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
【摘 要】作为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传承力量,文化乃是构建一个国家与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基本保障。而纵观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与发展史,红色美术文化一直承担着传承革命精神与改革精神的重要使命,并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这一文化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同样也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红色美术 文化 历史传承 当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18-0007-06
1942年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中就强调了文艺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导向作用,提出了“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这一主张,并为社会主义的文艺创作奠定了思想基调。而随着新时代的来临,文艺工作仍然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需要秉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思想,强调文学艺术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密切关系。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红色美术文化得以快速发展,大量具有鲜明风格的红色美术作品不断被创作出来。对于红色美术文化的研究,不仅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红色美术文化的内涵与意义
何为红色美术文化?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毫无疑问,红色美术文化首先与红色美术息息相关,正是红色美术与红色美术作品承载着红色美术文化的内涵与意义。近年来,红色美术逐渐成为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围绕着红色美术这一问题,学界诞生了红色美术、红色美术经典、红色经典美术、红色美术文化等一系列相关表述,要对红色美术文化进行阐释,无疑需要厘清这些相关概念的具体关系与大体内涵。
一般来说,红色美术是一系列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的统称,以红色来标识这一类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也就表明了这种美术形式的特殊性,在这一问题上,学界在当前基本达成一致,将红色美术这种美术形式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与发展历程结合起来。如董海鹏就提出:“广义的‘红色美术是指在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的红色美术作品;狭义的‘红色美术主要是指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题材和社会主义建设题材的美术创作。”冯民生、沈宝莲则进行了更细致的分析,他们提出:“红色美术是指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的中国现代美术形态变革和经典美术作品创作。它主要突出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现代美术变革与发展的历史,以及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历程为题材的美术创作。”
而红色美术经典,或者说红色经典美术,其属于红色美术中的一个分支,专指在红色美术创作中所出现的那些优秀的红色美术作品,在《红色美术经典1921—2011》一书中,作者尚辉就阐释道:“本书正是从对革命美术、进步美术、社会主义美术和社会主义主流美术的艺术史演变历程中,梳理和呈现了中国共产党所倡导和建立的新型美术形态。”通过对大量经典的红色美术作品进行收集和整理,尚辉试图为红色美术经典作品进行一种图像学上的历史性探索,并通过这些作品来回顾和重温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发展历史。
而红色美术文化无疑是一个最宽泛的概念,要理解红色美术文化,需要先理解文化一词的大体内涵。英国学者泰勒就曾给文化下过定义,他说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我国《辞海》也给文化下过定义,指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马克思更直接地指出,文化乃是人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体系与价值观念,有学者就结合马克思的观点提出,文化本质就是人化。因此,可以说文化乃是人类形成的一整套价值体系与认知观念,它乃是现实的人对于世界和人自身的理解。而红色美术文化则专门意指诞生于红色美术作品和红色美术经典中的文化,从根本上说,它指向红色美术所带来的文化效应和现实意义,强调了红色美术的文化内涵,而红色美术文化这一文化形式的出现,恰恰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
纵观近代中国历史,为奋发图强,实现伟大复兴,經历了从技术自强,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到制度自强,以辛亥革命来推翻帝制实现共和,均未获得真正的成功,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文化的创新来推动社会进步,成为中华民族求得民族复兴的又一次尝试。新文化运动之初,在推进文化的革故鼎新中,存在复古派和崇洋派两大文化阵营,复古派以康有为为代表,视孔子为中华文化之真正开启者,认为唯有复兴儒教,中华之新文化才有希望,而崇洋派则将基督教精神视为西方精神之根基,试图在中国推行基督教,最终实现国民性的全面改造。面对儒教与基督教之间的论战,蔡元培另辟蹊径,第一次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新文化运动观点,他强调“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虽未全然否认宗教方式对于思想文化的重要意义,但将美育置于宗教之上,视为改造文化之根本方式。蔡元培深受席勒美育思想的影响,又延承着“德先生”与“赛先生”所体现的新文化运动精神,数次专门撰文强调美育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在其看来,要让“赛先生”和“德先生”的精神在中国生根发芽,唯有依靠美育。“赛先生”乃是科学精神,也就是追问世界的规律与必然;“德先生”则是民主意识,它强调个体的自由与解放,而美恰恰是连接必然和自由的中间环节,席勒就指出:“感性的人由美引导着走向形式和思维,精神的人由美引导着回归物质,被重新还给感性世界。”正因如此,“以美育代宗教”成为推动新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式,蔡元培以北大为阵地,他试图通过推动新兴的艺术创作,塑造具有自由品格的审美精神,以美育为基石,改造中国的国民性,构建起一种既能延承中国传统,又能吸纳西方文明的新文化,且通过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这一以美育来推动文化发展的方式,无疑对彼时的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或许正因为如此,早在20世纪20年代,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刚刚建立时,专门增设了美术教员,提出要通过美术宣传来唤醒民众。在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中,再一次明确要求,要为每个连队配备美术员,通过这些美术员所创作的宣传性作品来激起人民群众的革命激情。可见,美术与文化宣传之间的密切联系,自新文化运动开始之初,就被当时的知识分子所熟知,而中国共产党人也非常重视美术的作用和价值,且一直将美术创作和其宣传效应作为推动革命与建设的关键,红色美术文化也正是因此而出现,并成为贯穿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和发展历史的重要文化形式。
二、红色美术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在厘清了红色美术文化的大体内涵后,可以从历史传承的角度对红色美术文化的诞生和发展进行大体研究。红色美术文化是伴随着红色美术的出现而出现的,因此,要理解红色美术文化的历史轨迹,必然要对红色美术的历史发展进行研究。借由对红色美术的时代性划分,可以将红色美术文化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21—1949年,这一阶段可被概括为革命美术文化和进步美术文化时期;第二阶段,从1949—1976年,这一阶段可被概括为社会主义美术文化时期;第三阶段,从1976—2011年,这一阶段可被概括为社会主义主流美术文化时期;第四阶段,2011年之后,因新时代的到来,多种形式的红色美术作品被不断创作出来,红色美术文化得以再一次创新与发展,可以将这一阶段概括为新时代红色美术文化时期。在这里,每一个时期的红色美术文化都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拥有不同的时代意义。
(一)第一阶段
1921—1949年是红色美术文化的初创期,可以将这一阶段的红色美术文化分为两大类,即革命美术文化和进步美术文化。
革命美术文化对应的乃是革命美术,主要指在社会主义早期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军队中的美术员进行的美术作品创作,这些作品部分刊登于美术类杂志上,也常常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在当时一些著名的美术画报里,如《罢工画报》《镰刀画报》《农民画报》和《工人画报》,作品大多会运用漫画的相关笔法,旨在展示中国社会的具体状况。另一部分则以大幅壁画和传单画的形式出现,如“广东省人民协会印布的《花了的聚宴席呵》传单画”“北伐军印发的《民众的力量》传单画”,这些艺术创作更为直观地激发人民群众的革命激情,起到了激励人民群众坚定革命信念的效果。
同时,在“五四运动”发生之后,在广大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出现了一批左翼美术家,这批左翼美术家以《萌芽》杂志为其艺术创作的主要基地,成立大量的艺术团体,如“野风画会”“春阳画会”“北平木刻研究会”“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等,这些艺术团体常使用多种形式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创作了诸如《王道乐土》《剩余的剩余价值等艺术作品》《不能生活的生活》等艺术作品,用来揭示当时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状况。像鲁迅先生除了是著名的作家之外,还是一位木刻版画家,他就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的木刻版画作品。
在这里,革命美术和进步美术建构起了这一阶段的两种红色美术文化,分别是革命美术文化和进步美术文化,而这两种美术文化恰恰又指向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也就是救亡和启蒙。革命美术文化承担着救亡的重要责任,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很多农民不识字,通过宣传画和壁画的形式,能够直接让他们感受到革命的意义和价值,起到了推动革命发展的重要作用。而进步美术文化则与启蒙关系密切,它以更为生动的艺术形式,激起了人民群众对于新社会和新生活的渴望。无论是革命美术文化,还是进步美术文化,这种美术文化都第一次以带有明显的阶级属性文化形式,承担着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使命,这成为红色美术文化的第一阶段。
(二)第二阶段
1949—1976年是红色美术文化的第二阶段,将这一阶段红色美术文化概括为社会主义美术文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美术创作在短期内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受苏联现实主义美学影响,一大批主题鲜明的红色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这些作品大多具有很强的写实主义风格,并使用了极为生动和鲜艳的色彩,展示出那个时代的特点,诞生了如董希文的《開国大典》、唐勇力的《新中国诞生》、蔡亮的《延安火炬》、何孔德的《古田会议》等一系列作品,这些经典的社会主义红色美术作品缔造了社会主义美术文化。
社会主义美术文化与社会主义美术作品一样,具有现实主义特质,强调实事求是的思想风格,孕育了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建设信念,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新中国的崇高理想,这构成了社会主义美术文化的基本特征。
(三)第三阶段
1976—2011年是红色美术文化的第三阶段,即社会主义主流美术文化阶段。
1976年后,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红色美术的创作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79年,在《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提出要解放思想,推动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创作,这一讲话成为红色美术创作的纲领性文件,正是在这一讲话精神指引下,红色美术的创作主题、创作手法、创作形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了形式多样的红色美术作品。既有歌颂历史事件的经典作品,如何红舟、黄发祥合作的《启航——中共一大会议》,也有展示中国精神的作品,如华其敏的《铿锵玫瑰——中国女排首获世界冠军》,还有展示普通劳动人民的作品,如广廷渤的《钢水·汗水》,秉承着时代发展的巨流。
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中有非常特别的思想变化和美学追求,大量作品展现出一种新的红色美术文化特征,人们开始既注重集体的利益,又强调人性与自由的理念,自由、发展、效率、开放等价值观念通过艺术的形式不断表现出来,成为社会主义主流美术文化的基本特征。
(四)第四阶段
2011年之后,可以视为红色美术文化的第四阶段,称之为新时代红色美术文化。
随着新时代的来临,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精神的引领之下,不仅出现了大量体裁各异的经典红色美术作品,而且启迪着一种新的红色美术文化的出现,经济、艺术与文化的共同发展,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
三、红色美术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纵观红色美术文化的历史传承,应该说,党和国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红色美术文化都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每一个时代红色美术的创作都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现實需求。而这些红色美术作品正是借艺术的形式所形成的文化导向,展现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伟大的革命历程。
立足于新时代,红色美术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则更加重要。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彻底改变了人类历史现状,中国社会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取得了急速进步和发展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中国社会急速进步的四十年,在这四十年中,中国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2000年之后,充分感受到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振兴文化产业、建立文化强国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历史任务。而文化产业,特别是视觉文化产业的发展依赖着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出现,新时代红色美术文化应运而生。
时至今日,中国经济仍然处在高速增长和发展中,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必然文化也会得到发展与进步。马克思就曾明确就下层建筑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进行过阐释,在他看来,经济乃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来看,经济的每一次快速发展都必然要推动上层建筑的变革。在这里,意识形态乃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则与意识形态水乳交融,因此,对于任何一个文明来说,经济的变革,必将推动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与文化观念的变革。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考察了另一种情况,即意识形态摆脱现实世界去构造“纯粹的”思维世界,然后又反过来与现存世界发生矛盾的情况。也就是说,意识形态与文化观念一旦形成之后,它们便具备一定的独立性,甚至可能反过来成为经济未来发展的阻碍。所以在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建立一种和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就非常重要。文化在这里既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又可能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因此,在唯物史观中,马克思强调了建立一种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文化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腾飞,文化的构建都是极为必要的。
正因为如此,才将中国式现代化概括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的现代化,这二者一同构成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文化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无疑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而红色美术文化毫无疑问是中国式文化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美术文化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文化,如果说文学是以文字为载体进入到人们的日常话语和价值体系中,直接建立一种文化秩序的话,那么美术则通过视觉性的表达方式,以某种潜移默化的形式,达成对人们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影响。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预示着一个全面视觉化的时代来临,在这里,任何一场文化领域的竞争,都必然会延伸到某种与视觉艺术相关联的价值体系竞争方面。
新时代红色美术文化正是在这一宏伟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为红色美术的创作指明方向,作为文化竞争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世界历史的大变局,红色美术文化无疑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这一历史的大潮流中,红色美术文化的时代意义愈发重要,可以将红色美术的当代意义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红色美术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文化的竞争已然成为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的重要方式,而美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全面图像化的时代,视觉性话语体系的建构更是意义重大。红色美术文化其根本是要建立一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的视觉艺术语言,通过这种美术文化来彰显中国的大国气象。纵观近代历史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红色美术文化对于社会革命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从整个红色美术文化的历史来看,每一个阶段的红色美术作品均缔造了某种和其时代精神相契合的红色美术文化,而这一文化又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可以说国家的强盛必然也是文化的强盛,而红色美术以其鲜明的特征展现了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形成了一种特色的文化观念,民族的崛起与文化的复兴总是息息相关,只有建立一套红色美术视觉话题体系,才能真正为缔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文化打下根基。
第二,红色美术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数十年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当今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竞争已经直接转变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竞争,而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这种文化与文化的竞争扩展到视觉艺术、图像艺术之上,可以说,视觉文化在今天已经具备巨大的经济价值。从整个近代人类历史进程来看,视觉艺术一直是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进一步推动了视觉图像文化的发展,并赋予其极高的经济属性。如今的电影、电视剧、网络视频和当代艺术等都代表着一种视觉文化的传播手段,而这种传播手段本身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新时代红色美术文化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图像的传播总承载着某种文化属性,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又很大程度上建构于图像的传播上,通过对红色美术的重构与创新,能够建立起一种既融合中国传统,又吸纳现代精神的特有的美术文化,而这一美术文化的建立将直接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并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
第三,红色美术文化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保障。意识形态乃是马克思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这一概念构成了唯物史观的理论根基。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泛指观念的上层建筑,包括诸多哲学、宗教、艺术、文学等社会文化形式,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与国家一同诞生,一旦其诞生后,就成为现代国家的重要文化保障。而今天,意识形态早已从观念的上层建筑领域延伸到社会现实中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类对于世界的一般认知。在意识形态领域,随着今日这个全面图像化时代的来临,美术所建立的图像化理解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力。红色美术文化基于红色美术作品而诞生,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红色美术作品具有鲜明的表现主题,与中国社会的现实与发展紧密相连,具有极强的现实性与极高的艺术性,通过红色美术所形成的红色美术文化,在今天除了具有巨大的文化意义和经济价值,同样也成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董海鹏.百年中国红色美术创作的历史审视[J].唐都学刊,2022(04):102-107.
[2]冯民生,沈宝莲.论红色美术与中国现代美术史建构[J].中国文艺评论,2021(07):56-65.
[3]尚辉.红色美术经典1921—2011[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1:4.
[4]覃光广.文化学辞典[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109.
[5]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M]//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80.
[6][德]席勒.席勒文集(VI)[M].张玉书选编,张佳珏,张玉书,孙凤城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28.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名称:从红色美术到红色美育——红色美术作品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项目编号:21Z046。本文为湖北美术学院校级教研项目,项目名称:百年变局中的高校红色教育研究,项目编号:JY20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