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 昭 段兴民
1.西安思源学院 2.西安交通大学
习近平同志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当前有效提升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从国家统计年鉴2019 年数据可以看到国有企业的绩效运营情况并不乐观,国企经营总体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国企的税后净利润仅占营业总收入的4%,地方国企这个指标只达到了3%,整体盈利能力有待提升;第二,国有企业整体利润较低,2019 年度应交税费出现了下降0.7%,这对国家财政收支具有一定影响;第三,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依然居高不下,央企平均达到了67%,地方国企达到了61.6%,这说明企业运营中还是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不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这就要求国家审计必须加强国有资产的增值型审计,对庞大的国有资产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为国有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通过对国有企业宏观数据的收集和梳理以及对西北地区国有企业进行的深入访谈和调研,发现国有企业增值型审计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经过对西北某省的部分国有建筑业企业深入调研后发现大多数国有企业主要的国家审计工作集中在企业财务监督审计,在投资项目审计、物资采购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风险审计、IT 审计方面开展项目明显较少。究其原因是因为存在国家增值型审计监督目标不明确的问题。没有建立起增值型审计监督的战略性目标;没有构建增值型国有企业审计的精准审计框架。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审计的风险预警、管理咨询、绩效评价、价值增值等功能没有发挥出来,也无法发挥出有效保障现代国有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功能。
经过调研发现,国家审计在进行增值型审计的过程中,没有构建增值型国有企业审计的精准审计框架,没有对企业进行预判性、风险性、效益性审计的综合控制模型。审计的流程过于简单、没有考虑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的综合审计、审计战略目标不够明确、审计包括的模块不够清晰、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的部分没有纳入增值型审计的重点评价范围。
经过对西北某省建筑业国有企业的调研发现,增值型审计的国企评价和考核的框架不够合理和全面,导致在某些方面没有考核指标,企业只是按规定要求照做。例如在调研中发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在国有企业审计中没有进入考核范围的或者不是考核重点的内容。
1.企业组织构架不合理
现代企业能够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主要依赖于企业的组织结构合理,人员配备适度。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并得以生存和发展。
经过对部分建筑业国有企业的访谈调研分析发现,这些企业在企业组织构架方面存在层级过多,职能定位不清晰等问题。比如在调研中发现,某企业仅日常财务人员有1200 多人、90%以上的企业财务人员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报税的单纯性财务运作职能。企业组织结构忽略了风险预警、税收筹划、财务分析、资本运作、决策支持等功能,没有配备相应人员进行相应的工作,从而导致整个企业的利润目标性较差。经调研发现这些问题并不在国家审计监督的考核范围内。
2.经营计划的制定和分解实施不利
调研发现,国有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还存在经营计划分解和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这些部分的考核监督往往不在国家审计监督的范畴内。例如,在调研中发现几乎全部国有企业都制定了全面预算管理制度,都设置了预算管理部门,负责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领导和实施工作。但是,大多数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方面存在实施效果不佳的情况。在调查问卷提问企业中层及以上干部:“你认为本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效果如何?”时发现,对全面预算管理不清楚的受访者占29.9%,表示企业没有开展实行全面预算工作的占37.3%,这说明绝大多数的中层及以上干部并不重视此项工作。另外,在调查问卷中问到:“你认为目前企业的资本运作能力如何?”调查问卷数据显示,认为企业在资本运作方面做得“差或者非常差”的占受访者的53.35%。这说明大部分企业中层管理者认为该企业在资本运作方面还存在问题。在问到:“你认为企业融资能力是否需要提升?”有57.7%的管理人员认为企业需要提升融资能力。以上问题说明企业由于没有国家审计的监管和指导,在精细化管理层面还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企业成本费用控制不利
精细化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受访的大多数企业目前的项目成本管理基本是没有企业定额的情况下进行的管理,财务人员没有业财融合的概念,成本控制更多的依赖于每个项目的管理者是否具备丰富的项目现场管理经验。根据调研发现,大多数企业在确定成本目标时,项目成本信息统计不完整、成本监管不到位,从而导致最终成本与计划成本有较大的偏差。同时成本指标考核体系过于简单不够全面,从而导致企业成本居高不下。如果通过增值型审计的指导性介入将会大大改善这方面的缺失和不足。
综上所述,国家审计应当充分考虑目标管理原则、经济效益提升原则、风险识别和应对原则,切实开展事前审计,加强事中审计,坚持事后审计,综合考虑真实性、合规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四个方面进行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具体指标制定应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构建,然后根据企业特点,从绩效审计考核指标库中选取针对性指标,对企业进行绩效审计。
增值型审计监督必须以国有企业发展战略审计为起点,评估企业内部治理、内部控制的质量,为企业的战略规划、重大决策提供风险分析和决策支持,从而提前进入事前审计阶段,具体的改进意见如下。
为了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合力,最大限度的提升增值型国家审计的效果,通过运用协同决策行为控制模型(SFIC 模型)的思想,构建增值型国有企业国家审计协同控制体系模型,形成以国家审计为主导,司法机关、主管部门和国有企业主管机关为辅助的审计协同体系模型,审计模型从前瞻性、风险防范性、提高效益性三个方面进行构建,目标是抓好国有企业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及时防范和化解各类重大风险。
国家审计协同控制体系模型包括了财务战略审计、财务风险审计、企业发展潜力审计三个模块,从前瞻性、风险性、效益性三个方面来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提高效益。具体的审计结果的改进执行则由国家审计部门协同企业上级机关,司法部门、纪检部门等一起监督完成。这样就保证了国家审计完成后的改进落实。
根据前期对国有建筑企业的调研结果,针对国有企业运营的不足之处,设计了基于风险导向的企业价值增值审计监督实施流程。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分析国有企业经营情况
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情况分析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第一,企业经营环境方面,对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全面的了解,外部环境包括了解行业特征、政府出台的新政策、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政策等。内部环境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的设置、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权力和责任分工是否明晰、国有企业责任担当、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等;第二,企业战略目标的评价分析,包括重大项目决策、重大资本投资项目、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第三是信息沟通方面评价,重点评价企业在软件和硬件方面的信息沟通能力,重点包括信息在企业内部的传播有效性以及组织内部与外部沟通的时效性分析。
第二步:评价国有企业内部监督机制
对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价,发现内部控制薄弱环节。根据第一步了解的企业情况和企业内控发现的问题点,编制审计方案,按照审计方案合理分配审计资源,难度较高审计模块应该由审计工作经验丰富的审计师来负责审查,最终提出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建议。
第三步:量化评估企业经营控制活动
全面梳理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从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库中选取和构建适合企业运行特点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国家审计人员结合组织运营情况和分析结果与经营管理层进行有效的沟通,共同制定改进对策,对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进行有效控制。
第四步,评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运用项目分析法分析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建立风险评价指标数据库,将企业潜在风险进行量化,对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见性管理,制定预案,随时监控风险情况。当潜在风险加大时企业能够快速反应,规避风险。
第五步:评价和优化企业经营流程
对于企业成本的管理,可以对企业不同部门的运行流程进行分析和优化,通过优化流程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从而达到降低业务经营成本,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的目的。
第六步:提交最终的审计评价结果
在经过对企业的增值型审计后将汇总的改进措施提交企业进行实质性测试来确定改进后的控制程序的有效性。得到有效性成果后及时与企业相关部门沟通,并提交审计报告。
第七步:坚持开展后续审计
后续审计是企业根据审计部门提出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对整个经营过程进行的改进程度和改进结果的再次调查,检查内部控制中的缺陷是否得到了改善,检查出的不合理流程是否已经进行了修改调整。
在建立企业增值型审计指标体系时,指标设计应该全面考虑指标设计的具体性、可量化性、可执行性、趋势性和时限性等因素。
1.增值型审计监督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想
增值型审计指标体系的设计,采用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中的卓越绩效模式,该模式能够使企业在以人为本的国企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兼顾社会责任,重点评价企业战略规划和经营能力,对企业的经营成果和经营管理效率尤为重视。另一方面,高度重视识别和规避组织当前面临的风险也是卓越评价系统的另外一个特点,通过这两方面的指标设计最终实现企业高效益运营的目标。
2.构建增值型审计监督评价指标体系
增值型审计监督指标体系将组织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绩效管理等经营活动纳入了指标设计的维度中,通过构建七个维度的指标框架来对国有企业经营情况进行量化分析的。具体包括领导团队、发展战略、顾客与市场、企业资源、过程管理、分析与改进、结果评价。
根据上述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设计出增值型审计评价指标包括7 个一级评价指标和23 个二级评价指标,并根据二级指标内容结合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组织行为学、内部控制学等学科专业指标进一步设计出三级评价指标甚至四级评价指标,从而能够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企业经营管理现状。
审计监督绩效评估指标的最终定性分析应该依据企业所在行业和所在地区的情况先测算出标准值,然后计算得出企业具体得分,最后再对企业经营能力进行对标比较和分析。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近年来国企资产规模、营业收入总体规模的比例不断扩大,但是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仍存在管理粗放、企业效益不高、资金资产使用效率低、绩效监管较弱等各种问题。国有企业的外部监督主要来自于国家审计和上级主管机关,加强增值型审计就成为助力国企经营优化、保证国家财产安全的必要外部监督行为。
鉴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对西北某省国有企业进行了大量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国有企业增值型审计工作在监督模式、监督流程、评价指标体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本文首先明确了企业增值型审计监督的目标;然后,设计了增值型审计监督的控制模型;随后,通过构建价值增值审计监督流程来优化国有企业的经营过程;最后优化了国有企业增值型审计的指标体系,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企业经营情况,从而到达稳步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希望本文成果能够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提升盈利性、降低经营风险、承担社会责任、促进企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效融合提供有益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