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路径的多维审视

2023-11-18 15:05李洁晨连灵
南方论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思政时代情感

李洁晨 连灵

(西安工程大学 陕西西安 710048)

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政治认同关乎政治稳定、政治安全,关乎政治发展和国家前途命运”[1],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多元网络需求与多种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万物皆媒”的全媒体也使网络成为多元思想传播的资源地和放大器,大大增强了舆论引导的难度,给大学生政治认同建构带来了新挑战。因此,面对新情况、针对新问题,如何科学有效借助全媒体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感,需要通过多维度进行审视。

一、问题之维: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机遇与挑战

(一)深化与弱化并存

全媒体既拓宽了大学生的政治视野,深化了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同时也冲击着部分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稳定性。全媒体能够将海量信息多维度、多视角呈现,一些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真实数据、真人真事,能够在全平台传播,这不仅能让大学生直接感知生活中的大小变化,增强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也能在提升大学生政治情感基础上形成基本的政治认知。然而在信息错综复杂的全媒体时代,并不是所有信息都能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通,他们身上暗含的价值观念会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主流媒体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导向与引领,动摇大学生原本的政治认知,使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开始持怀疑态度,进而弱化他们的政治认同感。

(二)理性与非理性并存

全媒体既扩大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广度,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对政治问题的理性认识,但也使部分大学生陷入非理性的选择困境。全媒体能够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实时报道,人人可参与事件进展的全过程,实时跟进的传播方式能让大学生直观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扮演社会热点事件的“监督者”和“仲裁者”的积极性,获得作为政治主体的存在感,一定程度上使他们能够结合所学,理性思考、分析社会热点事件,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加深对主流价值观的认识。但全媒体时代“万物皆媒”,传播主体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可能存在着信息误传、误读的现象,其中一些个人夸大社会矛盾的偏颇言论,易制造非理性舆情,影响大学生的政治判断,甚至弱化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三)积极性与消极性并存

全媒体虽然增进了大学生政治情感的积极性,坚定了大学生的政治意志,但部分大学生政治情感易受主观认识的影响,产生消极情绪。全媒体打破空间限制,使信息能在多平台实现立体交叉式传播。抖音、微博等媒体通过大数据算法向大学生推送,饱含正能量且能激发情感共鸣的红色文章、视频,无形间加深大学生对国家制度、党的方针政策、道路的认同,激发起他们自觉维护社会稳定秩序的积极性。但部分大学生政治情感淡薄,对当今社会所崇尚的主流价值观认识动力不足,因而容易产生消极、倦怠情绪,不能自觉将主流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二、原因之维:全媒体时代的新变化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

(一)全媒体时代大学生自身特点对其政治认同的内在影响

1.大学生思想活跃却不成熟,尚未形成稳定的政治认知

成长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的时代下的当代大学生,他们敢于在各平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充分行使政治表达权。但自由开放、去中心的全媒体网络环境,一定程度上会使部分政治心理不成熟的大学生忽视传统政治权威,不能第一时间对良莠不齐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判断;加之近年来西方国家有目的、有组织大肆在我国网络领域制造“颜色革命”,有意识引导大学生过度关注社会事件的矛盾点,将社会矛盾问题归咎于政府职能的缺失、政府治理能力的不足,目的在于借机动摇部分大学生的政治意志,使他们失去对政府的信任。

2.大学生务实却缺乏“鸿鹄之志”,尚未形成远大的理想信念

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自幼生活在物质相对富足的时代,他们会更加注重当下的获得感,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部分大学生会将薪资的高低作为择业的第一标准,他们认为务实的工作能获得较满意的薪资,提升个人满足感;但胸怀祖国才能胸怀天下,当前我国正处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是祖国对我们提出的殷切希望,更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特质;然而部分大学生缺乏“鸿鹄之志”,相对缺失社会责任感,不能将个人理想同祖国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这不利于凝聚以政治认同为基础的政治共同体的精神力量。

(二)媒体网络新变化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外在影响

1.非主流媒体的冲击,弱化了主流媒体话语权

主流媒体是国家政策和国家意志的主要宣传平台,能够向民众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确保社会舆论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稳定社会秩序。全媒体时代扩大了非主流媒体的影响范围,相对弱化了主流媒体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与权威,舆论话语权开始由过去官方单一主导向公众共同引导过渡。与此同时,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也使我国网络舆论环境愈加宽松,一些一味逐利的非主流媒体发表博眼球、断章取义的言论误导大众,这种忽视道德底线的行为不仅会滋生错误价值观念,消解大学生对政府的信任,还会模糊大学生的政治判断力,动摇本不稳定的政治认知。

2.部分媒体从业者政治认知不稳定,弱化了网络思政的影响力

全媒体时代的媒体从业者具有双重身份,不仅是“中国故事”的传播者,也是大学生成长路上的助力者。虽然大部分大学生接受线下思政课程后,能够形成一定的政治认同基础,可当他们将所学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时,仍易被他人的“声音”左右。究其原因,可能是全媒体时代媒体从业门槛相对较低,一些媒体从业者虽能掌握行业基本知识、技能,但参差不齐的认知水平使他们在解读、传播意识形态方面易出现偏差;这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意识形态传播效果,使政治判断力模糊的大学生将意识形态简单化甚至庸俗化理解,削弱网络思政的影响力。

(三)学校教育环境新变化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外在影响

1.“去平面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冲击思政教育模式

全媒体时代下,信息的传播不再以文字、图片等平面化形式呈现,而是以更加多元立体化的方式表达,因此对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授课要求。全媒体时代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与放大,他们对教育内容的要求也是日趋多元,他们对网络优秀内容更是更加强烈。然而部分思政工作者对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不够重视,选取的教学事例有一定距离感,未能使大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思政课堂效果吸引力不足,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情感,使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同而少认”。

2.“去权威化”的信息发布模式,影响思政教育效果

全媒体时代下,信息的发起人不再以过去专业媒体信息机构为主,万物皆媒使信息发布门槛降低,一些不良信息、网络突发事件、不同价值观会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判断,甚至会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传递的主流价值观,因此对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思政工作者应传播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方面的价值引导。然而部分思政工作者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缺乏将课堂延伸到课后的意识,难以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感知思想变化动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消解高校政治认同教育效果。

(四)家庭教育新变化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外在影响

1.全媒体时代家庭教育呈现“功利”趋势,重智轻德

家庭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初始场所,家长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的方方面面。传统教育下,部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重智轻德”,过分关注孩子的分数,却忽视了对孩子身心成长、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重视;同时“唯分数论”“好大学等同于好工作”的教育理念,与学校教育也存在一些功能上的错位,一定程度会使得大学生过于功利,更加注重成绩所能带来的利益,无多余的精力投入社会生活,这可能会导致部分大学生高分低能、情感冷漠,缺乏家国情怀,对政治认同教育产生一定的抵触感。

2.全媒体时代家庭教育呈现“缺位”趋势,情感缺失

家长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父母的关怀在人生任何一个阶段都不应缺位。部分父母认为孩子进入大学,学校可接替他们的教育义务,便忽视了对孩子情感上的关注。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竞争压力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他们在自尊心的驱使下独自扛下所有的负面情绪,但却陷入了无止境的自我内耗之中;加之如今网络空间纷杂信息蜂拥而至,缺乏政治判断的大学生易被网络中“别有用心之人”牵着鼻子走,过度放大生活中的不如意、社会中的负面事件,扩大与父母间的沟通“鸿沟”,严重者甚至会抵触学校日常教学,对主流价值观产生一定的疏离感,进而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的形成和发展。

三、路径之维:全媒体时代培养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优化途径

(一)大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奠定政治认同思想基础

1.大学生应主动适应角色变化,在以知促行中提高政治认知

大学生要敢于走出“舒适圈”,走进“挑战场”,利用碎片化时间浏览红色书籍、咨询等,主动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方针、路线和政策,用正确的思想理论武装头脑;将所学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作为践行标准,利用所学理性分析互联网中不和谐的“声音”,敢于同“不和谐声音”作斗争,日常帮助政治观念模糊的同学形成理性的政治判断;同时积极参与校园实践活动、听红色讲座、在日常生活中用党员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培养形成良好的政治品质,做到“以知促行”,提升政治认同感。

2.大学生应立“鸿鹄之志”,在艰苦奋斗中坚定理想信念

大学生要敢于有梦,将理想信念落实到脚踏实地的行动之中,认真对待每一堂专业课,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全方位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理性看待互联网中浮躁、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自觉抵御“躺平”“佛系”等倦怠思想,树立朴实的奋斗观,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同时当代大学生应辩证看待并关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阶段性问题,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提升修养完善自我,以最佳姿态奔赴祖国的“星辰大海”,在奋斗中增强对党、对国家、对政府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主流媒体巩固主体地位,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情感

1.提升网络环境治理能力,巩固主流媒体主体地位

全媒体时代“去权威化”的传播模式影响着网络舆情管控,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对此,政府需根据媒体行业发展情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治理现存的媒体乱象,建立信息监督机制,确保互联网可控可管;企业内部也需定期培训提升主流媒体从业者的素质,确保传播内容质量,营造正向的舆论氛围;同时应建立官方主导媒体平台,巩固宣传教育主体地位,加强传播内容、质量等方面革新,提高与大学生的良性互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是非观,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2.增强媒体从业者的政治素养,充分发挥网络思政的育人功能

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从业者应与时俱进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内容建设为本,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建构网络领域育人“第三课堂”,让主流意识形态在潜移默化中触动大学生内心、引起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同时企业内部还需重点关注媒体人的职业素养与政治素养,努力构建一支政治强、业务强、作风好的媒体队伍;从而切实提高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充分发挥网络思政的育人功能,帮助大学生在碎片化时间中提升政治认同感。

(三)思政工作者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政治认同能力

1.革新教学内容,触动大学生政治情感

全媒体时代思政工作者“思维要新”,当代大学生并非中国革命的亲历者,他们需要能触动情感神经的教学素材。因此需要搜集整理先辈们战争年代真实故事的口述资料或采访资料;将袁隆平院士投身杂交水稻事业只为造福全人类、张桂梅无私无我在平凡岗位奉献自我帮助山里女孩走出大山等纪录片融入教学,借助图片、短视频等形式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性和时效性,让真实事迹嵌入大学生成长之中,拉近大学生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距离。

2.创新教学方式,有效进行思想价值引领

全媒体时代思政工作者“视野要广”,应主动学习并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借助高校公众号、网页打造“思政线上大课堂”短视频学习平台,鼓励大学生就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和提问,配备教师给予客观性回复,通过互动教师能及时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动向、思想状况、价值取向以及认知需求,并适当调整教学设计,使理论教学实现从“漫灌”到“滴灌”的飞跃,进而阐释好社会主流价值观,有效进行思想价值引领,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感。

(四)家长变革教育理念,铸牢大学生政治认同信念

1.家长转变教育理念,帮助大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

全媒体时代家长需转变过去“唯分数论”功利化的教育理念,摒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更加注重孩子的道德素养建设,鼓励孩子走出家门、校门,多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练就大学生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的担当精神。同时,家长还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生,鼓励其参与家庭中的大小决策,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与参与意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以适应日后的政治生活。

2.家长注重情感支持,帮助大学生逐步形成坚定的政治意志

全媒体时代父母需格外关注大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让关爱不再“缺席”、不再“移位”,当孩子受挫后用其能接受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和情感慰藉,填满他们脆弱而又空虚的内心,让心灵得到暂时的休憩,帮助其摆正心态提高抗压能力,引导形成健康而完整的人格。同时还应引导大学生自觉感悟身边的微幸福,引导他们关注社会中的正能量,帮助他们形成坚定的政治意志,调节生活中的负能量,抵御各种不良诱惑。

〔基金项目:西安工程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梦桃精神融入大学生使命感培育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ZSZD01)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思政时代情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