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婕 张晓刚
摘要:提出东莞市工业设计产业组织发展优化策略。采用文献法、数据采集与分析,结合产业经济学组织理论SCP范式对东莞市工业设计产业组织现状进行诊断。剖析了东莞市工业设计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方面的特征。东莞市工业设计产业需要加快工业设计园区集聚化和数字化转型步伐、推动工业设计企业服务纵深化与差异化发展、激活工业设计二元价值属性。
关键词:SCP范式 制造业城市 工业设计 设计产业组织 产业研究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19-0078-03
Abstract:Put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design an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Dongguan.Using literature method,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combined with the SCP paradigm of industrial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ory,this paper diagno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desig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Donggua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rket structure,market behavior and market performance of industrial design organization in Dongguan.Dongguans industrial design industry needs to accelerate the agglomeration and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design parks,promote the deepening and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design enterprise services,and activate the dual value attribute of industrial design.
Keywords:SCP paradigm Manufacturing industry urban Industrial desig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dustrial research
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交集,工业设计处于制造业产业链的起点和价值链的源头,对推进我国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作用。正因如此,自2019年来的近三年时间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相继联合出台了《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2年)》[1]《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2] 《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3]等以工业设计为主体的制造服务业的政策文件,意在以高质量的服务供给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在学术层面,学界近年来对工业设计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和工业设计产业集聚发展对策等问题,而对工业设计产业自身的组织结构研究则关注较少。在产业经济学领域,SCP范式是哈佛大学产业经济学权威学者乔·贝恩(Joe S. Bain)创立,经过几代学者研究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组织研究框架,即对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三方面进行分析,并由此提出产业组织合理化发展的建议[4],在相关研究领域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以素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制造业样本城市——东莞為考察对象,采用产业经济学理论工具SCP范式对其工业设计产业组织进行剖析,厘清东莞工业设计产业组织边界,拓展其组织功能,进而为东莞由制造业城市迈向服务型制造等产业链高端提供路径选择和相应的优化策略,以为我国制造业城市服务化转型提供经验借鉴。
经过多年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已成为东莞市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之一,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一)工业设计政策的生产与文化二元价值驱动性
工业设计的生产与文化二元价值结构使工业设计产业兼具生产性服务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双重性质。[5]基于此二元价值结构,东莞市在工业设计政策制定方面有明确方向,即工业设计既服务于制造业,又服务于文化创意产业。
在服务制造业方面,自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6]以来,广东省建构的国家设计政策省、市、区(镇)垂直畅达体系[7]使得东莞市能够紧跟步伐,在政策体系中给予工业设计以充分的施展空间,明确其对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创新驱动作用。如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提出发展工业设计以推动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提供服务[8],从生产方面强调工业设计服务于制造业发展的特点。
在服务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将工业设计纳入文创产业的范畴来讨论,也是自“工业设计”一词面世以来的一个重要倾向。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工业设计的发展方向,是本世纪产业融合发展对设计提出的要求[9]。基于东莞市传统优势产业格局以及本土文化底蕴,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提出要以东莞市的纺织服装、家具玩具等传统优势产业为立足点,发展工业设计、包装设计等创意设计产业[10]。这是东莞市基于工业设计的文化价值驱动方面作出的考量,即在传统优势制造业领域发挥工业设计,提升文化附加值的作用。
对工业生产和文化生产统筹兼顾的工业设计政策价值取向,使得东莞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能够站在一个相对前沿和富有前瞻性的制高点上实施政策驱动。
(二)工业设计企业主业的高度聚焦性
根据我们对东莞市内从事工业设计及其上下游产业链业务的专业工业设计公司的调查摸底,全市共有100余家工业设计企业。这些企业依托各自的供应链优势面向不同行业和制造企业的设计服务需求,深耕某个细分市场,以求获得稳定的客户渠道和设计服务收入,如布鲁斯专攻小家电和机械设备设计、中道创意科技专攻品牌策略与设计、睿杰专攻产品包装设计等。总的来说,受益于制造业设计服务需求的稳步增长,东莞市工业设计企业得到一定程度的成长。其主营业务涉及领域较为广泛,涵盖了家用电器、电子消费品、家具、纺织服装、包装印刷和工具设备等。但就某一家工业设计企业的业务来看,则表现为主业聚焦度高,市场机会捕捉能力强,且突出了为制造企业做设计服务的主体功能。
(三)工业设计产业对于制造业的服务支撑性
工业设计之所以能够成为产业,是因为其最初属于制造业的一个部门,随着专业化分工而从制造业分离出来并独立成为一种介于服务与生产的产业类型。近年来,“产业空心化”使得各国更加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明确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时至今日,从制造业分离而来的工业设计,服务于制造业的特征日益显著。
据不完全统计,东莞具有近15万家企业实体,有效支持了其战略性支柱产业在历史沿革中所形成的专业镇经济模式,“一镇一品”的特色十分明显,如厚街镇专攻家具制造业,横沥镇专攻模具制造业,虎门镇专攻服装制造业等。这些战略性支柱产业如何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前提下进行创新,不断以新的面貌呈现在消费者眼前,是东莞振兴制造业的一大难题。工业设计正是以创意、创新为内核驱动力,不断提升产品的“新颖度”,推动着传统制造业的转型与发展。东莞市以镇内传统优势和特色的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伴随着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新产业模式悄然而至。强调集成的工业设计,对东莞数量庞大的高新技术制造企业在技术、资源、知识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强有力的整合作用,成为各类传统产业协同创新的发展平台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媒介,为提供节约技术研发成本、科学技术商品化等服务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四)工业设计人力资源开发的本土性
设计类院校和专业在我国发展珠三角地区发展十分迅速,是工业设计产业的人力资源库。东莞市内设有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有东莞理工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等,每所院校都有其独特的工业设计培养方向。如东莞理工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与东莞本地企业得利钟表有限公司开展多次合作,既为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也为本土工业设计产业提供鲜活力量。例如,就东莞市工业设计人才输入与输出来说,东莞理工学院2019届东莞市生源且毕业后在东莞市就业的约有八成。由此可见,工业设计人才流向东莞本土、服务本土的特征较为明显。
(五)工业设计载体平台的示范引领性
工业设计载体平台如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研究院、设计园区等,为工业设计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承载之地,同时也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一站式设计全产业链服务。为推动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试行)》[11]和《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创建工作指南》[12],为应对我国工业设计基础研究薄弱、公共服务能力滞后等问题提供指导。目前,东莞市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5家。在全国首批8家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培育对象中,坐落于东莞市的广东湾区智能终端工业设计研究院占据一席之地。这些工业设计中心与工业设计研究院为行业树立标杆并带动东莞市工业设计产业向好发展。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黄金腹地,其中,拥有华南工业设计院、华南设计创新院等文化创意服务平台,为其他工业设计载体平台发展提供示范引领作用。
界定工业设计产业的企业分类并获取相关数据是进行SCP范式分析的前提,但由于目前国内对工业设计产业的组织结构分类及相关统计指标在学界还不能完全达成共识,因此本文以2021年2月25日为时间节点,从企查查网站选取东莞市所有企业中企业名(包含曾用名)含有“工业设计”的在业或存续的230家企业为研究对象,以此为基础对以“工业设计”为核心发展手段的产業组织结构进行研究。
(一)东莞市工业设计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市场结构是市场关系的特征,其主要决定因素是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和进入壁垒。市场结构一般表现为市场的竞争或者垄断,影响着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东莞市工业设计产业的市场结构如下。
1.市场集中度初显马太效应:市场集中度表示某行业内前几家最大的企业所占有的市场份额,用于衡量某行业的市场实力。东莞市工业设计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然而这种较为新型的业态目前还未列入国家统计指标当中,因此无法获取准确的行业数据用以市场集中度的定量统计分析,但从一些可搜集的数据当中可以进行定性分析。从注册资本来看,东莞市230家工业设计企业差距悬殊,从1万元到5000万人民币不等,最高与最低二者相差5000倍。从公司的投资来源看,体量较大的工业设计公司通常由体量不等的法人投资建立,体量较小的工业设计公司则是由几人共同投资而建立。两者在实力上的差距十分明显。虽然无法获取相关企业在市场的占有份额以作更详细的对比,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莞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出现了马太效应。
2.以产品差异化驱动设计业务多元化发展:产品差异化是不同企业的同种产品在质量、性能和款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所导致的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的情况。产品差异化发展能够使企业拥有将价格提高到高于边际成本的能力,从而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从东莞市现存工业设计企业的行业分类来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最多,其次是居民服务、修理。从企业经营范围来看,“工业产品设计或产品设计”约占42%;其次是“电子产品”约占28%;结构设计、模具设计、外观设计、包装设计、平面设计等也占一定比例。总的来说,东莞市工业设计企业的产品构成以工业产品设计(或产品设计)为主,另外,主要涉及电子产品、结构设计、模具设计等。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智能电子和自动化产品的销售、创新技术孵化和技术开发服务等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涌现,为加深产品差异化程度提供可能。
3.产业壁垒进入难度较低:进入壁垒是表明新企业进入某个特定市场所面临的一系列障碍。进入壁垒低表明新企业容易进入该行业,反之,则较难进入该行业。形成壁垒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资本、政策、规模等。对东莞市工业设计产业来说,竞争者数量较多,体量大小不一,但相关政策是形成壁垒的重要因素。撇去在业或存续状态,单从企业成立时间来看,东莞市工业设计企业的萌芽阶段是1994年至2004年,每年增加1-2家;初步形成阶段是2005年至2011年,每年成立8-10家;发展阶段是2012年至今,每年增加14-57家。反观每个阶段的转变,都与设计政策有密切联系。如201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2011年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我省工业设计发展的意见》;2015年起广东省开始展开一系列工业设计落实工作,如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的认定等。设计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是东莞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目前的设计政策对行业以鼓励为主,限制性不大,因此新企业进入工业设计行业的难度较低。
(二)东莞市工业设计产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市场行为是企业在市场环境下的决策行为,主要指寡头垄断条件下的市场行为。目前,东莞市内工业设计产业还没有完全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但与毗邻的“设计之都”深圳相比,东莞的工业设计产业就显得较为薄弱,不少企业在此困境下纷纷采取各种对策来避免危机。
1.通过纵向专业化发展设置业务“护城河”:一家工业设计企业的发展往往是从某几类特定的业务开始,进而发展出不同特定业态的专业工业设计公司。这种基于某些特定方向进行设计的企业,善于对这些方向的工艺流程进行优化,并通过不同领域设计业务的比较借鉴,从不同视角开展资源整合,进而创新设计。如广东布鲁斯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深耕工业装备、智能家电、医疗美容三大领域,那么可以将三大领域的不同设计方法、设计流程等进行整合,实现“1+1>2”的效果。通过纵向深耕特定领域的企业发展行为,是其往设计领域纵向专业化发展的表现,有利于企业对其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全流程观察,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创新,以此在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优势,设置业务上的“护城河”。
2.试水拓展横向全产业链业务:全产业链发展是指打通产品从“无”到“有”再到“反馈改进”的全流程,实质是设计企业业务范围包含了产业链的所有程序,诸如物质来源、贸易物流、设计研发、包装销售等。全产业链发展的模式在工业设计企业发展中占据一定优势,其原因在于工业设计的知识涵盖了从发掘需求到创造市场的方方面面。像广东万喜至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的业务就从原先的经营工业产品外观设计、结构设计拓展到经营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结构设计、企业形象设计、技术咨询等全链条服务。发展全产业链需要有一定的资金与规模做支撑,并对工业设计上下游产业链关系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与把握。目前,东莞市工业设计企业在此方面还只是迈出探索的第一步,与全产业链业务龙头企业——深圳浪尖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3.转变经营范围突破困局:“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考场。”在新的工业设计企业不断涌现情况下,东莞工业设计产业的竞争愈发激烈。有些傳统设计企业在应对设计产业的残酷竞争中,适时调整主营方向、转变经营范围成为一种向现实妥协的无奈选择。如荣之泰(广东)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原名东莞市昌九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从经营设计、研发、销售工业产品、五金配件等转变到研发、设计、销售、网上销售建筑材料、医疗器械等;有些工业设计企业直接转向室内装饰与环境设计;另一些则进入制造业细分领域,试图突破单一的设计服务收费模式,获取更多的产品销售利润。工业设计产业的市场主体变动如此频繁,说明即使在制造业如此发达的东莞,也未能形成有效稳定的工业设计需求市场。
(三)东莞市工业设计产业的市场绩效评估
市场绩效是市场结构、市场行为所导致的经济成果。东莞市工业设计产业的市场绩效分析如下。
1.“无形资产”难以衡量:从东莞市政府下拨的工业设计相关专项资金可以看出,投入工业设计的资金种类较多,如积极建设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设计研究院等。这些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设计研究院不仅树立了工业设计产业创新发展的标杆形象,而且还受到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以促进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从工信部到广东省工信厅再到东莞市工信局,对工业设计专项资金的投入十分明确。如广东省下拨资金支持已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研究院,且未获得过省级财政资金(工业设计方面)支持的企业,专门用于提升工业设计能力。[13]东莞市实施工业设计提升战略,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平台)购买用于工业设计的相关专业设备设施、专业软件等支出给予资金补助。但就资金的回报来说,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数据呈现,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工业设计所具有的“无形资产”特性难以用数据统计。
2.买方市场特征明显:东莞毗邻深圳,存在天然的工业设计市场劣势。这是因为,深圳优渥的设计资源产生了巨大的“虹吸效应”,对东莞本土工业设计企业形成强大的外部挤压,也使得东莞工业设计产业处于严重的买方市场。本地工业设计企业只能靠压低价格来保证利润。而压低价格则导致设计企业利润微薄,只能支付给设计师微薄的工资;而缺乏优秀设计师反过来又导致产品或服务质量下降,陷入恶性循环。虽然处于劣势状态,但这也倒逼东莞市工业设计企业在夹缝中求生存,不断创新求变,极力拓展工业设计发展水平更低的粤东西北市场和省外市场,以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工业设计技术亟须升级迭代:伴随第三次工业革命,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工业设计带来了重大影响,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已经成为设计师必备的技能。工业设计相关技术已逐步从互联网扩展到人工智能、云技术等领域,而技术的运用与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的标准支撑。工业设计技术相关标准的发展不仅是规范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推动制造业不断创新的重要路径之一。具有大量传统制造业为产业基础的东莞市,如何运用工业设计相关新技术来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也成为一大难题。
通过对东莞市工业设计产业现状的分析总结,并利用产业经济学理论工具SCP范式进行深入剖析,可发现东莞市工业设计产业在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三方面的短板。综合上述分析,对东莞市工业设计产业组织健康发展提出以下优化策略。
(一)加快工业设计园区集聚化和数字化转型步伐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东莞应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支持东莞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14]由此不难看出,东莞市工业设计将会朝着助力高新技术制造业与传统制造业两方面发展。东莞已突破“一镇一品”的专业镇经济模式,形成片区经济模式,分片区集聚不同领域的先进生产力。因此,工业设计也应以集聚的模式驻扎在片区内进行各种资源的整合,形成以助力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为核心或以传统制造业发展为核心的工业设计园区。工业设计园区为区域设计发展提供共性技术服务平台、辐射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提供支持。近年来,为应对大数据、云计算技术革新,“机器换人”“数字工厂”在东莞得到大力推行,数字化转型也是东莞市工业设计园区集聚化之后的创新发展趋势之一。
(二)推动工业设计企业服务纵深化与差异化发展
曾几何时,“一镇一品”的专业镇经济模式已为东莞工业设计企业打下牢靠的产业基础,但为传统制造业提供单项设计服务的模式已不能在普遍压低价格的现实情境下延续下去。不断挖掘设计服务的纵向深度、拓宽设计服务的范围与边界,是东莞工业设计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另一方面,工业设计产业组织结构在东莞市呈现主业聚焦度高的特征,加之专业镇经济的模式,使得工业设计企业在不同镇街能够实现差异化发展,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避免同质化带来的价格恶战。
(三)激活工业设计生产与文化的二元价值属性
工业设计的附加值之于东莞市高新技术制造业是生产价值;之于东莞市传统制造业是文化价值。在生产价值方面,工业设计本是知识密集型的创造活动,可作为强有力开拓市场的竞争手段,为东莞市高新技术制造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撑。在文化价值方面,工业设计在东莞市传统制造业转型中提供创新方法与创意思维,帮助传统优势产业进行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发展服务型制造。总的来说,东莞市工业设计服务在高新技术制造业方面应突出技术水平及其市场化过程,在传统制造业方面应突出创新度与文化价值。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从“生产”的属性还是从“文化”的属性来界定工业设计发挥的作用,确定无疑的是,工业设计激活的都是制造业的附加值。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命脉,是振兴中国实体经济的基石。从“东莞制造”到“东莞智造”的转变是东莞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东莞市工业设计产业组织为研究对象,运用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SCP范式理论,对东莞工业设计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以及市场绩效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东莞市工业设计产业应加快工业设计园区集聚化和数字化转型步伐、推动工业设计企业服务纵深化和差异化发展、激活工业设计二元价值属性等组织优化策略。这给其他类似的亟须进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城市工业设计产业组织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十三部门关于印发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2年)的通知[EB/OL].https://www.miit.gov.cn/jgsj/zfs/wjfb/art/2020/art_e0dfb53144d24784a416c8d0342 4d221.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十五部门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https://www.miit.gov.cn/jgsj/zfs/wjfb/art/2020/art_6e2411a497f34aabb9091dba3e542129.html.
[3]国家改革与发展委员会网站.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https://www.ndrc.gov. cn/xxgk/zcfb/tz/202103/t20210323_1270129.html.
[4]马广奇.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轨迹与思考[J].经济纵横,2000(10):41-44.
[5]李昂.设计驱动经济变革——中国工业设计产业的崛起与挑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6]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EB/OL].https://www.miit. gov.cn/xwdt/gxdt/ldhd/art/2020/art_84eb5179264d4de5b0999ffe0982191c.html.
[7]戴佳蔚,张晓刚,刘钊明论“广东设计”的实践品格[J].创意设计源,2020(06):56.
[8]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网站.东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http://dgdp.dg.gov.cn/gkmlpt/ content/0/2/post_2333.html#14.
[9]田君.作为创意文化产业而发展的工业设计[J].装饰,2005(12):8-9.
[10]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网站.东莞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http://dgdp.dg.gov.cn/zwgk/zxgk/content/post_2760627.html.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试行)[EB/OL].https://www. miit.gov.cn/zwgk/zcwj/wjfb/zh/art/2020/art_c901664dd8734581b64d8b6dc593e3b2.html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创建工作指南[EB/OL].https://www.miit.gov. cn/jgsj/zfs/wjfb/art/2020/art_b937354b2ba84f8590108c252e6f3498.html.
[13]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网站.2021年省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工业企业轉型升级)工业设计能力提升资金项目入库工作[EB/OL].http://www.zhuhai.gov.cn/gxj/attachment/0/232/232577/2605347.pdf.
[1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18/content_5366593.htm#1.
[15]张莎,刘春尧,杜军.基于城市地域特征的导视图形设计研究——以成都天府广场站为例[J].设计,2023,36(1):144-147.
[16]郭立群,盛子健.地域文化在城市滨水景观中的应用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设计,2023,36(4):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