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论析

2023-11-18 15:05马晓慧
南方论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党原理

马晓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2488)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并将其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2],用好红色资源培育时代新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也是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宝贵资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下简称“原理”课)在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为其他课程提供理论支撑与方法论指导,充分运用百年党史的历史叙事激活“原理”课理论内容,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原理”课,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有助于为“原理”课教学提供价值引领,提升“原理”课育人效果。

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原理”课的时代价值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组成部分,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的逻辑化总结。它揭示出科学的真理指导与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革命与建设能够不断走向胜利的前提,而围绕理想信念与初心使命所展开的伟大实践则必须要站稳人民立场,同时必须葆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历经百年而薪火相传。在新征程上,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不仅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方式,也是时代赋予的新任务。

(一)是新时代强化思政课立德树人功效的现实需要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原理”课能够丰富课程教学内容,通过课堂主渠道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增强学生使命担当、培育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原理”课旨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铸魂育人,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方向引领与精神滋养。伟大建党精神从信念维度要求“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从实践维度要求“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从动力维度要求“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从价值维度要求“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利用“原理”课堂加强大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与外延的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精神的力量,从根本上筑牢大学生的信念之基与信仰之基,并把这种精神力量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财富,从而把自身发展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相结合,以“强国有我”的担当肩负起新时代的责任,深化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功效。

(二)是新时代大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内在需要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原理”课能够从历史事实层面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从而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形成呼应,帮助新时代大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信息多元化的新时代,大学生容易在网络上以猎奇心理接触到解构党史、歪曲事实等试图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言论、视频。面对这些似是而非、混淆视听的言论,不仅要以清晰明朗的理论予以批驳,更需要通过历史事实来直接证明。为此,在“原理”课上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与唯物史观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又要帮助学生厘清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真实历史脉络,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主线,以科学的理论与成功的实践准确有力地回击历史虚无主义,引导学生尊重历史、坚定历史自信,以理性的态度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三)是保证“原理”课教学紧跟时代热点理论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主义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它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事业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原理”课教学内容也应跟随时代的伟大实践而不断丰富与发展,反映学术研究最新进展,做到理论教学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伟大建党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提出的一个重大政治宣示与理论创新,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原理”课应积极关注党和国家这一理论创新,关注新时代精神,在课程教学中向学生正确阐述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揭示出伟大建党精神所包含的理想信念、实践要求、精神力量、价值旨归的四重维度及其内在逻辑,用前沿热点理论强化大学生爱党爱国的思想根基,保证“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原理”课的内容链接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原理”课,我们要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既要深入研究它的理论内涵与理论逻辑,也要积极关注伟大建党精神背后的百年党史,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丰富红色资源,在此基础上探索伟大建党精神与“原理”课教材体系的内容链接。

(一)伟大建党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

伟大建党精神产生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百年实践中,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重要一环,其内容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首先“原理”课绪论需要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创立与发展,并深入阐明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突出其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性与真理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并确立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课程中可用案例教学融入伟大建党精神,讲述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重要时刻从一叶红船起航,坚定地踏上谋求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之征程的故事,用真实的党史故事为建党精神做注脚。其次,伟大建党精神的四重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此处可用理论讲授的方式融入伟大建党精神,揭示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分别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与人民性,其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前提之上的信念,而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成功实践进一步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真理性,“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实践要求与人民立场皆须围绕理想信念而展开,突出伟大建党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

(二)“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在实践中的统一。首先,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真理不是主观臆断,而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因而真理能够正确反映规律,具有客观性特点。课堂教学可从真理的内涵出发,选取中国近代史上无数仁人志士对中国道路所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以及马克思主义脱颖而出并与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最本质关联的这段历史,引出“马克思主义行”是因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因而坚持真理从根本上是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其次,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3],共产主义理想指向全人类的自由与解放,以全人类内在需要为价值尺度,彰显出崇高的价值追求。此外课堂教学须通过理论讲授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符合真理尺度;其目的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解放,符合价值尺度。因而“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既有的真理尺度,又有的价值尺度,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三)“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通过实践来“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定位。“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将理想信念落实为现实行动的真实写照,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体现。首先,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这个目的以观念的形态贯穿实践活动的始终,这是实践的自觉能动性。此处教学可恰当运用影视作品《觉醒年代》中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片段,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以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呈现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其次,实践活动能够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4],这是实践的直接现实性。课堂教学中可以把百年前的中国与今天的中国做对比,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正是一部在理想信念驱使下通过实践活动创造新世界的历史。“践行初心、担当使命”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特征,通过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原理”课堂,可以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更具体全面的认知。

(四)“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与马克思主义矛盾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斗争是解决矛盾与问题的必由路径,斗争也意味着必要时刻须作出牺牲。“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首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斗争性为社会的发展创造条件。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实行改革开放到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每一次社会的变革与矛盾的解决都是在艰辛的斗争中完成的。教学中可选取革命战争年代与敌人作斗争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社会主义发展时期与自然斗争的红旗渠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融入课程,指出斗争性不是战争年代所特有的,它的本质是凭借对规律的把握,直面难题、解决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坚持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原因。其次,矛盾是永恒的,旧的矛盾解决新的矛盾又会出现。课程教学要以此为理论立足点,讲清楚在新时代我们仍面临重大矛盾和重大挑战,敢于斗争的精神仍是需要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融入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矛盾的斗争性,从而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影响。

(五)“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与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提出“历史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5],这些“现实的人”的集合体构成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人民至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的每一次胜利、改革发展时期的每一次成功无不是依靠人民的力量取得的,比如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小岗村农民用新尝试开启了农村改革的序幕等,可运用视频资源将这些历史故事融入课堂,凸显人民群众在历史变革中的巨大作用。其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提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对于这个知识点,教学中应指明中国共产党是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无产阶级政党,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并集中讲述党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将抽象的群众史观展开为“忠于人民”的现实实践。“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融入“原理”课能够进一步丰富唯物史观的教学内容,拉近哲学原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群众史观的理解。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原理”课的实现方式

(一)融入原则: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知识性与价值性是教学目标的双重维度,二者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课程,具有鲜明的价值性;同时“原理”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的任务,又具有深刻的知识性。高校思政课的目的是立德树人,重在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但价值教育如果失去了科学的理论知识作支撑,就会沦为空洞的说教,因而价值教育的目的需要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石之上。伟大建党精神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凝练,它是一种极具概括性与统摄性的精神。就其本身而言,它是对于党的百年奋斗史进行精神层面的抽象总结所得出的理论结晶,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价值体系。但这种抽象的总结背后又蕴涵着党的理论、党的历史、党对历史规律的把握等诸多理论内容——即价值体系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原理”课应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原则,以知识体系为基点,充分运用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引领,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强化“原理”课的育人功效。

(二)融入形式:采取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形式

一般而言,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达成。结合课程内容选择恰当、正确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原理”课,需根据教学内容特点、遵循新时代大学生个性、充分利用百年党史中的生动素材,探索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推动传承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其一,善用传统叙述性教学法,通过理论辨析正本清源。教师须通过“原理”课堂将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与核心要义阐释清楚,指明其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斗争性、人民性,揭示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百年历史的凝练,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从而在学生头脑中深植思想之根,以科学的理论培固坚定的信仰。

其二,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开展实践教学。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互融互通、资源共享、信息获取便捷的时代,学生通过互联网能够获取各种知识与信息。本课程可通过布置实践作业的方式,鼓励学生选取恰当主题,制作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微视频进行课堂展示,以大学生听得懂、乐于听的语言讲述党史故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弘扬与继承伟大建党精神。

其三,巧用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党史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地教学。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所采取的陈列展览、图片展示、场景还原等艺术方式具有生动、形象、真实、直观的特点,有着语言文字等方式不可取代的吸引力与说服力,能够最有效地昭示党史中的人物事件,是开展伟大建党精神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恰当运用各类展馆中“活”的党史文化资源,将“原理”小课程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一种沉浸式学习环境,从而更加直观生动地“参与”红色故事、感悟伟大建党精神。

(三)融入难点:整合教学内容以契合“原理”课教学目标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原理”课应立足“原理”课特点与教学目标而展开。首先,“原理”课的特点在于理论性与逻辑性强,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原理”课的过程中应分清主次,恰当运用伟大建党精神佐证原理、验证原理,最终归纳出原理的客观内容,遵循从现象到本质、从历史到逻辑的思维方法。其次,相比于“道法”课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原理”课应更强化理性信仰教育。通过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原理”课,突出伟大建党精神的信仰维度,有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理性信仰,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信仰的认知,契合“原理”课教学目标。最后,根据不同章节内容深挖教材中与百年党史和伟大建党精神的契合点,优化整合教学体系,使得伟大建党精神与课程理论相为表里、相互贯通,避免交叉重复。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党原理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
评价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语篇分析
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