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中钢琴作品《托卡塔》 的创作分析与演奏体会

2023-11-18 16:52:05牛凯俐杨耀坤
轻音乐 2023年9期
关键词:呈示部乐段乐句

牛凯俐 杨耀坤

作品 《托卡塔》 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 由我国著名钢琴作曲家王建中所写, 其创作灵感和音乐素材来源于上海田歌和劳动号子。 作品的创作是在基于西方的作曲形式下, 将中国五声性和声调式融入进来, 并在此之上加入 “托卡塔” 的写作手法。 “托卡塔” 是一种富有自由接近即兴创作的体裁, 技巧性相对较高。 它一般包括若干段落, 大多速度较快, 当然也会因旋律的不同在慢速与快速之间交替, 经常出现的手法有模进和模仿对位。 这一创作手法的加入, 使作品在弹奏中更具有中国气息, 饱含了浓浓的中国风韵。 此曲带有民歌的乡村质朴、 号子的铿锵有力, 节奏均匀、 紧凑, 旋律优美、 轻快, 在聆听和弹奏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劳动人民在劳动中热火朝天的氛围。

《托卡塔》 这一作品虽不如王建中先生创作的其他作品流传度广, 例如家喻户晓的作品 《浏阳河》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等。 但不可忽视的是, 其在创作与演奏方面具备丰富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关于钢琴作品《托卡塔》, 现有的研究成果较少, 在知网中关于王建中先生的钢琴作品 《托卡塔》 的研究论文仅有一篇, 弹奏过此作品的人也寥寥无几, 因此其具备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的潜在价值。 本文将从曲式结构、 演奏方法、 演奏体会等方面, 系统地分析本首作品。

一、 作品 《托卡塔》 概述

(一) 作曲家简介

王建中 (1933—2016), 我国著名作曲家、 钢琴家。作为新中国的第一批杰出作曲家, 其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从小受到中西文化的熏陶, 其创作的许多钢琴作品成功地将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与西方钢琴相融合, 这一创新使他的钢琴作品在西方创作技法的衬托下更具中国风韵。

(二) 作品的创作背景

作品 《托卡塔》 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 是王建中先生早期创作的钢琴作品之一, 当时的新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虽物质生活较为匮乏, 但人民情绪较为高涨。 所以本首作品充满着积极、 高昂的色彩及浓烈的主题特色。 其作品创作灵感和音乐素材来源于上海田歌和劳动号子, 作曲家从最朴实的中国元素出发, 结合“托卡塔” 的写作手法, 使作品更具中国气息。 此曲意在表现民歌的乡村质朴与号子的铿锵有力, 以优美、 轻快的旋律和紧凑的节奏, 使弹奏者与聆听者充分感受到人民劳动时热火朝天的氛围。

二、 作品 《托卡塔》 的创作分析

(一) 三部性的结构

钢琴曲 《托卡塔》 由五声宫调式构成, 节拍以四二拍为主。 在功能方面, 使用了三部性的曲式结构, 主调式为E 宫调式[1]。 本首作品 《托卡塔》 整体篇幅内容较长, 主要由呈示部、 中部、 再现部三部分组成。 在调式、 和声布局上, 再现部和呈示部无明显差别, 不同之处在于, 呈示部在快板的基调下进行创作, 而再现部分是在急板的基调下进行创作, 再现部将全曲引向结束。同时, 作品的演奏技巧、 表现意境, 在结构的依托下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二) 抒情化的旋律

中部乐段是本曲中最为典型的抒情段落之一。 首先, 对比呈示部的旋律和节奏可以发现, 中部的旋律和节奏不再以八分音符为一拍, 而变为以十六分音符为一拍, 旋律音也与呈示部不同。 且右手部分以半个乐句为一个划分单位并标注了连线, 这就使乐句在原有基础上更加的连贯、 抒情。 跨度较大的音区加上横向的手指跨越, 让音乐旋律的起伏更加明显, 给人一种置身云端、随心所欲的感觉。 这种大跨度的作曲手法及音与音之间的连接, 使旋律更加抒情更具中国风味。

B2 段与B1 段有很多的相同之处, 同样延续了B1段小溪流淌般的感觉, 且每个小节都充斥着小连线, 连贯而抒情。 在此基础之上更加丰富了声部的立体感, 左右手的音区在相邻八度里进行弹奏, 音乐走向更加高昂。 右手高音区轻快、 抒情地为左手旋律进行伴奏,直到B1 段的结束。 所以, 变化乐段部分随着旋律的层层递进, 节奏不断紧凑, 同时音乐流畅的感觉也不断增强。

B3 段对比B1、 B2 段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表现在时值方面。 时值的改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旋律, 通过延长时值让旋律更加的悠长、 抒情。 本乐段不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进行弹奏, 其在B3 段的开始处标记了一个四分音符等于一个二分音符的注释。 且右手之间跨越度较大。 所以无论是左右手之间的远距离分布, 还是右手部分大的跨越, 其实在和声、 听觉上都是为了营造一种落差感, 这种落差感能让聆听者更明显地感受到情绪起伏的变化, 更加具有抒情化。

B4 段在B3 段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发展, 旋律在抒情优美的特点之上更具有高亢感、 自豪感, 山歌气息浓厚。 B4 段在整个B 段中最大的不同在于其节奏、 节拍的改变, 节奏不再像前面的乐段中规中矩地进行分布,而是变为更加的自由。 且本乐段在创作时以散板为依托, 没有像之前的乐段一样, 非常严格的排列其节奏,而是以自由、 抒情、 高亢的风格进行弹奏。 并且作者在创作时为了营造延绵不断、 山谷回响的氛围, 选择使用重复音来达到这一效果。 在低音区弹奏重复音仿佛增加了些许低沉、 倾诉的感觉[2]。 如果要挑选本曲中最具中国特色的乐段、 最具抒情的乐段, 那么B4 段当仁不让,它在旋律、 和声、 节奏的布局上都更具有中国风味, 且情绪和力量最为强烈, 让演奏者和聆听者的情感体验和听觉感受都达到顶峰。

(三) 意境化的描写

作品中最具意境美的乐段之一为呈示部中的变化乐段, 变化乐段中加入了大量的连线, 并在十六分音符与和声的衬托下, 生动地描绘出了田野间流淌的小溪与人民辛勤劳作的场景。 变化乐段的结束也迎来了本曲中主题乐段的再一次进入, 音乐在此基础上更具意境化。 作曲家对主题乐段进行了更加细腻的处理, 使再现部中的主题音乐更加活泼、 轻快,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农民在经过忙碌的劳作之后进入了相对轻松, 心情舒畅的状态。由十六分音符构成的乐句中, 旋律、 节奏也没有发生改变, 且音区位置开始向低音区平移, 音域的下移仿佛描绘了人民在辛苦劳作之后即将见到曙光的场景。 第五乐句速度稍快且节奏清晰, 并带有相对尖锐、 强烈的情感, 且回旋的形式既凸显了一定的矛盾情绪, 又在矛盾的情绪中逐渐结束, 充分地体现了托卡塔的音乐特点[3]。同时, 旋律的起伏变化让音乐更具层次感、 画面感。 乐段的最后一个乐句也是本曲的结束, 与前面乐句紧凑而激烈的特点形成对比。 其运用四分音符与二分音符的时值较长的特点, 并添加了重音符号, 使音乐给人更加舒展、 宽广、 宏伟的感觉, 在重强的音乐术语标记下, 也多了一些顿挫感。 同时, 在托卡塔的音乐特点衬托下,再现部分凸显了浓浓的中国风味, 也使作品中的田野意境更加浓厚。

三、 作品 《托卡塔》 的演奏体会

(一) 力度的控制

呈示部的引子部分如歌般自由地进行弹奏, 引子开始处是由十六分音符和四分音符构成的, 通过八度的形式强而有力的弹奏, 并充分发挥延音记号的作用, 以此营造出昂扬、 震撼、 轰鸣的氛围。 在强而有力的弹奏之后, 进入到八分音符弹奏区域, 右手干净轻巧、 断奏式地表现出来, 需要控制指尖下落的力度。 与前面引子开始处的音乐术语 “ff” 很强相比, 这里的 “pp” 很弱将更加凸显出两处的情绪起伏变化。 在引子的结束部分,持续的两行八度呈下行趋势引入主题, 在收束乐句时要渐弱式的弹出, 控制力度, 为更好迎接后面主题的进入做准备。 进入到主题部分, 作曲家在运用模仿对位时,为了避免旋律过于单调平缓, 更加的流动富有活力, 其在乐句结尾处使用 “pp” 的标记以此来控制演奏力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旋律更加的流动与连贯, 另一方面是更好地为主题第二乐句的进入做铺垫。

(二) 触键的方法

引子部分带动旋律缓缓地进入主题, 在弹奏主题部分时, 需要整体稍快地、 轻盈地弹奏[4]。 右手部分要将旋律富有弹性地演奏出来, 在触键方面需要注意的是,要将力量更加集中在指尖上, 清晰地突出每一个旋律音。 例如, 在弹奏右手和弦时, 不仅要注重其在强拍的作用, 更要突出旋律音的表现, 用指尖的力量让旋律音充分地表现出来。 左手部分与右手部分的演奏有一些不同, 不仅有断奏的表现形式, 还出现了小连线, 小连线与前面的断奏形成了一种对比, 所以在弹奏小连线时,要轻柔、 连贯地去触键。 在弹奏和弦时, 要使用右手前臂的力量, 借助前臂力量使指尖更有力地下落, 后面的单音则在和弦的带动下, 轻快地、 紧凑地表现出来。

变奏部分是主题部分的延展, 延续了主题部分的旋律音、 节奏型, 并在旋律音的下方加入副声部, 使其在具有复调特点的同时, 更加的饱满、 流动[5]。 本曲在呈示部处, 出现了九次变奏, 其中从第三次变奏部分开始需歌唱式地、 稍弱地进行弹奏, 触键力度逐渐加大, 达到层层递进的效果。 变奏部分的旋律主要由包含内声部的八度和弦组成, 在弹奏时, 五指较难有力量将旋律音清晰、 干净地表现出来, 这时就需借助手臂的作用, 通过手臂的下沉将力量转移到五指上, 结实而有力地弹奏旋律音。 大拇指则轻触键, 使里面的声部发出稍弱的声音, 左手也要轻巧、 歌唱性地为旋律进行伴奏。

本首作品中部的演奏方式与呈示部部分的演奏与表达方式截然不同。 呈示部部分用断奏的方式进行弹奏能更加清晰的表达出活泼、 轻快的感觉。 而中部则需要选择贴键的方式进行弹奏, 因为中部的谱面上连线居多。为了演奏出流淌圆润的声音, 贴键进行弹奏的同时也要保证句与句之间的连接, 做到起键慢。 在弹奏时也要充分运用手臂的力量, 通过手臂的带动, 让音乐听起来更加的饱满、 连贯。 例如中部的第一乐段, 作曲家在写作时借用了大量的十六分音符, 来模仿流水的感觉, 轻柔而又优美。 在贴键弹时还需要注意将每一个音弹得清晰, 保持音乐连贯优美的同时也要将颗粒性表现出来。B1、 B2 段同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在乐句保持流畅、连贯时, 要注意乐句的方向感。 本曲中旋律的起伏和整个音乐的走向, 都需要方向感的支撑才能将音乐更好地表现出来。 方向感的表现离不开渐强和渐弱, 旋律呈现向上的趋势时, 使用渐强的方法去弹奏。 当旋律呈现向下的趋势时, 采用渐弱的方法去收尾, 触键的方法也随之变化, 通过指尖与手臂的配合让音乐更好地如流水般表现出来。

(三) 情感的表达

作品 《托卡塔》 难度系数较高, 一方面需要大量的练习并精雕细琢地去体会作品中的每一个音、 每一个乐句, 另一方面是要思考如何生动的诠释出作品中的音乐起伏及情感变化。 基于以上两点分析, 最好的方法是站在作曲家的角度, 去体验作品中旋律线条的发展与作曲家内心的情感起伏变化, 真正沉浸在作品之中。 当然,想要将作品与演奏融会贯通, 要更多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旋律及和声的走向等都是非常必要的。 越贴近作品, 才越能将作品的情绪与音乐性表现出来。 同时, 演奏者在聆听与演奏此作品时, 常常情绪高涨, 仿佛身临其境。 一是在于作品旋律所带来的画面感真实而又生动, 二是在于先生将西方钢琴与中国传统音乐要素相结合, 在西方乐器与西方作曲形式的双重烘托下, 更加凸显了中国独有的音乐元素和调性风格, 让音乐更具独特的中国风味。 在众多钢琴演绎的中国作品中, 大多呈现出西方韵味多, 民族特色少的现象, 演奏者在弹奏时不能恰当地把握音乐风格, 合理地进行情感表达。 而王建中先生将作品与钢琴结合的同时, 更注重挖掘民族音乐的表现力, 致力于创作出有浓郁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可谓是开辟了钢琴创作的先河, 也使演奏者在情感表达上更加准确[6]。 在反复演绎本首作品的过程中, 本人不断地体会音乐中的旋律起伏与情感变化, 探索情感表达的最佳方式, 这一过程也使本人的钢琴技巧能力、 情感表达能力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

结 语

王建中先生的钢琴作品 《托卡塔》 将西方音乐体裁“托卡塔” 与中国五声性调式相结合, 在托卡塔形式的衬托下, 使整首钢琴作品更具有中国风格、 民族气息。同时, 作品结合了部分中国民间音乐元素, 例如劳动号子、 上海田歌等, 在中国音乐元素中创造性地融入西方音乐体裁, 使中西方音乐形式在碰撞中迸发光彩。 这一新颖的作曲方式值得进一步深析, 同时也为后续的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开辟了一条先河。 根据 《托卡塔》 这部作品的旋律、 调式、 音色、 韵味和创作背景的分析, 能够感受到作品创作来源于生活且贴近生活。 作品也充分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农民辛勤劳作、 不畏艰苦、 兢兢业业、 积极向上的精神。 所以我们不仅仅要去学习和体会王建中先生的创作思想、 作曲方式、 音乐表达, 更要在了解理论的基础之上去领会作品传达的精神。

猜你喜欢
呈示部乐段乐句
一生为客恨情多
音乐生活(2023年3期)2023-05-30 01:47:34
浅析奏鸣曲式的戏剧性
戏剧之家(2020年12期)2020-06-01 18:44:22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黄河之声(2019年24期)2019-12-16 01:11:52
传承与引领
北方音乐(2019年24期)2019-02-10 03:55:56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北方文学(2018年29期)2018-12-18 19:10:08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长江丛刊(2018年28期)2018-10-31 08:51:22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黄河之声(2017年17期)2017-11-23 08:24:22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北方音乐(2017年11期)2017-01-28 22:52:47
贝多芬钢琴奏鸣套曲中奏鸣曲式呈示部中连接部的特点
戏剧之家(2015年16期)2015-09-12 19:48:47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
戏剧之家(2014年18期)2014-08-15 00: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