兴的政策支持力度。他强调,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发展,人才是关键。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加快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完善人才政策,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提振信心、催人奋进,必将为东北全面振兴谱写新篇章[2]。

2023年9月12日至13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吉林大学、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共同主办的“强国建设,高教何为——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在长春举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学会副会长、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姜治莹,学会副会长李家俊,吉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希,外交部大使齐大愚,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张炜,吉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洪彬,学会监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书记孙维杰,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姜恩来,学会副会长邬大光,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谢维和,吉林省总督学岳强,吉林省纪委省监委驻省教育厅纪检监察组组长关忠诚,吉林省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陈希哲,吉林省教育厅副厅长刘青川、一级巡视员战高峰,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利锋等领导出席论坛。来自全国近两百所高校校领导、规划处、教育处等代表共计600余人参加论坛。本次论坛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是迅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有力举措,旨在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抓住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问题

在不同时代和发展阶段,教育强国有着不同的内涵、特征和认识[3]。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内涵与价值随着经济、社会与教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并使其处于动态调整之中。党的二十大围绕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作出了战略支持和顶层设计,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其中,必然包含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基础教育强国以及职业教育强国[4]。2023年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与价值,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面临哪些问题与挑战,通过什么样的路径来构建高等教育强国,以上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议题。

杜玉波指出,教育强国这一概念,已经从教育的价值愿景上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要素,迫切需要我们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认识教育。杜玉波指出,教育强国是一个目标宏伟、内涵丰富、动态发展的过程,教育强国的内涵应当涵盖国家教育发展水平、国家教育服务贡献、国家教育影响力以及人民满意程度等主要方面。李家俊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先要建成教育强国。教育强国是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必要前提条件,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引领。高等教育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同时也是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关键点。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度在某种程度上将带动我国的国家发展程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5],高质量主要体现在与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契合度上、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贡献度上、在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满意度和获得感上。齐大愚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若能在科技创新和高质量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将不断增强国家民族的实力和底气,从而在国际变局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关于如何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杜玉波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虽然我国是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也不是高等教育强国,我们仍处在一个将强未强、要强不强的阶段,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任重道远。他同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重要的方面是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关键在高质量,重点在于怎样建设。需要完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协同育人体系、夯实以机制创新为重点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以服务需求为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健全以高素质专业化为标准的教师发展体系、建立以自立自强为目标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分类办学体系、构建以质量贡献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树立以自信自强为内核的文化传承创新体系、畅通以合作共享为基础的教育开放体系以及坚持以党的领导为统领的内部治理体系。张炜就此进一步指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全面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法治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以此充分发挥好高等教育的作用,更好地回答时代之问、大学之问。

二、拔尖人才培养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6]。党的二十大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特别强调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这关系到我国能否加快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7]。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8]。拔尖人才培养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民族强盛复兴的第一资源。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要担负起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自主培育大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与会学者围绕如何做好拔尖人才培养发表了观点。

张希指出,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在党的领导下,靠一流的师资,培养一流的学生,并以一流的管理作保障。

我国在人才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还缺乏体系化、链条式设计,贯通式体制机制不健全,以考试为主通道的升学进度当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效果受到严重抑制[9]。在当前人才竞争白热化的国际形势下,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足,是我国提高高水平科技资本的一个主要瓶颈。张玮提出,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的过程,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李家俊指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我国面临的科技竞争已经成为国运之争、民族的生死存亡之争,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力是核心竞争力。邬大光指出,要充分发挥大学引领作用,培育拔尖创新人才,要从“供给侧”到“需求侧”,使其发展需求面向社会、面向实际问题、面向需求、面向现实、面向未来。

三、提升高校治理能力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立足中国大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可以借鉴国外有益做法,但必须扎根中国大地。”[10]推进我国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基于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自身的历史和传统,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和路径,办出特色和比较优势,在服务一流国家建设中推动一流大学建设,走出一条契合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

高等教育是龙头,我国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谢维和从加快教育强国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的角度,提出高校要深化改革、解放思想,真正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成为强国建设“靠得住”的力量,对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他指出,所谓“靠得住”,一是指高校能够支撑高质量的发展,二是指高校能够成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靠得住的力量,三是指高校能成为提升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靠得住的大学,四是指高校能够拿得出高水平的成果,以从整体上提升大学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不同的国家历史和传统不同,大学治理的模式也不同。实践告诉我们,世界一流大学是在本国的历史传统、现实基础和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杜玉波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除借鉴世界教育强国发展的经验外,还要按照中国的特点、实际及需要推进。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推进世界一流与中国特色内在融合。目前我国建设教育强国在高校治理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和缺陷,例如:在类型层次方面,各地大学的类型层次、同质化倾向比较明显,高校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的机制体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千校一面、盲目攀高的现象。就如何提升高校治理能力这一问题,邬大光提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大学的治理能力,需要大学重新认识学科、专业、课程、知识生产、产学研合作、教师、学生、教室、教育技术。他强调,知识开放的时代,大学的命运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大学的改革发展不再是象牙塔内部的“自娱自乐”,而是要立足时代发展、面向社会需要,打开大学的大门,跳出过去“就教育谈教育”的模式,联通社会与高等教育的发展。

四、学科优化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举措

2023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委发布《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11]。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学科专业结构和质量直接影响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以及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为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部分专家学者提出自己的看法。

李家俊指出,高等工科教育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量,在引领重大原始科技创新、突破技术难题上具有重要作用,是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支撑。他对新工科教育改革发展提出四方面建议:一是注重教育教学理念,不同学校不同学科采用不同方案;二是探索教育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解决学生内生动力问题;三是解决课程体系问题,明确社会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为学生传授专业学科知识;四是创新治理管理方式,学校应突破院系管理设置,完善教师评价体系,促进工科教育的主动变革,从而实现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新的学科专业有助于培养新兴领域的人才,继而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根基,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形成一个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同时要推动高校优化学科布局、找准办学定位,在不同赛道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杜玉波指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依然存在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对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也带来了巨大挑战。部分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时雷同重复、布局缺乏科学规划,为了显著提升自身排名,片面追求大而全;还有部分高校定位不明确,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产业匹配度不高。基于此,在学科建设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建设好与本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群,把学校传统的优势学科做强,把国家战略体系的学科做精,把新兴交叉学科做实,同时学校要把有特色服务需求作为学科专业设置的第一准则,书记校长要亲力亲为,担当起自身责任。

猜你喜欢
强国高质量体系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