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杨阳
古代的许多文人儒生都将“君子之道”当成自己说话、行事的准则。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施行中庸之道”,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这些都与“君子之道”密切相关。下面,笔者主要谈谈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劝学》中君子的“学习之道”。
都说“学无止境”,如果说“学习”是一条长河,那么点点滴滴的知识便是这长河之中的水。荀子认为: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在于其善于参悟“学习之道”。君子具有“学而不已”的精神。他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成为博学多才的人,最终达到“知明”的境界。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劝学》,梳理出其中有关君子的“学习之道”的内容,然后带领他们按照先后顺序进行分析。
学生梳理出的内容如下: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君子是否天生就具有超乎常人的资质?君子是否能仅靠天资就成为博学的人,达到‘知明的境界”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得出:任何博学的人都不可能只靠“天资”,后天一定要不断地学习,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教师开展这个讨论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太大的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接着,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善假于物,就要关注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学会借助外物,发现并提取出生活中一切值得学习的东西,顺应学习的规律,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发现并掌握更多的知识。”
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结于一”进行讨论,引导他们结合文本中的具体内容探讨君子在学习中需要具备哪些品质。在文章中,荀子强调:“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求学之路就如同“骐骥”与“驽马”的奔跑之路,最怕的就是轻言放弃。“骐骥”和“驽马”可能在天资上有一些微小的差异,但即使是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强的“骐骥”,每跳一步也不足十步之远;而“驽马”如果不停地奔跑,就可能会超越“骐骥”,并到达成功的终点。紧接着,作者强调:“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再一次告诫读者:通往成功的桥梁一定是“坚持”。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知明”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达成。所以,君子一定要具备坚定、专一的品质。
再者就是“近其人”并“自省”。如果说学习有捷径,那就是“亲近良师”了。君子会不断向他人学习并审视自我。所谓博采众长,就是要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将其融会贯通,在开阔自己的心胸和视野的同时,习得本领。真正的成长一定离不开自我反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钻研的过程,更是变化的过程。君子会“近其人”,学其道,并在反思中形成全新的、屬于自己的认知。“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自省是发展之路,是生存之道。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展开讨论,理清“学”与“思”的关系,让他们真正明白“自省”的意义。
最后就是“积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个句子。土石堆积成了高山,风雨才会在这里兴起;水流汇积成了深渊,蛟龙才能从这里产生;长期行善,拥有高尚的品质,精神才能得到升华,人才能达到“知明”的境界。
总而言之,《劝学》向读者展示了君子的“学习之道”。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并明确“善假于物”“结于一”“近其人”“自省”和“积土成山”的重要意义,从而掌握君子的“学习之道”,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