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政治认同素养的关键能力及其培育

2023-11-18 18:25庄卫军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19期
关键词:关键能力高中思想政治

摘要:关键能力是學科核心素养的三大表征之一,是检验学科核心素养达成的重要指标,也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抓手。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首要的是政治认同。基于政治认同一般过程和高中思政课标表述,指向政治认同素养的关键能力可凝练为:政治理论认知力、政治价值判断力、政治情境阐释力和政治参与实践力。在培育进路上可考虑:结合历史记忆、坚持全球视角、把握历史方位,涵养政治理论认知力;坚守价值理性、弘扬科学精神、发展批判思维,提升政治价值判断力;关注生命在场、借助议题辨析、构建学科意识,赋能政治情境阐释力;依托情境体验、施行场景模拟、推动公共参与,锻造政治参与实践力。

关键词:政治认同素养;关键能力;高中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19-0070-05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高中阶段思政课“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思政课标”)指出,政治认同“关乎学生的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2]42,发展政治认同素养,“学生才能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4-5。这些表述凸显了政治认同的极端重要性,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也因之备受学界关注。但现有研究多侧重于素养的宏观视角,对素养的深入挖掘力度不够,让人有“隔靴搔痒”之感。

高中思政课标把学科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4,统整了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目标),矫正了“把知识目标的达成作为教学出发点和落脚点”[3]的课堂教学价值取向偏差,揭示了关键能力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的独特地位,点明了只有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关键能力,才能进一步涵养学生必备品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然而,高中思政课标只是提出了“关键能力”这个概念,并没有具体展开阐释。显然,要推进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现有研究走深走实,就有必要聚焦关键能力,回答好“指向政治认同素养的关键能力有哪些?如何培育?”等问题。

一、政治认同关键能力的凝练要求

政治认同是一种素养,而素养“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4]。这种能力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行为表现和要求,因此对它的凝练应当在遵循政治认同一般过程的基础上,体现高中思政课标对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相关要求。

(一)生发于政治认同一般过程的思考

一般而言,政治认同是主体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运用特定的政治理论知识,借助理性思维方法,对特定政治体系及其行为进行价值判断与甄别,进而形成支持或者反对的态度,并且进一步外化为实践的行为过程。相应的,高中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培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科学的政治理论知识,提高自身政治价值判断力,形成对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最本质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理归属和实践。因此,高中学生的政治认同培育离不开政治理论的理解与运用、政治价值的判断与辨析、政治情境的分析与阐释、政治生活的参与与践行等方面的内容。

(二)落实于政治认同素养的行为表现

就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而言,高中思政课标要求高中学生应该能够面对简单情境问题、一般情境问题、复杂情境问题和具有挑战性的情境问题,综合运用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完成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等学科任务,从而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其中,对学科知识的运用,指向的是政治理论认知力;完成不同学科任务,需要的是政治价值判断力;对不同情境问题的分析、解释、论证,借助的是政治情境阐释力;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根本的表现是支持性的政治参与实践力。

二、政治认同关键能力的内涵解读

我们可以将政治认同素养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框定为政治理论认知力、政治价值判断力、政治情境阐释力和政治参与实践力。

(一)政治理论认知力

政治理论认知力是主体对政治理论的认识、理解、辨析和反思能力,是政治认同关键能力培养的逻辑起点。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的理论指导科学的实践,对中西方政治理论的正确解读是增进政治认同的重要保障。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就是要立足新时代中国基本国情,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理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坚定“四个自信”,认同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现代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

(二)政治价值判断力

政治价值判断力是主体对特定政治体系及其行为的价值取向、价值大小进行甄别、判断的能力。实际上,政治认同就是一个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过程。价值是人的本体论存在方式,是人对自身应然存在状态的期许,在不同生活领域中呈现出不同的范式。在政治生活领域则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应然性、目的性和理想性的期望、鉴别与判断。而在政治价值取舍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价值观念就是政治核心价值体系。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就是要坚持好、运用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牢牢把握人民中心这个根本价值原则,理解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体系的先进性。

(三)政治情境阐释力

政治情境阐释力是主体面对复杂程度不同的情境坚守价值标准,用相关理论说明、论证、诠释特定价值体系合法性的能力。政治认同究其根本是一种价值信念,需要不断得到自我肯定和外界滋养,是一个“内得于己,外施于人”的过程。“内得”的关键在于自我说服,“外施”的关键在于被说服,这其中都有因“说”而“服”的过程。“说”即阐释力,涵盖敢说、想说和会说三个梯度。对高中学生而言,首先要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对简单情境、一般情境、复杂情境和具有挑战性的情境进行相应的“解释、洞察、揭示和阐释”;更要善于在真实情景中进行自我确证和朋辈分享。

(四)政治参与实践力

政治参与实践力是指主体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参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并直接或间接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决策过程、运作方式与运行规则的能力。这是一种结构化能力,是内在政治认知的外化及行为表现。政治认同培育就是要造就具有政治实践能力的人。对于高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主要是通过理论学习和相关案例的探究研习,掌握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基本途径和相关要求,能够依法进行力所能及的政治实践,如就解决某一问题给政府相关部门提出建议,逐步提高政治参与的实际能力。

三、政治认同关键能力的培育路径

政治认同各种关键能力的养成是一个内悟外施的过程,对于广大教育者而言,要更多地关注以己之“外施”促进学生“内悟”的进路选择,这是一个繁杂的工程和复杂的过程,各种能力的培育不是单一的,过程也不是线性的,但不同方法可以凸显不同能力,在整体推进、系统培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重点关注:

(一)洞悉明理指向,涵养政治理论认知力

高中思政课标指出,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这既是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内容也是目标要求,更指明了认同理论的基本构成。然而,任何理论都是特定社会实践的产物,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要帮助学生切实理解这些理论的科学性和价值性,教师还必须做到:第一,结合历史记忆,厘清上述理论的发展脉络,在历时态古今对照的时间尺度中理解理论的发展性与科学性。如,回顾中国历史,比较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的三种建国方案,帮助学生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正确性。第二,坚持全球视角,在共时态比较鉴别的空间尺度中理解理论的唯一性与适切性。如,选取西方国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掣肘,导致内耗严重、互相扯皮、效率低下的典型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第三,把握历史方位,在现实成就测观的实践尺度中体悟理论的价值性与成效性。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并分析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二)强化慎思明辨,提升政治价值判断力

政治现象纷繁复杂,流变迅速,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超越是非善恶的知识性理解,学会慎思明辨,形成必要的政治价值判断力,在教学中应做到:第一,引导学生塑造价值理性。在价值思考的主体自觉中,进行价值鉴别、比较、权衡和选择,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性精华。第二,引领学生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取向,强调的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引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于有利于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创新的尺度,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第三,引助学生发展批判思维。批判不是批评,更不是盲目否定,而是对事物本质的科学把握与理性反思。就现时代的政治认同而言,就是要引导学生基于利益需求,又要摆脱私利的奴役,统合个体需求与公共之善,把握为人民服务的最大公约数、最大同心圆这一至上性追求,在充分质疑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确认问题,进而细致地对问题进行合理性分析,最后提出建设性意见以解决问题。

(三)激活表达才智,赋能政治情境阐释力

阐释力说到底是一种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就政治情境阐释力而言,要能做到敢说、想说、会说的进阶性表达。为此,教师需要关注:第一,刻写生命在场的教学意念,让学生“敢说话”。教育的本质是激发生命的生长,生命生长需要关注内在的思想真实,尤其是过程性的素养培育更是如此。而对内在思想的了解需要借助学生真实意愿的表达。为此,教师需要强化生命在场的教学意念,不断催生有利于学生参与会话的积极情绪,即使是对于一个广为认可的问题,也应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实践证明,民主平等的氛围、富有启发性的对话、尊重个性的评价都有助于创造活跃、智慧而高效的生命课堂,有助于引导学生“敢说话”。第二,借助议题,勾连生活,强化辨析,引导学生“想说话”。贴近生活的情境、高度涉身的问题、开放辨识的分析,都有助于让学生“有话说”和“想说话”。如,在“办好思政课,政府应何为”议题教学过程中开展序列化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说明‘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小组交流‘从小学到高中,思政课面临哪些问题”“评析观点‘办好思政课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不需要政府来管”“讨论话题‘办好思政课,政府是管得多好还是管得少好”[5],学生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兴致很高。第三,塑造学科意识,引领学生“会说话”。首先要引导学生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出确定的表达。其次要引导学生辨识信息、解剖信息,去伪存真,抓住关键。最后,引导学生基于学科术语进行科学阐释。例如,现场让学生限时完成一道简析题,随机展示不同学生撰写的答案,让其他学生给其打分并说明理由,教师加以点评、引导,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演练,以此提升学生的学科表达能力和水平。

(四)虚实场景笃行,锻造政治参与实践力

高中学生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人,政治参与的机会很少,这就需要教师多向度开发、遴选课程资源、构建耦合性“知”“行”生发机制,努力做到:第一,创设适切情境、诱导合理效仿。对于学生而言,典型情境的体验过程本身就具有学习和效仿的价值,尤其是一些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和行动的学科概念,如政治参与方式,就需要采用活动化的情境有效推进。第二,开展场景模拟,将内容活动化,借体验增强参与能力。如,模拟一场关于“自来水价格是否应该上涨”的听证会,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特别是换位扮演,能很好地深化认知,提升能力。第三,鼓励公共参与,走进社会实践。一方面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主题实践,如,到社区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化认识、规范行为;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进行真实的政治参与。如,开展“政治生活:参与还是回避”线上议题教学,围绕“司法部公布《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高一学生要不要参与”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成功引导学生给司法部网络平台和电子邮箱提交意见,把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有机统一起来,强化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实现从“心动”到“行动”[6]。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9-08-15(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庄卫军.高中政治教师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偏差及矫正[J].江苏教育研究,2016(11A):72.

[4]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4):18-19.

[5]庄卫军.议题式教学的“议”“题”融合之道[J].江苏教育研究,2019(11B):38.

[6]庄卫军.高中思政课培育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21:200.

责任编辑:贾凌燕

猜你喜欢
关键能力高中思想政治
高中思想政治课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研究
从关键能力培养看文秘专业教学改革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下《国际贸易》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浅论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论技工院校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认识与探究
简约表达:优化作文的关键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有效教学导入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