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驰
《平均律钢琴曲集》 是钢琴文献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被誉为音乐上的 “金科玉律”。 此部钢琴作品集不仅在演奏技术上无与伦比, 而且蕴藏着巴赫的钢琴艺术思想、 艺术价值追求, 反映了欧洲的文化背景与钢琴艺术发展水平。 巴赫在钢琴艺术实践中不断强调平均律的优越性, 进一步确立的西方大小调, 为钢琴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驱动力。 不仅如此, 巴赫 《平均律钢琴曲集》 是演奏者在学习钢琴中使用的作品集, 丰富了演奏者的钢琴演奏技法, 突出了演奏情感与技巧交融的重要性。 演奏好 《平均律钢琴曲集》, 不仅要熟悉曲目, 而且要把握好此部作品集的创作背景、 创作哲思, 在高水平发挥钢琴演奏技艺的同时渗透真情实感。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1685—1750), 是巴洛克时期德国著名作曲家, 管风琴、 小提琴、 大键琴演奏家, 被尊称为 “西方近代音乐之父”。 巴赫的钢琴艺术创作遵循着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基本特征, 追求连续性与统一性的音乐, 其钢琴音乐有着端庄的情绪、 洪亮的音响以及平缓的节奏。 巴赫将复调音乐推向了后世难以超越的高度。 在其钢琴作品中, 有着严谨与均衡之美, 也有着深情的抒情之美。 巴赫在钢琴艺术创作中可以通过熟练与巧妙的处理, 使得复杂的多声部形成一种逻辑性, 并且以复调音乐为主导, 赋予钢琴作品以严谨但不失灵动、 均衡但不失色彩的美感。 在巴赫所创作的赋格曲中, 有着短小的主题、 灵活的和声与转调, 体现出新时代的音乐美感。 不仅如此, 巴赫进一步强调了平均律的优越性, 致力于在最大程度上推广十二平均律, 使得钢琴艺术创作在选调与转调上拥有更大的自由性[1]。
《平均律钢琴曲集》 的创作, 正值人们探索十二平均律调律体系的时期。 在以往的调律体系中, 音乐的创作只能运用有限调, 选调与转调十分困难。 而采用十二平均律后, 在音乐创作中可以自由使用大小二十四个调, 并且能够实现自由的转调。 与此同时, 巴赫创作所处的巴洛克时期流行着 “情感论”, 认为音乐的任务在于唤醒听众的情感, 但这种情感并非作曲家的个人情感, 而是一种类型化的情感。 正因为如此, 巴赫 《平均律钢琴曲集》 在抒发情感的同时, 体现出一种理性、 严谨的精神, 也呈现出一种克制的美感。 此部钢琴曲集中每一首乐曲都有着独特的情思, 或是对田园生活的眷恋, 或是对忧郁情感的描绘, 但无论是何种情感基调,这些乐曲大多有着规律、 稳定且准确的节拍, 经常出现对比性的节奏。 在巴洛克时期音乐思想的影响下,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 体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气质。
巴赫 《平均律钢琴曲集》 分为两卷, 每卷各二十四首。 以C 大调开始, 根据各音为主音的12 种大调以及12 种小调分别写成前奏曲与赋格曲。 每首乐曲按照调性发展进行安排与排列, 不同乐曲中有着细微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调式调性、 曲式结构等方面, 这些细微的变化集中体现出转调的魅力以及转调的自由性。 前奏曲与赋格曲在主题上并无直接的关联, 而是以调性以及情绪变化、 情感基调等将前奏曲与赋格曲结合为有机整体。 在每一个调性之中, 巴赫都致力于展现这一调性的内涵,体现出调性表现与调性之间关系, 以创作手法上的变化给人以触动。 对于 《平均律钢琴曲集》 的弹奏, 巴赫所希望的是采用优美如歌的演奏手法, 不论是此部钢琴曲集的抒情性, 还是其歌唱性, 都对演奏者的音乐处理能力、 把控能力与音色调节能力等提出更高标准。
演奏速度与节奏是决定钢琴艺术风格的关键要素。巴赫钢琴作品的艺术风格, 与其所属的巴洛克时期、 创作经历相关。 巴洛克时期, 钢琴音乐追求严谨、 平稳的节拍, 更加注重力度的变化, 速度则从始至终保持不变, 并且强调速度的平缓, 不可时快时慢。 受到巴洛克时期音乐思想、 音乐理念的影响, 巴赫 《平均律钢琴曲集》 整体上的演奏速度较为缓慢。 如BWV869 的赋格曲, 巴赫标示的速度为 “极缓慢”。 但也有部分曲目通过速度的频繁变化以打造活泼明朗的曲风。 如BWV847的前奏曲包含着急板、 慢板、 快板等频繁变化的速度,推动乐曲逐渐到达高潮, 营造出浓郁的托卡塔风格。 从节奏层面来看, 巴赫 《平均律钢琴曲集》 的节奏兼有舒缓与活跃的特点。 在曲调欢快的曲目中, 节奏活跃、 跳跃; 在曲调悲伤的曲目中, 节奏舒缓、 平稳。 由此可见, 节奏会影响钢琴演奏中情绪的宣泄。 巴赫 《平均律钢琴曲集》 对演奏者提出的要求便是熟悉曲目、 把握好曲目的情感基调, 在演奏中沉淀自我, 沉浸在音乐情境当中, 感受钢琴乐曲的情感色彩, 处理好演奏的速度与节奏。 切忌操之过急, 而是要静下心来品悟作品, 保证演奏速度与节奏与作品的艺术风格相契合。 并且要保持节奏的平稳或自然变化, 符合作品所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样才能打造出理想的听觉审美效果[2]。
巴赫 《平均律钢琴曲集》 集复调音乐之大成, 随处可见复调作曲技法。 但对于钢琴演奏者而言, 若音乐基础不扎实、 演奏技艺水平不足, 便难以区分巴赫复调作品中复杂的旋律线条, 演奏时便会出现自己缺乏信心,听众不知演奏者所弹何物的尴尬局面。 因此, 如何把握好巴赫 《平均律钢琴曲集》 中复调音乐的形态, 掌握正确的触键方式, 是每一名钢琴演奏者在弹奏此部钢琴曲集时所需思考、 解决的问题。 《平均律钢琴曲集》 中的钢琴曲目, 音域变化较小, 不能以持续渐强或渐弱的方式演奏, 而是要充分考虑钢琴乐器的内在特性、 音色特点, 切忌使用自由散漫的节奏, 而是要放慢下键的速度, 用肩部的运动带动手臂、 手腕的运动, 保持手腕部分平稳、 松弛, 指尖略微倾斜并与琴键成一定角度, 用手指靠后的位置触键, 将手指紧贴琴键, 保持手指在琴键上灵活且自然地跑动, 这样才能让弹奏的声音更加顺畅、 明丽。 在把握好 《平均律钢琴曲集》 基本的触键方法后, 还需要掌握 “巴赫式” 触键要点。 巴赫在钢琴演奏中, 手指的运动幅度很小, 甚至难以感受到手指关节的变化, 即使在演奏难度较大的旋律时, 巴赫能够从容应对。 而巴赫轻巧灵活的触键技艺在 《平均律钢琴曲集》 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就需要钢琴演奏者在日常练习与实际演奏中总结经验, 细致感受巴赫的钢琴演奏艺术特点、 音乐风格, 以正确且适宜的触键方式进行弹奏。 ①轻巧触键, 即手指在琴键上轻盈运动, 尽量缩小手指的运动幅度, 打造出清晰且灵动的声音; ②断章触键, 即手指迅速触键, 利用手指的自然回弹力快速离开琴键, 在此过程中手掌保持放松; ③乐章触键, 即在非连续乐章的演奏中, 手指触键后放松键盘, 持续四分之三时值; ④顿音触键, 即由前臂运动带动手腕运动, 进而带动手指触键, 放松键盘的时间要略长于非连奏型音节; ⑤连续音节中的触键, 需要将音色保持在集中位置, 手指触键速度与力度要均匀统一[3]。
巴赫 《平均律钢琴曲集》 的旋律线条, 从整体上来看有着抒情性、 歌唱性的特点。 巴赫对复调作曲技法的运用, 使得旋律线条交织交互, 在和弦伴奏之上流动着美妙的旋律, 塑造出不同的曲调风格。 弹奏此部钢琴曲集, 要求钢琴演奏者把握好旋律线条的起伏以及旋律形态, 并通过有效的处理方式以提升钢琴演奏的艺术表现力。 巴赫 《平均律钢琴曲集》 中包含多种样式的旋律:一是单线型, 即没有核心支点, 可出现在主调织体之中, 或是作为赋格主题的旋律形态。 此种旋律形态的处理较为简单, 重在通过弹奏以突出音量的起伏变化。 二是复线型, 即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音乐旋律, 一般采用对位法, 突出旋律的相互作用。 演奏时要注意区分复线型旋律形态的具体类型。 如平行进行的复线型旋律通常以平行六度大跳的模进形式, 演奏时通过音量的调节以区别两个旋律线条, 并增加低音的厚度, 赋予音乐以动感性; 再如带有核心支点的复线型旋律形态, 在一个旋律内包含一部分或一段的重复。 在演奏时要强调隐藏的副线条, 适当增加每个音在琴键上的停留时间, 打造出类似于手指踏板音的效果; 对比复合型旋律线条是由核心音调模进, 与隐伏线条间形成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演奏此类旋律形态时, 需要用不同的触键方式以体现出旋律线条的连断变化, 也可以融入自身对乐曲风格的理解、 对音乐的艺术感知等个性化处理连断变化; 均值运动的复合型线条是对旋律的装饰, 在演奏时要知晓旋律的构成, 强调骨干音, 保证节拍均匀, 以此达到理想的弹奏效果[4]。
巴赫所创作的钢琴作品十分精致, 有着严谨的节奏与力度变化, 细小的力度差异都会影响钢琴的表现力。正如德国著名钢琴家吉泽金所言: “一切的巴赫作品的力度记号都要按比例降低一级, 绝不要超越中强。” 巴赫 《平均律钢琴曲集》 中的钢琴曲目, 整体上的力度变化幅度较小, 但不排除部分段落中力度的强弱变化幅度较大、 对比鲜明。 例如BWV889 的赋格曲与前奏曲便在力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赋格曲部分强有力的主题营造出紧张的音乐氛围。 在弹奏此部钢琴曲集时, 经常会呈现因未能清晰认识与掌控演奏力度, 而出现演奏与作品内涵、 特色脱节的情况。 鉴于此, 在力度处理、 把握以及变化上, 要高度重视力度的设计, 对力度进行合理的安排与布局。 例如 《平均律钢琴曲集》 BWV846 的前奏曲演奏中, 要从和声进行入手为力度的对比提供启示。 在演奏第1 至第4 小节时, 做由弱渐强到渐弱的循环; 在演奏第5、 第7 小节时, 力度保持mf。 在演奏6、 8 小节时力度保持p; 演奏19 至29 小节时做渐强处理, 直到第30 小节做渐弱处理。 赋格曲有着极富歌唱性的主题旋律, 包含24 次主题的出现, 不能以相同的力度进行主题旋律的演奏。 在每一段开始的小节, 以轻声进入。 伴随着主题的每次出现, 对力度进行由mp、 mf 到f的渐强处理, 体现出由徘徊迷茫, 到逐渐坚定的音乐语气, 使钢琴演奏更加契合音乐形象特点[5]。
巴赫 《平均律钢琴曲集》 包含着诸多钢琴演奏技巧, 也对钢琴演奏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弹奏此部钢琴曲集时, 演奏者经常会发现, 若使用踏板, 会使原本清晰的织体结构变得混乱、 模糊; 若不使用踏板, 则会导致干涩僵硬, 段落之间也缺乏连贯性。 因此, 把握好踏板的运用技巧, 是弹奏好巴赫 《平均律钢琴曲集》 的必要条件。 巴赫所处的时代并没有现代钢琴, 古钢琴也没有保持声音的踏板,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演奏中不需要保持声音的连贯性与持续性。 而现代钢琴在形制上的改善, 为钢琴演奏者保持声音提供了便利, 钢琴演奏者可以通过使用延音踏板以呈现延音效果与连奏效果。 但是在实际演奏中, 不能随心所欲地滥用延音踏板, 而是要以乐谱的标记与演奏要求为依据, 以和声节奏的走向为指引, 遵循谨慎、 精致、 节制的原则使用延音踏板。 且在踩踏板时不能踩到底, 更不能踩住不放。 主要原因在于, 巴赫作品中延音踏板的功能, 并非制造宏大的音响效果, 亦非呈现音色的丰富变化, 而是辅助手指弹奏,连接连奏的对位性线条, 在音质与音色上仅能够体现细微的变化, 这就需要钢琴演奏者在使用踏板时做到张弛有度。
装饰音是钢琴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演奏并处理好装饰音也是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之一。 常用的装饰音包含倚音、 颤音、 波音等, 在音乐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都能够增强音乐的艺术表现力、 艺术感染力。 罗萨琳·图雷克在其编著的 《巴赫演奏指南》 一书中指出:“装饰音是不可或缺的……必须在实践中调动自身艺术修养、 判断与感觉, 在装饰音演奏上实现即兴与个人自由。” 巴赫 《平均律钢琴曲集》 中的装饰音与现代意义下的装饰音有着一定的区别。 例如钢琴曲集中的颤音相对于现代颤音而言, 速度更慢。 即使是在演奏包含四分音符的曲目时, 也需要将其弹奏为四个十六分音符。 若下一个音在颤音的下方二度, 则需要将颤音弹奏为波音。 再如巴赫 《平均律钢琴曲集》 BWV862 中出现了多种类型的装饰音, 弹奏方法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前奏曲中装饰音起到重要的作用, 可以丰富音乐色彩。 在演奏时可以利用颤音演奏技巧。 对于音符时值长而颤音弹奏时长短的问题, 可以采用长颤音处理方式, 即结合乐曲的旋律形态、 音乐进行以及节奏节拍等适度延长颤音的弹奏时间, 在此过程中保持手指的灵活性、 稳定性, 避免弹奏中手指随意变动或更换, 以此确保演奏的连贯性[6]。
巴赫 《平均律钢琴曲集》 十分注重情绪与演奏技巧的融合。 此部钢琴曲集中的音乐情感色彩十分丰富, 如BWV854 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BWV857 前奏曲有着沉郁的情感基调; BWV860 前奏曲有着轻松、 明朗的情绪情感色彩。 为保证钢琴演奏与乐曲特色的一致性, 要从乐谱的节奏、 音高的变化等方面入手控制好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走向。 例如在演奏巴赫 《平均律钢琴曲集》 BWV862 时, 考虑到乐曲中积极向上的音乐情绪、朝气蓬勃的情感氛围, 应当在保证整体节奏平缓、 旋律舒展的前提下适度提升演奏的速度, 保持手指在琴键上灵活、 轻盈且快速地跑动, 保证弹奏出的声音更加活泼、 自然、 灵动、 轻快。 再如巴赫 《平均律钢琴曲集》BWV846 演奏中, 考虑到其忧郁的情感寄托, 体现出巴赫在创作中的平静与沉思, 要合理运用钢琴演奏技巧,实现技巧与情绪情感的交融。 如演奏前奏曲部分时, 保持每小节第一、 第二个音的音值, 调整好触键的时间,形成一种手动踏板的演奏效果。 与此同时, 先以慢速练习, 体会触键的力度、 深度以及速度。 再加快速度, 提升手指的控制能力, 使钢琴演奏一气呵成、 行云流水,更好地体现出钢琴作品的情感内涵。
《平均律钢琴曲集》 在钢琴文献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所运用的复调写作技法、 精湛的演奏技艺, 凝练着巴赫的艺术思想、 钢琴艺术理论, 奠定了西方大小调式的基础, 不仅为钢琴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而且对钢琴演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弹奏 《平均律钢琴曲集》,需要钢琴演奏者了解此部钢琴曲集的创作背景, 巴赫在钢琴艺术创作中的鲜明风格, 以及巴赫在钢琴演奏中的习惯与主张。 在此基础上将自身对作品、 钢琴艺术的理解、 感知、 审美经验、 审美理解等融入日常练习与实际演奏中, 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进行 “二度创作”, 不仅要体现出此部钢琴曲集所倡导的钢琴演奏处理方法, 而且要实现技术与情感的融合, 从而不断提高钢琴演奏水平, 达到理想的钢琴演奏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