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全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随着互联网技术深入发展,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发生明显改变,媒体平台提供丰富学习资源的同时,海量信息容易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因此高校要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学生发展特点,积极创新思政工作模式。“微思政”利用各种传媒载体,制作相契合的微产品,比如,短视频、音频等,充分利用时事热点,挖掘思政元素,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具体实践中,高校要结合现有工作模式,优化和改进工作方案,比如,构建专业人才队伍、创新教学方式等,才能更好地发挥“微思政”的优势。
从本质上来讲,“微思政”区别于传统的“大思政”教育,主要是利用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开展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平台优势、资源优势,对学生行为、思想、心理状态等进行积极引导,从而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理念[1]。随着网络技术地不断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速度也逐渐增快,容易出现爆发式传播的情况。“微思政”可以充分利用这点,积极拓宽传播渠道,引导学生主动传播评论,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和范围。“微思政”不仅要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也要注意使用互联网语态,提升内容的亲和力,便于实现师生平等交流,促使学生更乐于接受政治教育。
在当前网络发展背景下,积极开展“微思政”工作,不仅是顺应时代趋势的必然结果,也是高校创新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相比传统的政治教育模式,“微思政”的适应性较强,能够根据具体内容选择合适传播方式,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促使政治教育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有机融合,不仅有利于获得良好的“微思政”教育效果,也有利于形成大思政格局。
“微思政”是基于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逐渐被互联网技术影响,行为、思维习惯也有明显变化。目前,高校学生大部分为“00 后”,从小接触互联网,对网络平台的认识比较独特、深入,善于利用各种技术平台,这也为“微思政”工作开展奠定良好基础,有利于推动思政教育创新改革。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有效解决了信息单一传播的问题,信息交互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占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信息灌输,师生互动也只是在课堂教学时间开展,影响了政治教育的实际成效[2]。“微思政”借助互联网技术,能够实现实时、平等互动,教师通过移动终端发布相关话题,开展深入解析或者辅以热点评论,学生能够在课堂外巩固所学知识,展开自主思考和分析,进一步强化学习效果。作为高等院校学生,学习时如果遇到难以解决或者存在疑惑的问题,也可以利用移动终端与教师互动。在这种双方平等交流的模式下,学生会主动汲取知识,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有利于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充分展现教育自主性、个性化。
目前大部分信息通过新媒体传播。开展“微思政”工作时,高校需要整合新媒体资源,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和方式。结合学生发展特点和教学现状,针对性创作传统理论知识,便于形成更符合新媒体平台传播的内容形式,包括,动画、音频、短视频等,这正是高校教育教学的突破性变革。通过“微思政”方式,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枯燥单一的局面,使其整体亲和力、吸引力更高,便于向广大学生展示政治教育的魅力,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作用和优势。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传统教育教学以逐渐渗透为主,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当前时代,尤其是危机事件控制方面,通常缺乏即时性。“微思政”主动性更强,能够快速抓住舆情制高点,及时控制危机事件发酵,具有较强的即时性[3]。但是,“微思政”作用时间相对较短,无法保持长久效果,虽然能够以新闻热点、社会焦点等为切入点,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且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但是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具有爆炸式、碎片化等特点,会影响“微思政”工作成效,造成教育时效短等情况。对此,高校需整合相关教学资源,根据高校发展现状,构建系统化、模块化传播机制,能够有效延长教育时效。
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微博、微信以及直播平台等充斥在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4]。网络上传播的大量信息影响了学生认知,长时间使用手机、电脑,也不利于建设良好学风、校风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平台丰富了教学资源,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束缚,学生学习更为便捷。但是,通过网络搜索获得的资源并未证实其真实性,权威性也更低。高校大一学生刚刚结束高中生涯,本身思想尚未成熟,进入校园时会产生一定压力,容易被网络不良信息误导,或者出现过分依赖网络的情况。相比现实交往,网络言行自由度更高,如果长期沉迷网络,可能会进一步影响人际交往能力,导致不同程度认知障碍,或者在网络情绪的影响下,逐渐走向偏激、固执。
在传统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占有主体地位,负责相关知识内容的灌输,把控课堂教学的整体推进,通常会根据教材或者引用相关事例完成教学。而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下,学习兴趣并不高,无法对相关思政观念产生共鸣。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学生容易被时事热点、娱乐信息等吸引,可能会受到错误引导,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效果并不理想[5]。对此,高校必须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转变传统教学思维和形式,从学生兴趣点着手,实现教育创新发展。
传统的思政教育载体包括主题班会、课堂教学等,内容相对比较固定,这与信息化时代发展并不适应。在实际工作中,主题班会存在流于形式等问题,思政教育内容无法得到及时更新,从而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针对载体方面的问题,根据网络时代的特点,基于自身实际需要,合理选择高效载体,充分发挥“微语言”的优势,有效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同时,还要注重主题班会的创新,结合社会热点、新闻时事等,及时引导学生思想、行为。
面对网络平台的复杂信息,学生要具备一定判断、解读能力,这也是网络时代对高校学生提出的新要求[6]。当前信息传播速度较快,且覆盖的范围比较广,短时间内可以在微博等媒介上快速传播,但是存在信息真假不清、良莠不齐的问题。学生需要具备媒介素养,才能筛选有效信息,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价值。然而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是由教师发布信息,学生接触到的内容本身已经过层层筛选,对其信息筛选能力的要求不高,也未进行相应的强化培养。
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高等院校需重视思政教育改革,根据时代发展特点,保持与时俱进,及时转变教学思维和方法,不断提升实际教学质量和效率,便于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在实际工作中,要从人才队伍、教学方法、教学载体等方面入手,积极迎接网络时代带来的挑战,解决思政工作实际问题。
人才队伍是“微思政”工作开展的基础,需整合相关优势资源,由辅导员、党政干部、社科教师等共同参与,确保思政教育各项工作顺利完成,同时也要借助学生群体的作用,尤其是党员、学生干部等[7]。在组建“微思政”队伍时,需保持与时俱进,根据当前时代发展及时更新教育理念,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触发“微思维”,从而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新媒体平台优势,探索思政教育的有效方式。与此同时,定期组织培训、学习,提高人才队伍整体业务水平,掌握与“微思政”工作相关的各项机能。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以开展专题讲座、案例分享、研讨会等活动,定期组织实战模拟、技能竞赛,促使教育人员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此外,高校要合理利用激励制度,针对表现优异的人员,可以适当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从而实现良性循环,形成内驱动力。
为提升思政教育时效性,相关工作人员要注意及时关注网络热点,包括,时政焦点、新闻热点等,也要关注校园内的各种信息,并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制作成教学产品,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有效丰富教学内容[8]。一般情况下,热点事件其中包含问题处理方法、分析路径等,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教师需重点关注国事要闻,深入挖掘相关政治知识,形成有效教学素材,这样能够强化教学鲜活度。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尽可能贴近实际校园生活,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和主动性。此外,要注重新旧模式的融合,借助媒体平台的优势,严格遵循政治教育原则,制作音频、文字和视频等不同形式的教学资源,通过微博等多个平台传播相关内容,形成立体化教育体系。思政工作者可以保留传统模式中的有效方法,比如,一对一教育,可以结合网络视频技术,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根据实际需求和学校特色,合理构建教育载体,包括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便于能够及时更新校园新闻,这样不仅能够起到一定思政教育作用,也有利于树立学校品牌形象。思政工作人员可以设立个人账号,便于根据时事热点,发布相关思政信息,通过线上微课堂,强化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进行在线辅导。在开展思政工作时,要充分利用QQ 群、微信群的优势,确保思政教育内容能够快速覆盖所有学生。同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互相添加好友或者关注,进一步强化双方沟通交流;也能通过不同载体发布思政信息,全面强化政治教育成效。作为学生干部,要起到协调作用,帮助辅导员、教师完成各项思政工作,利用同学关系的便利性,掌握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便于及时进行有效的舆情控制。
传统思政教育教学的形式单一,且语言比较规范、严肃,相关教学内容固定,与当前信息化时代并不适应。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教师需积极转变语态,结合当前网络热点,根据不同的传播平台选择合适的语态。比如,兴起的淘宝体等,能够充分与时代契合,提升教育教学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和热情[9]。在实际工作中,也可以适当引入网络用语或者表情包,进一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且这类素材本身来源于自媒体,通过自媒体平台教学,能够强化两者之间的契合性,从而增强政治教育效果。此外,教师要在教学用语中注入一定感情,通过富有激情的讲授方式引起学生共鸣,展现思政教育的魅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但是也不能忽略线下教学,高校要积极融合线上和线下思政教育工作,发挥其相辅相成的作用,形成立体化教学模式,促使思政工作充分渗透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10]。在顶层设计方面,高校要充分考虑线上教学、线下活动的配合,比如,开展线下活动时,建立线上投票评选通道等。同时,还要考虑时间配合问题,组织党建思政进宿舍等品牌活动,积极拓展教育空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微思政”的工作压力,落实全面育人。
在网络背景下,大量信息快速传播,学生自身素养也会影响思政工作成效。如果学生本身具备一定理性思考能力,相关教育工作能够更顺利地完成。互联网与现实生活有所差异,属于虚拟空间,由于自身信息被隐藏,人们更容易出现不规范言行,这也会增加思政教育工作难度。对此,需要学生具备一定信息筛选能力,不断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高等院校也要围绕媒介素养,积极构建相应的理论课程,为培养学生媒介素养提供可靠支持,对其言行进行明确规范,引导学生主动抵制不良信息,避免其受到网络错误思潮的影响,从而树立正确价值观,逐渐形成健全人格,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高等院校学生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且接受能力更强,但是不能进行良好鉴别、筛选。而网络上充斥着大量不良思想,容易对学生造成误导,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由于网络平台的信息传播速度较快,可以快速进行大范围覆盖,安全监管工作难度相对较大,也给思政教育带来更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高等院校要保持与时俱进,重点关注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严格把控校园舆情,逐渐优化和改进网络安全建设。通过横向、纵向不同层面,强化师生沟通交流,提高舆情疏导效率和网络监管效果,同时利用学生会等其他力量,共同参与安全监管,进一步强化舆情引导效果,落实网络监管工作。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非常重要,不仅是思政教师的教学任务,更需要管理层、学生干部等广泛参与,共同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在网络发展背景下,学生更容易接触各种信息,也可能被不良思想影响,导致极端、偏执等情况发生,因此,高校需积极改革思政工作,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方式。“微思政”主要是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再次创作思政教育内容,制作成更易于传播和学生接受的形式,从而帮助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有效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开展“微思政”,并非完全否定传统工作模式,而是要形成互补优势,结合当前时代特点,优化和改进教育模式,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