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背后竟有这么多故事

2023-11-18 18:44朗博
青年文摘 2023年9期
关键词:刘半农文法第三人称

朗博

2000 年,美国方言学会举行了一次汉语“世纪之词”的评选活动,最后,“她”战胜了“科学”,成为21 世纪最重要的一个词。

中国的“她”产生还不到百年,却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一系列曲折有趣的故事。

在英语中,区分男女性别的语言习惯由来已久,12 世纪就有了表示女性第三人称词“she”。日本在120 年前,也创造出女性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彼女”(かのじょ)。而中国则一直没有表示女性的专用字。

在中国古代,无论男女,代词一律用“他”。到了19 世纪,中国人开始翻译英国的语法书,问题就出来了。

1823 年出版的首部中文英语语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里,只能将he、she、it 分别译为“他男”“他女”和“他物”。1878 年,郭赞生翻译出版英文语法著作《文法初阶》,将she 译为“伊”,于是“伊”成了女性专用代词。

1917 年,在北大任教的刘半农首先提出建议:用“她”字对应“she”。他翻译英国戏剧《戏魂》时,试用自己创造的新字“她”。

当时,他的想法还不全面,没有正式提议,也没有发表文章阐述观点。倒是作家周作人按捺不住,把“她”字向外界透露了出去。

一石激起千层浪。1920 年年初,上海《新人》杂志刊登文章,认为新创“她”字毫无必要。

理由一:因为第一、第二人称的“我”“你”等字,也没有阴阳之分,凭什么第三人称代词“他”就分男女了?理由二:“她”“他”两字,只能在阅读时分别,读音上区分度不大。

对此,刘半农发表了《“她”字问题》,阐述了发明“她”字的必要性:一、外文中有性别指代的第三人称,翻译和阅读时如果有了“她”,就能很好地与“他”区分开;二、“她”只是一个文字符号,虽然和“他”字长得很像,但很容易辨认出来;三、为了区分于“他”,“她”应该有两个音,第一为ta,用于口语, 第二为tuo, 用于书面语。

为此,他还创作了一首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后被谱成了曲,广为流传。“她”字彻底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

刘半农的行为,也引来众多反对者,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学者陈寅恪。他们以“ 中国习惯” 为由,抵制“她”字,“若强以西文文法加诸中文,是犹削足适履也”。“她”字甚至引起中国文化界关于中西文化的争论。

当时,最多的声音认为用“伊”最好,“伊”能反映女性“小鸟依人”的娇柔特点。总之,为了“她”字,当时各大媒体吵得一塌糊涂。

但无论有多少反对的聲音,“她”字却是越来越深入人心。当时很多学者作家,如徐志摩、胡适等人慢慢开始喜欢用“她”,觉得方便好用。鲁迅也在1924 年创作的小说《祝福》中, 开始自觉使用“ 她”字取代“伊”字。

1932 年5 月,当时的教育部下令全国通行《国音常用字汇》,为“她”字敲下了定音之槌。“她”字由知识界的自觉选择, 最后获得了官方的首肯,一个伟大汉字就被创造了出来,并一直沿用至今。

无论是支持“她”,还是反对“她”,其实都代表着那个时代人们个人意识的觉醒。此外,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也是中国文化的载体。而中国文化的最大生命力就是兼容并包,善于从外来文化中吸取有益养分。而“她”字正反映出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摘自“最华人”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

猜你喜欢
刘半农文法第三人称
刘半农登广告“找骂”
教我如何不想她
关于1940 年尼玛抄写的《托忒文文法》手抄本
谈谈英语教学中 第三人称单数及其后面动词的用法
用第三人称和自己说话能减压
It’s Your Turn, Roger! (I)
刘半农“找骂”
Similarity measurement method of high-dimensional data based on normalized net lattice subspace①
A nearest neighbor search algorithm of high-dimensional data based on sequential NPsim matrix①
文法有道,为作文注入音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