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

2023-11-18 04:59龙媛
新楚文化 2023年20期
关键词:社交媒体新闻传播自媒体

【摘要】当前,我国各类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各类社交媒体软件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出,形式多样、款式繁多。在这个全新的社会环境下,传播内容愈发接地气,传播者与受众可以直接“面对面”交流沟通,互动性更强。但是,众多自媒体用户在社交媒体发布的新闻,通常未经编辑的反复审核和论证,导致新闻的严肃性与娱乐性、趣味性之间失去平衡,两者无法相互成就,这就对新闻传播的真实性、严肃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避免这样的情况持续发生,就需要深度研究社交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解决策略,并给出科学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社交媒体;自媒体;新闻传播;应对策略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0-0078-04

新闻是主流媒体最常见的报道形式之一,主要类别有时政、经济、民生、教育、体育、科技等,主流媒体的报道重点大多是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真实性和严肃性。但是,在社交媒体泛滥的背景下,信息传播开始朝着社交化、娱乐化的方向发展。为避免过度娱乐,导致各类新闻偏离本该有的权威与严肃、客观与真实,各相关部门需要结合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展开研究,制定出科学的调节策略。

一、社交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信息源组成发生改变

首先,个人信息变成信息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信息时代,信息的来源及组成已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不再局限于过去公众平台。现在,还增加了普通的用户群体,根据社交媒体平台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民众原创或者转发的微博、抖音视频量月均超过100亿条。也就是说,普通大众随时随地都在产生信息传播,普通大众不再只是单纯的受众,他们也加入了传播者的行列,并且越来越多的突发事件信息都是由大众第一时间发布在社交媒体上,由于分布的广泛性,以及不受地域的限制,普通大众可以将自己所接触到的各类信息作为第一手资料发到网上,并进行广泛传播。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大部分主流媒体还会从普通大众所发布的信息中去寻找新闻素材、线索。据了解,目前有一些境外的媒体,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招募观察者,就是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收集到全球各个国家最新发生的真实事件资讯[1]。

其次,跨国、跨区域信息成为信息源的一部分。随着网络全球化以及各类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已经浓缩成为一个小小的地球村,基于互联网而出现的社交媒体,让全球信息可以实现及时共享。比如说每一分钟在YouTube上面都有大量的视频被上传,而且在推特这一社交媒体上,也有大量人士分享自己的照片、视频。简单地说,在网络平台上,大家可以看到在众多国家发生的事件,这放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而现在,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午后,坐在家里喝着茶,刷着手机,就可以看到社交平台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分享的各类信息,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旅游美景,任何信息都能通過手机了解到。之前通过权威、主流媒体了解国际形势信息的阶段已成为历史,现在通过各类社交平台上就可以简单获取。

(二)受众获取信息变得多元

首先,受众获取信息的时间明显缩短。在传统模式下,受众如果想要获得信息往往需要通过订阅报纸、杂志、收听广播,或是坐在家里打开电视,守着新闻频道。传统模式下,新闻的产生从制作到发布,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受众获取信息的等待时间较长,很多新闻很难在第一时间获得。而由于现在社交媒体的发展,受众获取信息的环节不像以前那么复杂繁琐,甚至可以直接通过各种平台主动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关注,在第一时间就能获取到自媒体传播者发布的信息。经过调查结果显示,移动互联网时代下,超70%以上的互联网用户表示,网络快速普及之后,他们每年在网络渠道上可以获得海量信息[2]。

其次,传统媒体从获取信息到制作信息,不再是闭环状态,也不再是大众唯一获取信息的渠道。随着诸多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受到了巨大冲击,由于社交媒体的快速性与不受限制性,一手或者超一手信息直接被分享到社交媒体各个平台上,受众甚至可以比传统媒体更快接收到各类信息。

(三)信息的真实性降低

首先,由于信息源的大范围扩张与发展,社交媒体上有许多信息未经证实就被直接发布,导致社交媒体上存在着大量的虚假信息,甚至有不少学者提出,社交媒体俨然成为各类谣言产出的重灾区。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因为社交媒体本身的开放性,大家都可以实现言论自由。受众在获得海量信息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接收到虚假信息。

其次,社交媒体发布的信息由于量大、类型繁多,很难证明信息的真实性,基本只能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不能形成整体。为了将信息有效地进行整合与甄别,在不少社交媒体平台,有部分专业记者、编辑团队专门组成社交媒体信息通讯社,积极有效解决虚假信息、碎片化信息泛滥的情况,通讯社成员结合社交媒体上已发布的视频、图片、文字,对其真实性进行针对性评估,再根据自己掌握的真实信息,对一手信息进行再加工,整合再发布,供其他媒体使用[3]。

二、社交媒体对新闻传播的挑战

随着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然而,社交媒体对新闻传播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是新闻可信度和真实性问题和信息过滤问题等。

(一)新闻可信度和真实性问题

社交媒体平台允许任何人发布和传播信息,导致信息泛滥,这使得用户很难过滤和辨别真假信息,造成信息过载和信息疲劳。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社交媒体平台应加强内容审核和验证机制,确保发布的信息真实可信。虚假信息、谣言和偏见的存在破坏了新闻的可信度,应严厉打击。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但缺乏编辑和审核,容易传播虚假内容,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事实核实和新闻真实性的验证,以提高新闻的可信度。社交媒体的碎片化和短期性还导致新闻报道变得片面和缺乏深度,因为人们习惯于阅读简短而吸引眼球的标题,较少关注详细的背景和全面的报道,新闻机构和社交媒体平台可以采取措施,如推广长篇报道和深度分析,以提供多样化和有深度的新闻内容。

(二)信息过滤问题

社交媒体平台上产生的信息数量庞大,用户很难从中筛选出有价值和可靠的信息,而且用户只浏览与其兴趣相关的内容,信息的筛选变得主观和片面,用户选择性地接触一些特定观点,忽视了其他可能存在的信息。同时,社交媒体的即时性和广泛传播性使不真实的言论也能够迅速传播到大量用户之间,加上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发布通常没有经过充分的事实核实和验证,导致虚假信息得以广泛传播,而不真实的言论常常基于情绪化和偏见的内容,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和传播[4]。

三、社交媒体对新闻传播影响的应对策略与方法

社交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来自信息源组成发生了变化,以往的受众转变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导致信息的真实性无法得到绝对保证。面对这一突出问题,需要有一套新闻传播规章制度及时地对潜在虚假信息可能造成的问题、负面影响进行有效处理。具体来说,各个主体应积极参与其中,形成三方合力,确保提出的策略能够科学、有效地应对社交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相关部门

相关部门承担着社会公共秩序建设与维护的重要责任,在获得信息、资源方面,相对于大众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在“社交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的处理中,相关部门应该承担起主要的责任。具体来说,面对各类信息的冲击,相关部门需要科学地甄别信息的真假,另外,还需要通过官方主流媒体、建立公开及时的报道机制,及时发布真实信息,以真相来消除虚假信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各级部门宣传组可以组成一个工作小组,对社交媒体信息进行科学的甄别,更好地区分信息的真实性,这是科学应对的重要前提。事实上,在大众所发布的信息当中,并非全都与事实不相符合,所以在了解到各类信息后,需要进行一定的区分,在第一时间处理不良信息,遏止其更广泛的传播。如果不禁止制止,可能会导致传播环境的信息过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大众与社会的恐慌。另外,在真假不一的信息当中,也可能包含着一些官方媒体所没有接触到的真实信息,所以在面对各种信息时,相关部门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区分,在此基础上,将民众所发布的真实信息提取出来,与更全方位的、真实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科学的信息发布,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制定更科学有效的治理方案,避免不良信息持续传播,对社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其次,建立及时、透明的报道机制。在受访过程中,知名的学者奥尔波特曾经提出一个计算公式,他指出,流言的流通量等于问题的重要性和事实的暧昧性相乘之后的结果,简言之,事实的暧昧性会對流言的流通量造成直接性影响。如果流言成为众多群体获取真实信息的关键性渠道,流言跑在了真相的面前,那么相关部门在信息的应对处理中完全处于被动。正因如此,各相关部门需要以科学的态度,提前建立及时且透明的报道机制,切实保证在各类消息出现的当下,就可以第一时间对信息展开有效处理,充分满足大众对真实事件获取的想法和诉求。

因此在对应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过程中要彰显人文关怀,更好地稳定民众的情绪,做好危机公关的各项处理工作[5]。

(二)平台

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公众平台,必须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具体来说,平台需要对公众发出的信息进行严格的把关和追踪,只有做好这两项工作,才能避免各类负面信息被迅速地传播和扩散。简单来说,平台需要负责的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在信息传播之前,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严格的甄别和把关;二是如果不良信息不慎被传播后,需要及时处理。

首先,在强化对内容的甄别和把关方面。所谓把关,就是信息传播平台工作人员,需要对公众所发布的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和加工,确保所有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信息真实有效。为实现更精准把关的目的,各社交媒体平台应该对信息做好人工把关。同时,增加技术处理能力,各社交媒体平台积极引入关键词、敏感词的搜索定位功能,就能从源头上做好内容的把关。比如说在平台系统中,如果能够将各类极端的词汇纳入敏感词,凡是在文章中涉及这些敏感词汇的,必须进入审核环节,再经由人工审核,没有问题才可以发布,这样可以最大化避免各类敏感词汇被大量发布。

其次,如果不良信息不慎被传播后,需要对已经发布的此类信息内容进行有效处理。在以新媒体作为主要特征的社交媒体中,公众无时无刻地想要将自己所获得的最新信息发表在平台上,这也导致了平台工作人员工作量增大。面对无时无刻发布的大量信息,平台人员往往无法实现字斟句酌式的甄别,导致仍有部分虚假、不实的信息成为漏网之鱼,在发现发布的信息不真实、不属实后,平台工作人员必须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辟谣。

为确保辟谣的及时性,各平台可以提前设定针对性的敏感言论应对机制,在不良言论出现的时候,工作人员可以第一时间对其开展应对工作。比如说在社交媒体系统当中,打造专属的微信辟谣助手,用独有的算法追踪技术,对已经浏览过不良言论的群众进行精准辟谣。

(三)用户

在弱化社交媒体对新闻传播的负面影响过程中,用户也是非常重要的参与主体。每一个用户在传播信息之前,都应该以谨慎的态度,保证自己谨言慎行,不乱传播虚假信息、未知来源的信息以及没有事实根据胡编乱造的信息等。在传播平台上的信息时,需要自己先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实,看清来源是属于官方还是其他个人用户,切实承担起信息传播者应有的责任。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如果用户以无所谓的态度,过度追求网络发言自由,为了增加更多粉丝,以虚假内容来博取大家的关注和眼球,最终必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为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每一位用户都应该承担起个人必须承担的责任,不要将虚假信息发布在网络上。目前有平台按照用户群体在网上的知名度高低,将群体分成领袖意见、普通用户这两者,尤其是领袖意见者,在发布个人信息的时候,更是需要以身作则,只有确保自己所发布的信息是绝对真实的,才能够进行发布。粉丝量越多,信息传递速度就会越快,发布虚假信息后,网警会第一时间侦查到,并根据信息查出信息发布的IP地址以及发布者的个人信息,最终追究发布者的责任。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希望大家都可以遵守规则,保证发布信息的真实性与权威性。同时,领袖意见者还可以发挥控制信息流、影响流的价值和作用,如果以正确认知自己的价值与作用,在确保不发布虚假信息的基础上,面对各类公共事件、负面谣言问题,能基于个人的权威性首先展开辟谣,最终可以获得比普通用户更强大的信息传递效果,发挥出正向的引导作用。相关部门和社交平台本身也可以积极关注意见领袖群体,与他们维持紧密的互动和沟通,让各类辟谣的信息可以第一时间传到更多人的“手上”。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社交媒体平台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是双向的,虽然有一些负面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值得肯定的正向价值。为了进一步实现社交媒体和新闻传播的有效融合,以及新闻传播的高质量发展,相关部门、社交媒体平台以及个人都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与作用。本文对目前社交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围绕当下的影响给出了解决方法并展开深度探索,以期形成三方合力,有效地解决各类问题,以此积极推进社交媒体、新闻传播的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净化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熊铮铮.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的视觉化趋向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07):67.

[2]张志安,曾子瑾.网络新闻的亲近性文本研究——以三家央媒2016年全国“两会”报道为例[J].新闻大学,2016(03):45.

[3]李鑫,尚恩洁.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江苏高教,2018(02):4.

[4]何康.信息疫情中的谣言传播:微信群的“移动对话”[J].中国报业,2020(07):20-24.

[5]方兴东,谷潇,徐忠良.“信疫”(Infodemic)的根源、规律及治理对策——新技术背景下国际信息传播秩序的失控与重建[J].新闻与写作,2020(06):35-44.

作者简介:

龙媛(1993-),女,彝族,贵州毕节人,本科,助理记者,研究方向:新媒体融合。

猜你喜欢
社交媒体新闻传播自媒体
知识零售变现模式的问题与思考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特征、传播趋向及其对高校传播生态的挑战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研究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