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设计与交付模式在体验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2023-11-19 05:02曹小琴刘丹许芳婷
湖南包装 2023年5期
关键词:工作坊用户课程

曹小琴 刘丹 许芳婷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

近几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一大批有关产教融合的政策,旨在推进产教融合,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同时高校在课程教学方面增加了投入,积极开展专业课程的产学研融合,使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更贴近实际应用,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1]。在设计学科日益蓬勃发展的今天,设计对象不再停留在传统实体产品,而是不断地向服务系统、用户体验等拓展。这一内涵决定了在产教融合语境下体验课程设计交付模式的研究需求。

1 循环模式(PDSA)

模型描述课程设计与交付的模型灵感来自计划—执行—学习—行动(PDSA)循环。即通过一系列的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步骤构成,并且贯穿项目的生命周期。PDSA 循环[2]作为一个迭代过程,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在保证组织的发展和持续改进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一管理方法被运用于医疗领域、企业管理、教育等许多领域。图1 显示PDSA 周而复始概念和设计的每一堂课的计划,包括每一步所述的主要事件。在这个研究模型中,计划阶段包括迭代的周期,以加强对课程内容的定义与讨论,以及加强学习阶段与企业界的合作。

图1 PDSA 循环模式。

如何对课堂中真正用户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并寻找到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案,“在问题的引导下”设计思维意识显得越来越重要。“体验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文章对国内相关领域学者关于“体验设计”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和比较,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该交付模式在“体验设计”教学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体验设计课程教学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PDSA 循环模式,探讨如何合理运用已有课堂资源,建构更合理、更高效的课程教学模式。

2 基于产教融合的体验设计教学模式创新

2.1 PLAN:计划

计划(Plan)环节是指改进方案的拟定,其中包括设定目标、拟定方案以及搜集资料。在PLAN 阶段,体验设计课程计划草案由学科专家撰写,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大纲、课程资源整合内容等,以及采用新型教学方法,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效率。课程负责人为确保课程计划执行的成效,制订一系列举措,同时对课程计划草案进行了分析,评估可行性。根据评估结果,明确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之间的具体关系。

课程负责人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高管出席工作坊。然后,课程负责人选择并邀请课程主题行业代表、讲师、项目经理和学生代表等利益相关者出席工作坊。就课程计划草案同利益相关者进行讨论,还记录了有关课程内容的建议以及企业方对这些建议的支持。课程负责人将所有内容以书面形式提交给核心业务团队成员,作为后续工作的依据。

在第一次工作坊上项目经理引入产教融合教育理念,着重指出PDSA 循环及其优势,院校与企业联手开发体验设计课程。课程负责人通过分享自己在课程授课中的体会,包括计划和执行课程的流程、相关授课计划,以及授课效果评估步骤。在体验设计方面,对用户体验方法和其他课程内容提出了意见。然后企业方合作伙伴对课程小组发表评论,并融入工作坊。最终,通过上述努力,体验设计联合授课人员取得了良好的沟通及输出。工作坊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利益相关者集思广益地研讨课程内容。企业相关人员对于体验设计课程非常感兴趣并且沉浸式地参与其中。他们还就如何改进这门课程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他们也希望将课程与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结合,同时通过训练帮助企业员工提高技能。

为了使每一位成员都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参与机会,工作坊组织采取“一对一”的形式进行沟通和交流。工作坊开始前,组织进行一次小型会议,讨论如何确定课程和安排课程进度。第一次工作坊之后,课程负责人的工作任务是产出,重新定义课程内容,以及策划各种活动,同利益相关者开展第二次讨论,提出更新课程计划的建议。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考虑如何提高教师们对课程开发的理解以及学生是否能够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等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组织一定要有一整套、具有可操作性的计划,以确保课程顺利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参与者要参与到整个工作坊的运作中来。图2 为体验设计课程PDCA 循环流程。

图2 体验设计课程PDCA 循环流程。

2.2 DO:执行

执行(Do)环节即执行计划、实施改进活动、收集数据等。执行阶段向学生交付所设计课程。教师应事先与学生充分沟通如何在课堂上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 PDCA 循环,确保学生理解、接受其理念后再开始执行。

课程与中山某灯具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对某高校体验设计专题项目的实践研究,总结了基于用户体验的青年人灯具产品设计方法和思路。这门课要求学生从“兼具用户和设计师的双重身份”这个角度出发完成课题设计。学生先从用户角度出发,对自己所熟知的用户群体进行剖析,可打破调研问卷传统模式,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等[3]。学生通过对不同场景下的典型案例深入理解,掌握了基于用户体验的产品设计流程。然后从设计师立场出发,精准洞悉设计机会,找到最适合的设计方案和设计表达。在课堂结束时,教师会对整个课程设计过程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从而提高产品设计水平和能力。

课程前期教学中,教师首先讲授传统的以用户为中心的体验设计研究方法与设计工具,同学间相互沟通,自我角色带入,逐步树立人物画像,确定用户需求与用户目标,发现用户痛点和设计机会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设计的主动性会得到更大的发展。这都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产品设计知识,并通过实践来提升自身对用户行为规律的认知程度。从一个设计方案的提出到产品原型表达的完成,在该环节需要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课上案例小组提出用户差异行为,针对不同的照明需求提出旋转、调节亮度灯具等各场景下的解决方案。设计方案原型如图3 所示。

图3 设计方案原型。

尽管课程主要培养用户的研究能力和可用性设计能力,但同时又突出了学生在手工创作中对设计原型的表达。因此,课程主要围绕“用户需求、服务体验、商业价值”几方面展开教学实践探索,通过对现有案例深入挖掘及总结,形成了一套适合该课程内容的教学模式。课题设计需要学生有清晰的用户意识,完成产品原型输出,由用户选择向定制化设计转进。从产品设计原型表达水平上,体验设计课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产品设计原理的相关知识、视觉传达设计知识等、对CMF 的认识与先前完成的用户画像研究成果进行结合,完成产品方案的设计,并对可用性设计原型进行设计。

课程结束时,要求学生提交课题设计方案原型并进行说明,老师会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点评3 种方式对学生的课题设计进行总体评价,评选出最被认可的设计作品,并且转化为课程分数。本研究对这一方法进行了验证分析。通过加大课堂互动力度,能够更加有效地促使学生提升设计方案的质量以及最终的完成度[4]。

2.3 STUDY:研究

研究(Study)环节是指对所搜集到的资料所做的分析、对其进行评价与总结来判断改善的效果。课程结束后,在STUDY 环节,先针对选修这门课的同学、讲师及工业代表进行调查,以对目标实现程度评估。随后,教师分组研究,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接着,再次对现行课程及其评估结果进行探析。由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们共同探讨课程质量问题。课程负责人和企业项目经理出席工作坊,并与工业伙伴进行合作。

会议期间,由课程负责人主持召开一次小型工作坊。课程一经交付即对学生开放,教师与工业伙伴做一份调查,以及召集利害关系方出席第三次工作坊。随后对所有参与者做访谈,以了解他们对该项目的看法以及他们对课程改革的意见与建议[5],旨在共享调查反馈,并视需要对下一个版本的课程计划进行探讨与改进。课程提交后,与学校有关方面共同对课程内容及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课程结束后,他们参加了一次工作坊并观看了相关课程录像。在随后的课上,课程负责人与行业保持联系,并巩固活动内容。

通过此次校企合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将产教融合推向更深层次,为学院的教育教学以及学生就业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也更好地实现了“产学研”的合作共赢[6]。

2.4 ACT:行动

行动(ACT)环节包括标准化的完善、推广、改进、持续监控等。工作坊期间提出并概述了必要情况下有关改进措施,再通过电子邮件或视频会议等形式进行讨论。会上由质量总监评价了课程及小组的工作,证实有无不足。同时课程负责人向课程组计划委员会报告,计划委员会列出改进需要,并提出实施改进的计划,作为整个大学质量体系的一个有机部分。在课程结束后,学生将获得一份评估表,它是对所完成工作的全面检查。接着对课程进行协调,并且为下学期的学习做准备。在这一阶段中,所有教师都参加培训,以便使其对所讲内容产生兴趣。由于总有升级的空间(技术和教学等方面的进步),当前的课程被用作新循环的初始步骤。随后,通过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和整合来创建一种更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模型包括建立课程团队,团队每年可召开两次会议,以便就一年期间所提供的课程提出后续行动和讨论的报告,以及探索新型合作形式等。此外,还可以组织一次小型工作坊,以便了解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帮助企业做出决策。上课之前将同业界代表进行接触,讨论相关企业介入问题,并邀请其与教师一起参加课程协调会议,事件和内容的任何调整都已经达成一致意见。这样才能把课程融入到企业所需要的实践中,还可以让学校有更多发展机会[7]。目前这一周期已经运行了3 次,学生的评价率颇高。

3 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

体验设计课程将用户体验作为课程设计主线,从不同角度为学习者提供可供借鉴的学习经验和思路,并结合实践项目展开教学探索,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门课上,首先,课程教师通过对国内外常用用户体验研究方法和优秀案例进行分析,有助于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意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户需求和设计原型创作。随后,再将其运用于实际项目当中,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与感受完成相应的产品设计实践活动。在课题设计上,通过用户调研常态化,更加注重用户角色和设计师角色之间的灵活机动,“以用户的视角看设计,以设计师的视角做设计”是课程的核心要素。同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课程还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总体来说,体验设计课程基于体验思维理念[8],将设计知识的整合作为创造的依据,意在打破“技术至上”惯性思维,探讨将设计思维和创意思维深入到课堂中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在当前高校教育模式下,基于“技术+艺术”理念的教学实践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9]。怎样更好地实践“体验设计”所代表的产品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和课题设计,仍需设计学教师与学生跟进,不断探索。该课题利用附加迭代循环的PDSA 模型对其进行了计划和学习[10]:第一阶段为计划、设计与实施阶段;第二阶段是评估阶段。这两个阶段相互关联而又独立,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其自身的任务,但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年的计划阶段是从课程启动开始的,把计划定为前一年的行动成果,重复地进行迭代。

实践表明,这是一个有效开发和交付专业课程的模型。这种模式强调,学生要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完成项目,而非只靠老师和教材来教。它与文献中其他方法有所不同,这里提出的模型具有必要的一般性层次,它可以适用于其他科目和其他教育水平的学生。该建模过程可以有效帮助教师了解教学实践中学生所面临的难题,并对其进行求解。体验设计课程模式的实践为国内的其他设计类课程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工作坊用户课程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