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体系内部协同机制研究

2023-11-17 22:08
辽宁高职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协同育人

王 环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辽宁 辽阳 111000

“三全育人”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理念,也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改革创新体系架构的核心,它从主体、时间、空间上对育人作出了系统性的安排,强调系统性是“三全育人”改革的本质内涵。当前,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体系尚未完善,无论在价值性和目标性上,还是主体协同性和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上,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从本质上看,是协同有效性不高。为此,要进一步完善“三全育人”体系,必须在党建引领下建立起全员协同、全过程协同、全方位协同的有效的内部协调机制。

一、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内部协同的内涵

协同是指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之间通过相互协作,自发形成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促使整个系统形成单个子系统所不具备的新的结构和功能[1],达成更为高层次的目标。协同是系统由无序向有序转化的关键策略和原动力所在。“三全育人”体系作为高职院校的育人系统,只有追求有效协同,才会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也才能达到系统架构的真正目的。

按照体系所涉及的场域划分,“三全育人”体系的协同可以分为“内部协同”与“外部协同”[2]。所谓的“内部协同”,是指高职院校内部机构、人员、资源、管理等组织要素,在育人的价值理念、内容、方法、载体等[3]实践要素上的有效协作与衔接。这里的协作是指院校内部“三全育人”改革实施主体之间共同设计并实施完成同一项改革任务;衔接是指各改革实施主体之间在共同目标指引下完成不同的改革项目。由此看来,内部协同不仅仅是实施过程中形式上的协同,还包括改革内容这一关键要素的协同。所谓的“外部衔接”是不同场域的协同,包括院校、家庭、企业、政府、网络等空间场域的合作与融合。相对于内部协同来说,外部协同更加强调在同一目标下的融合与互动。

二、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内部协同基本特征

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角度来看,“三全育人”是高职院校事业发展中的最为重要的自组织系统,它涵盖了高职院校发挥育人功能的全部目标、环节与任务,包括了教书育人、科研育人、服务育人等十个子系统。“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打破了高职院校原有育人系统的稳定性,需要重新对系统进行整合调配,促使育人主体间、育人要素间形成新的协同模式,促进系统向有序化转变。因此,协同是“三全育人”系统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多组织协同下的开放性

“三全育人”系统是一个由多主体、多场域、多任务、多资源等组成的全面的开放性系统,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征。从院校内部来看:人员由原来的教育教学人员扩大到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人员;空间由原来的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扩展到院校各个部门;时间从在校期间扩展到在校的校外教育与实践时间等,比原有的封闭的教育教学系统更具开放性。由于人员、空间、时间的大幅度扩展,打破了原有育人系统的平衡,系统状态变得不再稳定,开始向新的有序化转变。高职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转变对院校产生的实质性的长期性的影响,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凝心铸魂,整合基层党组织、教学组织、管理组织、服务组织等多方面力量与资源,科学设计“三全育人”行动方案、科学划分职责任务、科学监控改革进程、科学评价改革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将组成系统的各方主体、各方资源等统筹起来,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二)立德树人导向下的有序性

“三全育人”系统是一个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和主线的育人系统,是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这是构建“三全育人”系统有序性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三全育人”系统由无序向有序进化必须以立德树人为序参量,以此为价值引领,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成长规律和特点,在院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科学整合价值理念、教育力量和空间力量等状态变量,形成价值统一、协同有效、方法得当的全新的育人体系。

(三)共同育人理念下的自主性

协同的目标是多主体在共同的目标下,通过一致价值理念引领下的共同自觉的行动,达成系统自组织的状态。“三全育人”体系作为多主体共同参与构建的一种系统,要达成自组织状态,必然要进行有效协同,并建立起长效的运行机制。构建完善的“三全育人”系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坚持全面育人导向,在强化全员教育理念转变的基础上,理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逻辑链条,构建联合、联动的组织运行机制,构建以竞争和协作为标志的协同动力系统,形成不同实施主体共同目标、共同设计、共同行动的共同育人格局。

三、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内部协同中存在的问题

自2018 年教育部正式开展“三全育人”改革试点以来,各地高职院校认真贯彻落实改革实施方案和标准要求,构建院校自身的“三全育人”体系,最大程度地形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持续改进。

(一)育人理念缺乏统一性

育人理念是育人主体在思想层面协同的首要条件,是育人价值取向的直接体现,是“三全育人”体系协同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在育人理念上形成共识,才能使“三全育人”体系真正地协同起来。当前,高职院校的“三全育人”理念尚未覆盖全体教职员工,部分教职工对“三全育人”内涵理解不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全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高。有些院校管理层对“三全育人”缺乏足够的重视,对国家的标准和要求贯彻得不具体、不彻底,协同意识不足等等[5]。这些现象都说明高职院校在育人理念层面还不能满足“三全育人”体系协同的要求,要进一步加以改进,为协同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育人体系缺乏有效性

有效的育人体系协同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和精细的顶层设计。在贯彻落实建设标准方面,部分院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基层组织作用发挥不够,没有针对自身的调查研究,追求科学精细的顶层设计,仅就标准文件作出分工部署,领导力量不足,统筹协调不足、指导不足,导致很多建设任务因缺乏针对性而成效不够明显,因缺乏系统安排导致建设力量不足,资源不够,内部基层组织“各自为战、只顾一摊”现象仍旧存在[6]。对一些如课程思政等重大改革项目的系统性、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估计不足,导致协同有效性低下,出现急功近利、形式化等现象。体系设计缺乏协同安排,直接增加了体系运行成本,降低了体系运行的效率和效果。

(三)育人资源缺乏整合性

育人资源是“三全育人”体系达成目标的基本保障,更是体系协同的物质基础。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对“三全育人”经费投入不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管理衔接,一方面育人资源匮乏,另一方面育人资源也存在浪费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校内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投入不足,思政课程实践环节难以按照要求开展,课程思政培训、研究深度不够,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拉郎配”现象仍然存在;二是数字化投入不足,校内数字化资源短缺,数字化资源开发进展缓慢,影响育人模式与育人方法深度改革;三是校内育人资源分散,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缺乏有效的沟通、衔接、联合等机制,一些主题育人活动重复开展,等等。育人资源不足或浪费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育人组织协同不足,对于不同的体系建设任务需要采取有效的组织方式,打通组织间壁垒。

(四)育人制度缺乏约束性

完善的育人制度是育人体系长效运行的基本保证。目前,高职院校育人制度不够健全,表现在:一是制度多针对教育教学与科研领域,以及行政、后勤领域在育人方面的制度缺位;二是对课外空间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方面缺乏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主题教育活动缺乏对主题的科学安排与设计,“全过程”活动体系尚未建立;三是考核评价制度缺位,对“三全育人”成效缺乏目标与考核评价管理,缺乏约束,一些项目式评价及其激励措施造成功利性增强,系统化失效概率增加,体系持续性减弱。

四、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内部协同实现路径

“三全育人”体系是一个具有高度复杂性的系统。系统在高职院校主领域内部协同,需要价值认同、目标统一、系统设计、组织有力、过程控制和约束激励等具体措施方法的同时使用,促进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体系稳定持续,形成内部育人合力。

(一)育人理念协同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协同必须建立在共同的教育理念之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7]这一论述深入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三个教育根本问题,为“三全育人”协同教育理念确定了方向。要明确现代教育基本理念,把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个性化培养、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三全育人”体系架构的精神支柱,做到全员明确、全过程落实、全方位聚力。要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上好思政课,运用好课程思政平台,开展好主题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把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深悟透,贯穿于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过程的始终。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班级授课模式,改革教师以教授为主的模式,组织推广研究式、讨论式、小组式、实践式等个性化强的教学模式。要进一步加强对美育、劳动课的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二)育人组织协同

组织协同是“全方位”育人的核心问题。选择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方式,决定了协同效应的高低。高职院校是标准的科层组织结构,这种结构运行效率较高,但是条块分割、协同不足。要满足“三全育人”体系协同要求,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科学制定“三全育人”实施方案,在顶层设计中将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和业务工作紧密融合,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主线,把协同育人协同机制的构建放在全局;要健全院校基层党组织、部门、二级教学机构等单位的责任分工体系,统筹做好责任内外育人工作,建立会商协调机制和奖惩联动机制,有针对性地采用聚合组织结构,对综合性强的项目任务做好组织安排,对一些改革难度大、层次高的项目任务,要健全党政齐抓共管联合组织结构,做到横纵联动,浑然一体;要构建组织工作平台,促进组织在同一平台上按照相同的目标努力工作,达成预期效果,形成协同有序的良好格局。

(三)育人资源协同

资源是协同育人的物质基础,资源协同是“三全育人”体系健康持久运行的关键支撑。高职院校“三全育人”资源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和时代性。育人资源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校内资源包括人才资源、课程资源、科研资源、文化资源等[8]。要确保育人资源供给,按照标准配置经费。要按照“三全育人”协同要求,优化组织配置,配齐建强基层党支部、思政课、辅导员、学生管理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开展常态化主题教育和形势政策培训活动,把党的创新理论学深悟透,自觉应用于育人实践。要统筹网内网外资源,发挥数字资源在“三全育人”中的作用,加大对在线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课程、微视频等网络资源的投入和利用,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网络育人资源,牢牢占领网络育人阵地。要抓住有利时机,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有效载体作用[9],分层次分主题谋划校内文化活动,为校园文化活动铸魂增彩,使课内课外真正协同起来。要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阐释,开展专业的理论研究,将理论研究成果自觉地与育人实践相结合,实现科研育人。

(四)育人考核协同

制度是“三全育人”体系常态化运行的基本保证。高职院校要将“三全育人”制度体系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不断将成熟的育人改革经验转换为制度,转化为长期发展保障。要建立校内巡视整改、二级单位育人效果评估、育人改革项目评价等分层次评价制度,激励约束校内党政部门,按照“三全育人”实施方案的要求承担起自身责任,促进“全方位”履行育人职责自觉性的形成。要将“三全育人”工作融入教职工年度考核、职称职务晋升、评优评奖等制度体系中[10],促进“全员”履行育人职责主动性自觉性的形成。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将育人指标融入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师德标兵、教书育人模范(最美教师)、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评选指标体系,选树典型,加大宣传,形成“力争上游”的全员育人氛围。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协同进化
“珠”育人