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23-11-17 08:16:04胡春鲜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26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指标体系成果

胡春鲜

一、问题提出

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蓬勃发展,应用型人才逐渐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2022年全国共有本科高校1239所[1],其中新建本科院校700余所,这些新建校则构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主体。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2021年4月,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对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作出全面部署,对于我国进一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成果,通常指学生在接受一段学习经历后获得的知识与理解力、态度与价值观、技能与行为等成果[2]。大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关键因素,也是高校回应社会问责与改进学校内部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包括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外部评价主要有院校评估、学科评估、专业认证以及各类大学排行榜等,内部评价主要有学生评教、督导听课、学习满意度评价等[3],但在这些评价体系中,学生评价往往仅作为评估项目的一个观测点,人们普遍更注重学校的资源投入、科研产出等指标,明显缺乏以“学生”“学习”为视角的评价。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影响下,关注学生学习增值、强调学生教育成效的学习成果评价,逐渐成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杆。纵观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评估工具,如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生就读经验问卷(CCSEQ)”、清华大学“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调查(CCSS)”、厦门大学“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NCSS)”等,都主要聚焦研究型大学,针对高等教育主力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习成果研究比较匮乏。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高校应当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适恰的学习成果评价体系,才能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评价体系普遍受“五唯”桎梏,未突出应用之导向,人才培养始终存在重学术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未体现应用型人才“学以致用”的根本诉求。因此,可以说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学习成果,不仅要具有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通用学习成果,更要具备应用型人才的领域学习成果。当下,我们应该积极响应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诉求,构建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体系,多维度、多视角地开展研究,以破解当前学习成果评估工具普遍存在的“千校一面”的缺陷,引导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朝着“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加速前进。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学生学习成果概念较为广义、宽泛,但在具体测量时则是狭义、具体的,通常采用“核心认知能力”“通用能力”等来测量。在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既要精准把握高等教育评价政策的内涵要义,洞察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也要充分考虑新时代大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需求,才能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权威性。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需要厘清新时代大学生通用学习成果和应用型人才领域学习成果的关系及内涵要义。

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教育者历来关注的核心,也是教育的顶层设计。基于此教育理念,东西方发展出从品德到能力再到素养的人才观。某种程度上而言,学生学习成果与学生核心素养存在一定的共通性,核心素养是从学习成果视角界定未来人才形象的类概念,包含了多种不同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目前,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评估工具,如美国的“全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澳大利亚的“课程体验调查(CEQ)”、英国的“全国大学生调查(NSS)”等都从通用能力和特定领域能力来界定学生的学习成果,一般包括沟通与合作、批判性思维、写作能力、创新精神、公民责任等成果。张华认为,目前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核心素养是协作、交往、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即“4C’s”[4]。师曼等学者梳理了全球29个核心素养框架中的素养条目,发现沟通与合作、信息素养、创造性与问题解决、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等七大素养被各国际组织和经济体高度重视[5]。因此,综合世界各国各领域关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视角,可以看出沟通与合作、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等能力态度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必备的学习成果。

在厘清新时代大学生通用学习成果的基础上,探究应用型人才领域学习成果的指标内涵与结构,是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的重要部分。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内外部的质量保障体系共同作用,而院校评估、专业认证等则是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外部抓手。本科教育教学评估是推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强调,依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办学定位,分类评价、精准评价,针对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案。在学生发展评价指标中,学术型高校强调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面和创新能力,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则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独立解决生产、管理和服务中实际问题能力[6]。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高校侧重与国家需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发展需求契合。可以说,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是“以用为本”,“用”之目的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用”之基础是掌握知识与能力。近年来,我国本科高校参加各类专业认证的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得到广泛认同。综合各专业认证有关学生学习成果的要求来看,主要聚焦在: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职业素养、社会责任等领域。总体而言,应用型本科高校更应侧重培养学生就业创业所需具备的能力。新时代大学生通用学习成果与应用型人才领域学习成果的相关研究,使得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成果初步指标的确定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得到最新呈现。

(二)指标选取及框架构成

1.一级指标选取

在明晰评价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德尔菲法对确立的初步指标进行增加、删除和修改,形成最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8位专家(5位应用型高校校领导和3位应用型高校研究领域的学者)为调查对象,经过两轮专家意见征询,以问卷咨询与个别访谈形式,最终确定了应用实践、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作为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其中“应用实践”是指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相关经验应用于所从事专业的实践能力;“自主发展”是指能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挖掘自我潜力,有效管理自我的学习与生活;“社会参与”是指能正确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具有现代公民所需履行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

2.二级指标选取

确定一级指标后,结合专家建议和相关文献对指标进行筛选,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的二级指标。

在应用实践准则层,设置学科知识、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5个二级指标层。学科知识,主要考查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的程度;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在动态复杂的任务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与经验应用于所从事专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提出新问题、开辟新视角、采用新方法、建构新理论的能力;信息素养,主要考查学生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也反映了学生对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时代的适应能力。

在自主发展准则层,设置批判性思维、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健康人格5个二级指标层。批判性思维,主要考查学生对被广泛接受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且能用分析性、建设性的方式对其做出新解释和新判断的思维过程;沟通交流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在事实、情感、价值取向和意见观点等方面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在团队中能够发挥互补互助作用,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主要考查学生能自我管理学习的能力,具体包括确立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策略、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结果的能力;健康人格,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能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与行为,并与环境保持和谐、平衡。

在社会参与准则层,设置职业素养、爱国情怀和国际理解3个二级指标层。职业素养,主要考查学生将来在职业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和职业作风等品质;爱国情怀,主要考查学生热爱祖国,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信念与行动;国际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不同国家、群体的文化与价值观的理解。

(三)指标权重设计

AHP层次分析法是目前常用的权重测算法,其核心思想是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分解为相互关联的若干层次,构建递进层次结构模型。本研究邀请前述的8位专家填写权重设计问卷,采用1~9标度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赋值,并借助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进行计算。具体而言:首先,依据各级指标之间的关系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其次,构建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A=(aij)n×n,并计算出各因素的权重值;再次,进行一致性检验,本研究4个判断矩阵的CR值分别为0.052、0.065、0.074、0.024,均小于0.1,说明本研究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检验。经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成果各层次各指标的权重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指标体系

从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可以看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应用实践”指标权重设置要高于“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总体上体现出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在“应用实践”的二级指标中,“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是最为核心的一项能力。在“自主发展”中拥有“健康人格”至关重要,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明显低于“沟通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通用能力,这与国内外现有学习成果评估结论略有差异,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应用型高校与研究型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的差异。在“社会参与”中“职业素养”权重较高,可见应用型人才是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职业素养是其体现社会责任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层面。可以说,本评价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同质化倾向,既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的一般性,也凸显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编制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成果调查问卷》,首先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Cronbach's α系数为0.84,高于临界值0.7,说明问卷的信度较高;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效度检验,得出量表的KMO值为0.86,显著性为0.000,累积方差解释率为63.28%,高于60%,表明问卷的效度良好。为了体现高等教育评价的客观性,评价方法采用增值性评价,即学生分别对自己刚入学时和目前的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两者的差值构成一个新变量,反映了学生经过大学教育所产生的学习成果增值。问卷题项均使用从“非常差”(1分)到“非常好”(5分)的五级计分选项。

本研究通过“问卷星”在线发放调查问卷,对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合肥学院、常州工学院和五邑大学等分布于6个省市的8所应用型高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时间段为2022年3月至6月。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5份,问卷有效率为91.25%。所有样本中男性占42.5%,女性占57.5%;自然科学占56.7%,人文社科占43.3%;大一占15.1%,大二占25.5%,大三占23%,大四占36.4%。整体而言,样本分布范围及结构排布较为合理,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二)数据结果分析

1.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成果指标贡献度表现

本研究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揭示了学生在各学习成果指标上的贡献度(指标贡献度=学习成果评价指标得分*相应权重/学习成果评价总分)。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十分注重学生“应用实践”方面的培养,体现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立足“应用导向”的核心理念,十分注重学生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数据结果显示,“应用实践”的实际贡献度为59%,高于理论设定值49%,溢出效应显著,见表2,说明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学生“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方面存在发展不足的情况。数据结果显示,“自主发展”实际贡献度为26%,低于理论设定值31%;“社会参与”实际贡献度为14%,低于理论设定值20%,说明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通用能力和公民素养的培养。大学教育在促进学生个体能力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公民素养的提升,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共性培养之间寻求一定平衡。

表2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一级指标贡献度

2.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成果增值状况

经过大学的学习教育后,学生在应用实践、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上的学习成果都发生了积极的正向发展。具体而言,学生在应用实践方面的增值最多,从高到低依次为信息素养、专业实践能力、学科知识、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其次在自主发展方面,从高到低依次为批判性思维、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健康人格;而在社会参与方面的增值相对最小,从高到低依次是国际理解、职业素养、爱国情怀。各二级指标的增值与其权重并未呈显著相关,见图1。然而,从大学生学习成果目前水平来看,大学生对自身“社会参与”的评价普遍较高,对二级指标“爱国情怀”的评价最高,这表明我国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都表现出较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对“应用实践”的评价较低,“自主发展”则介于其中,见图2。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的能力发展存在“边际递减效应”,即由于学生在“社会参与”上初始表现较高,其能力提升到后期则较为缓慢,存在边际递减现象;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尽管在大学期间通过专业教育掌握了一定的学科知识、技能与方法,但与其自身期待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成果及其三个维度的增值在年级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sig<0.05),总体呈现为“低—低—高—低”趋势,即学生从大一到大三是上升趋势,进入大四后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应用实践”“自主发展”与总体趋势保持一致,而“社会参与”表现为“低—高—低—低”趋势,即学生在大二时的增值就达到峰值,随后呈下降趋势。

图1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成果的权重及其增值水平

图2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成果的增值与现状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与多层次分析法,初步构建了由“应用实践、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型本科高校十分重视“应用实践”指标,表明应用型本科高校非常注重学生以应用为导向的知识与能力培养,尤其是“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其次,较为重视学生的“自主发展”,其中拥有“健康人格”是影响学生自主发展最重要的维度。在“社会参与”各二级指标中,应用型本科高校更侧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总之,该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评价的方向,突破了现有大学生评价体系模糊化、单一化、绝对化的倾向。

第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在“应用实践”指标维度上的实际贡献度较高,而在“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指标维度上的实际贡献度明显不足。调查结果显示,“应用实践”的实际贡献度为59%,比理论设定值高出10个百分点,而“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的实际贡献度均低于理论设定值5个百分点左右,这表明应用型本科高校始终坚持“应用型”的办学方向,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能力。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与特色发展,应坚持以培养学生“应用实践”知识和能力为重,但也应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公民素养。

第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成果增值明显,且存在年级差异。调查结果显示,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在“应用实践”指标上增值最多,“自主发展”次之,而在“社会参与”指标上增值最小。但是,从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成果的目前水平来看,学生在“应用实践”指标上得分最低,而在“社会参与”指标上得分均最高,表明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侧重对学生“应用实践”方面的教育投入,但其培养力度与学生的预期和满意度仍存在差距。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也应该进一步加大学生“自主发展”的培养力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研究结果还显示,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成果及其三个维度的增值在年级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总体呈现为“低—低—高—低”的趋势,即学生从大一到大三是上升趋势,进入大四后呈下降趋势,其中“应用实践”“自主发展”与总体趋势一致,这启示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着力改善毕业年级学生的培养方案,注重学生在毕业年级时的学习成果产出。

(二)建议

其一,在国家层面推进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评价指标体系,为大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提供制度保障。建议由教育部牵头,协同高校、企业代表等多维主体参与,共同构建体现分类评价理念的“大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应用型、研究型和职业技能型等不同类型高校设置共同指标与特色指标,充分体现高校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上的培养目标,以及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可包括应用实践、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3个一级指标,相应指标设置不同权重,应用实践方面侧重体现学生的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自主发展侧重体现学生的自我认识与管理及综合发展,社会参与方面侧重体现学生在职业、社会与国家等不同层面上的责任担当。

其二,坚持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设计应用型人才的多元质量评价标准,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建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联合行动,积极推动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聚焦应用型办学定位,始终以“应用导向、技术创新”为原则,培养学生面向应用领域需求、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技术创新能力[7]。建议高校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上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以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与共性关键技术难题为出发点,促进知识与技术的转移,提高毕业生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能力,并依据学科优势制定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议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平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学会超越个人利益,投入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8]。

其三,探索学习成果增值评价,促使静态结果评价走向动态过程评价,完善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针对大学生学习成果评价,高校应积极贯彻落实“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评价理念,以成长性思维对学生在知识、能力与价值等方面的产出实施评价,关注学生的起点与进步程度,多维度、多视角地衡量高校的教育效能。并且,由于应用型高校的生源质量历来要普遍低于研究型高校,应用型高校在开展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时,不仅要有相对于外部标准的横向比较,更要有增值视角的纵向比较[9]。此外,建议应用型本科高校进一步优化学生在毕业年级的课程设置、毕业设计和就业指导等方案,避免学生在毕业年级出现学习成果增值下降的现象。同时,着重评价学生在应用实践方面的增值表现,以期形成增值评价体系下的学校特色与优势。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指标体系成果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16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学习月刊(2015年24期)2015-07-09 03: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