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在十八洞村脱贫攻坚中的实践、作用与经验

2023-11-18 19:04邹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洞村攻坚农民

■邹华

(1.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0;2.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0)

作为“精准扶贫”的首倡地,十八洞村党支部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坚持在“精准”上下功夫,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产业建设、基础建设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实事求是、精准施策,成为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样本。

一、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在十八洞村脱贫攻坚中的生动实践

(一)夯实党建基础,充分发挥党支部在思想政治引领上的主体作用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在脱贫攻坚中,十八洞村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引领作用,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引导,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动”,形成了党群互帮、互助共进的良好格局,党支部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凸显。

1.选优配强支部班子,强化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过去十八洞村村支部软弱涣散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党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党员干部素质参差不齐,党群关系不融洽等。2014 年,十八洞村进行了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选优配强支委班子,支部党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大大优化,支部凝聚力战斗力大大提升,成为十八洞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确保了十八洞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常态化、实效性开展。

2.打造服务型党支部,强化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保障。在农民合作组织、产业链、村寨网格上建立党小组,分别负责农业生产、乡村旅游、公共服务等工作,为党员设定宣传教育、文明劝导、旅游资讯等8 类岗位,推行“湘西e 路通”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紧贴农民实际需要,使党组织的触角在村级经济发展、公益事业、治安维稳等领域全方位覆盖,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引领作用,良好的党群关系,夯实了十八洞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

(二)密切联系群众,教育引导促进农民思想观念转变

“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摆脱贫困,其首要意义不是摆脱物质方面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想的贫困。”[1]十八洞村党支部深入农民群众,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田间地头,做到农民群众心坎上,教育、引导和帮助农民群众从思想上拔掉穷根,助力十八洞村脱贫攻坚取得胜利。

1.从“等靠要”旧思想向“比学赶超”新观念转变。长期的物质贫困和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加剧了十八洞村农民群众的思想贫困,普遍存在“等靠要”思想。2013 年11 月3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调研强调:“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2]“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3]十八洞村党支部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脱贫攻坚工作根本遵循,一手抓“富脑袋”,解决头脑空空,精神委顿的问题。创建“道德讲堂”、推介“最美十八洞人”、评选表彰“自主脱贫”典型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争当创业致富典型的浓厚氛围。通过集中办班、实地传授、大户帮带、基地示范等多种方式开展苗绣、厨艺、网络、乡村旅游等技能培训[4],增强农户脱贫能力。一手抓“富口袋”,用发展甩掉贫困帽子。为克服耕地面积小、地无三尺平的困境,十八洞村党支部实施“飞地经济”新模式。通过“跳出去、引进来”,村里先后建立猕猴桃基地、开办了山泉水厂、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产业等,农民的钱袋子一天天的鼓起来了。通过一手抓“富脑袋”,一手抓“富口袋”,十八洞村村民战胜贫困的意识和信心得以增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得以树立,农民群众从过去的“等靠要”思想向“比学赶超”新观念转变,为夺取十八洞村脱贫攻坚的胜利奠定了坚强的思想基础。

2.从片面的利益追求向讲求道义和责任的转变。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对村民的思想、观念、心态和价值取向等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开始滋生。这些新的变化,给十八洞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村民思想的变化,十八洞村党支部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永远在路上的工作理念,持续加强思想建设。全村共建立41 个党小组,以党小组为单位带领、帮助所联系的农民群众学思想、学政策、学技能,引导群众积极支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定《十八洞村思想道德建设手册》,确定村规民约,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教育与实践过程中,农民群众的思想实现了从片面的利益追求向讲求道义和责任的转变,为巩固十八洞村脱贫成果提供持续不断的思想动力源,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思想基石。

(三)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活力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乡村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农民的素质、促进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具有重大作用。十八洞村党支部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和利用苗家优秀文化资源与优势,把文化建设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源泉。一是营造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环境。十八洞村党支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和衷共济、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通过“先进带后进,先富帮后富”,形成了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帮扶格局[5]。二是创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十八洞村党支部一方面通过报告、讲座、会议等传统形式对农民进行理论灌输和教育引导;另一方面,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现代媒体创新教育方式通过开创《今日十八洞》专题直播,宣传先进典型,营造积极向上、争当创业致富典型的浓厚氛围。三是丰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组织开展做苗绣、过苗年、建苗寨等活动,大力弘扬苗家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自信与认同。举办精准扶贫首倡日的纪念晚会,评选“最美十八洞人”“最美保洁员”“优秀党员”“最清洁户”“最美农家”,引导农民群众自立自强、向上向善。加强科技文化教育,加大农民培训工作,加强新型农民培养,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十八洞村乡村文化建设,增强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农民群众的创造能力,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活力。

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在十八洞村脱贫攻坚中的作用体现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脱贫攻坚中,十八洞村党支部高度重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牢牢拧紧思想“总开关”,把牢政治“方向盘”,在保方向、聚人心、调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政治导向作用

十八洞村党支部始终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全面领导,加强对农民的思想引导和教育,提高农民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引导农民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和自力更生的信心,破除农民思想贫困、精神贫困等障碍,实现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再到“共同致富”的思想转变。以“建设家园”作为共同奋斗的目标,调动广大农民积极、主动参与乡村产业经济、民族文化、生态文明、社会治理等建设,切实发挥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在脱贫攻坚上“指南针”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凝心聚力作用

为团结村民抱团脱贫、共同致富,十八洞村党支部一方面引导农民群众树立脱贫致富的共同理想,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动能,把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经济工作、管理工作、文化工作以及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充分尊重和发挥农民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地位,带领群众兴产业、置家业、增就业,使人们过上向往的好日子。另一方面,明确“救穷不救懒、扶贫不扶懒”的原则,制定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贫困户识别工作办法》,明确“九不评”标准,通过“七步法”,精准识别扶贫对象。通过理想引领、情感激励、道德规范和纪律约束促使十八洞村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合力拔掉穷根、携手奔向小康,切实发挥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在凝心聚力上“润滑剂”的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利益调节作用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存在扶贫者与贫困户、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党员干部与群众、个人与集体之间等多种复杂关系,处理方式和结果群众是否满意,不仅直接影响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而且影响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有效解决问题,十八洞村党支部经常走村串户,深入联系群众,与困难群众聊天谈心,一家一户精准摸准情况,针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实施精准滴灌、靶向发力,帮助农民群众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用发展及时化解了各种矛盾,切实解决“读书难”“看病难”“出行难”等问题,顺利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大幅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通过共享发展成果赢得农民群众对脱贫攻坚的认可和支持,充分发挥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维护乡村社会发展稳定上的“调节器”作用。

三、十八洞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脱贫攻坚中的宝贵经验

十八洞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道德素质、文明行为、生活水平以及乡容村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为脱贫攻坚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样板经验。

(一)把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为脱贫攻坚“铸魂”

“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6]十八洞村在思想政治教育与脱贫攻坚的深度融合下孕育形成了“投入有限、民力无穷、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十八洞精神”。

“投入有限”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要求的具体体现。通过精准识贫减少福利性、经济性扶贫的投入,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把有限的资金精准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提高生产能力。“民力无穷”是动力。凝聚和引进各类企业、工厂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特别是充分调动和发挥了本村的党员干部、乡贤能人、知识青年、农民群众的作用,参与到民主决策、思想教育、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各项事务中来,形成强大合力。“自力更生”是根本路径。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找准“贫根”到开出“良方”,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走出了一条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摆脱贫困实现富裕的康庄大道。“建设家园”是目标。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三大建设”原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与原生态协调统一、建筑与民族特色完美结合),实现“六大变化”(道路变宽了、村寨变美了、产业变大了、群众变富了、人气变旺了、人心变亮了)和“五来目标”(鸟儿回来了、鱼儿回来了、虫儿回来了、打工的人回来了、外面的客人进来了)。

“十八洞精神”是从十八洞村脱贫攻坚的实践中产生的,是十八洞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论升华,是绽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时代精神,为十八洞村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的精神动源。

(二)把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乡村治理“强基”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十八洞村党支部通过积极探索,走出“互助五兴”的乡村治理新模式。一是通过“学习互助兴思想”,使新思想、新理念、政策理论入心入脑,为脱贫攻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通过“生产互助兴产业”实现抱团发展、特色发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实现量质齐飞。三是通过“乡风互助兴文明”推动移风易俗落实落细,让“守法律法规、守村规民约、守网格首责、守公序良俗”成为新风尚。四是通过“邻里互助兴和谐”,构建“和谐村寨一家亲”的新型农村人际关系,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五是通过“绿色互助兴家园”,推行“三治三种一创”,全面创建美丽农家。

十八洞村的乡村治理新模式,强化了党的领导,建设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制度,让村民得到了更好的组织引领、社会服务和民主参与,探索出了自治法治德治有效结合的好路子,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治理共同体,有力推进了十八洞村精神文明建设走向深入,大大提升十八洞村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三)把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为乡村振兴“培根”

农民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攻坚的主体。为补齐脱贫攻坚人才短板,十八洞村党支部在选才、用才和育才方面多管齐下,一是调动和发挥“土专家”“田秀才”的积极性和带头示范作用。推荐选举他们进入村委班子,参与村级管理和服务工作。二是建立培训中心、技能中心,举办苗绣、厨艺、种植、产品加工等各种技能培训班,鼓励在村的适龄劳动力积极参加培训,指导和扶持他们本地就业和自主创业。三是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搭平台建机制,吸引外出能人、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回乡创业就业。四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基本教学设施,建立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的补助和资助政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问题。

十八洞村党支部在脱贫攻坚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培育了一批批新型职业农民,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阻断了十八洞村代际贫困基因。这既是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在十八洞村脱贫攻坚中的最大成果体现,也是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举措和智力支撑。

猜你喜欢
洞村攻坚农民
十八洞村:苗寨风光惹人醉
十八洞村 精准扶贫首倡地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精准扶贫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花垣县十八洞村为例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十八洞村的大变化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